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趁七月流觞,捉个鬼来看看啥模样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趁七月流觞,捉个鬼来看看啥模样

2020-09-02 08:15:14 作者:清心飘香 来源:正心堂 阅读:载入中…

趁七月流觞,捉个鬼来看看啥模样

  农历七月太丰收了,流觞爱上了它。

  谷满仓,鱼满塘,禽畜体肥壮,瓜果蔬菜遍地香——世人互相把盏言欢还不够,火热的情怀无处安放,在秋风的驱赶下,跌跌撞撞地被新月的清凉划破了一道伤口,于是有了某种传说。

  据民间传说,这段时间内,时空会短暂地开放一个供世人和过世人互相问候窥探的自由市场。

  自由市场里,过世的人以隐约含蓄的方式探访世人和暗中保佑后代,世人会用熙熙攘攘的仪式来祭奠过世的人们和追悼祖先,这种活动就是鬼节。

  鬼节,顾名思义,一定得有“鬼”。

  先不管鬼是什么,反正大家都难说清楚。

  能够说清楚的是,世人需要一个微妙的地方来分享收获、寄托哀思、探寻秘密、倾诉困惑、甚至狡黠地推卸各种行为责任。

  于是聊以慰藉的七月,月影娑婆般地伴生了许多与“鬼”有关的文化经济气氛…

  01

  [接老客]

  我家乡将过“鬼节”的仪式称为接老客。

  接老客,比起“鬼节”,弱化了戾气和阴沉,增加了阴阳之间的亲昵和随和。

  也无意中消除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让人产生一种超脱生死的联想:人,即便去世了,也并不孤独可怕,因为它只是去了一个世人平时看不见的地方,每年农历七月还可以回到世间做客。

  刚开始接老客的仪式很朴素,只需一叠烧纸和几盘瓜果,慢慢发展成为荤素搭配的小家宴。

  世人对着空气恭敬地请求老客们用餐,打卦问卦,将所有没确定把握的心事从卦象上问了个够,然后心安理得地让食物溜进了自己的嘴。

  世人通过这样的仪式,既体现了孝道和尊重,又饱享口福,还有优美的报酬,满怀希望:此去一年,家宅平安,五谷丰登,人财双发。

  此去一年,有人果真如愿以偿。

  接着,就是顺着种瓜得瓜的这根藤,摸到了越来越高的欲望之树。于是将更大的希求嫁接在接老客的仪式树上,希望长出超大甜美的果子来。

  最初的烧纸瓜果蔬菜分享变成了纸醉金迷的宝马雕车香满路。

  朴素的情感已经消失,世人接老客的那份初心变了,增添了贪婪,衍生出了恐惧和伤害,老客被演变成鬼。

  02

  [鬼头是人雕出来的]

