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人生痛苦之源读后感精选
《探寻人生痛苦之源》是一本由叔本华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元,页数:1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探寻人生痛苦之源》精选点评:
●剩下的,等感觉来了再读。
●人生科普必读。
●很自负的哲学家。对他人的评判,脑海里的一些默认思维模式,只是想引发我们对自身的关注。思维会产生更多思维,评判会产生更多评判。
● 无论你遇到什么人,都不要企图根据价值和尊严来对其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也不要注意他的恶意或狭隘的理解力以及堕落的念头,前者会让你产生憎恨,而后者则会使你轻视。但是,你一定要注意他的苦难,他的欲求,他的焦虑,他的痛苦。
●理想主义式悲观,前几篇完全否定,后几篇部分否定= =叔本华真是自负至极。自由意志与命运没怎么看懂,独自思考有如警钟,时时在耳边回响。但其实有些理论太绝对了,容易被推翻,个体的特殊性随时代发展会越来越鲜明。关于女人真是太操蛋了
●一些简短的小文章,但是有很多值得人深思的语句,值得反复多读读,有助于更清晰地想清楚人生。
●我忘不了读这本书时自己内心深处的困境。
●欲望,自私,偏执。做了一些关键词的笔记。《论噪音》真是让人觉得可爱,《关于女人》则是一个字都不想看。
●之所以打四星,是因为一部分理念太落后,一部分理念看不懂,但看得懂的部分都很经典!
●毕竟是上上个世纪的思想了,有些可以看看,按照最后跋里说的“哲学家必须具备的三项条件:澄清概念、设定判断标准与建构系统”这一说法来看这本书还行,不过有些想法现在来看,毫无道理,说的就是《论女人》那一章。微笑。
《探寻人生痛苦之源》读后感(一):叔本华狂狂的,当时的我也狂狂的
“人生必定是一种错误,这种看法显然来选取这样一个事实:人是有许多难以满足的需求组成的复杂体,并且,如果他感到满意了,他所得到的就是一种没有感知的状态,只能在其中放弃自己,陷入空虚无聊。而空虚无聊不过是生命虚无的感觉而已,由此精确地证明了存在于本质即是虚无。” 终于找到文青们经常援引的存在即空虚的原文了。细细地看一下这个逼格很高的句式——完全没有逻辑好不好!首先人不完全是由需求构成的,其次,人在满足的时候是有意识自己是满足的,怎么就没有感知了呢?感觉叔本华的全部文章都有这样一个感觉,首先挑一个现象作为公理,但是这个现象不完全是准确的全面的,然后作用一种死板的逻辑进行推理,其中有有许多误差在里面,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时候显然就离真理差太远了啊。包括人的知识整理跟图书馆的那个比喻,最后竟然能得出来能不看书尽量不看书的结论,也是醉了。 论心理,叔本华不及尼采积极正能量,论观察又不及中国古人细致全面反复推敲。总之一句话,我虽然不同意他的每个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他说话的权利。
——大一时的书评,现在觉得自己当时好狂哈哈
《探寻人生痛苦之源》读后感(二):腾记(探索人生痛苦之源)
1)作者对一夫一妻制是不支持的。
2)最丰富的知识如果不进行整理消化,也不如数量不多但是经过充分思考的知识有价值。
3)用空闲的时间来阅读,以此作为自己的思考的替代是明智的。一个人不应该读的太多,以免自己的头脑习惯于这种替代,结果遗忘了正在思考的东西,以免习惯了走在前人踩出的道上,由于追随另一种外在的思考路径而失去自我。
4)一个人尤其不能由于阅读而彻底丢开对真实世界的关注,因为那些引导我们独自思考的冲动于心境都是来自于真实世界而不是阅读,因为正是有形的真实世界才具有原创性与强大力量,才是思想者头脑中天生的主题,比其他任何东西更容易激起我们探索的兴趣。
5)几乎没有经验告诉我们阅读可以取代思考。
6)在灵魂深处人们学习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回忆的结果。
7)善良意志通过理性,信念,与道德原则来直接支配他的行为,而不仅仅是提供指导,这就是问为什么一个推理力与理解力都很薄弱的人却可以有高尚的道德与不寻常的善。
8)邪恶的思想和无益的行为总会在面容上留下印记,特别是在双目中。
《探寻人生痛苦之源》读后感(三):杂记
刚刚看完了探寻人生痛苦之源。对于叔本华,我是相当佩服的。他很骄傲,也非常自负,来源于他智力上的优越性。他的优越性如此强烈,以至于倾向把世间万物都分个三五九等。而这种优越感甚至不需要理由,“天生命定”,后天培养的都是表象。
人生的意义在于痛苦,只有在痛苦中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而这种痛苦不可以避免的原因是它起源于我们的肉体,被时间或强大的物理规则所控制,而不是我们个人。所以在他看来,人最重要的东西都是命定的,比如道德,比如意志,比如遭遇的挫折痛苦。
由于所有的良好品质都是命定的,那么将不可避免的遇到种族优劣问题。虽然没有尼采那么明显,但是此书中也表达了人天生有高低优劣之分。比如女性永远都是低于男性的,因为她们“天生身体软弱,缺乏理性,没正义感,爱取巧,短视善妒,物质虚荣”,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完全没法避免的;再比如思考者就是高体力劳动者一截,他对赶车的人极尽挖苦之能事,声称鞭子声打扰了思考,不可饶恕。提议如果他们打一鞭子就要挨一鞭子打;比如他对宠物嗤之以鼻,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对它们的苦难有丝毫同情,因为它们没有人类的理智,本质上并没有感受痛苦的能力。顺便提下,这种“人天生分优劣”的想法也很自然的让人会对强权社会赞同。所以叔本华倒是对东方文化挺欣赏的样子。。。厄,突然想到“君权神授”算不算天生优劣的?在他看来,“王侯将相”是不是也天生有种呢?
