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黄泉下的美术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黄泉下的美术读后感精选

2020-08-28 20:51: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黄泉下的美术读后感精选

  《黄泉下的美术》是一本由[美] 巫鸿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泉下的美术》精选点评:

  ●读时感觉部分与巫鸿另一本关于俑的著作片断相重合,可以仔细研究那本著作,这本在俑的部分感觉相对简略,更偏重整体性描写。我由于物质性的缘故,所读以第二章为主,感觉三个部分划分和结合都很棒。

  ●简单了。

  ●很系统的学习了古代墓葬文化,对于在方法上的借鉴意义相当之大啊!

  ●死亡,是生命的覆灭,却也是灵魂的解放,而生者所要做的,是让死者腐朽的肉身转变为不朽的存在,开始另一段旅程;墓,则是冥土与此世的桥梁,古人不厌其烦地在墓室中再现一个自足的世界;本书从空间、时间、物质宏观的分析中国古代葬制的变化,最初是黄泉和昆仑神山的含糊概念,佛教不期传入构筑出绮丽的地狱变相,关于彼世的信仰亦随之变化,鲜卑女真党项人的异族风俗,与重视祖先崇拜与孝道的传统相交融,终于将墓葬推演成为建立在生与死、真与幻的时空隐喻中,无限延伸的多维度观念载体;明器在制作上与生器的截然分开,强化了上述观念

  ●依旧觉得巫鸿先生的书初读很洗脑,但史学功底不足

  ●很专业,有点烧脑,不知道原著还是翻译的原因,前置定语太多

  ●以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梳理中国古代的墓葬,非常值得一看!~

  ●因为巫鸿先生的书和郑岩老师,考古是大学时候念地最认真的课程。虽然跟现在的工作没有关系,每次看他的书都会有避世偷闲的惬意和满足。他总能够把高深的 学术论文写的深入浅出,且逻辑清晰明了。

  ●敬而远之?那是了解得不够。 看到了温度和活力想象力,非常亲切的历史

  ●确实是“宏观中国墓葬”。对墓葬稍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个大概,找找思路或者看看自己是不适合学艺术史? 搞墓葬研究的话好像要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把书上的平面图组装成三维的。 看这本书同时去西安看了好多墓,但还是觉得墓葬好像是把很多能放的东西都放进去了,佛道儒以及各种宗教,还有琴棋书画,好像是个大杂烩,感觉很难搞出比较系统的理论哦。 不知道是否能总结出某一时期人对生活、对死后世界的较为完整的想象。

  《黄泉下的美术》读后感(一):还是不看这种书

  近日连续读了两本与墓葬有关的书,一本是林巳奈夫写东汉画像石的《刻在石头上的世界》,还有这一本。联想起收藏的古董里有以前寻来的几件冥器,感觉都不吉利。古人很在乎冥器的收藏,除了镇墓兽,碰都不会碰,20世纪初陇海铁路工地发现唐三彩时,民工们全都砸碎。现在人们胆子大了,不畏神鬼不敬祖先,黄泉下的美术也拿来一番分析。

  《黄泉下的美术》读后感(二):读[美] 巫鸿《黄泉下的美术》

  巫鸿最厉害的是眼光,本书集中于个案而非泛泛著史,符合了现在的学术潮流。

  3 墓葬为藏。

  23 新君要进入墓葬,进行告别。

  29 魂魄相离,魂飞于天,魄栖于地。立二礼而祭之。

  书中选的作品都非常不错,文字写的也很好。

  178 鲁王唐琴 天风海涛

  只有秦始皇使用了原大小人俑,后来都是采用小比例。

  《黄泉下的美术》读后感(三):可恶的重复

  书都还不错,但是出的太多,重复也太多。同样一篇文章,好几本书中都有。《重屏》既有了单行本,为什么在《时空中的美术》中又要重复拆散了放进去?《透明之石》在《礼仪中的美术》中已经收过,为什么现在这本书里又出版一次?

  巫先生很缺钱吗?还是希望无限大的影响?多,其实未必重要,但读者买书的钱却是宝贵的。

  建议你今后想好了再出,不要再有类似的雷同篇幅。

  《黄泉下的美术》读后感(四):在期刊上读到别人

  为什么如此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或者说以为自己心知肚明。进而可以刻薄地说,林女士长得过于美丽了,与其他知名的近现代女性相比较,她的重要性更多在于某种潜移默化——对徐志摩也好,对梁思成也好。似乎的确如此,真正她自己拿得出来的文学作品《林徽因选集》,不过不到寸厚,且读者甚少。仿佛她确实缺乏创造力,这进一步使她的美丽和聪慧都成为某种罪过,因为她吃的苦不够多,而她的声名又如此之大。可是我不这么看。

  十多年前,还不知道林女士的八卦及成就前,在期刊上读到别人引用的《莲灯》

  《黄泉下的美术》读后感(五):黄泉,生与死的距离

  这本书实在适合我这样既向往墓葬艺术,又唯恐死人吓到自己的人来看。

  巫鸿,我只能说,我实在是太喜欢他了。他的文字既有中国人含蓄美却又不乏西方人大胆直白的冲击。

  导言中开头第一段这样写道:“黄泉”代指墓葬,即众生的最终归宿,唤起一种别样的暧昧,这里是人们和自己爱侣及仇敌重逢之地。

  如果辞典也能这样充满着情感想象又通俗地解释一个词语的话,我想我会背辞典的。

  这本书的配图也能令人浮想联翩,从遥远的青铜时代到神秘莫测的商朝,到顺天命的周朝等,都可以在本书的配图中得到想象的原材料。

  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我会想知道这壁画的真正含义,这铜俑的原型是谁,这墓主人到底经历过什么....

  大概这就是“虽死犹生”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