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痛》经典影评集
《石之痛》是一部由妮可·加西亚执导,玛丽昂·歌迪亚 / 路易·加瑞尔 / 亚历克斯·布伦德穆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石之痛》影评(一):幸福哪有那么容易
《石之痛》仿佛又看了一遍包法利夫人:一个任性的女人和一个怯弱包容的男人。 女主是典型的爱真爱至上的思春少女,她疯狂地迷恋一个已婚的乡村教师,被对方拒绝使其痛苦不堪,破罐子破摔的她干脆脱光了站在阳台让所有人看自己的裸体(⊙o⊙) 惹得众人唏嘘不已。 她的母亲和家人都认为她的大脑出了问题(确实是有问题的
《石之痛》影评(二):懷抱
快進結尾,來了個小浪漫。像希臘電影暫停的模糊現實跟幻象,卻最終高在了帥哥一局上。換了位模樣憂傷的人,難掌時間的錯覺這種老套戲碼轉瞬給人添了同情的說道。路易加瑞爾他是再看生情的人物,起初你并不怎么為他感動,慢慢地,他透過自己無邪復怨嗔的眼,施加無聲染跡。她和他的化二為一,都是她的幻。如果不是加瑞爾這種面相,就不會像偷偷橇動冰層流入心水,一路軟到了屏外人。然后從她歷歷不解神色,觀眾陸續陷入捏造的回憶,卻感覺到股隱著真的浪漫,為美好卻最終是聲空谷回音而嘆惋。
這時你的眼前都是加瑞爾的臉,蒼白多含蘊藉,枯瘦反少寂寥。
所以非常想念加瑞爾的懷抱,是誘人,是能輕易感受,不知道是否只有我一個坐在后邊的人體會到
《石之痛》影评(三):“围城”的纵向发展
围城里的人想出去,围墙外的人想进来。有人用大半辈子去不满抱怨幻想另外的一生,人至中年才猛然发觉自己所拥有的就是最好的。于是幡然醒悟,把目光从悠远飘渺的未来放回实实在在的此刻,顺便拥抱一下身边的人。不是说不该对更好的东西有所期望,积极心理学里说,如果你去幻想一个未来,那么你必须幻想相应的方式,如何去达到这个点,这样才不是白日梦。也不会让你愤世嫉俗抱憾终生。
大学的时候想起了高中。皮肤满满的胶原蛋白,下课后和朋友去小卖部买辣条,吃什么冰淇凌-随便,爽爆天。工作之后又想起大学。三十岁想到二十岁。四十岁又希望回到三十岁。周而复始,没有个尽头。
什么时候才会觉得此刻是完美无缺的?围城心理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横向比较,更是自己和自己的纵向比较。这个点的你会总会想起之前的自己,但是这个点也会成为将来某一天渴望的自己,干嘛蠢着执迷不悟呢?我们还是活在当下好不好?好!一言为定!
《石之痛》影评(四):石之痛
看到这个影名及配的海报有一点触触的,花了心思的海报配搭.
在浩瀚的片库里寻找好的片子,特别对于我长久时间才会连续看片的人来说,真是得益于这种对片子海报的第一感应.有好的印象好的眼缘很有帮助.不要那么华丽但要那么自然.
入正题:石之痛看着很平淡,太平淡了,静静的看完,但是演员的张弛表演让人回味,边看边品味,女主是这样一个用情至深的人,把爱和恨放于绝对的两面,在现实里和亲人的关系是温暖的,但不足以听之任之,谁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虽然不能被接受,在家人有关爱限度的认知里还是不能让女主自如做自己 ,所以女主的内心把选择男人置于至高的地位是行不通的,身边总没有合适的人选而出现种种个人行为和实际环境的冲突而痛苦不堪.即有真实自我又是不被允许发展的,这种隐形的生不如死生活方式该如何活下去.真是一个命题.当然纯美的追求还是会败于现实生活.
影片在处理女主的意识上非常有把握,在现实生活里得不到自我的表现,只有服从只能被安排,那么人还会有幸福可言吗?男主的表现真是温暖人心,有担当有理解有爱有宽容,这样的人出现在女主的人生里,来拯救把希望埋没的人,真是将现实里的不存在当成了理想来演到极至.16年拍的影片观影觉得时代久远,也许只有年代感才能表现这种情怀吧.
影片把男性及女性对婚姻的爱,对爱担当的人性表现得很完美.
生活再复杂再遗憾也有心去担当.女主真的很幸运,一直有爱的人守护.仿佛看到大爱的光辉.人性是相互依存的,值得信任的.
《石之痛》影评(五):为什么讲爱情的电影都这么虚假?
