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英雄山·穿插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英雄山·穿插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8-19 23:00: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英雄山·穿插经典读后感有感

  《英雄山·穿插》是一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著作,45出版的38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0-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雄山·穿插》读后感(一):不一样的叙事

  

不一样的叙事

——读徐贵祥长篇小说《穿插》

在草原盛夏的季节徐贵祥的长篇小说《穿插》的确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穿插》的主人公是红军团长、善于穿插作战、号称“穿山甲”的战术专家凌云峰,他在西路军失利后隐名埋姓,以开小饭馆为掩护,聚集失散的红军,后来在前往陕北寻找队伍的途中,误入对日作战的国民党军谢谷的部队,谢虽是曾经的敌手,但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凌云峰顶替殉国的国军连长楚大楚,战功卓著,军阶不断晋升,并与我党取得联系,多次配合八路军作战,最后在对日作战中壮烈牺牲……

以往我们读到的军事题材小说几乎都会给人一种要么是“英雄叙事”,或者是“二元对立”模式的写作,看的多了读者也一定会厌倦的,但是今天的《穿插》的确不一样,从小人物入手,写出了不一样的“书写效果”,徐贵祥喷涌之势的叙述艺术表现力,总会让读者耳目一新,作为军事题材的长篇小说,正如作者徐贵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我走进历史、走进战争、走进那血火煮沸的岁月,让我看到了不曾认知的真实,看到两支军队里面都有我们熟悉的英雄。”《穿插》的书写似乎告诉读者,军事题材小说就事论事不行,如果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不能深入,对历史的理解不能拓宽,那只能在已有的定势、模式,甚至在同质化的故事和人物中转圈。《穿插》从红军西路军的失利写起,将国共两军置于抗日的时空下,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历史中复杂的矛盾冲突,呈现了许多政治与军事力量的共生、绞杀与消涨。上到国共的最高指挥机构,下到贩夫走卒、平头百姓,不管矛盾如何复杂交织,整个小说抓住的是历史的真实,遵循的是历史主流,彰显的是民族大义,呈现的是人性的深度。

无论是主人公,还是小人物都在那个特定的民族危亡的时刻,形成了抗战的合力。作品对国民党部队在抗日战场上的描绘,对国共两党抗战的合作与协调,都超越了以往的概念化叙述。但是,徐贵祥不是为突破而突破,更不虚夸猎奇,而是始终扣住双方的政治本质,在大势与明面下展示支派与暗流,正是这种在主旋律中的深刻和细微,体现出作家对历史精度的准确把握。

徐贵祥说:“我们必须擦亮我们的心,用文字,用文学,表达我们对英雄的敬重。发现英雄,书写英雄,呼唤英雄”,这“是我的职责所系,也是我的理想信念。”

在徐贵祥看来,不能设想一个民族与国家没有英雄,更不能想象一个时代、国家与民族会忘记或漠视英雄,倘若如此,精神便无从体现,信仰更无处安放,那样的社会必定是失去了脊梁的软体和失去了凝聚力的散沙。

小说《穿插》总体上是现实主义风格的,总体上写实,但在结构上却是耳目一新的,叙事视角不断切换,多线索交替向前,特别是灵魂视角的引入与灵异叙事的加盟,使过去与未来,真实与虚幻,外在与内心,而且,也使叙述语言更加具有个性、可读性。

  《英雄山·穿插》读后感(二):这两本书,合二为一阅读会更好

  

知道《穿插》这部小说,是我在阅读长篇小说《伏击》的时候。这两部作品都是著名军旅作家徐贵祥的最新长篇小说。《穿插》发表于2019年第8期的《中国作家》杂志文学版,《伏击》发表于2020年第1期的《当代》杂志。

在阅读《伏击》的过程中,知道了作者在《伏击》写作过程中,写到凌云峰这个人物的时候,将凌云峰一生的战斗经历前后一捋,嘿,就是一部长篇小说,于是作家放下《伏击》创作,创作出了这部长篇小说《穿插》。

