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假日的读后感大全
《失踪假日》是一本由[日] 乙一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踪假日》读后感(一):holiday
这是第一次接触乙一的作品,第一篇《幸福宝贝》真的是哭死了,我觉得很温暖,在雪村拉开窗帘,让阳光招进来的时候,我都感觉得了温暖,最后的信,我哭了,多么好的一个女孩子,多么阳光温暖的女孩子!是雪村把男主改变了! 《玛利亚的手指》 人是会变的,玛利亚从不爱变得会爱,姐姐从朋友变成杀人犯,妈妈从不负责任变得承担责任,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变化。比较迷的是,玛利亚自身吸引人的特质,但其他人同时也怕她,虽然我知道人很复杂。为什么芳和先生在那件事情之后不害怕玛利亚了呢?还有一点让我温暖的是我感觉到了姐姐对于“我”的爱护,是妈妈般的爱! 小插曲:在开这空调同时开着风扇的教室看的,在看到“我”在反复思考凶手的时候,“我”起鸡皮疙瘩,我也起鸡皮疙瘩! 《失踪假日》 邦子和小女孩之间的互动很有趣,我老害怕邦子屋里的小女孩被发现了,昨晚睡觉前特意留了尾巴,虽然很难受,但是睡前自己浮想联翩!邦子就是那种人狠话不多的那种! 综上,最喜欢《玛利亚的手指》这一篇,完全是把自己代入了,连文字中用的都是“我”!
《失踪假日》读后感(二):第一次相遇就要这样,好吗?
第一次接触乙一的小说,应该是最不像推理小说的小说吧。
三个故事,个人最喜欢第一个,猫咪的元素不管在什么形式里面,都会加分,会给所有人物增添暖、萌、可怜的属性。乙一的故事里面,不要去猜测凶手是谁,不仅没有推理小说猜中凶手的快感,而且还会失去读他小说的意义。
第二个故事,促成事情发生的原因很简单,你害死了我最爱的人,我一直记着,但是不曾报仇,却一刹那,你必须得死。故事的结构很好,而且节奏稳当,凶手的笔墨并不多但很饱满。
第三个故事,开头的描写,我以为是个二哈在玩撕咬沙发的逗比生活。同时,远处的五斗柜上蹲着一只高冷的猫咪在静静的看着这一切。当游戏的结束,故事的反转,《失踪假日》的逼格瞬间上升了。下巴掉下来和这很合理并存,不作不死和理所应当并存,人熬鹰和鹰熬人并存。
本书中诡计没有,惊天秘密没有,卖惨卖人设没有,但就是中意这副腔调。就像那句话所说:我就是喜欢你看不惯却又搞不定我的样子。对,乙一,你做到了。
《失踪假日》读后感(三):一本适合下午茶的小书
乙一是真的很会讲故事。去年下半年不知道什么原因翻到了《ZOO》读完很喜欢这种风格,难得的几乎每篇都很喜欢的集子,对作者很感兴趣又怕失望,随手查查发现他的书几乎都找不到,就算了。结果这次双月共读前直接翻到两本书源,很惊喜。 《失踪假日》查了一下好像就是八月刚出版,微信读书和蜗牛都上了就很惊讶这个速度…果然冲会员是值得的我好快乐! 虽然这本情感关系描述还是有日系作品里我不太欣赏的来的特点,但是作者真的很会讲故事,说不上来是诡异还是绝望里带着的一点温情,不可怖,就觉得挺可爱的。