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世纪》读后感100字
《犹太人的世纪》是一本由[美]尤里·斯廖兹金(Yuri Slezkine)著作,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20-7-15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犹太人的世纪》读后感(一):我想犹太人的世纪即将过去
犹太人的世纪在读之前我以为是类似于《我的应许之地》那种故事性的犹太史,读后发现这是一本故事性没有那么强,但是给予犹太人心灵关怀和精神关怀的书籍。
作者旁征博引的能力非常强,书中也有很多借喻、隐喻的手法,如果有深厚的西方文学、艺术史功底的话,读这本书会有更深层次的体验。
读过这本书后我产生了如下思考:
1.犹太人群体既想享受所在国(德、俄以及其他)的发展红利,又想只在自己的小圈圈里不被文化和宗教同化,世上哪儿有这种既当又立两全其美的好事情。尤其是在欧洲民族国家意识崛起的时代,犹太人成为众矢之的大概是历史的必然。
2.斯大林的清算个人觉得和是否排犹没有太多关系,应该是纯政治斗争,一帮人打倒另一帮人,恰巧那些犹太人站在另一帮的队伍里,仅此而已。
3.犹太人抱成一团缺少了阶级认知能力导致他们看问题会有盲点。书中列出了无数如星河般璀璨的犹太名字,诚然,这些人是犹太人,但是还有更多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犹太人。他们意识不到同样是犹太人,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但是当排犹主义来临时,受难的往往是这些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像罗斯柴尔德那样的大家族任他风吹雨打,早已逃出生天。底层犹太人无法看到自己所处的阶级,而是紧抱自己的宗教标签,却不知那不是救命稻草。就像今天美国的BLM运动一样,黑人底层认识不到自己和白人底层是同一个阶级的人,无法团结更大的力量,也无法掀起更大的风浪。
4.看到书中的犹太人,总是让我想起硅谷的印度人,团结自己的小圈子,慢慢弄成大圈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印度人去了硅谷,就能把一个大家族都带过去。所以美国这个移民国家大概是犹太人最好的归宿,不然这种行为在非移民国家里一定会引起社会上的不满。
《犹太人的世纪》读后感(二):犹太人创造的世界
阅读本书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哲学知识才能完整的理解。
本数分为4章讲述,章节之间基本没有关联性,感觉章节内前后的内容关联性也不强,书中对很多犹太人进行了叙述,对书中描述的人也需要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本书所表达的内容。
书中章节关联性不强,本书就如序言所写“不喜欢第一章的人读者可能喜欢第二章(反之亦然)。不喜欢第一章和第二章的读者可能会喜欢第三章。不喜欢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的读者再读下去就无益了。”因此本书4个章节完全可以单独成为4本书来阅读。
书中对犹太人的概念、发展、归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对犹太人对我们现代世界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我们现在的“理性主义、民族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有犹太人的身影,都从犹太人那里产生。所以我们现在生活中到处都有犹太人的存在,我们不从事生产的人都可以归属于“犹太人”,所以出现了本书的观点:这个世纪是犹太人的世纪,现代时期是犹太人的时代。