这种创作模式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就有,最著名的就是兰陵笑笑生依据《水浒传》中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一段情节,衍生出了另一部文学名著《金瓶梅》。不过,《金瓶梅》的故事除了一头一尾武松打虎和武松杀嫂的故事与《水浒传》有关系以外,其余的故事已经游离于《水浒传》之外,完全成为了另外一种风格的文学作品。而徐贵祥的这两部书就不一样,一是这两部书的衍生关系出自同一作者之手,因此在人物塑造、文风上基本相同,读来没有违和感;二是这两部书中在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印证,相互支持,推动者故事情节的发展,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这两部书的关系非常复杂。按照我在评写《伏击》中的观点,这两部书就是“互文”的关系,互相作为彼此的背景存在,有因有果的完善故事结构,丰富人物形象,最终达到完美的整体效果。这种写法增强了故事张力,加深了人物形象的挖掘,扩大了叙述的视角和空间。

两部小说均采取第一人称的写法,只不过《穿插》的叙述者是凌云峰本人,《伏击》的叙述者是凌云峰化为的国民党军官楚大楚。读完两部小说才明白,这两本书的主人公都是凌云峰,只不过通过身份分化合并,体现出国共两党在中华民族面对外辱时候,同仇敌忾,共御强敌的协作精神,使作品的立意更高,体现出了中华一家亲深刻主题。

在小说《穿插》中,作者一开篇通过红军底层军官凌云峰带领队伍在其中坪执行任务,认识爱国民主人士安南和其女儿安屏,与赶来剿共的国民党黄埔第七期学员谢谷斗智斗勇,开始人物关系之间的穿插。通过人物身份的不断变化,推动故事发展。如分化国民党具有桥梁建造特长的底层军官何子非,投身红军;感化爱国民主人士安南,助力红军;在改变身份成为国民党军官楚大楚之后,教化土匪头子巴根,劝化国民党军官谢谷,共同投身抗日,与八路军协同作战。最终因国民党与八路军立场不同、政见不合,在战斗中不仅表现消极,而且频使阴招,结果主人公凌云峰以楚大楚的身份在对日湛德州战役战斗中牺牲,完成了对另一部小说《伏击》中暗线故事的补充。

在该小说中,采取双悬念的手法来增强阅读吸引力,如在文章开篇安屏分别送给凌云峰和谢谷的桃木匣子,在凌云峰走出其中坪之后与谢谷对决中负伤,桃木匣子丢失,于是,不仅凌云峰想知道装在桃木匣子中的物件,就是读者也想知道,并在不断的猜测中阅读下去,直到谜底揭开;如书中对于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的改编,本来是严肃、机密的接头暗号,结果在凌云峰、谢谷、贺之发、何子非的不断演绎中,令人啼笑皆非,给读者阅读过程中增加了笑料。——真不知作者如何想来,一首意境如此美妙的爱情诗,在凌云峰、贺之发他们的几次改编下,读来那样有趣,给主人公沉闷的叙述中增添了一抹亮色。其实给作品带来亮色的不仅仅是这首诗,还有对张婆娘这个快人快语的人物的塑造等等……

纵观全书,互补无处不在。作者将这一创作手法运用得炉火垂青,如人物性格的互补,故事情节的互补等,看似那么自然,那么和谐,读起来酣畅淋漓。想体验这种效果吗?那就快去读这两本书吧,作者卖好了关子等着呢。

  《英雄山·穿插》读后感(三):《英雄山•穿插》——坚定的信仰支撑着英雄一路前行

《英雄山•穿插》的主人公是善于穿插作战、号称“穿山甲”的红军团长凌云峰,作品围绕凌云峰的传奇经历谋篇布局,通过“亡灵叙述”,揭秘了这个复杂而多元的英雄形象。

凌云峰,以善于打穿插而著名,在战斗中,他根据战斗实际情况,利用地形地势,捕捉战争缝隙,穿插、迂回、突袭,多次在战斗中出奇制胜,因而被战友们誉为“穿山甲”。然而转折发生在西路军时期,他在激战中身负重伤,摔落悬崖,被战友救出后,隐名埋姓,以开小饭馆为掩护,聚集失散红军,北上寻找队伍。后值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再度合作,凌云峰误入正在对日作战的以前的对手国民党军谢谷的部队,顶替殉国的国军连长楚大楚,以新的身份继续战斗,其间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多次配合八路军作战,在对日最后一战中壮烈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恢复中国共产党党籍。

