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群》的观后感大全
《狼群》是一部由克丽丝特尔·摩泽尔执导,Bhagavan Angulo / Govinda Angulo / Jagadisa Angulo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狼群》观后感(一):狼群
长期被隔离在曼哈顿下东区的一所公寓内,安古洛兄弟只通过看电影来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给自己取了绰号“狼群”,兄弟四人会角色扮演他们喜爱的电影来消磨时光。道具和服装都是他们自己手工精心制作的。他们的世界因为兄弟其中一人的逃脱而被打破,一切都变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狼群》观后感(二):看电影拯救人生
看来看电影是预防精神病的好办法(拍电影可就不是了)。7个被禁锢在家中长达十几年的孩子,终于闯出家门已近成年,居然个个心智基本正常,这其中他们共同看过的几千部电影肯定居功至伟,让他们能够认识以至正确理解这个世界。看着他们自备服装自制道具准确地演绎一幕幕经典片段以打发与世隔绝的沉闷时光很有震撼感。不过也好奇他们那位具有反社会人格还酗酒的爹是怎么有能力创造出一个乌托邦的。
《狼群》观后感(三):现实版《狗牙》
父亲如同一个有强烈占有欲控制欲的独裁者,以爱之名把整个家庭改造成一个无形的监狱,这些被禁锢的孩子,在狭小的屋子里,用电影的力量建造了一个他们自己的奇妙世界(全家都是昆汀铁粉啊哈哈哈),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了解世界,他们有血有肉,他们向往自由,他们渴望挣脱父权主义的束缚。这屋子终究是关不住这些好奇的灵魂。题材非常棒,但个人不大喜欢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我更喜欢《狗牙》这样冰冷精致的电影来表现这样一个故事,放大夸张,不寒而栗。
《狼群》观后感(四):密室教育
生活在电影里面。7个孩子的密室教育,因为父母亲担心社会水太深,过度保护孩子不让孩子出去看外边的世界,孩子们从小没有去社区学校读书,读书写字完全依赖母亲的家庭教育,然后就是看电影了解外部的世界。蝙蝠侠,低俗小说,圣诞夜惊魂,落水狗等经典电影,兄弟们经常在家里进行反串。电影毕竟电影,夸张放大了生活,并不能代替生活,后来当看到他们剪掉了长辫子,走出了房子,拿着行李在马路上招车,即将迎来他们属于自己的人生。
《狼群》观后感(五):摘自《環球銀幕》
在女導演克里斯托·莫塞爾拍攝的這部奇特的紀録片中,安古洛兄妹七人從小被父親關在家裏,與外部社會隔絶。兄妹們唯一瞭解世界的渠道是看電影,陪伴他們打發時光的是打折買來的DVD,他們還通過自製服裝與道具來自我表演喜愛的電影場景,其中包括《低俗小説》以及《蝙蝠俠》等經典橋段,影片戲劇化地呈現了他們富有幽默感的表演。當他們在攝影機的記録下第一次走出户外并看見大樹時,不約而同地聯想到《指環王》,而真實維度的世界在他們看起來更像是一部超級3D電影。除了無處不在的迷影文化,兄弟們在面對攝像機時真誠、毫無掩飾的叙述是這部紀録片最打動人的地方。
《狼群》观后感(六):啰嗦的一堆
其实我也不知道在期待什么,看一群孩子被关起来看电影吗,还是看他们如何通过看无数电影来了解全世界?其实先回答一下自己,我希望的答案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咧?我成天看电影又是为了啥呢~~~~~我又要陷入自省与反自省的圈圈里了。 事实上这部“纪录片”也根本没有要回答上面那个问题,就算是所谓的看了上千的电影这件事情也不是重点,我们都期待错鸟~~~其实这群孩子已经长大了,片子说的也就是他们反抗中的一点点过程,也因为偏偏是纪录片,也就没有我们想象的诡异和冲突(比如狗牙这种),于是现实就是一群长相和打扮都略怪异的青春期孩子们的絮絮叨叨,于是我们昏昏欲睡。 其实我有时候觉得社会也挺可怕的,天真无邪是需要大量金钱堆积的,这些钱又来自于世故狡谐的原始积累。片中父亲觉得北欧是个好去处,事实上他们貌似“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福利也出自于原始的资本积累,他不是想创造一个平和的环境,纯粹是想象中不劳而获的“乌托邦”。我啰嗦完了。
《狼群》观后感(七):这种离奇已经不需要什么手段去展现了,只需要展现。
这部片子获得了圣丹尼斯电影节大奖,我想,主要是因为它实在太过离奇,或者太过传奇的故事背景。我看到有评论说:“导演见到了一块宝石,却用它来捣蒜。”诸如此类的。在我看来,任何一部影片,情节永远是第一位,如果它不够打动人,落入俗套或者怎样的,用再多、再高超的技术手段与处理也不过是暴殄天物。也许有人会说,技术手段助力情节塑造,没错,就这部片子来讲,看完之后我们所形成的感触也是情节与拍摄手法共同营造的效果。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埋怨为什么拍摄得不再离奇一点,跌宕更强一些。也许导演只是想用平稳的手法还原这个离奇故事中最真实的一面,这样的故事,它的离奇也许不稀罕什么手法,什么技术。一些孩子模仿电影情节什么的,这是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生活,还需要怎样处理?那还属于孩子么?如果不属于孩子,这个事情又有什么了不得的?这个故事的离奇就在于孩子们用不同于常人的生活方式创造了自己的世界,这样的世界,说到底都是孩子的世界,属于他们的最平凡的生活,还需要怎样处理?能说的再具体点吗?到底还想怎么处理?