虽然有些极端,但是从中还是挺有启发的。我是女生,但是在看他对女性的描写时觉得他的判断还是不无道理的,虽然这在男性身上并未避免;他看重个人意志的重要性,赞同相由心生,主张思考。
我想主要再写一下我对他所说的思考的反思。他非常明确的区分了善于思考和善于学习阅读的不同。思考是需要兴趣作为驱动力,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甚至不能刻意培养。阅读只是为了思考而服务的,提供材料而已。如果自身思考不够强大,反而会被阅读中的思想束缚,越加不可能发展出自己的东西。所以应该在思考遇到瓶颈时再去阅读,而不是乱抓。思考是种机缘,需要触发,有时来自阅读,有时来自生活。我完全赞同他的生活远高于书本的观点。因为生活更加鲜活直观,而书本中的已经是被咀嚼过了。
《探寻人生痛苦之源》读后感(四):禁欲与虚无
今晚在读叔本华,坦白说,虽然认识了很久,但依然不了解他
——然而,正如时常在不了解一个妹子时就产生好感,对叔的欣赏喜爱也由来已久(于是,这是我有阵子很喜欢自称大叔的原因→_→…
某种程度而言,我是个正儿八经的虚无主义者:
我一直认为,我们无法证明我们视线、听觉、触觉以外的世界是存在的——你每经过一个地方,眼前的世界迅速形成,而你身后的世界随之坍塌。
你每遇到的一个人都只存在于此时此刻的交流中,一旦不再联系,你将无法证明他是存在的。
正如《生命的清单》里的一个小故事,这世界除你之外的人都是演员,他们每天拿着临时分派的剧本,出现在你生命的每一幕中,与你交谈几句,又或只是匆匆路人。
他们从每一扇你即将进入的门中出现——你以为这世界每一扇门后的世界都是早已存在、恒久不变的,然而事实是,门后的世界只是临时搭建的舞台,一旦你走过,一切都重新化作虚无。
这些景象,我们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因为我们永远无法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这也导致了我某种程度的禁欲主义——不需要温饱以外的更多物质,不需要睡觉看书以外的更多空间,不需要双手以外的伴侣(滚!又不知不觉写着写着就涉黄了=。 =
大概从初中或是高中的时候开始,每次爸爸妈妈说完拜拜去上班后,我都会不自觉开始想,也许这就是我们最后一次相见了(请相信我毫无诅咒之意!!!),然后开始设想葬礼、守灵、开始一个人上学自己做饭、怎么养活自己——每次幻想都只存在几秒钟,但确实是经常出现。
与朋友的相见同样如此—— 时常设想一段时间后,得知好友离开了我们——我一直无法肯定,那样的场景我究竟会是失声痛哭,还是面色平静地看好友最后一眼。
但是。
也因为内心有着深刻的悲观主义色彩,我一直特别热爱此时此刻的生活,既然此次相聚后便可能再也见不到——你将随着我的离开,而在我的世界消失——我只能选择更加珍惜与人的缘分。
在最黑暗的地方孕育着光明,在最悲观的内心世界中将诞生真正的乐观。
我十分感谢每一个拿着“剧本”来到我生活中的“演员”们,在你们转瞬即逝的存在中,我将尽我所能,更深入地了解你们,知晓你们的过去,明白你们将来想要什么,然后将所有这些深留于脑海中。
我将与你一同分享你的剧本,短暂的出现,却也能成为永恒的存在。
所以呀,我是那么的热爱做妇女之友:)那么希望能更加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好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要更加博学、更加有趣、更加善解人意,更加珍惜每一次与人的相会。
感谢叔,又让我自我认识了多一分。
《探寻人生痛苦之源》读后感(五):痛苦的奥秘
C.S.路易斯与叔本华的痛苦观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面相。痛苦要么来自于无法解释的原因,要么只能从我们自身找到答案。前者自然会引向上帝,后者则会像叔本华那样将痛苦的根源引向生命意志。