一、叙事视角不断切换,多线索交替向前,“穿插”式的结构表述方式,引人入胜。

凌云峰是一位战争年代造就的英雄,这位英雄的身份和经历传奇而又扑朔迷离,文章中以三条线索指引我们去探究。

第一条线索是凌云峰在其中坪时被赠送的礼物——“桃木匣子”。故事开始的地方——其中坪,曾经的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现在是处于民族自治、外国传教士传教以及各路部队相继试探中的一个山高路远的云间集市。在这里凌云峰和战友们受到了安南先生的接待,并为百姓修路、栽种了代表红军情谊的银杏树,后在此遭遇了国民党川军的谢谷上校部队,两军约定了暂时的和平,在离开其中坪时安南先生之女安屏小姐赠送了凌云峰和谢谷相同的礼物——一个“桃木匣子”。凌云峰的“桃木匣子”在后来与谢谷的战斗中丢失,在作品后面多次提到了它,这也成了凌云峰心中的执念,越发想弄明白里面到底是什么。后来他发现桃木匣子里面是空的,这到底说明了什么呢?也许凌云峰和谢谷都不知道,可他们心中都心有所感,后来,他们都领悟到这个桃木匣子是“礼物”的“礼”,更是“道理”的“理”,更是“礼外之礼”,这是安南先生对于改变中国一盘散沙、兄弟阋于强的现状的期盼,是对于年轻的爱国军官携手重振河山的期盼,更是这位曾经的同盟会成员对中国崭新未来的期盼,而幸运的是,凌云峰和谢谷都没有辜负这样的期盼。一个“桃木匣子”沟通了国、共和民主人士三方的共同愿望,这个伏笔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第二条线索是凌云峰和谢谷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们是敌人,因为他们的战营不同,他们曾多次遭遇,在一次次战斗中亮出自己的立场,却因为欣赏有些惺惺相惜。凌云峰曾因与谢谷激战而负伤,后来却在与大部队失散时加入谢谷的部队,顶替殉国的国军连长楚大楚继续奋战。两个人的关系在多年战争中、在相处中发生了变化,由势不两立的敌人,到荣辱与共的袍泽,从睚眦必报的对头,到心领神会的兄弟,而这些改变,都源于一个原因,那就是虽然他们立场不同,但都有一颗报国之心,这样的愿望、这样的情怀让他们为着同一个目标,相互寻找,相互靠近,而他们之间在改变国家命运是的努力、在情感上的共鸣也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第三条线索是凌云峰和安屏之间的感情。凌云峰和安屏在其中坪相识,安屏从凌云峰身上,看到了红军战士的理想信念和人格魅力,后来在战争爆发时她将留学经费带到红军,支持部队。经过枪林弹雨的洗礼,安屏从一个民族资本家的千金成长为一名坚毅的红军战士。凌云峰也被她的勇敢和坚毅所吸引。两个人尽管相聚的时间很短暂,却相识相爱,情深意长,在安屏眼里,凌云峰身上那数不清的伤疤是“最美丽、最英雄的花朵”,她真诚地等待心上人胜利归来,并愿意“抚摸它们一生”。然而凌云峰在对日最后一战中以身殉国,这场感情终究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但他们的爱情故事,却极大地丰满了人物形象,成为作品中闪亮的一笔,成功地塑造了战争中年轻人的成长,也实现了对英雄的礼赞。

二、作品以“穿插”为题的深刻用意。

“穿插”的军事定义是,“以部分兵力、通常为小股部队迂回或突击到敌人纵深作战”。作品以“穿插”为题,难道仅仅是为了突出这一战术的重要性,凸显人物的性格和功绩吗?我想,安屏在作品结尾时与凌云峰的对话,恰恰点明了作者用“穿插”作为标题的真正用意:“穿插就是人生的一切遭遇,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命,同国家的命运,盘根错节交织在一起,穿插在一起。”个人的人生与国家的命运是紧紧穿插在一起的,这是安屏从军的理由,更是凌云峰、谢谷、何子非等年轻军人相互寻找、相互支撑、奋勇向前的理由。

