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摘抄
《去斯万家那边》是一本由[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 / [荷] 凡·东恩 绘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斯万家那边》精选点评:
●明知是幻象,也还是放不下的。
●太美了哦,以致找不出合適的背景音樂,還是安安靜靜看最好。
●我觉得我从来都没有读过这样的书!我知道这部书对于我的特殊意义和在我心中的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每天都是要等到自己真正静下心来后才肯把它翻开来。一边读,一边也开始回忆起自己的那些往事。所以读的过程也成了我自己“追寻逝去的时光”的过程。之前一直误以为这是本不容易读的书,需要一定的“毅力”才能读完。没想到──天哪!──哪里会有这样的问题!?我完全被吸引了!不论是第二章通篇一气呵成的斯万的爱情,还是我原以为会很难读的那些描写,贡布雷的教堂、小径、阵雨、山楂树,布洛涅树林,巴尔贝克,甚至还有威尼斯,都让我读得兴趣盎然!而那些对心理活动的描写真是绝了!我从来都不知道普鲁斯特是一边忧伤一边幽默的,就像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读这本书还会读得笑出声来。当然了,既然我之前就从来都没有读过他,那么我又怎么会知道呢?
●可能是我最私人性质的阅读过程
●难以想象的细腻心理及精巧的笔触. 一本完美的法国浮世绘.
●要想感同身受要学着小心思比针眼还细,不说一些个人经验是否普世,光用词和比喻就美得不行,语文教材该收这种作品才对啊!
●细腻、精致,经典中的经典,书的可能边界;via vivo的推荐
●c'est une piece parfaitment.
●一部真正称得上优雅的书。
●喜欢普鲁斯特的风格,周克希的翻译很棒,插图很精美,适合收藏~~
《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一):我的童年在艺术中得以保存,谢谢你!
权威译本,周克希先生殚精竭虑之作。我最欣赏的是作者普鲁斯特以看似客观的叙事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真爱,有虚伪,有回忆的那一幢幢建筑,书中的插图是荷兰野兽派画家凡.东恩的作品,色彩很明朗,每每看到那图片,脑中就浮想联翩。。。。
《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二):喜欢的一定看得完
非常非常幸运能看到周老的翻译,这本书写得太美了,除了美还是美,能够阅读这样的书真是天大的享受。只能说这本书太完美,无论是翻译还是书的装帧和插图。最喜欢第一部分去斯万家那边,相对于斯万的爱情还是更喜欢作者写自己的童年生活,可惜之后的几卷应该都是写作者自己的感情生活。我不想理会作者是不是想抨击上流社会的虚伪,因为这样的书我只想逐字阅读,才对得起那么美那么美的法国乡村,教堂,外婆,鸢尾花,云彩,晚霞,树林……
《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三):斯万的爱情的萌发
读到了斯万的爱情开头部分。斯万下意识地追求女性的体态美 只要见到健康 丰满 红润的肌肤,就会变得心驰神往。而奥黛特皮肤黄黄的,脸上有小红点,还名声不佳,不是玉洁冰清的女人。按理说,斯万对奥黛特这样一个女人,是没有好感的,可以说是他不会有喜感的类型。但斯万骨子里有一种对比自己圈子低的人的怜悯同情,尽量会对他们持以友好的态度,但斯万又不是那么纯粹的人。他照例参加韦尔迪兰府上的聚会,把每次见到奥黛特视为了习以为常。然而,有一次,斯万故意和女工约会到很晚,去韦尔迪兰府上时,奥黛特已提前离开了。他没有见到她,他感到失望,他的心一阵揪紧。他之前已在西坡拉的画中,找到了奥黛特的影子,他竟然能把他不喜欢的外在和他喜欢的画的内在联系在一起,使奥黛特瞬间满足了他高雅的艺术趣味。借此之名,他得以走进奥黛特梦幻世界。斯万发了疯地去找她,他感到心底承受着一种多么新鲜的痛苦,他已不再是那时的他了。“在萌生爱情的所有缘由中,在传播这一崇高的烦恼的所有因素中,我们有时曾体验到的那股激动不安的情绪,无疑是最有效的一种。我们在怀有这种情绪时一旦喜欢上某人,那么事情就定了,我们爱的就是他或她。在这以前我们是否有更喜欢或同样喜欢的人儿,那根本不相干。”
