《浮世恋曲》观后感精选
《浮世恋曲》是一部由陈耀成执导,黄耀明 / 顾美华 / 陈令智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世恋曲》观后感(一):伟大的城市
陈耀成导演的第一部处女作长片。
其实以前都没听过这位香港导演,应该是在豆瓣通过陈果的片链接到他的作品。这部作为处女作也算是了不得,典型的香港时代剧。和过往看过的许鞍华、陈果、张坚庭、张之亮等港导的电影,有些方面有点相似,可能是年代和角度关系,有一些雷同的情怀在里面,不过相对来说本片少了点幽默多了份直白。
和陈果那种不太一样,他的表达基本毫无掩饰。直戳时代的痛,整个香港的痛,一些港人的痛,另一些港人的痛,非港人的痛。
印象最深的还是核女神在长安街头那段,对自己到底是英国公民还是中国公民的“疑惑"
吐槽下AnthonyWong先生的演技可说拙劣至极,就像一位网友说的“允手指那段简直像在啃鸡爪。”而且非常自恋的在家看“禁色”的MV。
my little airport - 青春舞曲2000 (cover 羅大佑) live《浮世恋曲》观后感(二):To Live
丽芙·乌曼(Liv Ullmann)是谁?
会令一部香港电影的主人公,要给她写一封信,表示抗议。
三大节向影迷,会活字典般背出,丽芙是第54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是伯格曼的缪斯。
丽芙·乌曼重要么?
重要到要以拍一部电影的方式,去书;要让香港以外的观众如坠云雾般,去信。
许多事情如要回溯源头,不难发现当年过于悲观失望的电影,如今显得酸不溜秋、无处安放,《浮世恋曲》与同年的《秋月》相较,似乎更像中年人的愁闷,去与留,继续与放弃,都是一身痛。《秋月》则多少带有身是异乡客的漂白色彩,夹带少女的青春成长和去国迷茫。
这部电影不仅是为这块土地背书,它更不是一厢情愿的电影书信。因为只有对话,疑云才会散去。如果各说各话,那距离只能越来越远。这些往来影笺是重要的,正如他们脚下的土地,是如此重要。
越南船民变成了历史名词,不再重要。今天的丽芙·乌曼和她身后的挪威瑞典云云,也已不再是书信对象。而《浮世恋曲》真正要说的难民,溢于言表。
当夏萍饰演的母亲,一口一个“只有鬼婆才那样”时,观众不免嗤笑于,电影给她设置的女儿陈令智,分明就是一个五官立体、线条分明的“鬼妹”。以陈令智做主人公,做那个固执的写信者,做无可奈何的穿针引线一家人,用意也再明显不过。即便那桌饭不欢而散,但至少,他们有过面对面,尝试沟通的努力。
至于现在,我们和电影都成了旁观者,不再说话。
《浮世恋曲》观后感(三):Aglaura或者香港
据说用马可·波罗对于Aglaura的描述来形容香港简直天衣无缝,尤其是九七之后的香港,因此特地翻了翻《看不见的城市》,想知道Tony当时究竟听到了些什么。Aglaura并不难找,台译本作“阿格萝拉”,译林版译作“阿格劳拉”。显然Tony听到的是台译本,这一段的全文如下(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93年11月第1版,译者是王志弘):
城市和名字之一
关于阿格萝拉,我所能告诉你的,不外是它的居民常说的话:一系列常见于格言的美德、同样常见于格言的过失、一些怪癖以及一些对规律的拘谨见解。古时的观察家(我们没有理由疑心他们不诚实)认为,阿格萝拉比其他同时代的城具有更多持久的品质,从那时到现在,传说中的阿格萝拉和我们眼中所见的阿格萝拉也许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可是从前认为奇特的,如今已经变成惯见,从前认为正常的如今却变得怪诞,而且由于道德准则改变,德行和过失也不再带来美誉或恶名。就这方面的意义来说,有关阿格萝拉的一切传说都是不真实的,不过它们已经为这城造出坚固紧密的形象,而有些人仅凭居民的身份而随便推断出来的意见却更为缺少实质。结果是:传说中的城市具有充分的、存在的必要条件,我们眼中看得到的城,其存在反而没有那么真确。
因此,假如我根据亲眼所见和亲身的经历向你描述阿格萝拉,就只能告诉你,它是一个既没有彩色也没有特征的、给随便搁在那里的城。可是这话也不真实:在某个时刻,在街上某个地点,你看见某种迹象显示一些不可能误解的、罕有的、也许是辉煌的事物:你很想把它讲出来,但以前关于阿格萝拉的一切传说把你的词汇堵死了,你只能重复别人的话而说不出自己的话。
因此,当地的居民仍然相信,他们住在一个名叫阿格萝拉的城里,他们看不见在地上成长的阿格萝拉。我希望在记忆里分别保存这两座城,尽管这样,我也只能谈论其中之一,因为无法用词语表达,另一座已经消失。
《浮世恋曲》观后感(四):《浮世戀曲》:香港的故事,為甚麼這麼難說?
