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喜读后感精选
《随喜》是一本由赵赵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喜》精选点评:
●这样的书最适合一个人坐火车无聊时看了!
●还是这种适合我。
●赵赵就读这一本。京味太重,文笔一般,长的特么还不好看。
●就是生活小事儿
●还行吧,不如小说有意思。
●还不错
●很碎片,有些挺有趣
●昨天晚上花了不到两个小时大概略了一遍.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评价貌似还挺好的想都没想就直接在网上订了,拿在手上挺有质感的,不过随手翻了两页,正好看到她评价曹乃谦的<佛的孤独>.其实我还是很喜欢曹乃谦的作品,但是她却评价的很差劲,有点让人讨厌她的风格.
●看别人的牢骚和无聊,你觉得有意思吗?
●好看
《随喜》读后感(一):读书
赵姐的书总是要买来读的。很快!
从书里发现几个问题:
1、赵姐的老公是唐大年!!!!
2、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是中华!!!
3、赵姐读书的速度很快!!!
4、看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发现后半部分的看图说话是要从最后一页往前看起的!!!
《随喜》读后感(二):我21了
我只能说,我21了,可是我还没有沉淀足够的丰富的情感来阅读有关于文艺的东西。我21了,仍然浮躁,不安,好像下一秒我就从毕业到失业,虽然我知道不可能。随喜,跟随你的喜欢,随心所欲,。我希望当我当我长大,足够大是,我可以从容的欣赏这个世界,这个我
《随喜》读后感(三):小日记
卓越赠书,从N多励志和发财学的书中选择了这本。所以说,一本书有多好或者说有多差,要看跟谁比。总之是选了这本。
知识含量较低,小女人发闲愁、说疯话。是很好的厕所读物。照以前是一边撕一边看,后来注意到还是有许多人买二手书的,我又穷,所以应该留起来卖掉。
不过里面有几张照片是不错。另外,我想知道装睡觉的那个女孩是谁。
一个人在家无聊的晚上,那两张照片,我看了,想去洗脚。太阳没下山那张,也不是创意,不如隔着毛玻璃拍水仙。俺说,粗砖缝破房子还是不要再拍了,莫有意思。而且我猜,赵姐怕是不喜欢英文歌,这么爱显摆的人。
因为小闲愁从古到今那么多人发了那么多年,都大同小异,这种东西是写给她自己的,创新性较低。对一个外人读者,论影响因子的话应该在0.3左右。
《随喜》读后感(四):有点意思,打算去看看她编的剧
第一次看赵赵的书,看了介绍才知道她是个编剧,可惜她编的几部戏都没看过,书倒是很有意思,言语之间很让人觉得爽气。这本书的结构就挺少见的。前半本是文章,后半本图片为主配了少量图文,封底偏也做成封面的样子,唬得我一开始不知道从何处读起。图书馆借来的这本书状态也挺好玩的。图文这半本,简直如同新书一般,雪白笔挺;文字那半部则皱皱巴巴黄黄的。
不知是否因为印刷无法体现照片的精彩,很多照片欣赏不来,部分倒是挺好玩的,让人看了忍不住会心一笑,比如那张洗澡去了的照片,蜕皮一样完整的一团牛仔裤还连着袜子。其实图文这部分倒是有些文字写得很有意思,值得一看。
文字部分分成了四大块,第一,二部分略讲了下自己和家庭生活小事,倒是清醒得很,欣赏能自贬的人。第三部分讲了身边的朋友,对有些朋友用笔之狠之毒,让人无语啊。应该说臭味相投吗?有的好友圈就是这样互相爱挤兑,相爱相杀?但对明星的人称代词一直使用“它”,是我不能理解的。是我落伍了~
最后部分多是看戏或看书的观感,写得随心所欲。标题那书,可能在内容里根本不怎么提及。作者常常看着这书想起那书,思维跳跃的很,倒是比一本正经的介绍推荐更能激起人好奇心。
后来搜了一下才知道这本书是由微博集结出版的图文集,难怪话题这么跳跃,照片这么随意了。但还是挺喜欢这个调调的,很轻松,且难得能找到一个跟我一样会坚持看自己不喜欢的小说,爱瞎较劲的同好。随喜随喜,随便你们喜不喜欢,我高兴就好。哈哈,够豁达!
《随喜》读后感(五):北京土著的惺惺相惜
以前听过赵赵这个名字,正式了解是在石康的《北京姑娘》里面,他对赵赵多加褒扬,我觉着一个作家夸奖另一作家肯定是有一些作品以外的原因的,石康当然也有这样的嫌疑。
除了都是北京土人,文字都有种混不吝的劲儿以外,当然他们还是朋友,本该腥腥相惜的。赵赵管他叫老康,情商八岁,对姑娘的热情十八,智商二十八,从他的那些剧本里可以看出赵赵的评价并不夸张。
说实在的,可能是朋友,这两个人挺互相搭台的,也没什么不好。赵赵的文字我还是喜欢的,透着北京人的性格,那么大大咧咧,那么没心没肺,可是又有点舍不下的文艺范。就像一姑娘嫁了人,生了孩子,天天柴米油盐的。可还非想穿条波西米亚风的大裙子,头上再插朵花,然后再来个烛光晚餐什么的。有点不搭,这本书中的文字和摄影如是。
书评的文字太普通了,不出彩儿,比前面的文字差很多。就像石康那本《北京姑娘》蒙事儿似的书,都是随性而起的文字就印成了铅字,真像她自个儿说的,现在的书都跟帖子似的,不经看,好书实在就是在浩瀚的乱石堆里找钻石。
经常在图书馆发呆,我走完一排又一排的书架,手里都没有留下一本书,有时候我看着那些生动的书名,笔直的书脊,都会替它们寂寞,哪本能幸运地被翻开呢。留在书架上的已是绝佳的命运了,还有无数被打成纸浆的同胞呢。
另一个问题是,怎么能在浩如烟海的印刷品中不浪费时间,找到真正的口味相投,甚至知音呢,这个时代挺难的,看多了烂书会降低智商,光看名著会举步维艰,遇到一本好书的感觉就像遇到一段欣喜的感情或朋友,发自心底地快乐。
赵赵的文字还不错,有特点,我当笑话书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