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艺术至上读后感1000字
《巴黎,艺术至上》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艺术至上》精选点评:
●很喜欢他写巴黎的艺术家那一章,很感动,梵高活得好纯粹
●艺术之美,精神之浪漫
●冯骥才的文字很朴素,但是很隽永
●我还是喜欢那个写点小人物的生活剪影的冯骥才。 不知道他是真的很了解俄巴黎,还是偏激地想象自己很懂巴黎。
●沿着一位位大师的轨迹解读艺术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巴黎文化与历史的魅力,可惜全书结尾有点意犹未尽sad
●一直很喜欢游记类型的文章,玩不起总归看得起书
●不错的书,老一辈人的文字很是真诚。
●中学同学爸爸打印出来 我软磨硬泡借来看
●请允许我用一个女生的视角说一下罗丹和克洛岱尔的爱情,她什么都没有留下,因为他离开了,她的世界就是一片空白了。
●巴黎的地上是绘画的世界,地下是音乐的世界。
《巴黎,艺术至上》读后感(一):巴黎,艺术之都
很不错的一本书,即使画的艺术亦是文笔之艺术。冯老师的书真的是杠杠滴。“惟画家才有的艺术感觉以及散文诗般的精美的文字,把他的答案如画一般呈现现给我们”
前2天在淘宝一家商城买的,好像叫安倍什么的,记不清了,正版的,贵了点,看了之后感觉没亏。
《巴黎,艺术至上》读后感(二):一个错误
46上方两幅小图中左边一幅是Henri Matisse 1940年的作品The Rumanian Blouse,并不是出自毕加索。
有些小遗憾
《巴黎,艺术至上》读后感(三):自杀的信号
1890年5月梵高到达巴黎北郊的奥维尔。在他生命最后的两个月里,他贫病交加,一步步走向彻底的混乱与绝望。他这期间所画的《奥维尔的教堂》、《有杉树的道路》、《蒙塞尔茅屋》等等,已经完全是神经病患者眼中的世界。一切都在裂变、躁动、飞旋与不宁。但这种听凭病魔的放肆,却使他的绘画达到绝对的主观和任性。我们健康人的思维总要受客观制约,神经病患者的思维则完全是主观的。于是他绝世的才华,刚劲与烈性的性格,艺术的天性,得到了最极致的宣泄。一切先贤偶像、艺术典范、惯性经验,全都不复存在。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是对自己的约束。但现在没有了!面对画布,只有一个彻底的自由与本性的自己。看看《奥维尔乡村街道》的天空上那些蓝色的短促的笔触,还有《蓝天白云》那些浓烈的、厚厚的、挥霍着的油彩,就会知道,梵高最后涂抹在画布上的全是生命的血肉。惟其如此,才能具有这样永恒的震撼。
《巴黎,艺术至上》读后感(四):敬礼
以前曾经读过两本冯老师的书,《凤翔年画》和《滑县年画》,并因此有幸见过冯老师一面,但因两本书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口述整理记录,并非冯老师所著,所以读后没有太多的感触。
读《巴黎艺术之上》本是信手拈来无心插柳之举,却铸成了我对冯老师思想世界求知的渴望和崇敬。单凭此书,就能深切的感受到冯老师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文化和文物保护工作的殚精竭虑。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必须为世人所敬仰。
跟着冯老师神游巴黎,恨不能肋生双翅,切身体验一番。街头的吻、巴黎女郎、地铁中的乐手、巴黎的天空……,犹如一幅幅印象派的名作,让人迷醉画中不能自拔;精神的殿堂、家族的遗产、双重的博物馆、居住在拉雪兹的大师们……,承载着不朽的过去;罗丹、塞尚、梵高、罗梭、巴尔扎克……,早已化作通往艺术殿堂的灯塔和力量。
巴黎,我想去的地方。
《巴黎,艺术至上》读后感(五):旅行的意义
第一次读冯骥才的书。一个会画画的作家真的非常非常了不起。他对梵高的了解是深入内心的。真的好佩服对一个领域如此内行然后又能注入自己情感的人。
这本书中我感受最多的,是冯骥才对一个地方的深入理解,对旅行的感悟和探索。所以我越来越不喜欢旅游团,跟着导游走马观花购物吃喝,只懂了一个地方的皮毛。导游的介绍语言千篇一律,限制了我们的感受和探索。所以如果不是很必要的话,还是不要跟团的好。真正的旅行是选择一个地方,去那里住上几天,深入当地人的生活,去参观那里的博物馆,了解当地文化,去当地人常去的地方,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深入到一个地方,去感受那里的文化和生活,大概就是旅行的意义吧。之前挺到很多人去了巴黎会得巴黎综合症,大概就是感受角度的不同吧。有的人想去感受巴黎的繁华 有的要去感受巴黎的文化。那些想去观赏巴黎繁华的人,看到巴黎其实是很萧条的,心理难免形成落差。但是巴黎是有历史的沉淀的,她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不朽的,这比经济的繁华重要得多。相比于巴黎,我们对历史的保护真的很无力。就不久前南京拆迁慰安所的事情,小市民只看到自己的房子,地产商只看到那块地带来的利益,但是那是对历史的摧毁,就算是耻辱,但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为什么要为了眼前的利益就把它给摧毁呢。还有大部分名人故居也被拆掉了,就为了那么一点钱,那些钱又带不进坟墓,但是历史的空间是能造福后人的,想想也是很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