三篇都算是比较早期的作品,推理部分其实占的篇幅不算多,但是气氛营造不会让你忘了是这是本推理,而且虽然是比较容易猜到的套路,推理的结果不会有那种“看吧,我早就说过”这种乏味感,可能缺少一些惊喜,但读起来很舒服。也有种逐渐和世界妥协的微妙。感觉作者很喜欢猫咪?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算起来应该是白乙一? 有一些小的片段和细节会很打动我,也有一些段落会让我想到明明不相关的温暖记忆。最后一篇感觉就像是小孩子讲故事,我甚至还码了零食(……)不是诡叙但是有些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主人公性格略有点作,但是作者写得太温柔,反而让人觉得可以理解…可能因为我自带滤镜吧(!) 因为担心是黑乙一一直提心吊胆,担心会有情感崩塌的那种反转,但是都没有,就松了一口气。读起来很轻松,批注也没有很严肃的内容,都是一些回忆和短小吐槽。读得很开心!suki! 乙一是真的很会用文字营造画面感,感觉很适合去拍微电影,三篇严格来说都不是很常规的推理作品,但胜在构思,适合下午茶打发时间。后记很可爱,絮絮叨叨。 打分的话,8分左右。不失望的阅读体验。 书单还有一本《箱庭图书馆》,过段时间再读。
《失踪假日》读后感(四):★孤独,是一座忧愁的花园★
书封上有一句话:“失踪,是为了被谁找回来”,这让我想起S.H.E那首《他还不懂》里的歌词——“他还不懂,永远不懂,离开是想要被挽留”。比起用离家出走换取重视的小孩子更卑微心酸的,就是开口要来的温柔。 言归正传,先来说说第一篇《幸福宝贝》。这题目真的很普通,还不如作者自己设定的标题好,或许该把副标题加上——“形似小猫的幸福”。谁是幸福宝贝,我觉得可以是小猫,也可以指雪村,因为雪村说过,“不管是我还是小猫,都没有认为自己是不幸的”。故事的开头,主角“我”并不幸福,而雪村,已成幽灵,故事的结局,连小猫也死了,雪村和小猫,却用自己对俗世的眷恋激活了“我”对幸福的期许。所以,在我看来,雪村和小猫是指引“我”寻觅幸福的宝贝。“我”最终并未从活人身上获得友情——村井的刻意接近是为了清理杀人证据,而是因为侵入了幽灵雪村的地盘而得到了救济——平淡而又温馨的情节铺陈于自始至终,每天打开窗户和窗帘、观赏热播连续剧、做早餐、煮咖啡、洗碗筷、处理垃圾...本该无声无息的幽灵雪村,自己过得比离群索居、致力于孤独到死的“我”更有人气儿。而在最终,幽灵雪村告诉“我”,“这个世界上同样也有一些美丽得让人心动的事物”,这些事物,值得所有人好好地珍惜生命——这是很多人奢望而不再拥有的美好。 如果说《幸福宝贝》让我居然在很丧的男主人公和很燃却已经成为幽灵(最后还消散离开了)的女主人公以及一只死掉的猫身边感受到了新生的幸福和希望,那么,本篇只让我感受到极致的压抑。絮絮叨叨的心理描写,话越多,那种孤独、伤感和焦躁越压迫人心。这一篇里头的人似乎活得都很抑郁,抑郁到都有些病态。死掉的鸣海玛莉亚“连自己都不爱”,铃木恭介无处安放的暗恋和他姐姐如出一辙,上吊的男人在无望中死去,芳和先生永远等不来他的新娘,土屋先生应该是讨厌着玛莉亚的,而三石小姐对玛莉亚所抱持的情感更多的应该是对异常人群的恐惧,还有受到不公对待的铃木恭介的学弟佐藤。