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醉酒简史》是一本由[英]马克·福赛思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醉酒简史》精选点评:
●简明的通俗读物
●读到三分之二处放弃了。
●醉酒是这样愉快又痛苦的事
●真正的简史,有一些有趣。
●有趣而轻佻
●猎奇读物,各种附会……
●凤凰读书
●一部醉酒史中至少有小半部是禁酒史。“清醒总是意味着退缩、辨别和反对;酣醉则意味着扩张、一致和赞同”。内容浅尝即止,材料大多是野史摘要和作者主观臆想,英文原文可能比较妙趣,汉化之后有些尬。这书说是史不如说是杂谈,不是特别正经。
●带有个人偏见,和对历史并不是十分了解的作者。胜在内容还算有趣。
●于是对于某些地方人再次有了放荡的印象
《醉酒简史》读后感(一):高兴而喝酒,难过而醉酒
高兴而喝酒,难过而醉酒
《醉酒简史》,围绕人类醉酒现象,描绘一幅奇特有趣的人类个性文化图谱。书中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开始讲叙,时间从远古时代一直到美国禁酒令结束;国家包括古埃及,希腊,中国,罗马,中东地区等等。
喝酒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政府征税的原因,富人炫富的理由,穷人忘却痛苦的需要。
本文试着从人类自身的需求,解读为什么醉酒?
人类具有制定规则的动力,也有打破规则的冲动。
人们制定规则,喝酒以示祝贺。我们在洗礼仪式上喝酒,在婚礼上喝酒,在寿礼时喝酒,在职务升迁时喝酒,在乔迁新居时喝酒。每次喝酒都有高兴的意味。
规则打破了,人们往往醉酒。在失恋时,失业时,失败时,失去亲人时,人们在醉酒中麻木自己,短暂的逃避自己的责任。
《醉酒简史》读后感(二):醉酒这件不大不小的事
醉酒简史,确实很简单,按照历史和文明线介绍了醉酒的历史,通过这本书起码我明白了几件事:
第一、有人的地方,就有酒。不知多少万年前的一直古猿,在路边的树洞里发现了发酵过的果子,吃完便醉了,从此人类一发不可收拾。几千年来,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有故事的地方就有酒。
第二、没有水,不喝酒喝啥!人类喝消毒自来水的历史不太久,在那些没有自来水的日子里,人喝什么最健康?答案是酒。因为那时候城市里的水遍布细菌,喝水真不如喝酒,连面包都省了。
第三、醉酒原来是种快乐。这点对于我真难以接受,因为我不能喝酒。但事实确实如此,渺小的人类,用酒表达着自己的情绪,悲伤、喜悦、孤独、欢乐的结果都是喝酒,一醉方休才最舒服。
对本书不喜欢的地方,一是作者不了解中国,甚至带着偏见来看中国,仅仅停留在几千年前的酒池肉林。二是没有剖析人类醉酒的真实原因,只是一个流水账而已,没有思想。三是对各种酒的描述不够生动,语言不够幽默生动。
作为一个喝酒的外行,读读这本书也算一种科普了。随便写写书评,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醉酒简史》读后感(三):简史一类的书总是很快销,但又不敢全信
醉酒的历史,诚然与酒的历史有所区分。不过,要想把醉酒的历史梳理清晰,酒的起源、传布、流变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就不能不弄清楚。本书涉及的很多历史事实,由于我们不清楚它们的资料来源或根据,因此很难说是严肃的史实或观点。毋宁说是一部关于各种文明醉酒历史的趣味戏说。
我猜测作者的很多资料是源于报刊杂志、杂书杂记、电影电视的多年累积,因此多数内容是讲述或引述,没有深究——人类为什么会嗜酒、醉酒,为何酒难禁等等。反倒有许多想当然的结论,比如柏拉图、孔子等先哲对醉酒的论述,并不是因为他们千杯不倒,也不是鼓励世人醉酒,他们谈的重点主要是对饮酒分寸的自控和酒后仪态的把握,是将饮酒上升到酒德、品位的高度。