通过这篇军事长篇历史小说,作者带我们走进历史、走进战争、走进那段血火煮沸的岁月,让我们看到了不曾认知的真实。中华儿女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刻,形成了抗战的合力,家国与革命、道路和方向,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塑造了中国心、中华魂,他们是国家的骨头和血液,是民族的精神和气脉。英雄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集时代、国家与民族精神于一身,他们有理想,有信念,并以此为指引创造出杰出的事业。英雄的诞生、英雄的前行,依靠的是信仰的力量。他们在特殊的时代里慨然担当,向死而生。他们所从事的事业也许会沉入历史,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我们。

  《英雄山·穿插》读后感(四):夜阑卧听风吹雨:包罗万象的战争文学佳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穿插》

今天终于读完了发表于2019年第8期《中国作家》文学版的徐贵祥的长篇小说《穿插》。虽然篇幅不长,我却读了四个晚上,一本杂志更是用各种颜色的笔画得密密麻麻。好久没有读到过这么畅快淋漓的作品了,不炫技,不搞那些奇奇怪怪的形式,就是用传统的形式讲传统的故事,但是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情感充沛、精神饱满。徐贵祥不愧是“正面强攻军事文学的重型坦克”。

徐贵祥是中国当代军事文学作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他对中国当代军事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艺术形式,人物塑造,以及对传统的现实主义写法和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宣扬等。徐贵祥1978年离开故乡到河南参军,1984年去边境前线,并前后两次参加了局部自卫反击战,在战争中理解战争,理解战争中的人,与此同时开始文学创作。2000年初版的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奠定了其在中国当代军事文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物质需求已不再是人民的主要问题,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渴望、对于国家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弘扬等精神需求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正面书写民族英雄弘扬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有了较大的市场,而徐贵祥的一系列军事文学正是当前众多谢谢!弘扬主旋律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艺术创作中的重要部分。

《穿插》是徐贵祥最近创作的两部姊妹篇长篇小说中的第一部(另一部为《伏击》),讲述了从首长派遣红四军特务营凌云峰到其中坪执行任务第一次与国军少校谢谷相遇开始,到指挥山涧峰战斗、幻龙崖战斗、百丈关战斗、三条山战斗等以“穿插”战术展现军事才能,打出了“穿山甲”部队的响亮名声,再到二道梁子死里逃生,辗转顶替已经牺牲的国民党连长楚大楚,在抗战时期与上司谢谷半是合作半是暗斗,从沧浪关战役到以少将旅长身份配合八路军和何子非和姚志远的部队作战以身殉国,与日本人血战八年的故事。

《穿插》作为一部军事文学,内容极为丰富,甚至可以说包罗万象,我简要列举以下几点:

1、丰富的关于抗日战争前后阶段的军事知识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可以从这部小说中得到许多抗日战争前后一个阶段的众多军事知识。比如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长征中的行进路线,以及最后覆没的经过,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是谁让这支中华民族的铁血军队在经历过几万公里艰辛跋涉的考验后几近全军覆没?再比如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经过以及新四军的成立过程。小说以红四方面军的发展战斗力成为背景,穿插了岐山整训、过雪山草地,以及三大主力会师、百团大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2、清晰明了又迷雾重重的故事设定

这整部作品是凌云峰在牺牲十几年以后以幽灵的形式,在故事开始的其中坪对当年他亲手种下的一棵树的叙述。“当年,我把你从柞树林中起下来,栽在对面山上的时候,我就知道,早晚我会回来,跟你摆摆龙门阵,因为有些话,活人说的不可靠,死人说的没人信,只有你,你懂的。”他叙述了自己正大光明血勇刚正的一生。无论是红军时期,还说后来代替已经死去的楚大楚在国民党时期,从生到死,凌云峰都是一个觉醒的中国人,一个绝对的共产主义战士。无论是对于战友、对于兄弟、对于爱人,凌云峰都是坦坦荡荡的君子。在他的叙述中,其一生清晰明了,在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又冲锋、穿插又穿插后壮烈牺牲。