这个应该是传说中的黑乙一了吧,我却还是在最后挖出了他的那一点儿温柔——佐藤可以重回棒球队了,铃木恭介有望跟抛弃过他的母亲亲密起来,哦,还有那只鸣海玛莉亚投喂的白猫,它也找到了新饲主。 最后一篇《失踪假日》的主人公菅原奈绪,形象地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No Zuo No Die”,当然,她幸运地没死。她有一个爱过她妈妈并且愿意将她视如己出的富豪继父,那句“我把她养大,并不是出于什么义务,只是出于那种常见的、一般人都会有的感情”的告白,很朴实,却异常动人。她还有一个同样出身名门,并不小肚鸡肠,相反有些幼稚却善良的继母,那句“没有血缘关系的爸爸的爱,在她眼中就像借来的东西一样吧。随后突然出现的我,一定就像是来夺走她一切的敌人”,同样温柔得叫人动容。这一篇是我觉得最匪夷所思、无趣的。任性翘家的大小姐,自己设计的绑架被佣人伙同他人加以利用实施,成功骗取了她继父3000万,她还觉得绑匪夫妻俩不错——就因为最终向她坦白了,并且没有撕票?! 这3个短篇,我都不倾向用推理当标签,悬疑就好。事实上,似乎“推理”并不是乙一的“拳头产品”,有些“凶手”我们一猜一个准儿,另有些案件,我们压根儿不关心谁是“凶手”。读完本书,虽不至于让我立时变身成一个“乙四”(或称“乙醚”),但好歹叫我记得了有个日本作家叫乙一,他的作品叫我又怕又爱。 很难想象一位作家是这样矛盾的一个个体。毛姆曾说“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书”,我通常先读前言、后记的,从后记中能感受到他是个“内心温柔、感情丰沛、可爱逗趣”的大男孩儿(即便现在的年龄已经是大叔了),所以,即便是3个短篇中或多或少都有黑暗成份,我依旧能从中找到作者的温柔。 我不知道乙一的其他小说是怎样的,至少这3篇都印证了后记中他自陈的性格特点:内向。每一篇中都至少有一个嘴上说着享受孤独却实际上极度渴望摆脱孤独的角色,《幸福宝贝》中的“我”、《玛莉亚的手指》中的玛莉亚以及《失踪HOLIDAY》中的菅原奈绪。“我”幸运地获得了幽灵雪村和小猫的救赎,玛莉亚因无视他人的极致冷漠最终自食恶果,而菅原奈绪依旧没心没肺地活着得亏了豪富继父的3000万以及不太冷的绑匪。人毕竟是群居生物,哪怕嚷嚷地再厉害,哪怕“言行一致”,内心却是最诚实的——我要我们在一起,这是天经地义,这是宇宙规律。 “孤独”这个词让我想起阿多尼斯。我其实不爱阿多尼斯的诗,太过现实、残酷。他说:“孤独是一座花园,但其中只有一棵树。”他说:“孤独的男人:一翼翅膀;孤独的女人:被折断的翅膀。”我不愿意去想象孤独的女人的下场,因为我是个女人。我却依稀觉着,阿多尼斯那座花园的唯一一棵树的名字,怕就叫作忧愁。 孤独,是一座忧愁的花园。为什么忧愁,可能谁都解释不清,反正就是忧愁了,生而为人就会感受到忧愁吧。而阅读,正如毛姆所说,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如果我们感到忧愁、感到孤独,不妨来阅读,哪怕是阅读那些讲述忧愁、剖析孤独的作品,也能让我们因为“无独有偶”而不再惧怕——这,可能就是乙一想带给读者的,终极的温柔......