近年香港電影積極回應新近的政治氣氛與社會議題。事實上,過去如面臨九七大限,香港電影也成為一扇寬亮的窗戶,折射浮躁不安的時代,並開啟更遼闊的思考。陳耀成的《浮世戀曲》在1992年推出,正值人心惶惶之時,電影沒有意圖交出任何清晰的答案或出路:它將各種複雜的政經結構、東西方的凝視觀點,以至香港的歷史脈絡置於散文式的敘事結構,並以情愛與家庭關係幽微展示。電影所呈現的香港不止一種切面,而是通過交錯的聲音與視點來重新探勘香港,形成豐富的影像文本。如香港已故作家也斯的名言:「香港的故事,為甚麼這麼難說? 」《浮世戀曲》攤陳了萬花筒般的香港,每瓣碎片能湊合出新的圖景,言說不一樣的面貌。這,正是香港故事的難言之處。
賽馬會ifva Everywhere 人民影院繼數月前在戶外放映陳果的《細路祥》,這次將於下周放映《浮世戀曲》,依舊以獨立影像探索香港的斑駁歷史,並在集體的城市空間接通當下,思考香港何去何從。
一封給香港的信
《浮世戀曲》的多重視點從一封給香港的信展開。1990年,瑞典影星Liv Ullmann寫了一封公開信給香港,批評其時英殖民政府強行遣返越南難民之舉。電影中的雜誌女編輯敏珍(陳令智飾演)回信反駁,直道Liv Ullmann對香港過於簡易的批評,並不了解香港人。電影的英文片名《To Liv(e)》正是語帶雙關──既是給Liv Ullmann的信,也叩問:香港人在浮浮現世應立足何處。有趣的是,片名的語意雙關也在電影裡有所連結。個人情感與政治角力,無所衝突,且在電影裡緊緊結合。
影片環繞兩段愛情關係──敏珍與藝術家男友John(馮建中飾演);敏珍的弟弟佳俊(黃耀明飾演)與失婚的文嫻(顧美華飾演)的姊弟戀;還有他們居於圍村的父母。佳俊與文嫻準備移民澳洲,因為九七,也因為佳俊父母反對二人相戀。敏珍與John則選擇留下,但父母亦無法接受二人的同居關係 [繼續閱讀...]
《浮世恋曲》观后感(五):禁色歌词中英对照+影评
lt;我实在太喜欢浮世恋曲……插曲禁色有英文字幕,感觉翻的很好就记下来。让我偶尔也文艺到要吐一下…>
The ceaseless lapping of rain
窗边雨水
on the window pane is eating into your slumber
拼命地侵扰安睡
and spattering the hair of those walking past.
又再撇湿乱发堆
Fear not, while you're weeping in panic.(这句我自己翻译的…实在看不清…)
无须惶恐,你在受惊中淌泪
Love reigns over a quiltless empire.
别怕,爱本是无罪
Close your window, let's start dreaming
请关上窗,寄望梦想于今后
your hand in mine, the end of all flights.
让我再握着你手
This crazy world is bearing down on us with disapproval.
无需逃走,世俗目光虽荒谬
May there be a place,
愿某地方, 不需将爱伤害
Where love can find a haven!
抹杀内心的色彩
May there be a day,
愿某日子,不需苦痛忍耐
when pain can find its meaning!
将紧色尽染在梦魂外
In my heart lie haunting sorrows,
千种痛哀,结在梦魇的心内
and I'll die unrepentant-unto Death.
愿我到死未悔改
================无语分割线================================================
剧情进行到…你们懂的……花上有刺你就故意扎破手指么!!然后小明就开始吸手指么!!然后你们就xxoo么!!鸡肚!!
小明乃真的在舔手指么!!怎么看怎么像xx…
音乐起
小明跟那女人一样白嫩的脖子…和…香肩…美背…
=========================================================================
Time has stopped and I'm waiting with infinite patience
时钟停止,我在耐心的等待
in fear of the rainfall behind the door
害怕雨声在门外(事后痴呆眼神来了…)
May there be a place,
愿某地方,不需要将爱伤害
where love can find a haven!
抹杀内心的色彩
May there be a day,
愿某日子,不需苦痛忍耐
when pain can find its meaning!
将禁色尽染在梦魂外
If in this place, love will get damaged,
若这地方,必须将爱伤害
and the colors in our heart have to be erased.
抹杀内心的色彩
May I disappear in this stormy night
让我就此,消失这晚风雨内
and be reborned in another era of dreams.
可再生在梦幻年代
lt;end>
鸡肚那女人!!!在小明身上蹭来蹭去!!
看完整部电影,我非常喜欢.题材不错,剧情不错,女主女二都很气质…画画的男人也很有味道。
电影文艺的让我喘不过气…第一次根本没看完…后来才越看越喜欢。
小明演的不错诶。尾声处女人发疯小明闹自杀…我还是被击中了…借题发挥下,虽然他不是直的。
禁忌的爱,在沉默年代。(其实我觉得根本不算禁忌,可能那时候比较…)若你放下一切跟我走,我起誓不让冰冷木箱伴你身躯下沉。来,让你我远走天涯,漫步海角,在墨尔本无人的街道,我给你吹口哨。
整部片子融入了两段舞台剧(那首一无所有响起的时候我还是很= =)一小段89记录片和一段女三号自白,一段教会讲座,以及贯穿始终的女主的信。
太特么有文化了…待我慢慢消化。
小明那么年轻还演出了一点点味道…太难得了…(得了吧,他就是歪打正着)
结局挺好。因为前面剧情没有太迭宕,若悲剧反而显得蹩脚。
温暖有教育意义的慢热结局真合我意。
很喜欢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节奏太快了,不好不好…
片子太小众了,加上敏感题材,和不讨好的悔涩,怪不得不受喜爱。可惜了。
值得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