然而,我们读完整部小说对,掩卷细思,诸多问题又找不到答案,总感觉浓罩着一层灰云,总感觉作者设置了重重迷雾。比如,谢谷究竟有没有下令让人在桃花谷设伏阻击“叛逃”的楚大楚(凌云峰)?比如,一直跟着凌云峰的同为幸存的红四军的余松究竟是不是真的当了叛徒,最后的战役中是不是他故意调转炮口射向何子非抢夺武器的民工,他去台湾是不是去做地下工作?比如,郭涵明知道楚大楚已经牺牲,顶替他的凌云峰不可能反共投国,为什么还要一次又一次留着他?再比如,在其中坪安屏送给当时还是死敌的凌云峰和谢谷的礼物究竟是什么,真如他们所说的是一个空盒子吗?这个穿插于整个故事的桃木盒子中的礼物是凌云峰与谢谷关系转变的重要纽带,但这究竟是安南早就安排好的还是两个觉醒的青年内心里共同的想法?

3、荒诞而又传奇的人物命运

在徐贵祥的这两部姊妹篇中,《穿插》中的主人公是真的凌云峰假的楚大楚,从红军战士经过死而复生代替死去的楚大楚成为国民党军官,《伏击》中的主人公是假的凌云峰真的易水寒,从国民党特务人员执行“借尸还魂”计划假扮凌云峰打入共产党内部到调转枪头真的做另一个凌云峰,《穿插》中凌云峰与谢谷的关系也是从生死对头成为亦敌亦友的知己,人物命运都是这般荒诞又传奇。余华以及和徐贵祥同为解放军艺术学院的阎连科关于文学中的荒诞性有过相似的论述,那就是无论一个作家的想象力如何丰富,创造出的荒诞情节也不及现实的荒诞。徐贵祥正是通过这种人物命运的荒诞性,来展现战争的残酷,以及被战争所裹挟的人的命运的无常。

4、一如既往的英雄书写

徐贵祥说军事文学的书写就是为了寻找英雄,而他前期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对各种各样英雄的塑造,当然这部《穿插》,也是对英雄的书写。

首先,主人公凌云峰是英雄,在小说中,他一直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为人民的利益而斗争,前后经历过无数次战斗,全身布满无数伤疤,在抗战胜利前夕壮烈牺牲,虽然在国民党以楚大楚的身份官越来越大,但他的信仰从未动摇。

其次,何子非、姚志远也是英雄。虽然和何子非是曾经被俘虏的国民党,但在后来的战斗中他不仅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且深深被共产主义信仰折服,摒弃一切公民党时期的陋习,成为一位共产党战术专家。虽然姚志远在长征途中揭发凌云峰放走绑架安南先生的凶手巴根致使凌云峰被监禁数月,但是在后来的战斗中他不断学习凌云峰的“穿插”战术,成为另一个“穿山甲”,并敏感地感觉到凌云峰并没有死,打响“穿山甲”部队的名号召唤凌云峰。

再者,以张有田、于众兴等为代表的跟随凌云峰一直战斗的红军战士们都是英雄;以安南先生为代表的为促成国共合作联合抗战费尽心血的民主人士也是一种英雄;真正的楚大楚为了不想跟共产党打仗而故意违反军纪被免职,后来联合抗日大局形成又积极参军壮烈牺牲,这是国民党里觉醒的英雄。

5、对日本人及皇协军思想的精准把握

在最后收服湛德州的战役中,凌云峰部以及何子非、姚志远的军队遭到了少量日本人及大量皇协军的猛烈反击,在这里作者极为精准地把握住了日本人及皇协军思想。日本人之所以顽强抵抗,是因为受到天皇嗯军国主义思想的洗脑,以为天皇而死为荣,这与大多数同题材艺术作品中的日本人一致,但这里的皇协军并不像大多数艺术作品中墙头草一样的汉奸,而是战斗作风过硬到最后比日本人还疯狂的一群人,因为“他们的双手沾满中国人的鲜血,他们已经没有祖国了,他们比日本人还要害怕中国人。同时也是因为他们在8年中数字等抗日军民教授数次死里逃生,数次论功行赏,这些人也确实面临了非常火萤的战斗本领”,这是他们最后的老窝,一旦失去,将万劫不复,而日本人为天皇而战,如果天皇投降战争结束(正如历史中那样),他们还有祖国可以回去。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这部《穿插》内容丰富,巴罗万象,拓宽了传统意义上战争文学的边界,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战争文学佳作。