几乎所有谈论爱情的电影在现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原因可想而知。想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讲述一段铭刻一生的爱情,难度无异于登天。尤其是那些仅仅通过剧情的发展来传达这种爱之深刻的电影,更是如此。更多时候,不可避免地沦为“狗血”,比如这部《石之痛》。
电影中的爱情,往往寻求脱离常态的样本。两位相爱的人要么突破了道德的束缚、要么在出身上有巨大反差,可以说正是来自现实的压缚加剧了情感的动人力量。很少有导演愿意展示一段极为普通的爱情,普通意味着平淡,平淡极为容易失去观赏的价值。
对于观众来说,在身处黑暗的两小时中感受到丰富的体验更为重要(无论是视觉、知觉还是情绪上的体验)。而且,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感知力去感受那些细微的情绪,因而只能借助于剧情的波动来隐性地体验爱情。这类建立在对剧情的转述上的感动无疑显得虚假,它参杂进了观众的幻想。
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无论平淡与否,都予人以丰富体验。幸福抑或痛苦,都是现实中的爱情无私给予我们的财富,它赋予我们体验上的强度变化,而没有等级分别。任何经历过爱情的人都知道自己变得更好了,除非他(她)没有真诚对待这份感情,没有认真地把握住这次天赐的良机。但这是那些仅仅依赖于剧作加工的电影所无法完成的。
是否因此,电影就该主动放弃对于爱情的刻画?既然我们已经拥有了像安东尼奥尼“现代爱情三部曲”这类的杰作,对于这个愚蠢的问题我们就该给予否定的回答。至少,安东尼奥尼为我们如何在电影中真实地刻画爱情给出了可行的方式。不再是概述爱情的发展过程,而是描绘恋人所处的情感状态。
这样也就解决了在两个小时的片长与爱情的无比丰富性之间存在的矛盾。情节已然失效了,重要的是人物在不同情境下所处的情感状态。通过演员的表演与场面调度,电影反而比小说成为展示爱情的更为合适的媒介。因为观众能够不借助语言直观地目睹人物处身的情感状态,并感同身受。
《石之痛》影评(六):给老公戴绿帽失败,一个悲伤的故事
这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安德烈转去里昂军事医院的那个晚上,是他在疗养院的最后一晚,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过,直到死在里昂军事医院里。可是加布里埃尔出现了幻觉,她幻想在她昏迷后的第三天,安德烈为了她回来了,并且和她在床上云雨了一番,又与她拍了一张合影,承诺她在他方便的时候会回来把她带走。从此以后,她就一直给他写信,当然得不到回应,因为安德烈早就离开了人世。她在信里说,她怀了他的孩子,假如他还是没有回信,她就不再等下去。当然,后来从她丈夫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孩子是她丈夫的,她丈夫在去疗养院看望她的那天晚上离开后又折了回来,在床上与她云雨的那个人是她的丈夫。可是这个地方时间线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加布里埃尔幻想安德烈回来找她的时间点是,她追车失败晕倒在草坪里,被医护人员抬回去之后昏迷的第三天,也就是先追车,然后云雨;而后来据她丈夫的叙述是,和丈夫先云雨,然后第二天安德烈离开,她丈夫亲眼看见她追车。这是为了侧面反映加布里埃尔精神失常到记不清时间线了,还是影片的一个bug? 很难想象这种片子会在我国出现,因为,它是那样的任性妄为,那样的不符合三观。法国人的浪漫真是极致的,恋爱浪漫(《两小无猜》),结婚浪漫(《美好的一年》),连出轨的姿态都是优雅浪漫的(《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再说说马良,马良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以前以为那是法兰西女人特有的风情,后来发现不是,只有马良身上有。混合着少女的天真,少妇的妩媚和贵妇的端庄;像精灵般灵动,又像天使般纯洁。有时觉得她天真无邪,像八音盒上旋转的玩偶,盒子一盖,就被上帝封锁了性情;有时觉得她充满危险,是可以无限堕落的神秘女郎,谁也不配拯救她;有时觉得她像受惊的小鹿,令人怜惜;有时觉得她气场强到不可逼视。当她演绎极致的爱情时,病态和神经质的气质又浓郁得化不开。但她是从容的,温和的,难以记忆的。雁过不留痕,只有幸运的人才能遇见那一瞬间的惊鸿姿态。