《犹太人的世纪》读后感(三):这世上哪有应许之地
自第二圣殿被毁,犹太人远离故土,流亡近两千年。客居他乡,生活不易,只能穿着墨丘利的飞行鞋行商游走。被视为异乡人的他们也把自己当作这个社会的“陌生人”,靠着强大的家族网络和家长权威抱着团倔强地生存着。 时光流转,文艺复兴,资本主义萌芽,没想到曾上不得台面的贱业成了主流:金融、医学、法律、新闻、教育、娱乐和艺术……犹太人擅长的领域恰巧是现代社会运作的关键所在。尽管他们在欧洲各国取得了惊人成就,尽管他们努力学习“界定并体现各自的民族黄金时代、民族语言和民族救赎之旅”的伟大作品,比如但丁、歌德、莎士比亚、普希金,以期在不改变自身宗教信仰的情况下融入所在国的世俗信仰,犹太人还是“被排除在这些国家应该体现和代表的现代民族之外。”在一个宣扬民族主义的资本主义时代,犹太人被遗弃。(富有且无自保之力,在弱肉强食的世界,谁不想咬一口呢?况且犹太人的蓬勃发展,未尝没侵害到别家的利益。)犹太人急需寻找自己的应许之地。 1.俄罗斯(前苏联):20世纪初,有520万犹太人生活在俄罗斯(欧洲总共约870万犹太人)。彼时帝国政府掌管国家工业化,犹太传统经济无以为继,政治排犹愈演愈烈。犹太人寻求接纳的方式是“作为普希金和革命的信徒,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伙伴”投身到布尔什维克运动当中。在这里,犹太人没把自己当犹太人,而是结合共产主义理想,通过废除所有民族和国家,找到世界人民的应许之地。他们狂热地投入到暴力革命当中,也配合着斯大林的恐怖大清洗。不过,没想到的是对以色列建国的支持,再搅进美苏意识形态冷战,使得斯大林对犹太人是否还能忠于苏联产生怀疑,进而开始排犹。(国家为了保持政权稳定,非常擅于找假想敌,内部外部一起找) 作者把斯大林时期对高层的清洗也看作是排犹运动的一种,我不太赞同。高层清洗纯粹是政治斗争、权力斗争,和民族有啥关系。只是犹太人在高层精英中占比较多,显得惨烈。 2.美国:“美国没有建立国家的本地人,因此也没有永久的陌生人”,无根的世界主义使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更世俗、更城市化、更精英化。“墨丘利主义、精英统治是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没有谁比犹太人更适应这个地方。 3.巴勒斯坦:从1896年兴起的犹太复国主义在犹太人遭遇纳粹的残酷虐杀后加速了发展。他们用暴力报复和强烈的民族主义将“应许之地”变成家园。但正如汉娜·阿伦特所说“以色列的政治制度将染上法西斯的特征。”建国导致几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流亡,至今仍然和周边阿拉伯国家争端不断。 这世上哪来的应许之地?江山多数是靠暴力打下来的。自然永恒,过客变迁,某地从来就不会永远属于某人或某些人。不过犹太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历史上多少族群被灭,远离故土的他们却持续地影响着世界。 犹太人秉持“财富带来教育,教育带来财富”的观念,使得整体知识水平高于其他民族,在各国都能大量进入精英阶层。——我想这是犹太人两千年散居各地,经常遭遇迫害后还能保留民族特性的原因之一吧。文化承载历史,创造历史。
《犹太人的世纪》读后感(四):一言难尽的犹太人
一说起犹太人,能立刻想到些什么呢?是英国大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塑造的那一位吝啬到了极致,高利贷者、犹太富商夏洛克吗?是一系列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比如洛克菲勒、摩根、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冯.卡门、理查德·费曼、毕加索或者斯皮尔伯格吗?是希特勒和他的集中营吗?或者,是至今依然未得到解决的阿以、巴以冲突呢?
