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之美》经典读后感有感
《书店之美》是一本由田原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店之美》精选点评:
●这个理想终究会实现
●人间天堂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家书店
●实在无法忍受插图各种虚
●我们闲逛到静安区,发现了他们的图书馆。然后坐在里面呆了两三个小时,睡睡醒醒,我把这本书看完了。然后循着路找到了蒲蒲兰儿童书店。这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
●有些书店,作者也只是去过一次,晃晃悠悠一圈就出来了,没有深入了解就动笔写的文章,多少有点不负责任吧,除了南京的先锋书店。
●有时候,人就莫名其妙想彻底文艺、小资一把。吸引力欠佳。
●文字一般,摄影一般,介绍一般,选的书店没有标准且杂乱无章。
●这本书里记述了田原老师介绍的20家一二线城市的独立书店,只不过短短两年时间书里的一些书店已经不复存在了。(第二季)里应该会补充到一些新书店。几年前在第三极书局工作时在豆瓣创办了"北京书店秀"小组,目前已积累了两千多粉丝。一直没管了,依然有生气。
●愿有一天把这些书店都走遍。
《书店之美》读后感(一):闹市里的那棵树
朋友推荐的,很喜欢的一本书。没事,就翻翻。能置于我的床头,可见其价值是得到了我的肯定。昨天还在一位老友面前高声诵读。这个年代,不仅少了可以令我们又激情高声诵读的书,也少了可以聆听高声诵读的人。
《书店之美》读后感(二):愧对梦想
这是王贤哲推荐我看的,他和我一样,希望以后自己能开间书吧!
和我不一样的是,这个梦想一直藏在他心里,而我差不多已将它遗忘!
梦想是什么?在他身上我发现,梦想是一种即使你没有在做为之奋斗的事情,这团小火苗也一直在心中珍藏,只要有条件一定要绽放。
《书店之美》读后感(三):如同逛了一圈书店
可惜宁波都没有那么美丽的书店,大都是北京和上海的,杭州有的枫林晚在里面只算是个另类, 而宁波的枫林晚更是没有有可比性。 可以考虑一去的有:
蒲蒲兰绘本馆 上海静安区愚园路262号 021-62489033
枫林晚书立方 杭州市紫荆花路405号 0571-88832499 88062305
时尚廊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9号时尚大厦2楼 原版书为主,极致的享受
季风概念店 上海徐家汇百脑汇5楼 很容易到达哦
先锋书店 南京市广州路173号 南京的第二图书馆,在南京有根基啊,漂亮的收银台
还没有到梁朝伟的悠闲,为了看个书店,飞来飞去,就不怕雷雨航班延误吗?
还好我家旁的来福士也有了个美丽的书吧,人还不多,凭借电影票还可以打折。 还好宁波还有二楼饭局,吃饭前可以翻翻书,先来点精神粮食,再满足口腹之欲。
《书店之美》读后感(四):十年啦,书里面提到的书店可还安好?
2010年1月出版的书,2020年1月读完,中间刚好10年。这本书体裁灵活地记录了20家书店,或采风游记,或访谈问答,或店主撰文。
虽距今相隔10年,书中提到的很多观念与如今并无差别。如,书中提到的书店主人大都认同:书店绝不仅是书架+图书+店员的简单拼凑,选书要有追求,细节需特别用心。如阅读,不只是读书才叫阅读,图像、声音等都是阅读的组成部分。如跨界,书店除了是书的场,还可以是画展、剧场、讲座、电影的多功能艺文空间。
除了传统意义上大家理解的书店,书中也记录了几家“书吧”“书房”,空间更小,布置和氛围也更为私人,最近我在思考探索的书店形式,也有类似的考虑,这样的空间,一定要“因地制宜”,捕捉、酝酿和散发其特有的味道,以及花别样的心思在里面。
书里面有两位主人我印象最深,一是南京先锋书店的钱小华,一是上海青桐书店的寇宗哲。
钱小华在访谈中提到“人要认识自己的灵魂”,“做书店如同做人”,这可以作为每个有志于从事书店的人的座右铭了。我读过《先锋书店,生于1996》,2019年末也曾去五台山总店“朝圣”,照片上多次看过的黑色十字架、大大的画像真实地出现在眼前,确实能感受到一种令人感动和激动的力量,对照着书来读,更加能体会到钱小华所说的“把书店作为第一生命”。
寇宗哲的文章在书的最后,他写道:“开一间书店,听上去浪漫,可现实的残酷,却往往数倍于此等浪漫”恐怕也是所有书店人的心声(这本十年前出版的书中提到的20家书店,存活至今的,还有几家?不忍查询)。我不知道他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年纪几何,他说:开书店符合他的隐居生涯。追求所谓有意义的东西,不如享受无意义的东西。静下心读书,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此处不能更赞同。除夕,读库的公众号老六发了条语音贺词,里面说道:未来不属于心神不宁的人。)耐不下心,坐不住冷板凳,路,岂能走得安稳?
《书店之美》读后感(五):书店之美,美在哪里
读《书店风景》我用了一周,读《书店之美》我只用了一天。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其中两位书店主人的文章,钱晓华和寇宗哲,他们用自己的热情与理想,维系着各自的一方天地,用这种实际行动,表达着一种奇迹的存在与希望的憧憬,同时他们的经历也道出了书店现在所面临的变革与窘迫。
相比之下,田原和西海固的文字,只能是伐善无味,没有对书店成长经历的描述,也没有与书店主人深情厚谊的维系,只是去到书店里,逛了逛,喝杯茶,然后走人。可能是看过钟芳玲后有些执拗,钟芳玲是哲学博士肄业,自然晓得中外各样文化与历史,而且如今也是从事书籍引进工作,自然有种独特的文字与境界;也可能是大陆这些书店没有成长与历练,然而先锋都有十余年的故事可说,难道全国只有这一家吗,还是书作者与编者没有做到尽心尽力。
至于雨枫和菊香的文章,只能说是不知所云了,对书店情况完全没有介绍,对那些对这两家书店没有了解的人来说,看了这两篇文章于事无补,我也只能通过百度才能得到更多的相关信息。
与上面这些信息匮乏的文字相比,书中图片篇幅不小,虽然图片能够直观反映风貌,毕竟书以文立,否则就成画册了。限于成本考虑,莫不如多做文字工作,再辅以两三幅照片即可,不然怎对得起这定价呢。可能我还是不知不觉中拿此书与《书店风景》作比较了。
其他文章可说是中规中矩。让人深思的,还是独立书店的未来,只怕以后成了茶室、餐厅、酒吧、文具店,间或卖些杂志期刊畅销书……书店之美,应该美在哪里?不是装潢摆设,不是铺面招牌,还是其中隐现的人性美和文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