首先我们并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上帝是否存在是个信的问题,你若相信,上帝就是存在的,若不信,上帝就不存在。人们之所以要造出一个上帝来安置痛苦的源头,是为了让痛苦有个合理的解释。既然痛苦是上帝给予我们的,是为了让我们再次信奉他时,痛苦强加于我们的精神折磨也就消处了,我们能更安心地继续生活。
在我看来,与其相信痛苦源于连是否存在都无法证明的上帝,还不如像叔本华那样从人类自身寻找根源。生命意志既然是普遍现象,人类一切便是由欲望所驱使的。欲望带来痛苦也不再是难解的事实,人确实就摇摆在欲望的满足与未满足、无聊与痛苦之间。但叔本华没有解释为什么会有欲望,他直接将欲望当作了必然的事。因而,他给不出解决痛苦的对策,他认为人生一定是痛苦的。
叔本华自己写的书里恰恰潜藏着解决痛苦根本问题的答案。如果欲望也是有原因的,那么是否消除了欲望的原因,也就消除了痛苦?叔本华虽然在其哲学中加入了印度思想,但恐怕并未学到根髓。在《探寻人生痛苦之源》这本书中,他写道:“时间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都向我们明确地证明了世间所有欢愉的虚无。”“人世的全部痛苦就在于:时间始终在我们身后紧紧催促着我们,使我们不得喘息,犹如手持皮鞭的监工。”13
这两句话,或许能帮我们发现解决痛苦问题的线索。“时间”催促我们,向我们证明了虚无。是否是时间直接导致了欲望?而欲望总是指向某个对象,当欲望还未被满足时,生命状态是痛苦,时间在欲望满足的那个点之前;而当欲望被满足后,生命状态是无聊,时间在欲望被满足的那个点之后。我们可以画一条线段,以欲望满足的那个点为界线,前面表示欲望未被满足的痛苦状态,后面表示欲望被满足的无聊状态。在叔本华看来,人的一生就是由这样一些线段不断连接、不断延展的。看来,只要时间是线性的模式存在,人生就无法摆脱痛苦。
那么,时间是否真实存在,还是说仅是人类的发明?需要再引述几句叔本华的话,我们会发现他其实已经发现了真相。“如果动物不会忧虑,那么它就不能希望,这也就是说,它的意识被限于当下的状态,也就只能看到眼前的东西……人类则把施压扩展到整个生活领域,甚至延伸到过去和未来。”“动物相对于人有一种真实的智慧,即它们对当下的那种从容而平静的兴趣。”“动物的快乐是无法被预想的,也就不会有因快乐减少而带来的痛苦,因此,在当下的快乐就是完整无缺的。”21
叔本华发现了动物与人的不同:动物“只能看到眼前的东西”,而人在时间长流中奔走,因而动物“不会忧虑”,“从容而平静”,而人则在痛苦与无聊中周旋。叔本华已经发现了欲望在时间中作用的本质,但他没有认识到时间是导致痛苦的本源。动物的意识“只限于当下”,因而它们的快乐“完整无缺”。而人的意识不只延伸到过去,还延伸至未来,因而他总是痛苦。
时间是存在的,但时间从本质上讲并不是我们所认知的那样乃是线性的。我们所认知的线性时间无非是将时间空间化的结果,这也是导致芝诺悖论的根本原因。因为时间能够被分割,阿格琉斯便永远跑不赢乌龟。但时间被看成是一条线段,只是人类对时间形象化感知,是为了存储经验,形成思维。伯格森指出了时间是不可分割、无止尽的绵延。当我们不思考的时候,并没有意识的产生(就像动物那样),我们感知不到时间。只有当我们思维的时候,大脑中的话语(文字)必须借助于前后关系才能形成,时间存在了。
只要分出了前后,线性时间就存在了,这种时间导致了欲望的诞生:人总是缅怀过去,或憧憬未来,欲望在线性的时间线上运作着,痛苦不可避免地紧随其后。当我们能认识到时间的这种虚假性,或许就能从欲望的海洋中解脱出来。这种思想正是东方思想的普遍形态,“活在当下”,听起来像一句浓稠的鸡汤,但确实是解脱痛苦的良方。活在时间中,必然遭受痛苦。超越时间,痛苦才会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