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老人自述》读后感摘抄
《白石老人自述》是一本由齐白石口述 / 张次溪笔录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石老人自述》精选点评:
●性格略见一二,爱恶之人也极清晰
●1、齐白石是终身学习的典范,学习也有复利效应,终身都在不断提高的人,是可怕的。 2、人生需要贵人(齐白石的贵人:胡沁园、陈师曾),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得有才干,别人才愿意帮你。 3、人生实苦,特别是长寿的人,一生要送别的亲友太多。
●喜欢白石老人的画所以来看他的自述。总觉得他的人生特别奇幻,特别遥远,看出来了点命运的味道……但最重要的是不断地学习!
●前半段口述相当质朴感人,后半段略显酸腐;贫苦出身、又逢兵荒马乱,老北漂过得并不容易;一生忙于两件事:生计、生娃。
●搬了小板凳听爷爷讲他自己的故事,嗅到泥土的芬芳,咂摸咂摸,就有了人生的味道。
●“解其纷”的意思是让你的动机,你的思路,你的意图要从多到少,不要时时刻刻表现出我既能这样又能那样,还能那样,让自己做一个安静的优势深藏于内的人。 “和其光、同其尘”的意思,我们打开手电筒,或者说天窗射下一道光柱,你看那个光柱里头都是有很多灰尘的。只要有光,就会有灰尘,没有光的时候你是看不见这个灰尘的,你别只要光,你不要尘,光和尘是连在一起的,既要和其光,也要同其尘。人在这个时候会强烈的意识到自己已经把自己从众人当中摘出来的感觉。当然,这种快感,这种幸福感里头一定夹杂着一种优越感,使命感和精英意识。
●“世间事,贵痛快。”痛快是表象,隐于背后的是夜燃松枝的阅读和作画,是经年累月的闭关修炼,是宠辱不惊的非凡定性...朴实真挚,观白石老人之秉性,叹其天分和机遇。
●卸载豆瓣很长一段时间后又回来了,今天看完《白石老人自述》,几度泪目,果然越来越容易掉眼泪,于世间九十三年,亲情、爱情、友情,至情至深。所幸者,白石老人有着湖湘人的坚韧情深,所惜者,生于乱世而经历生离死别颇多。
●这是高寿画家齐白石的时间之谱,读完后,心倏地一下慢了下来。这个27岁学画的雕花木匠,一路跟着恩师友人,和对画画这事儿的真性情,走出杏子坞,走出湘潭,走入京城……秉承着“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馀甘”的人生选择,满腹感恩之情,走完先苦后甜的艺术人生。口述自传里那份透世老人娓娓道来之感侵入人心,让我不急不缓的展卷悦读……得了齐老艺术追求的那份“痛快”!
● @2018-07-24 18:30:44
《白石老人自述》读后感(一):齐白石老人自述
1. 齐白石,首先是勤奋,长期不间断地学习,画画;
2. 不参与政治,这个值得商榷,他还是给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刻印了,但是在内心里,他还是排斥政治的;
3. 忍让,多次忍让他人;
4. 小气,抠门
5.会画画,但是对理论没有建树;
6. 以画画为谋生的手段,而不是艺术追求
7. 尊重老师
8. 遵从孝道
9.总之,他是个潜心绘画,谋生的画家
《白石老人自述》读后感(二):寿而弥坚
就中国画来说,齐白石是最后一位大师。读他的自述,能明白他是如何在诗、书、画上不断进取的。他不摆脱也不讳于自己的出身,而是以儿时的生活为抓手画花鸟虫鱼,乃至鸡、牛、猪。他是木匠出生,便以用刀之法做大量练习直至精于刻印。
另一方面,齐白石真是太能活了,经历儿辈、孙辈甚至重孙辈的死亡,结发妻子故去,比他小四十岁的小太太也先他而去,应该需要许多的淡然吧。在加上河山残破,狼烟四起,五十余岁之后从安于故乡被迫客居京华,又赶上日本人来被迫闭门谢客,想必唯有作画刻印了吧。
过去几年读书多是在kindle上,把纸质书捧在手上,三联的装帧也好,读起来还是比电子书舒服许多呀。
《白石老人自述》读后感(三):白石老人自述(笔记和感想)