曹文学

2020年6月21日夜

  《英雄山·穿插》读后感(五):国家若为唇,我们便为齿,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有多少人懂

  

疫情期间,有关中美关系,我读到若干言论。有些人用一副事不关己的口吻,肆意调侃。如果是友善的批判,自然没问题。但一些人分明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好像中国有什么难,都和他没关系似的。

每看完这类言论,我都如鲠在喉。那日,读到徐贵祥的作品《穿插》,有段话我很想借来一用,以回击这类打着爱国旗帜,实际心怀叵测的“爱国者”:在我看来,穿插就是人生的一切遭遇,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命,同国家的命运,盘根错节交织在一起,穿插在一起。

每个人与国家命运相连,这种关系亲密地就如同唇与齿。

01、三条线索,使结构愈发丰满

若读者细心,自会发现三种情感——以安屛和安南先生为代表的亲情,凌云峰和安屛之间的爱情,张有田、于众兴和凌云峰的友情。在战争背景下,炽烈的情感描写,不时调节其间,就像放一块冰于热饮里,是恰到好处的平衡。

三种情,最搅扰我心的是安、凌的爱情。那时的你情我爱,行动胜过语言。一别之后,许久未见,彼此互不相忘。两人之间有两个重要物件儿,桃木匣子和柞绸马甲。

前者的含义是“无礼,无礼非礼,无礼之礼,礼外之礼”,暗喻安氏父女期盼国共合作;后者仿佛安屛的另种存在形式,若无法与爱人相伴,便让它代替“我”的身体,同你紧挨一处,生死不离。

作者运用通感的写法,比如:安屛抓过“我”的手,盯着那块淤青看了两眼,“我”的心一热;找不到桃木匣子,“我”的心没办法老实;在福音药行门外,“我”远远看着她,眼神片刻不离;就连何子非都打趣说,发现“我”有些走神,“我”准是迷恋上什么人了,脸上多了往昔没有的味道。

爱上某个人便是如此,每个感官皆因她而变得敏锐。然而战争年代,分离是常事,再不舍也需割断儿女情长,于是读者暂且扮演两人的亲友,见证这份深情从恋恋不舍到舍己为国。藕虽断,丝仍连,他们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意。

祖国面临危难时刻,舍小家,为小家,是安南先生、安屛、凌云峰、张有田......的选择。生命诚可贵,情感价更高,若要救国家,几者皆可抛。

父母可以亲自送儿女上战场,接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爱人依依惜别,送过一程又一程,可能一转身便是一世;战友并肩作战,虽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黄泉路上做个伴。

最终友情和爱情,都归于亲情。因为祖国——我们的家有难,家中人理应同仇敌忾,共渡难关。作者通过对这三条线索的穿插叙述,使小说的结构愈发丰满。战争无情,人有情。如此深情仍可牺牲,为的是护国家周全,可见后者更为重要。

02、战争场面描写精致,读来荡气回肠

与战争有关的小说,对战争的描写通常是作家的硬伤。不宜夸张,也不宜“蜻蜓点水”。本书所涉及的历史,主要包括两部分:红四方面军的发展过程,以及国共合作时期。大大小小的战争场景,读来心惊肉跳。

我举几个例子:

①,山涧峰战斗,于众兴率领一个班,从后面绕到侧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敌人中间截击,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技,捕获对方俘虏。

②,鹰嘴岩对决,凌云峰方采取跃进式队形,迅速占领两边制高点。采用“敌打我不打,我看”的策略,轻巧的运用时间和空间,以时间换取空间,将敌方攻下。

③,国军进犯昌州,何子非提出“避实就虚”方针,并在战争的白热化阶段,打穿插战术。

④,我军敢死队七个人,排成一排,边走边扔手榴弹,穿插前进。直到距离敌军二十米,再发枪。目的是制造烟幕墙,躲在墙后袭击对方。

⑤,沧浪关一战,我军运用“钻进芭蕉公主肚里”的战略,此战略在三条山战役也用过,目的是把防御阵地推到敌人前沿,把死地变成活地。

......