就种族来源而言,犹太人或称犹太民族本是闪米特人的一支,和阿拉伯人同源——这一点非常重要;人种则属于欧罗巴人种闪米特-含米特亚种。这是不带任何感悟色彩或者偏见的科学认识。不过,今天以色列和以色列人是否还会这样认为,可能还需要两说。另外,虽然以色列建国是得益于西方的支持,但他们可能忘记了,那或许不过是他们在“还债”呢!毕竟,之所以犹太人会离开故土流落到世界各地,来源却是因为公元1世纪犹太人起义反对罗马人,耶路撒冷被罗马大军攻破,圣殿被拆毁……就这个意义而言,阿拉伯人或者巴勒斯坦人其实不欠以色列人什么。
不过,不得不说,犹太人确实在世界民族之林里是一个相当独特的存在——独特到了《犹太人的世纪》一书的作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教授尤里·斯廖兹金认为,“现代时期是犹太人的时代,尤其是20世纪,这个世纪是犹太人的世纪”。说得确切与否或许值得商榷,但不能否认,中世纪以来,犹太人的存在就是一个世界范围内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而与此能够相提并论——这一点尤里·斯廖兹金也认同——的似乎只有中国人。这个结论不禁令人深思。所以,犹太人到底何以成为犹太人呢?这个问题似乎不大好回答;喜欢也好,同情也罢,赞叹亦可,他们还在继续着自己的行程,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领域都曾经取得以及正在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就。
比较值得玩味的是,流落到世界各地后,虽然绝大多数时候,犹太人在语言、风俗逐渐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但他们依然坚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来维持民族的独立性;仍然用自己的希伯来字母书写文字,语言也具有相当的特色——在意大利、西班牙的犹太人用希伯来字母书写的叫“拉迪诺语”,在德国、波兰的犹太人语言则为“意第绪语”。不过,似乎也有所例外。比如在中国,开封犹太人是记录保存最完整的的中国犹太裔汉族社群,相对来说,他们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当地中国人之中,深受汉族血统和文化所影响,子女的身份是父系相传的——而这正是他们的犹太人身份不被以色列所承认的原因,以色列的《回归法》是按母系相传这个正统的犹太人身份界定方法来断定犹太人的身份。定居到中国的犹太人,不仅能与汉族友好相处,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明代以后与异族教徒不准通婚的禁律放松,至十九世纪初已完全停止宗教活动。看来,中华文明果然更为深重厚远。
而在西方社会里,很显然,很长一段时间,如夏洛克那样的犹太人,或者才是犹太人给当地人留下的“刻板”印象。夏洛克贪婪、残酷、吝啬、冷酷和狠毒;虽然腰缠万贯,却从不享用,一心想着放高利贷,最终却是人财两空、孤苦凄凉。虽然夏洛克只是一个文学人物,却已经足够经典。而按照尤里·斯廖兹金的说法,犹太人确实具有这样的一些共性:“在资本时代,他们是最有创造力的企业家;在异化时代,他们是最有经验的流亡者;在专门知识的时代,他们是最精通的专业人士。”所以,“有些农民和王公做得比别人好,但没有人比犹太人更擅长做犹太人”。总结得确实异乎寻常到位。
所以,究竟应该如何来认识犹太人呢?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可谓是“一言难尽”。但不管怎么样,犹太人,总归是不能不说、不能避开的一个民族和话题。即使不应该说,“现代时期是犹太人的时代,尤其是20世纪,这个世纪是犹太人的世纪”;但他们的重要性却不言而喻,在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是如此。而且,毫不夸张、确切无疑的一点还在于,“犹太时代尚未终结”。
《犹太人的世纪》读后感(五):犹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探索与贡献
第一章主要讲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社会中的游民社会,或者说是在一个民族的主要区域中生活的外来移民,并与之进行对比。外来者在数量上居于少数,只能抱团求存,利用陌生人的身份,在促进地区间流通之外,从事当地人社会关系所限制的职业。同时,本地居民为维持社会稳定运转,有一些造成内部分歧或者有所禁忌的行业只能交给外人从事,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持民族间的距离,以维持自身的纯洁性,反而加强了外来人的封闭性。相比于定居民族,游民们见识更广,智慧更高,所以易于获得优势地位,但因其数量上的劣势经常招致迫害。 不过这里的游民与游牧民族有所区别,游民的流动并不是农业生产方式,而是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一个固定的生存空间,进入别的定居社会进行寄居。 阿波罗是社会中从事主要行业的基本力量,他们是定居的农民的化身。墨丘利在力量上处于弱势,只能靠智慧生存,他们不是与农耕社会对立的游牧社会,而是依附于游牧社会从事补充性工作的外来移民,由于离开了他们的故乡,他们失去了被固着在一地的机会。