《狼群》观后感(八):思考、纪录
长头发而没有高颧骨。结合了印第安人和白种人。又有的是,一点点大的嘴巴,龅的牙齿,几块,如同得了炭疽病而把脓包戳破了,留下的,各处的疤痕。不明显的。影响容貌吗?不会的,因为本来就没有外出的需求。这种意义上的不需求。它不是猛然间,像是一扇经久常闭的门被打开了。而是自小到大常年的关闭在房间里面,学习,吃饭,消遣。
大多数的情况底下。学习或者吃饭,甚而是呼吸之间,聊天谈话。全都归于消遣。他们只是捱过去就好了。
在电影,这个可以安静的宅起来的让人独立思考的工具到来之前。也许连谈话都是困难的。彼此坐着相望。在一米见宽的走廊里掠过。旁边可以有厨房、卧室、卫生间。但绝对不能够是那个通向电梯口的大门。
看、听、想吧!多了,那是一种不能选择的选择。就理所当然的成为喜爱了。拿麦片盒、纸片、塑料、玻璃胶、蜡笔、水彩这些当外在装备。模仿一个《蝙蝠侠》、《局内人》等电影里的画面。旁边有一台儿童钢琴。可以用来配敲门或开枪的声音。咦!什么时候,妹妹腰身上又多了一个“游泳圈”,弟弟们的头发又长了,姆妈的白发和皱纹又多了,爹爹的口臭和眼睑又重了。
才发现呀!那个通向电梯口的大门,原来可以试一试的。原来山坡、南瓜、咸咸的海水、鼎沸的人声都可以是很好看、很好玩的。他们可以这么看尽一切的走下去,不留余力的走下去。在这,是别人认为不可思议的长途跋涉中走下去。然后,有一天。当其中有人说:“后天好像是情人节。”“怎么,你有约吗?”他会回答:“我倒是希望有。”
《狼群》观后感(九):关于恐惧
关于恐惧。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其实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这种联系威胁到一个人的自由,不断质问在外界之内的自我。他们没有真的断开与外界的联系,也没能逃离关于自我的恐惧。
大哥说:“After I saw The Dark Knight, that made me believe that something was possible to happen. Not because it was Batman. It’s because it felt like another world.” “I did everything to make that world come true.” 也许他想要逃离由他父亲创造的世界。可是逃进逃出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一样并无区别,人的自我依然是要藏起来的。
父亲灌输的不仅是音乐电影绘画,还有“自由”。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 “because they don’t know what they are doing.”人们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自我而产生冲突和压迫,反之限制了自我,是不自由。对孩子们的禁足只是他所相信的“Not to have anything against anybody”理念的形式,而自我的质问不会消失,像点燃纸的边缘便不停扩散开来。这种恐惧在大哥第一次逃家之后,直到他拍摄自己的短片(不排除导演剪辑效果)他说:“But I still have fear till this day, but who doesn’t so...” 我想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源自这种恐惧——面对真正的自由害怕失去自我,尽力克制自己去适应,那个在外界中格格不入的不自由的自我。
《狼群》观后感(十):mind-blowing
看这部片子的前半小时,我都大张着我的下颌骨,呈“震惊的吃瓜群众”状。
不说彻底颠覆我的世界观吧,但是实实在在让我震惊了。尤其在,这是一部纪录片的状况下,一切都是真的。
我想只有美国这样的国家和文化能孕育出这样的,可以说“野”or异类文化吧。
没有望子女成龙凤的观念,没有家族系统的禁锢,没有随时踩踏隐私的左邻右舍居委会,有着空荡荡却又恰好对于种子来说是丰沃机会的文化平原,这样肆意生长、探索、冒险的文化出现了。
其实孩子们还是健康的,thanks to their siblings & mom。在群体中玩闹成长给足了他们成就人格的条件,父母毫不间断的陪伴也给足了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起始点,大量的电影也带给他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有很多不足,但是他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没有夭折。尤其在结尾处的短片拍摄,看到我起鸡皮疙瘩。
没有接触外人其实没有很大关系,封建时期的也有不少这样的家庭。
这对父母的误区在于把一切追求都放在了对外的控制上,殊不知世风日下人心险恶这件事是亘古不变的。他们似乎没有自我界限,也没有完整的独立人格,和外面的世界含混不清。心理学角度上,祖父母这一辈也很值得研究。
但父母的很多心思真的蛮宝贵的,我很能理解。片子始一开始几分钟,我就脱口而出母亲的愿望:为什么不把家安在深山老林里?孩子们出去就是旷野、森林和山泉。还怕什么社会污染?
其实我不忍心怪这对父母。他们无大错,孩子都很棒。格格不入的是这个社会。
想起来中学时讲过的一个生物现象, 细胞质浓度和外界溶液浓度不同时会出现渗透作用。这个小小家庭的浓度和外面世界的浓度差太大了,需要慢慢渗透,渗透不好可能此细胞完全挂掉,好在根基不错,有希望。
---------
看了一些评论,觉得有一点跟我想的一样:
这部片子打起拍时,就是三星起,因为这个题材这个故事实在是自带爆裂效果。片子拍摄本身,比之事件本身,确实逊色一些。
所以从mind-blowing的五星兴奋状态,减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