《石之痛》影评(七):熾愛(Mal de pierres,2016)
1、熾愛(Mal de pierres,2016)結局帶有阿黛爾雨果的故事(L'histoire d'Adèle H. ,1975)的味道,可是後者的人物有一種主動性,而前者的人物有一種被動性。 2、佛洛姆,人類新希望,4、人性是什麼意義,四、生存的需要與超生存需要:
如果人能滿足於把生活花在求生上,他就不會有什麼難題,儘管他沒有螞蟻的本能,但螞蟻那樣的生活仍舊是可堪忍受的。然而,人的處境之一,就是他不能滿足於做一隻螞蟻;除了生物性的或物質性的生存層次外,人還有一種屬於人的層次。……飢餓與性,由於只是純粹的生理現象,屬於生理層次的;但人有特別屬於人類而超越求生作用的一些熱情。……重要的是,這兩者相互之間是哪一個力量較強,是哪一個統御另一個。 3、加布里埃爾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害怕受傷而做出的決定:她擁有一個女人所擁有的一切,婚姻、性、孩子、家庭、資產、休閒的活動,可是她失去靈魂,這樣她就不會受傷。佛洛姆,人類新希望,4、人性是什麼意義,五、人性經驗:
現代人「有」一切:汽車、房子、職業、孩子、婚姻、問題、困難、滿足,設若這些還不夠,他還有他的心理分析者;而他什麼也不「是」。……一個人如果把他當作「擁有物」來體驗,很自然的,他就要保護這個物——他、他的身體、記憶、資產等,他要保護他的意見和他的情感投資——這些都已經變成他的自我之一部分,他不斷的防禦任何人或任何經驗,不准他們打擾那種木乃伊化的永久性、固態性的生存。相反的,那些不用「有」來體驗自己,而用「是」來體驗自己的人,則允許自己受傷。除了因為他是活生生的,所以他「是」外,沒有什麼是屬於他的。但是,這樣的一個人任何時候一旦喪失了他的活動感,如果他的心意無法再集中在積極的活動中,他就陷入一種既不是任何東西,也不是任何人的危險中。他和那個「ego-man」比起來,是容易受傷的,前者之所以安全是由於他「有」而不「是」,他要面對這個危險,只有持續敏銳的、覺醒的、活生生的。 4、在前兩波的磨難中,療養院的打擊遠比第一次更沉重,相應的,在何塞對她的兩次救贖中,第二次遠比第一次要更溫柔,也更包容。故事的結尾,第三次的打擊在醞釀著,加布里埃爾終於甦醒。 5、咆哮山莊是故事原型,同時,故事以一本咆哮山莊的書籍驅策而發展。
《石之痛》影评(八):让人心疼不起来女主
法兰西美丽的海岸线和壮美的连绵山脉,在银幕上当然是种视觉享受,但要是拿自然美景来填补叙事上的空白,恐怕效果就不怎么样了。法国女导演妮可-加西亚这部拖沓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石之痛》,让人觉得还不如找张明信片来看上两个小时。这种乏味的程度,连神奇女侠玛丽昂-歌迪亚都无力回天。 影片改编自意大利小说,讲述了一个情感脆弱的女人被想象中的爱情(强调“想象”二字)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故事,各种老掉牙的封建婚姻观性别概念,让人觉得能在2016年拍出如此“经典”的故事,也算是一种勇气了。影片中这段痴情的爱,与其梦幻的英文片名Land of the Moon(意为“月之境”)高度契合,恐怕美国情感类畅销小说作家Danielle Steel看了都会翻白眼。 让人尤为沮丧的是,影片最初有一个惊艳的开场。何塞(亚历克斯-布伦德穆尔饰)和妻子加布里埃尔(歌迪亚饰)带儿子马克去里昂参加钢琴比赛。当加布里埃尔在车上偶然看见一个路名时,她显得心慌意乱,坚持要司机停车。接着,她冲到一座公寓楼边,用手指掠过门铃上的一个名牌——索瓦吉。这时,镜头慢慢聚焦歌迪亚噙满泪水的双眼,影片开始闪回,观众满怀期望地以为接下来会是一段引人入胜的回忆。 加布里埃尔是一个淳朴的法国农民家庭的长女,因为时不时表现出各种抽风症状,被村里人认为是疯子。其实,她想要的只是她自己所说的“原则”:体验无条件的爱。然而,她的母亲却强迫她嫁给了何塞——一个家乡在二战中被毁后移居法国的西班牙农民。母亲认为,无论女儿有什么毛病,反正“她需要一个男人”。 加布里埃尔从一开始就明确告诉丈夫,自己是不会爱她的,但她还是接受了这段婚姻。