“写字、下笔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决不回刀。我的刻法,纵横各一刀,只有两个方向,不同一般人所刻的,去一刀,回一刀,纵横来回各一刀,要有四个方向,篆法高雅不高雅,刀法健全不健全,懂得刻印的人,自能看得明白。”
贫困的出生,平凡的家庭,也没有像许多同代大师那样在书香门第里成长起来,但他依然画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没有特别宏远的目标,但有一股欲罢不能的绘画冲动带着他改变了生活,走出了湘潭,也把他的经历留在了每一个崇敬他的人的心底。
画着每个人都见过的东西,他从来都不低眉折腰事权贵,对于只要画不要题字的人,他也乐得清闲。
对于诗画篆刻的孜孜不倦和对世俗的不理不睬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他。
平易的性格,惜福的纯真,这正是当代的我们所缺少的吧。
《白石老人自述》读后感(四):芝木匠 芝画匠 齐白石
齐白石原名齐纯芝,生于清同治二年的湘潭县,历经光绪、宣统、民国、新中国,于1957年辞世,享年95岁。他的自传不仅是一部个人史,更是一部旧时代向新时代更迭的中国史。 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比较瘦弱,无法胜任繁重的农活,于是便去学木工。因审美天赋初显,逐渐成为附近乡间小有名气的“芝木匠”。后来得遇恩师,开始学画,慢慢又成了远近闻名的“芝画匠”。此后,仿佛打怪升级一样,“芝画匠”走出湘潭、足记遍布半个中国,一步步蜕变成了大名鼎鼎的画家齐白石。这期间,他经历了生离死别、战争匪乱,比年轻时的贫穷更为难熬。 齐白石的一生,没有沾上天时、地利,但幸在人和。以我之愚见,他的成功也源于此。这个展开恐怕篇幅要大涨,我就简单概括一下。齐白石的祖父母、外祖父、父母,都对他的成长有着朴实但正确的引导;他在学木工、学画的过程中,都遇到了非常靠谱的老师;他年轻时遇到的朋友,都不因他出身寒微而看低他;他的妻子善良勤劳,分担了他生活上的诸多烦忧。举个例子:齐白石还不太有名的时候,有一次参加宴会,出席者皆对其不屑一顾。后来梅兰芳出现,众目睽睽之下与其亲密交谈,引人惊骇,众人便立即对其热情起来。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字里行间可以读出齐白石晚年追忆时的感恩。
《白石老人自述》读后感(五):论幼稚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齐白石,我们都知道他的虾,我们也都知道他过人的精力,老来得子。但都完这本书,我们或许会离这老人更近一些,会有点嫌他,怎么不及想象之中仙风道骨;也会有点怨他,怎么小家子气的不像大师。
我看这本书唯一的感慨就是,好一个稚气的人。有些像犄角旮旯里的青石,有些像屋角檐下的鸟窝,有些像他自己画的虾。清清庭院淡淡茶,融融笔触凉凉衣,是阿芝在画画。我们脑海里的齐白石,是一个长白胡子的瘦干老人,我们以为凡成大家,自然是老的,要经风霜,要岁月打磨,方才称得上"造诣"二字。可是我心里喜爱的,却是那个还叫阿芝的齐白石,有贫困的父母,有小屋子,娶了一房妻,做木工是要来糊口的,有些不满别人的不敬,但有时会因为多得了工钱感到欢乐。这种朴实实在好难得,书里其实还添了几分尘世人爱看的天资名师的桥段,尽管是阿芝的口述,但我以为这半真半假,他自己这样说也是为了让人觉得他的非凡不是那么平凡的不可思议。
齐白石,对于自己的”威名“,应该有些胆怯,有些不知所措,暗地里是可爱的得意。这样的稚气,这样的难得。现如今稚气太少了,世故太多了。稚气是明知无用而为,明知无功而为;世故是无用之事不做,无功之径不行。有的人做事看似于己无功为国为民,实则弯弯绕绕终利己;有的人做事看似小气腌臜分寸不让,实则直来直去利人。齐白石是这样一个”小气鬼“锱铢必较,不讲大道,没有不宣秘法。只讲究作画,作,画。讲究这一笔好过前一笔,懊恼这一道不如前一道,这是一种儿童才有的幼稚,心无外念,笔底纯真。
何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