  鬼是啥样子的呢?可以旁敲侧击地从下面一个隔壁家的真实故事里得到一点描摹。

  解放前,有一户外姓人家和我家族人混居在一起,这户人家里有一个童养媳。

  童养媳每天累死累活,却吃不到食物,生了孩子以后更加饥饿难忍。一天她乘洗涮饭锅盖的时候,飞快抓了一个小饭团塞进嘴里。

  婆婆看见了,对她就是当头一扁担砸去。她顿时头破血流,晕死过去。

  儿子正在织布,亲眼目睹老婆倒在血泊里,却对母亲的所作所为不敢吭声。

  他以为老婆被母亲打死了,伤心欲绝,拿起织布用的纬纱剪朝自己的脖子狠狠地割去……

  血淋淋的事实,人们往往不敢直视,只得寻找一个替罪羊。由于这位婆婆是远近闻名的蛮横不讲理,邻舍不能对她有任何微词,事故的发生被定性为:家里撞鬼了。

  于是,茅山道士出山了,占卜师公被请来了,各路江湖术士汇集一堂,敲锣打鼓,各展神通。

  参与捉鬼的大师们每人都说自己捉到了一个鬼。

  道士将他捉到的鬼的模样大肆描绘一番,青面獠牙,眼如铜鼓,口如血盆,舌如悬刀……然后用神通将鬼化解成一缕青烟装进了葫芦里。

  师公说这家的鬼是一位冤死的女人,凄凄惨惨的心事没得到超度,只需打发一些纸钱衣物,好言相劝就将鬼哄骗进了一个沙罐里。

  一位术士也对鬼的形象描述得眉飞色舞,毒眼毒舌,歪鼻子裂嘴,腰部扭曲成麻花状……俨然就是婆婆的肖像写生。然后将鬼装进了有法术的布袋里。

  每个大师都对自己所捉到的鬼开出了一个好价钱,拿到沉甸甸的银元满足而去。

  一个鬼字,让婆婆的颜面和尊严找到了避难所,无需愧疚,无需反思,无需改过。

  其实,房子,扁担,冷饭团,织布机,空气,都在默默诉说同一句话:

  家里的鬼,就是婆婆心里生出来的。

  这位婆婆,她自己也经历了从童养媳遭受婆婆虐待折磨的过程。在旧社会伦常秩序不合理的压迫下,心中的怨气无处倾诉无处发泄,于是腐烂、发酵成三十年媳妇磨成婆,她折磨儿媳的手段比自己婆婆有过之无不及。

  宁愿花一大笔冤枉钱为自己蒙蔽的良知买单,也不愿让儿媳吃上一小口冷饭团——这样促狭的心胸就是“鬼”的温床,这鬼是时代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文素养的提高,这样的鬼就会慢慢地被淘汰了。

  03

  [与时俱进的鬼]

  除了蒲松龄以外,大多数人都不喜欢鬼,却总是让鬼住心中。

  所以说鬼是跟着人心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的。

  《聊斋》里的鬼是幽居在深山老林,茅村野店,荒凉偏僻阴暗的地方。但现代的鬼是跟着人们住进了繁华的都市,而且有的赶着学佛人的装潢而住进了庙堂供台之上享用起香火来。

  表亲的女儿,从小安静乖巧。读初二那年14岁,考试没及格,当官的父亲觉得丢面子,决定对女儿严厉管教,让女儿当众跪下,发誓好好学习。

  女儿这一跪之后就疯了。从此精神病医院进出无数次也不见好转。

  有人说,这女儿是被鬼附体,医术是治不好的。于是请了术士来捉鬼。据说,鬼,捉了一个又一个,永远捉不完,女儿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母亲因此学佛了,每天口诵阿弥陀佛,从未歇息过,女儿病情却变本加厉。

  母亲请求上师解惑,上师的开示真是奇葩。

  说这女儿是被冤鬼缠身,祂已经用法力超度了大部分鬼魂,只剩下最厉害的一个鬼不肯离开,建议她在自家佛堂为这个鬼立一个牌位,让鬼享受佛菩萨一般的香火待遇,如此,才可能化去鬼性。

  这位母亲照做了,年复一年,三十多年过去了,女儿已经四十多岁了,病情始终没有好转。而这位母亲只相信上师的话,对亲友的劝诫一律掩耳不听,她认为只要自己参透上师话里的密意,女儿就会康复。

  可女儿康复遥遥无期。

  密在哪里?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记得七非先生曾经在五台山现场开示《文殊智慧宝剑》里有一个案例,一对夫妇问道:女儿夜里总是被鬼吸精气,请了许多法师高人做法事,总是没效果,怎么办?

  七非先生说:吸女儿精气的鬼就是你们夫妻二人啊!

  可能没人愿意相信,鬼,是自己固执己见、冷漠自私、贪婪愚昧、自欺欺人的性格化身!