没来由地流产后,她被诊断患有肾结石,于是前往一家温泉中心进行疗养。在那里,她遇到了安德烈(路易-加莱尔饰),一个战争中受伤的军人,此人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简直没有任何性格。女主究竟是怎么会对他一见钟情的,堪称整部影片的头号谜题。不过,无论如何,这突如其来的爱情,重燃了在她内心“燃烧”的“激情”。 马良几乎出现在了影片的每一个镜头中,但布伦德穆尔扮演的那个温柔、忧郁的农夫,才是影片唯一让人能忍的地方。光是这一点,就证明了《石之痛》的毫无生气(这倒并不是贬低布伦德穆尔的表演,他的演技毋庸置疑,但女主人公无论是作为角色、人物、女人、妻子、还是情人中的哪一个,怎么看都是无聊至极)。法国一线小生加莱尔在本片中也是被导演坑了,不仅角色毫无特点,而且还弹着钢琴就晕倒了——这恐怕是这个人物除了与父亲不和以外唯一的特点了。 加布里埃尔和安德烈在温泉中心的对话(照理说应该是影片的精华)毫无意义,让人觉得电影简直有四个小时那么漫长。鬼扯的对白比比皆是——什么“每一只要你一来,就会下雨”,让观众想要提起兴趣都很难。 不难看出,《石之痛》为何能够成为一部合格的小说,因为加布里埃尔的情感起伏都是内化的。把故事原封不动地照搬上银幕,就完全是另一回事儿了,本子差劲,就算马良演技再牛逼,电影也是精彩不起来的。此外,影片中五十年代落后的乡村,让人感觉无聊乘以二。任何与现代人思维沾点边的元素,要么就是完全没有。要么就是藏在人物脑袋里。 导演欲图呈现一个敏感女人在爱情中的想象力,也欲借着这样一种想象力,来描绘一个在新老交替时代里思想更前卫的女性。但正如是小说杀死了包法利夫人,在一场愚蠢且痴情的爱恋中,想象力也只可能是一剂毒药,在这个意义上,影片剧作不仅没有能够突出新老那个世代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反而使得女主人公所受教育变成了其矫情做作的原因之一。而马良和加瑞尔之间篇幅有限的情感,也缺乏足够情感细节和感人的剧作,这就导致女主人公对他长年的幻想没有了情感的根基,把马良角色变得更像是一个自欺欺人、一厢情愿的女人。 为爱情燃烧生命的“阿黛尔·雨果”们,或许很傻,但总也惹人心疼。《石之痛》最大失败即在于它试图塑造一个阿黛尔·雨果式的悲剧,却只凸显了这个女人的疯和傻,却丝毫没能引发观众对马良这个角色的怜惜。当然,玛利亚·歌迪亚肯定不如伊莎贝拉·阿佳妮美丽,但论疯论痴情的程度,这个剧本里女主角的确实也不及为爱漂洋过海的阿黛尔,毕竟要揭开关于小中尉的秘密,只需要去一趟里昂就足以了,而我们的女主人公却非得等上二十年。
《石之痛》影评(九):哪一个是你的家?
“哪一个是你的家?”
加布埃尔望着山下的一片村庄,转头问向一旁的丈夫何塞。影片戛然而止在晃动镜头下妻子的侧脸,微笑而满足。她在最后终于释然,从一开始就拒绝去丈夫故乡生活到最终决心与丈夫好好生活。长达十多年对旧爱的思念似乎终于结束。我们替何塞长舒一口气的同时,也在惊诧于加布埃尔对真爱誓死追求的勇气。
电影最为可贵的是对于女性身体的完美表现以及对女性意识的深处发掘。电影不乏大胆的裸露镜头,这其中有直接的性器官裸露,也有大量的性意识弥漫。无论是少女怀春般躺在床上看《呼啸山庄》,还是一丝不挂的写着情书幻想着与爱人交欢,我们所能感受到女性身体的伟大,非常奇妙,又莫测高深,它孕育着生命,承载着爱和痛,它是男性向往的神殿,也是信仰起源的庙宇。值得一提的是,加布埃尔腹中的结石,就是痛苦的积累,但也是爱的起源。影片中多次出现她望向受难耶稣的镜头,两者同病相怜,同样饱受痛苦的煎熬,而那块结石似乎隐喻着她在疗养院遇见的一生所爱——患病军人索瓦日,当结石消去,爱人随之逝去;耶稣重生,她最后也随之重生。
作为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加布埃尔和路易加瑞尔饰演的患病军人之间的爱情纵然让人惋惜扼腕,可细细想来,影片进行了快一半的时候,两人才开始相遇,然后相爱,对于爱情的诠释似乎过于单薄了些。
所以说,影片的着重点并不完全在于他们之间爱情的伟大和坚贞不渝,而是女主角的心路历程,她如何从痴情少女到越轨人妻再到为人母。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从中并没有看见加布埃尔如何去转变,也就不能用“女性成长”来简单概括。我们看到是她作为女性对其他事物的看法以及自身的心理状态。