斯万他已喜欢上了奥黛特。
《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四):新颖的阅读体验
我拿到的这两本追寻逝去的时光,洋洋洒洒两大卷,加在一起有近千页,近八十万字,本来在七月初就已经收到了,但是一直没时间也没勇气翻开,幸好这周公司的设备检修,我们这些设计人员也有幸放了一周的检修假,于是用这个漫长的时间(相比我平时的工作之余,当然和学生朋友的寒暑假比起来太寒酸了)来翻读了这套名著,注意我用的是翻读这个词,而不是阅读,因为有些部分尤其是后半部分,说实话看的比较粗略。
意识流小说的名家里,乔伊斯的神作,看过的朋友都说读不懂,所以我也没敢碰过,只是粗略阅读过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和这套追寻逝去的时光相比,喧哗一书的故事性要强的多,所以也比较好入戏,而这套书说实话,如果不是有大家来读书这个活动在背后支撑,可能我有生之年也是没有决心去彻底阅读全本的。
这是全部七卷本的第一卷,从主人公的家庭生活场景和周遭亲友讲起,牵引出主人公对资产阶级新贵斯万家族的向往和崇拜,进而开始讲述起斯万的爱情故事以及自己对斯万的夫人奥黛特的迷恋。
在叙述者的口中,思维从一个场景跳跃到另一个场景,中间串联的是某个形象、某句话、或者某个思想论述的小结果,说实话,作为读者,我的思维节奏跟不上作者那变幻莫测的节奏,但是正是这样,才感觉到阅读过程十分的新鲜有趣,虽然只是前半部分,随着阅读的继续,新鲜感逐渐被枯燥和乏味感所压制,所以后半段我的阅读状态也比较的意识流了:)
不过话说回来,能过阅读这部名著,也是读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体验,以主观叙述叙述客观叙述(这句好别扭)的新奇角度,行文又是那样的圆润剔透,只能感慨作者不愧为能写出传世名著的天才。
《去斯万家那边》读后感(五):别人的梦
重新想起来读这本书,是因为1Q84里青豆在等待天吾的寓所里蛰伏,Tamaru给她准备的书就是这本《追忆似水年华》。想要看完它,真的需要一点勇气,这个人民出版社2010版的版本一共七卷,每卷都是400页以上的厚书。这是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周克希译。
在1Q84里,Tamaru问青豆,追忆似水年华读得怎么样了。青豆说:“我觉得就像在做别人做的梦。”这应该是树上对这本书的理解,他说得很准确。
说到意识流,少读文学的人总会有一丝敬畏又带着小心翼翼的距离感想起尤利西斯,想起近几年来红起来的Woolf,但几乎所有的评论家、小说家则一边倒的把这本《追忆似水年华》看成是这个当时仍新的文学路子里的最经典。
常常会觉得有一丝遗憾,很多人仍然在阅读对这些意识流的写法带着很强的抵抗,认为这些东西会阻碍他们看清故事脉络,仿佛这些跳出情节的描述仅仅是一棵笔直挺立的大树上缠绕其上的赘生植物,恨不得抽出剑来将这些根根须须砍落下去才痛快。但其实就像一些画出超越自然接近心灵的印像派、立体派绘画一样,那些奇异的光线,扭曲的人像,空白的光斑才是牢牢吸引我们,并让我们永生难忘的画面。世界的客观,最终仍会回归我们单个人的主观意识里。
那些故事之所以感动我们,是它们会打动我们的内心。但意识流抛弃了故事这个物质的工具,它想直接用意识的交流来呼唤你,呼唤你内心那根深藏的弦,它拨动它,让它鸣唱起旋律。而这一切都需要你敞开心扉,让它进来,仿佛打开窗让月光洒进来一样。
第一卷也同样分成了三个部分,我喜欢第一,第三部分,讨厌中间那个斯万的爱情。我觉得第一部分中的山楂树林的描写,和第三部分刺槐小道的描写达到了只有大海能给我的感受。那只是一种简单的感受,就是美。
.s.情书里树藏着树的画像的书就是一本《追忆似水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