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还你一个乡野》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还你一个乡野》读后感100字

2020-09-03 19:07: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还你一个乡野》读后感100字

  《还你一个乡野》是一本由王传言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还你一个乡野》读后感(一):乡愁,即是你少年的模样吧

乡野中的书籍

  收到书籍。先到乡野里拍照。这似乎是固有路数。乡野,尚在。这该是多好的场景?有花,有草,有阳光。

  忽而来袭的乡愁,难道不就是少年的样子?那刻,你年少,你懵懂,你无知,但却单纯无暇,美好。于是,徜徉书中,流金岁月。

多美啊

  一个人。或许久居乡里。或者从乡野到城市。但,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都有乡愁。乡愁,在余光中笔下,那是诗。

  但凡人的眼中,即是往事,是人和事,是风物罢了。所以,在《还你一个乡野》中,又回到了山东省沂蒙山区的那个村,那个镇,那些人,那些风,那些物。

室内拍摄

  《还你一个乡野》,分成了三个部分。乡人、乡风、乡物。都是作者的经历,都是往事历历,属于绝对的非虚构写作范畴。

  或许,读来还是稚嫩的。但情感,却又是丰沛的。尤其是有相似经历的人。

自序

  正如自序中说的。农村老家,其实就是初恋姑娘。渐行渐远,物是人非。

  但我们还是希望回去,看看她的容颜。

  《还你一个乡野》读后感(二):多少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

  喜欢水木年华,喜欢《一生有你》: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知岁月无情的变迁……

  “你”或许是欢颜,或许只是故乡的代名词呢?比如在这本新书《还你一个乡野》里的样子。

书的样子

  在无数人的心中,故乡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走的越远,越是想念。走得越远,越是回望。

  像无数的人那样,将故乡落到笔下,凝结成文,颇为感慨!

  而在无数的流转里,读懂了故乡,也就明晰了未来。

赠书

  带着作者签名盖章的书籍,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说体温,说温暖,这些都不为过吧!

  毕竟,在签名的瞬间里,流淌着的是作者的情思无限。

  也有着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温情款款的互动过程。

  人间故事,皆为如斯。

目录

  目录里的人。风。物。

  其实都是随风的往事系列。

  只是流落到笔端,又是精彩无限的。

品读

  时光的慢的,品读又是必要的。

  且翻阅吧!

  在《还你一个乡野》中:

  与往事干杯!

  《还你一个乡野》读后感(三):灵魂归处是吾乡

  

灵魂归处是吾乡

——读《还你一个乡野》

王传言是我兄弟,为兄弟的书写书评,一定有人会质疑:不会趁机灌水吧?

确实,为兄弟的大作“灌水”,似乎完全可以理解;如果真的灌水了,似乎也不必自责内疚,因为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认真拜读了王传言先生这本《还你一个乡野》之后,我决定,不再搞什么“意料之外”,我要踏踏实实地夸夸这本书。

《还你一个乡野》一书,分三大板块:乡人篇、乡风篇、乡物篇。这个构架,是朴实无华的,也是一目了然的。就有如作者本身来自乡村,质朴、清新,没有任何夸饰,给人无比真诚之感。

书中刻画的人物很真实。

在书中,作者用纪实笔法,将他生命中的乡人一个个召唤出来,展现在读者面前:急性子的爷爷,特别讲究的奶奶,多才多艺却总是不能走运的父亲,创业屡败屡战最终成为农民企业家的三舅,会说书的二哥,还有那个“装神弄鬼”的神婆大娘……

作者描写人物,应该不能用“刻画”这样的词来形容,因为每个人物都超真实。比如写神婆大娘,作者除了写祭祀、生病、新屋落成等无数场合神婆自然而然出现之外,又写了她的两个儿子——大哥宝勤在青州贩卖蔬菜白手起家,老二宝增却没有工作,多少时间呆在家中,总是让神婆牵肠挂肚。作者在《神婆大娘》这一节后面如是说:“‘神婆’大娘正是平凡村人的缩影,无数村人就像‘神婆’大娘这样,过着自己平凡的日子,看着世事变迁。他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却活成一个大写的‘人’字。”对乡人,作者用情之真挚,可见一斑。

书中描写的生活很乡土。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都会刻进很多生活细节的印记。最容易走进记忆深处的,是那些长久却又本真的生活。在《还你一个乡野》中,作者用深情的笔触,描述了故乡的很多生活故事。一根根普通的炸油条,在当年竟然是“硬通货”;种植烟草,烘焙烟叶,毫无疑问是技术活;卖小鸡的,竟然用赊账方式售卖,春天赊小鸡,秋天才收账,折损之量全凭村人说;一根冰棍,就能成为世间最温暖的慰藉;走走亲戚,为留礼物与否争执不下,那也是乡情;那校门口的酸梅粉小摊,更是留存了无数年少时光的青葱记忆……书中,只要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那么一切描写,都会让读者有着强烈的代入感:那个时代,就是这样的;那种生活,我也经历过。