《失踪假日》读后感(五):【读书卡202008120208】《失踪假日》|天气太热啦,来看乙一的小说降降温吧。
众所周知,白乙一的故事里无坏人,放心食用。
01 “失踪假日”
六岁之前,奈绪与母亲相依为命,是那种连门纸破了都买不起新的窘迫日子。
母亲遇上了现在的父亲——菅原先生,奈绪也以“菅原奈绪”这样的身份过起了富家小姐的生活。
奈绪把这一切当做理所当然,可是母亲却接受不起这样的福分,仅仅与父亲当了两年夫妻就因病去世了。父亲从此陷入了深深的痛苦里。
血缘隔阂,奈绪总是活在会被赶出家门或者送进慈善机构的焦虑恐慌里。
所以既是为了父亲也是为了自己,奈绪选择帮父亲报一点课来打发时间。
就是在手工艺课上,父亲结识了奈绪的继母京子。
充满魅力、家世优渥的京子的到来,加深了奈绪的危机感,终于在某次争吵后,奈绪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那天正好是圣诞节的前五天。
故事到此,不过是一个脾气古怪的名不正言不顺的大小姐离家出走的故事。
小孩子最喜欢的游戏是捉迷臧,而在这个圣诞假日里奈绪玩的游戏叫“失踪”。
在朋友家呆了两天之后奈绪回到了家里,发现大家其乐融融的出去采购圣诞用 品,丝毫不担心她的样子。怄气似的躲进了佣人楠木邦子的偏屋里。
意外的发现这里是和自己的房间窗对窗,是很好的观测位置,很好的捉住京子平时私闯自己房间证据的地方,便选择藏在里这里。开始了愉快的偷窥生活。
故事高潮从这里就要开始了,既然是推理小说,接下去就要大家自己去看啦,没看过书的话,可能会被下面的内容剧透了哦。
02
在打开本书之前,想到治愈会让你想到冬日里的阳光,想到许多可可爱爱的事物。
但绝对不会是死亡、断指和绑架。
毛姆说过,“作家更关心知悉人性,而非判断人性”。
“白乙一”向我展示了另一种治愈,并不是只有积极乐观的文字才治愈人,故事的基调是惆怅忧郁且不快的,可你就是能从这些故事里感受到救赎。所谓治愈不就是把纠缠着你的恨困惑着你的人性写出来,然后告诉你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嘛?所谓治愈不就是那些能把你朦朦胧胧的答案展现出来的东西嘛?所谓治愈不就是能看到相似的自己嘛?
奈绪很讨人厌,对人颐指气使,凡事都我行我素。
表面看上去是一个脾气很差的大小姐,其实她也只是一个八岁就失去了一切的孤儿,用她认为正确的方式生活着。血缘隔阂产生的局外人感,所以她的身份认同感是很低的。小孩子的情绪是很敏感的,不要因为长大了而忘记自己小时候会想爸爸妈妈要是不在了而哭这件事,那种胡思乱想是控制不住的。情绪是好东西,但情绪化不是。她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只是想保护自己以免受到更多伤害。
如果一直找不到身份认同感,便会产生一层隔膜,那隔膜像鞋里的石子,总让人不太舒服。也会蒙蔽你的双眼误导你所看到的事实。所以奈绪觉得所有人对她好只是出于大户人家的面子而同情她;父亲明明是来和她商议再婚这件事在她眼里只是通知罢了,毕竟她是毫不相干的人;京子的善意在她看来也是炫耀想要把她排挤走的危险存在;在邦子说要替她顶罪的时候她觉得理所当然。
她离家出走真的是因为和吵架嘛,是因为父亲没有袒护她而让她害怕了。
我对她是否真的怀念她的母亲这点存疑,既然母亲遗留下来的破旧手帕那么重要,那么为什么会这么久都发现不了手帕不见了呢?那条白色手帕倒是证明了这位没有血缘关系的父亲是真的爱她。
在经历这次失踪风波之后,奈绪突然意识到自己虽然胖但其实个子还很是很小的,看不见周围的人对她的牵挂,也看不见自己的界限,竟错误地以为自己心中的世界就是一切,旅行回来后那种奇怪的感觉,只是孩子气的愤怒带来的错觉。她开始讨厌自己。她开始感到抱歉。她开始和自己和解。
治愈我的就是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至于那个总是把“对不起”挂在嘴边的楠木邦子,三千万换回了一个善良的孩子,我觉得是值得的。
03
我其实有点羡慕菅原奈绪。
在成年人眼里她的“失踪”是被绑架里的大事,可在她眼里不过是holiday.
我也想一直是一个任性的小朋友啊。
可是现在呢仅仅是坏事结束就让人感觉今天好幸福了。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