  04

  [神探捉鬼]

  如果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鬼,但你没有,那就是你的问题。

  这句台词出自正心读书会推荐的电影《神探》。是神探陈桂彬的前妻对他所说的经典语录。

  影片中神探陈桂彬,能够看透人性,能看到人内心潜藏的东西。而且大胆地把人内心藏匿的狡猾、胆怯、执念通过多个人物,多纬度地完完全全地从脑海里以成像的方式表露出来。

  可到最后案情还是扑朔迷离,他至死都无法让案情真相大白。是因为他没看见自己心中的鬼,他也活在自欺中。

  陈桂彬的自欺就是他对前妻的思念!

  他的前妻抛弃了他,只在为了破案的时候才去找他。而他就将前妻失去的善良、温柔的人格品质留在了身边,臆想着一个贤良的妻子一直在陪伴着他生活。

  他看清了别人性格中的鬼,却未必能看清自己性格里的鬼:可怜和无助,活在幻想里。

  即便是一个孤独的天才,却被人当着疯子,如一个迷路的小孩,在充满欺骗、伤害与鄙视的现实里找不到心的出路。

  心灵没有出路,兜兜转转就成了迷途的鬼。

  看清自己的内心,明明白白,就能分分秒秒从鬼途出离,成为正常人。

  05

  [盂兰盆会]

  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是佛教的节日。

  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当时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发现其去世的母亲在饿鬼道受苦,目犍连孝顺深切,以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谁知食物在咽喉中变为火炭,不能食用,痛苦万分。目犍连焦急忧虑,于是去问佛陀应如何救度……

  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超度饿鬼母亲,尚且需要借助佛陀僧团的力量依仪轨而行,否则再好的食物也化为燃烧的火炭而无法享用!

  我曾经对佛经记载的这个修行故事很是不解。

  后来读《楞严经》有所领悟。

  经云: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母亲,在佛法里譬喻人的智慧与光明。

  而“目犍连”也是譬喻我们的心性。

  犍,本义是被阉割的公牛,不具备生育功能。那么“目犍连”其实是譬喻我们眼睛的功能丧失了,不具有清明的见地。就如《金刚经》所说的: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

  

  所以即便是神通广大,着相布施也是没有任何力量的!

  在这个盂兰盆会,佛欢喜日,我扪心自问:着相而求了吗?着相布施了吗?

  没有声音回答我,只得像个孩子一样扮个鬼脸,仿佛看到了自己婴儿时的样子。

  作者简介

  作者清心飘香,2019年12月加入正心读书会,现为正心读书会“我爱我家”领读人。

  我是一个天生多灾多难,却又不断地在苦难里创造生命奇迹的人…知道家庭是一本难读的书,但也坚信家庭的这本书里,一定能读出温暖、爱和精彩。

  作者:清心飘香

  图片来源:网络

  本内容版权归发布者与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平台联系。对未经平台许可的转载、修改等侵权行为,平台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清心飘香】往期文章回顾

  线上听课不过瘾?

  

  还有疑惑未解开?

  

  一起相约

  10月峨眉山

  生命大自在1.0线下课程】

  

  (点击图片扫描报名)

  课后小知识

  提起达摩祖师的《破相论》,有些人会陌生。

  但对于真正内行的学佛人来说,这确是必学的最殊胜宝典。

  有人感叹:“纵阅千经万卷,不如悟此一文。”

  《破相论》包含了经营人生和学佛修行的核心智慧,无论你是否对佛学感兴趣,这都将是一次让你打破固有己见,开显真实生命智慧的殊胜旅程…

  “不为定义知识,只为启发智慧。”是七非先生社群的学佛倡导。

  让祖师的通佛之智,用最快速有效的方式,落实到每个人的生命实处,让大家不再执相而求、梦里造梦、能真的离苦得乐,是佛法的本怀和我们的心愿。

  更多精彩

  详见七非先生主讲

  以一法总摄诸法的《破相论》

  《八大菩萨传》

  (点击图片扫描预约完整课程)

  每天都超越昨天的自己一点

  心自在·爱生活

  我们

  等你

  ?点击图片进入小程序?

  正心读书会

  扫描添加小自在

  进入七非先生社群

  实用佛学 造福身心

  点击阅读原文,到“七非知识店铺”寻找更多宝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