书中表达的情感很动人。

真正让人魂牵梦绕的,其实是对故乡的深情。一根大葱,一块煎饼,一眼清泉,一树槐花……故乡里大大小小的事物,入眼皆是乡情。爆米花里,爆炒的是火热的情;蝉鸣声中,传唱的是一段无比美丽的过往。《还你一个乡野》最让读者认可的,应该是作者在整本书中表达的无比真挚动人的情感。

“好的是,曾经的遇见,彼此都已成为彼此生命中的一部分,缘浅也好,深情也罢,都已经过去了。但无论如何,我都相信这样一点:有缘的人会相逢,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在《转学前后》这篇文章里,作者如是说。灵魂归处是吾乡,其实,无论何种相逢,只要有归宿感,故乡便永远是故乡,岁月流逝,容颜变老,却永远无法改变这一点。(文/滁人也)

  《还你一个乡野》读后感(四):精神的寄居与灵魂的返乡

  

精神的寄居与灵魂的返乡

“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深。”人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在异乡的回眸中,家乡成了故乡。此际故乡的一切,皆神圣起来。渐行渐远的故乡,无论是痛苦的还是幸福的,犹如已为人妇的初恋姑娘,都是我们的精神寄居和童年的梦忆。正如有论者所言, “而今,我虽然已经走出那山套 ,可永远走不出那故乡的真情和父母那期待的目光”,“无论我们走多远,也走不出亲人的视线和惦念”(厉彦林《地气——厉彦林散文选》)。人总是有根的,就像每一棵植物一样。每个人的根,就是他的故乡。对故土的依恋,是没有理由也无需理由的。它就是如此这般地存在,并规制着隐藏在我们每个人心灵最深处的那种本真的情感。夜读苏州青年作家王传言兄的《还你一个乡野》,不只是记忆,不只是人到他乡之后的对往事的留恋,而是一种灵魂归宿,恍如置身少年儿时梦。故乡,魂牵梦绕。透过《小学老师》《语文老师》《上学之路》《山货满满》极富诗意的表达,故乡的人、故乡的山、故乡的人情世故似乎都变成了英国文艺评论家克莱伍•贝尔(Clive Bell)的“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

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从那里出发,在这里奔波。这可能就是故乡老家赋予你我的力量所在吧。那里,过去有你的全部,如今有你的父母乡亲,再往后可能就只有故乡的记忆了。即是如此,也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这种情怀不是让你回到过去,只是让你懂得为何出发。”正如传言兄所言,我们很多人融进城市,享受着多彩旖旎的现代生活,思绪却时常萦绕农村那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我认为,这正是“故乡”之意象的意义所在。我们远离故土,来到异乡他城工作和生活,然不论走多远,根却依然在故乡,“故乡具有永恒的意义”。在现代化的狂飙突进中,守望那一缕乡村积淀下来的记忆,是我们内心最柔软的情愫。不论是“我的父亲”“神婆大娘”“乡野悲人”“乡村医生”,还是“村中小摊”“苹果园中”“莲花山上”“北墙根下”,王传言敏感而细腻地捕捉到了沂蒙乡村的所有意象,停下匆匆前行的脚步,细品“推磨推碾”“洋火枪响”“爆米花来”,还怎能不思乡?这让我蓦然想起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老先生的一句话:“故事一串串,像挂在树梢尖上的冬天凋零的干果……”

故乡对每个人都有着特别的意义。“当钟声悠悠回响,我不禁悄悄思忖:我们全体都滚滚奔向永恒的家乡。(【德】尼釆《返乡》)”在《还你一个乡野》中,传言为我们建造了一座沂蒙人物画廊。从勤俭耍蛮的爷爷、泼辣讲究的奶奶、折腾显摆的父亲,到世事洞明的三舅、闲暇说书的传友二哥、神婆大娘、学典大爷、堂哥传帝、传道大嫂,以及小学老师、语文老师、乡村医生,他们所代表的人物群体,大多具备沂蒙人的憨厚与刚毅,和山一样的博大胸怀和高远情操。当然,每一个个体也有不同的身世遭际,独特的品格个性:“选择,在一激动定格的村中人的身上,明显就是少的。而关键时刻的选择,才能见真情吧”,“大嫂带给大哥的是一种坚定和坚毅,是那种对生活已经抵达低谷时刻,仍旧有希望的灯盏在照亮的可能性。(《大嫂如斯》)”对乡土的依恋,对乡人的追怀,对乡风的追寻,对乡物的追忆,深沉而温馨,无不渗透着传言兄真诚的感恩之心,“让多少焦渴的心灵享受到绵延甘醇的温暖与感动,甚至泪湿衣襟”(厉彦林《故乡啊,故乡!》)。