作者注意到过去一直是女性承担酿酒的角色,其背后原因也绝非作者想当然的父权思维。另外,作者在书中反复地写道古埃及、古罗马时期的醉酒与呕吐、性交等关联,我一度怀疑他在写作这些段落时也是半醉的。且不论那些情结是否符合史实,单就“酒后乱性”而言,科学界早已证实烂醉状态下人的性能力是弱向的,所谓的酒后乱性者,多半是有乱性的动机在先,喝酒主要是寻找借口、营造氛围、达成目的的手段之一种。不过,开篇写动物醉酒实验和记录的内容实在令人捧腹忍俊。总体上,这是一部有意思的书。
《醉酒简史》读后感(四):酣醉意味着扩张、一致和赞同
看完后记的这几页截图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全书。
书中有一个神话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当其他仙家看到奥丁返回他们在阿斯加德的诸神居所的时候,他们取来一个大桶,让他把仙酒吐到里面。那个巨人差一点就追上他了。奥丁一头扎了下去,把纯诗吐到桶里。实际上,他内心激情澎湃,燃烧着熊熊的诗歌创作激情,结果一些仙酒从他的屁股泄了出来。他吐出来的仙酒催生了人类文学史上所有伟大的诗人,而从他屁股冒出来的那些秽物带来了一些拙劣的诗作。因此,这一神话传说既解释了文豪的来历,也说明了蹩脚文人的出处。”
《醉酒简史》读后感(五):"我几时清醒,我仍去寻酒"
很多都是一些故事,读来颇为有趣,作者的文风也很有意思,槽点满满,翻译也非常不错,尤其是翻译诗词,连古中国篇的翻译都是找的诗经原文 我一直自称为半个酒鬼,就是很爱喝酒但又不至于无酒不欢,酒量不太稳定,时好时坏,但又偶尔有酒瘾,如果让我列一个清单,认为人类社会中什么最让我个人觉得享受(让人一辈子都不想离开的东西),我可能会首先想到: 葡萄酒,鸡尾酒(尤其金汤力),烈酒(尤其中国白酒),其他各种酒(除了啤酒,我尿酸高),咖啡,山地车,开普敦,交响乐,爵士,戏剧,探戈,阿姆斯特丹,阳光,辣椒,鲸头鹳,羊驼,北京草房一带,聊得来的朋友,火车,飞机,小说,奶茶,麻婆豆腐,油麦菜,通心菜,兰州,罗马,三文鱼,青稞冰棍,汤力水,米饭 扯远了,总之自从2016年起,我就很少喝醉了,不是酒量变好,而是学会了强行拒绝(结局当然是不欢而散),只要酒跟社交绑在一起我就会十分反感,尤其还有几次喝吐了还不知道怎么回到自己宿舍的荒唐事儿 其实不管是希腊式的醉酒会(严肃,还得就一个议题发表看法),还是罗马式的醉酒盛宴(古怪,主要是为了炫耀),又或者是现代比较文雅的品酒会,因为有了社交性质,总让人觉得十分不悦 现阶段的我觉得喝酒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儿,因为一旦到了微醺甚至醉酒,你就不再是你了,丑陋的嘴脸会暴露无遗……以前看到一句话说,"如果有人愿意邀请你到家里的地板上喝酒,就是值得珍惜的朋友",我觉得确实如此,而今觉得一旦有社交元素,除非是迫不得已场合,都坚决不参加,而自己要么独酌,要么跟聊得来的人一起喝酒 其实如果体验过边喝酒边愉快地聊天(不是希腊式那种辩论,也不是表达和倾听,而是聊得来式的聊天),才是至臻享受,哪怕喝醉了,第二天至少心灵上不会觉得尴尬 有人会觉得这样的交谈更适合咖啡(那些同时供应咖啡的酒吧让我十分有好感),我倒不觉得,反倒是咖啡搭配音乐和阳光比较好,交谈是不必的,咖啡太容易让人清醒或者激动,而不是像酒一样让人静下心来,当然,醉酒后吆喝或者耍酒疯就另算了 内脏的反应往往会体现心里的感觉,所以后来哪怕独酌,也真的是觉得"借酒消愁愁更愁",其实连微醺的程度都难以达到,但是快乐的时候喝酒,反倒容易醉 现在在努力尝试从喝酒甚至醉酒这件事儿中寻找乐趣,因为有了更多自主权,所以觉得喝酒变得更有安全感,尽管有时候还是想要烂醉一场,尤其是最快乐的时候,因为我总是不能做到酣畅淋漓,于是会期待酒精能给予我能这样淋漓尽致的能力 总之,很私人,所以独酌反而挺有意思 "孤身一人、头脑清醒地体验世界是远远不够的,也从来不曾令人类满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