这些跌宕起伏的战役描写,既是残酷战争的体现,也令读者很涨知识。

一方面,让未能亲临战场的读者,读得津津有味,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近距离感受刀尖舔血的恐怖;另一方面,读者亦可知晓夺取胜利实为不易,智慧、胆识、甚至运气,胜利由多种因素组成,缺一不可,从而更珍惜今日和平。

战役打响前,风景往往赏心悦目。“我们在街面行走的时候,太阳还没有完全落山,有一些玫瑰色的余晖在我们的头顶、眼前和脚下弥漫,感觉很特别。”“大半轮月亮悬挂在天上,几缕流云忽而遮住月亮,忽而松开月亮,天地一片朦胧。”

战前景色愈祥和,愈显战争的破坏性之强;战术愈精巧复杂,愈显敌人狡猾,及最终得胜之难。

03、知识性和艺术性,巧妙结合

读完本书,我猜你可能会忘记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的正确背法。这首诗在小说里几次出现,每次都有改动。像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朵儿一别各东西,沧浪抗战又相逢。”引诗入文,不觉间增添几分幽默。

在我看来,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句和排比句。前者比如:“张有田的脸上就像挨了一掌,顿时变得通红,眼睛瞪得像鸡蛋。”上文作者写道:“张有田傻眼了,泛着小眼睛。”几行后便写他眼睛像鸡蛋,可想,得知某件事后,对其刺激极大。至于是什么事?我留个悬念。

后者则有:“......然后我就看见了一条碧波荡漾的大河,那是我家乡的河;我又看见一座郁郁葱葱的山,那是川北的葱茏山;我还看见一座巍峨的城楼,和城楼上那个像电风扇一样的麦克风......。”读来顿生意犹未尽之感,且震撼力加倍。

除此之外,有些短句也极具快感。我印象最深的是张有田说的那句:“侦查参谋,就是跑得比兔子快,跳得比猴子高,爬得比乌龟慢......。”忍俊不禁,十分形象。

作者以富有艺术性的写实手法,打破读者对战争类小说,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实则这类题材既可含知识,又可容艺术。不信?请细品凌云峰擒马蜂。

马蜂泡酒,可祛风舒络,活血化瘀。被马蜂蛰伤,需用鸟清洗伤处,因为尿里有碱可解毒。再有,马蜂是群攻型昆虫,你不理它,它不惹你。你若招它,它必穷追不舍。看吧,信息量蛮丰富。

凌云峰擒马蜂时,有如下描写:“......迎头给前面那只马蜂一个铁砂掌,准确地将它抓进手心。”“......就在马蜂同我脑门即将相撞的刹那,我一只手虚晃一招,另一只手随即跟进,将马蜂夹击在两手之中。”

这幅擒蜂图,即刻展现目前,活灵活现。难怪安屛为凌云峰倾倒,不禁连声称赞,甚至将他比作大英雄,比作武松,多么威风!

正因知识性与艺术性,默契地配合,才使得《穿插》一气呵成读下来,不觉得平淡无味。当然,良性合作的背后缘由,离不开作者驾驭小说的能力。

读的过程中,我仿佛在拍影视剧,哪部分详拍,哪部分弱化,观众看到哪里最意犹未尽,我皆心间有数。虽说它并非《十日谈》或《一千零一夜》,所用的框架式结构,但仍是由一个个分故事组成。就像一个橘子,每瓣都甜,吃起来体验最佳。

当你翻开本书,便发觉它是以“亡灵叙事”的口吻,带你进入阅读场。你急于想知道“我”的死因,于是随着“我”的讲述,慢慢接近结局。当结局出现那刻,不知你有何感觉,反正我不忍读完。

我久久思考开篇以向你提及的那段话:“在我看来,穿插就是人生的一切遭遇,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命,同国家的命运,盘根错节交织在一起,穿插在一起。”仿佛,我与祖国的距离,近了。是的,我怎能不爱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