犹太人是属于墨丘利型的民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城市化和工业化倾向不断增长,原来封闭固定的外乡人团体以及农民社群都被打破了,个人不得不为了生存而流动起来,因此他们也具有了犹太人流散的特点,作者在这里称之为社会的犹太化。这一变化要求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强的专业能力,犹太人在这一过程中利用自身早先积累的物质财富和专业化经验走在了其他民族的前列,在这个变化的社会中,犹太人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中都取得了精英的地位。 工业革命和民族主义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使得阿波罗们的社会快速扩大且融为一体,而只在传统的商业领域中活动的犹太人受到挑战地位下降,在种情况下他们开始失去对自己后代的控制,犹太人的传统家庭同样会经历解体,只是不同的是他们的孩子甚至还会失去文化上的传承,融入到逐渐凝成一体的外部社会中去。 在俄国革命浪潮中斗争的双方已不再是民族,而是不同的阶级,因而犹太人获得了追求一种与他人平等的机会。而因为犹太人传统上不能从事农业而聚居于城市,相比于大量的农民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更强的组织能力,所以在革命中他们纷纷进入高位,所处比例远高于其在人口中的比例,于是这成了敌人攻击他们的借口,而犹太人也深深地影响了这一进程。 虽然犹太人在苏联的早期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进入30年代后随着苏联社会在固定区域内的稳定,这个国家开始失去其世界主义色彩,于是犹太人开始受到限制,大清洗虽然没有专门针对犹太人,但是犹太人受到的伤害也符合其先前获得的地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犹太人正式的从国家的建设者转为反对者,而随着以色列建国犹太人明确的遭到了苏联政府的怀疑。在美国虽然犹太人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成功,其巨大意义在于即便以色列建国之后这里也能吸引到相当数量的犹太移民。 总的来说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漫长的二十世纪,或者称之为工业化时代,在这一时期里一方面民族主义传播开来,将各地彼此隔绝的农民联系起来,同时面职业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因此他们有了同以前的墨丘利们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工业化所导致的社会分工反而加强了个体间彼此的依赖,这种时候社会中民族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工业化时代的民族主义说白了只是生产力不够建立起密切的全球联系,而只能先一小块一小块的联系起部分地域。犹太人的世纪意味着在这一过程中犹太人发挥的巨大作用,一方面他们为别的民族做出示范,另一方面犹太人本身也在探索适应这个时代的方法。插一句,本书讨论的犹太人主要是俄国犹太人,因为当时他们属于世界上最大的犹太人群体。这里的犹太人起初来自统一后的伊比利亚半岛,当时是波兰国王接纳了被驱逐的他们,后来随着波兰亡国,这些犹太人也进入了俄国。后来,随着欧洲的排犹以及俄国在草原上的扩张,犹太人的数量有了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正是这样庞大的犹太人群体,在适应二十世纪时探索了三种方式:苏联的世界主义,美国的少数民族的资本主义以及以色列建国的民族主义。犹太人在苏联和美国的作用其实是相似的,只是结果不大一样。本质上讲他们和伊斯兰国家的突厥雇佣兵或者马穆鲁克比较像,作为外来的少数族群,他们以极大的忠诚依附于统治阶层,所以相比于广大的当地居民,他们呈现出精英的特点,但是由于数量上的劣势,也很容易被排斥。而且相比于突厥人和马穆鲁克,犹太人还不掌握武力,所以更容易被清除掉,犹太人离开苏联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苏联经济的崩溃,这也是美国仍对其有吸引力的原因。但以色列建国毕竟是一个新的因素,犹太人可以正式的作为一个民族活跃在全球舞台上了。 对于俄国史和美国史来说我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是在其现代化过程中犹太人的参与,被排斥的研究还很欠缺,本书不仅补上了这方面的内容,亮点是还从犹太人的角度来叙述了他们如何认知和改造这个世界,这既丰富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还帮助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待定居者与寄居者之间互动的历史,对于我们加强对自身的理解也大有裨益。 书中很多名词译者翻译了又把原文放出来,似乎不太确定。一些注释在第二第三次遇到时才加上。此外作者在书中有大量借用和比喻,有时候不太容易分清哪些是文学人物,哪些是历史人物,希望能加上注释或附录介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