从一开始对已婚教师的疯狂迷恋,到嫁夫,再到遇见一生真爱。玛丽昂将一个不避世俗,冲破约束,敢于追求爱,哪怕头破血流的癫狂女人演绎的淋漓尽致,这几乎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其余的人似乎只是围绕在她身边完成自己的戏份。当然,这也不免被人诟病演技过火,矫揉造作之嫌,但老实说,玛丽昂的表演不容置疑,可她所演绎的女性角色——加布埃尔却是不太讨喜。
她先是一开始不顾于乡村教师的已婚身份,大胆追求与其告白,最终却狼狈痛苦的收场。影片这部分的节奏非常急躁,急于表现一位思春女人对爱的饥渴。性欲的冲动和荷尔蒙的膨胀开始渐露头角,她用冰冷的海水刺激私处,想让自己冷静,却止不住用嘴唇亲吻教师的字迹,以至于被教师拒绝之后,自暴自弃的她赤身裸体在窗前,向外面的男人“示威”。
作为一名男性观众,看到加里埃尔这样的性格使然,难免会觉得有些心烦,这也是为什么刚才说其角色“不讨喜”。因为她太直接,太冲动,做事从来不顾后果,对爱的疯狂让人实在是精疲力竭。她不顾丈夫的感受,深爱着另一个男人,并没日没夜的写信诉说真情,这样大胆的出轨做法,在一些传统的卫道士眼里是难以容忍的。所以她在电影里被人们斥责为“疯女人”,甚至被父母草草的就嫁给一个建筑工人。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男性都是被弱化的。全片出场最主要的三位男性:首先是被加布埃尔迷恋的已婚教师,他懦弱又多情,从他送给加布埃尔一本爱情小说《呼啸山庄》就可看出,他想越雷池却又怕世俗压迫,最终无情拒绝了女主的爱。第二个是加布埃尔的丈夫,这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却又十分关键的一个男性角色,他是典型包容和宽恕的温厚丈夫的形象,他无疑是爱着加布埃尔的,可是面对妻子“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况却毫无办法,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懦弱”的。第三个则是患病军人索瓦日,从舒缓的《六月船歌》到闲适的《论幸福》,加布埃尔被他忧郁袅弱的浪漫气质深深吸引,乃至成为一生所爱。但是索瓦日是一个不健全的男人,他因为战场受伤,被摘了一个肾,生命随时都会垂危。所以说,在身体上,他也是“懦弱”的。
懦弱的男性衬托了女性的伟大,这种伟大是包含着力量和爱的。尤其是在结尾的反转中,被有意的放大。我们在惊呼之余,叹服于加布埃尔对索瓦日的痴情。原来加布埃尔以为索瓦日的回归,实际上是她的一种幻觉。当她还以为自己肚中怀着他的孩子,实际上是她把索瓦日看成丈夫与其交欢所致,至于和索瓦日的合影,只是她一个人和一把空椅子罢了。爱情的最大悲哀就在于,你以为你拥有着和爱人的回忆,实际上这种回忆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只是你的想当然。所以,当得知真相的加布埃尔崩溃的向丈夫问道:为什么你不告诉我?丈夫回答:我希望你活下去。
好一个“我希望你活下去”!
这是一个始终爱着妻子对其不离不弃的忠厚男人的诚恳回答。这更是全片最为动人的告白,比所谓花言巧语的情话强上百倍。丈夫对妻子的爱是导演精心安排隐化的一条线,当事情看似没有转机的时候,这条线突然被抛出,不仅感动了观众,也把加布埃尔及时的拉回上了岸。她久久的看着丈夫,也许心结并没有完全打开,但她突然明白:原来爱她的人其实一直在她身边。
诚然,电影本身有着一些缺憾,它不够稳健,火候过了,给人毛手毛脚的感觉,就像一锅被熬过头的鱼汤,多少是有些腥气的。但对于很多人指责其爱情的虚假,我却是不敢苟同,无论是丈夫对妻子的爱还是加布埃尔和索瓦日的爱情,都是令人动容的。加布埃尔对爱的渴望,对束缚的反抗,让我们惊诧不已。这是一个洋溢着爱和力量的女性,这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女性。她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是离经叛道的,是为人所不齿的,可她敢爱敢恨的真性情又是多少人所不具备的,她最起码轰轰烈烈的爱过,可有些人却连爱的勇气都没有。
一想到这,我忽然为自己的懦弱而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