“缀文者隋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王传言笔下的乡情富有美学力量,不止于因为他的感情丰富深沉,善于“聚焦”沂蒙乡村人、村事之美,更在于融入了他深厚的感情。读某些篇什,颇有共振共情感。王传言生长于沂蒙山,而我在伏牛山生活了一辈子。他所熟悉的一切,我也基本熟悉。他所经历的,我大都感同身受,谁让我比他长几岁呢?所以,读《还你一个乡野》,总有一种特别的切肤之感,恍如置身自己年少时代曾无数次身临其境的场景,不禁唤起我执拗而强烈的思乡之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到哪里去?”答案就隐藏在对乡人、乡事、乡物的无尽追寻中。“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奠基者、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的比喻可谓贴切,哲学无非就是人们在心灵意义上的返乡。而这正是王传言所说的,“有些东西是满负载着自己的记忆,里面承载的不仅仅是那些具体的事物,更多的是有着自己的情感在里面,纵然深情无限,岂能挡住旧时的风光不再。尽管,当今的条件好了,但旧时历历在心间,只有那些才是恒久的,才是真实的。(《榆钱飞舞》)”

“乡野,有无数的生命悲歌,作为生命个体,他们匆匆完成自己的一生,留给人们的不过是茶语发后的谈资。但生命本身又是平等的,过得好与坏,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年轮留下,没有人为他们记录,我却在异乡的夜里,想起了这些往事历历。(《乡野悲人》)”少年“所获得的,同所读的第一本书,所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或所看懂的第一部影片有关的最深的审美印象,会对人的审美趣味产生最有力的影响,以某种方式培养着人”(【苏】阿·布洛夫《美学:问题和争论》)。除“自序”《渐行渐远的农村老家,已为人妇的初恋姑娘》外,《还你一个乡野》由49篇华章组成,按大致的主题分为“乡人篇”“乡风篇”和“乡物篇”。细读之,不乏对于民族文化(传统)、人类命运、人生境遇和乡村(变革)图景的深度思考。诺瓦利斯说过,“我们是去哪里?——总是在回家呵!”是的,行万里路,却怎么也走不完对故乡的思念。从临朐到苏州,传言爱着故乡的山山水水,在他的心灵深处,不论是鲜花小草、柿子榆钱和老屋古井,还是叔伯父母、师友尊长和邻里村人,都烙着故乡浓情厚意。故而,不揣行文粗鄙,谨套用艾青《我爱这土地》的诗句,表达我对《还你一个乡野》及对故乡的情感:“为什么我的眼睛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本文初载2020年7月21日《四川政协报》4版:书香,发表时有删改。

  《还你一个乡野》读后感(五):自序 渐行渐远的农村老家 已为人妇的初恋姑娘

  壹

  每次阅读“返乡”系列作品,总是充满衰败与颓唐感,大概人们从农村走到城市,再以城市的坐标审视农村,总会有这样的落差:城市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农村却是渐行渐远的落寞。

  斗转星移后,迎来的是个体成长,与之伴随的也是个体老去。这既是自然规律,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如果只是喟然长叹,只是沉溺在过去岁月中,显然是错误的。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坏事,甚至影响到你现在要走的路。

  于是,回望与和解才能定格你与农村老家的情感常态。回望的时刻,你无需真正回去,仅仅通过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递即可瞬间抵达;而和解则要你用心了解农村世界的真正逻辑,懂得乡村之事有时并非不为也,实则不能也。

  贰

  如果有人问我“哪里人”。我应该如何回答?随着提问人的身份,可能会有无数答案。比如山东人、潍坊人、临朐人、五井人,甚至是石峪人。而这就是我曾生活过的地方: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五井镇石峪村。

  正是你所生活过的地方,才是你成为那个地方人的理由。从这个道理上看,我是地地道道的村里人,甚至没在镇上生活过。我的整个童年少年,都在这样一个叫石峪村的地方度过。

  从五井镇远远眺望,村中虎山清晰可见,位于村之中间。极早的年代,先人们就在虎山脚下定居,尤其以大胡同为主要聚居地。如今,小石峪、东山新村,都已然成为新的分支,诉说着一个村过去的故事。

  安土重迁,说的多是过去。之所以如此,多是没有现实能力,成为不得不如此的下策而已。对于土地的坚守,早已不是村人的传统。土地荒芜了,不再种庄稼,多是因为人们也懂得了经济权衡,会在获得与付出之间进行抉择罢了。

  叁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原始村落存在的基本理由。难以想象一个没有水源的村子会持续多久,尤其是在久远的原始时代。

  根据《临朐县志》,石峪村乃是在明朝中叶,由石氏立村于山谷中。奇怪的是,从记事开始,早就没有石氏的存在。在这几百年的历史演变中,到底经历过什么,才形成了今天王姓、韩姓为主流的村呢?

  西泉子,是村中自然而然的水源地,似乎鲜有停流时刻。尽管后来的三眼井、大口井,乃至水囤的建成,让村人们开启了自来水时代。加上中德合作山东粮援工程的支持,但也始终没有改变西泉子的水源地位。

  爷爷奶奶的家,就在西泉子下面。曾有“石峪村25号”的牌子,只是人早已去,屋早已空。但身在其中的人谁也不会忘记,在这里发生过的事。那些欢快相聚时光总是稍纵即逝,犹如昨日重现般涌现出来。

  人们之所以怀念过去,并非想回到过去,只是回到现场,只是看看当初为何出发罢了。在人生这趟单程车上,一去不复返是正常,希望回到过去是徒劳。而人们不断回望故乡,只是希望了解自己那个出发的地方,看看她如今的样子而已。

  肆

  总觉得爷爷的父母颇有文化,能够将他们三个儿子的名字取得如此匠心独运:文存、文章、文选。父母赐予名字,大概有其特殊含义,而三个爷爷的名字,我就觉得精妙得当恰到好处。

  大爷爷可能心中仍存“学而优则仕”观念,将其两个儿子的名字取为学科、学举,让“科举”二字浸透其中。

  爷爷在取名上如今看来也曾思忖再三,给三个儿子取了这样的名字:学芝、学茂、学昌。大概是希望家族枝繁叶茂繁荣昌盛吧。

  三爷爷则将儿子取名为:学川。瞬间能想到孔老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名字本无太多意义,或妙手偶得,或灵感迸发,或机缘巧合,但总有个来源,也总有个出处,寄予了父辈无限情思。

  只是后来的我们,早已不再讲究所谓的辈分,也淡忘了很多传统。取名也瞬间变得随意,作为一个代号的名字,其意义也淡化了许多,再后来也大概就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伍

  故乡在变,变得有点让你找不到北。遥远时代的屋,举目望去的麦秸顶,现在谁家还如斯?路在硬化,也早就不是曾经泥泞的上学路。

  不过,变化中也有你我难以言说的痛。比如响应所谓政策,村中小学撤掉了。曾经的小学,尽管残破不堪,却是童年的乐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八个字就在学校的大门两侧传递着时代强音。

  埋葬你记忆的就是那些新的建筑,在原来基础上拔地而起,却多少显得突兀。李敖说“深情哪比旧时浓”大概就是此刻的心情吧!多年之后,你已经老了,建筑也老了,甚至记忆也开始模糊。

  只有一个不变的事实,那就是从这个小学里,后来出去了很多人,这些人走过很多路。无论路如何,都有了他们今天的模样,小学就如同母亲一般,看到了她散落各地的孩子,宛如珍珠。

  读书是一条捷径,这毋庸置疑。小学毕业皆可以上初中,初中毕业就有一部分同学走入社会,高中毕业又有一部分步入社会,继续上学也就成了极少数村里孩子的路了。不过,放眼望去,这里也是走出过中科院博士的村呢!与我一样的硕士研究生更是不胜枚举。

  从这里出发的娃,走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想来也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大概他们中的人,在很小的时候,也不曾想到他们会有如今的样子吧!

  陆

  认识一个事业上颇有成就的同龄人,他的老家在泰州,他说也会抽空回去。回去不是为了呆多久,只是将过去的路走一遍,看看父母,看看祖坟,如此再次踏上回苏州奋斗的路。

  从那里出发,在这里奔波。这可能就是故乡老家赋予你我的力量所在吧!那里,过去有你的全部,如今有你的父母乡亲,再往后可能就只有故乡的记忆了。即使如此,也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这种情怀不是让你回到过去,只是让你懂得为何出发。

  2017年,刘震云编剧并出演一部电影《一句顶一万句》。电影中,在婚姻围城里的人在不断纠结,最后才幡然悔悟,得出了“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的真理。人生难得不也是如此吗?唐寅写道“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人们将过去的情感释放,为的就是更好地过好接下来的日子,无论几何,都该如此。

  所以,你理应与故乡来一次和解。因为它早已为人妇,不再是你那位初恋姑娘了。

  王传言

  2020年2月于苏州金鸡湖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