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弟子规》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弟子规》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9-08 16:4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弟子规》经典读后感有感

  《弟子规》是一本由李毓秀著作,广州市六榕寺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非卖品,页数: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弟子规》精选点评:

  ●读书会三部必读书之一。 “有余力,则学文。” 没错,我如今没余力了。

  ●初中那会班主任拿这东西让我们背,还挺好背的,当时还认真地思考每条内容的意义,并作为修身准则。后来参加一些志愿活动,有一次国学公益讲座也谈这本书,讲者在台上头头是道,呼吁下面的家长教孩子背诵书里的内容,家长欣喜若狂,大多以为找到了教育孩子的法门,甚至于在一旁助理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现在经历了一些事,看多了一些书,想多了一些问题,觉得是时候把这本书扔掉了,不是不好,而是不太好,这,无关传统。要真正关注的,是“人”的价值,而不是“中国人”的价值。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人诚不我欺也。

  ●传统中国之道理,朗朗上口寓意直白

  ●本

  ●批判阅读

  ●有些还是要借鉴一下的~但是得适用于现代

  ●以后是否要给小孩灌输这些思想呢?这是个问题。

  ●今天是我爸生日 我爸叫我跟他抄弟子规他要放办公室。。。 我昨天给我爸买了一支lamy的签字笔 还没等送出去呢 就用来抄弟子规了。。。抄一晚上弟子规你们感受一下。。。头昏眼花啊啊啊啊 还有就是赶脚能做到弟子规的都是圣人!

  ●大四的时候,钻研佛学的老师让背,当做节课的成绩。现在读来,仍然有很多惭愧。

  《弟子规》读后感(一):行为世范之书

  如书名一样,教育孩子。儒家的思维属于一元思维,是“孝”道。但有,必须让孩子们理解道家佛家思维,知其所以然。

  以前很抵触国学,才知自己的肤浅。不单是儿童读本,我们看了也能增生智慧,处理身边的人际关系。

  《弟子规》读后感(二):《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写的

  《弟子规》这本书能量很好。《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

  《弟子规》读后感(三):儿童须知,何况成人呢?

  儒家教导孩子的文章,如果懒的话那就听话点,照着做就好。

  如果想再明白点,推荐看胡小林的讲座《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的良性发展》——一个生意人对弟子规的见解,用弟子规来经营公司的智慧。

  《弟子规》读后感(四):《弟子规》做人之根本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的开篇讲的很明白,既讲了全书的内容,又讲了人一生应该怎么做和做的次序。

  1.首孝悌:人之根本就是尽孝,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家要孝父母,而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得到呐?孝父母,不光要孝身,还要孝心。这就要说到“悌”,要孝顺父母的心,这“悌”就一定要做好,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哪一个不疼爱呐!当自己的兄弟姐妹过得不好时,能帮就帮一把,这既是进“悌”也是尽“孝”只有真正的孝心,才能把这个“孝”尽好。而如今的社会差点就把这个“悌”丢失,为了国家的人口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这“悌”道段了,不过还好习主席又实行了二胎政策,这样才能有完整的人伦。

  2.次谨信:谨告诉人们的生活规律,“朝起早,夜眠迟”可如今人们大多都熬夜,晚起,所以很多人的身体都不健康。信告诉我们要讲诚信,做人诚实守信。

  3.泛爱众:要关爱大家,对待众生要平等,不要势利。

  4.而亲仁:告诉我们待人要平和,亲切,亲仁能够带来很多的好运。

  5.余力学文:它的意思是说把其他的事情都做好以后,有能力再学文章,诗词。而如今的社会正好搞反了,不管孩子知不知道孝悌谨信,先上学读书,只要你读书什么都不用干,父母都为你做好了,所以现在才会出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而这些人更不懂得孝,便出现了如今老无所养的局面。而且也不懂得诚信亲仁,爱众,也才会出现老人摔倒不敢扶,碰瓷的现象。

  所以现在的社会需要我们重新学习这做人的根本——《弟子规》

  也只有学好《弟子规》,才能做好中国人!

  《弟子规》读后感(五):如果懂得了極簡主義 那么就讀懂了弟子規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孝悌為做人之本,謹慎則為行事準則,人類的所有行為參照普世道德標準都有所約束以及有節有度,尤其是日常生活容易忽略的幾處細節,學生可以系統地學習行為規範,成年人更需要三省吾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身處壓抑浮躁的大環境,職場人總是抱怨:哪裡來的時間?對於有家庭的人而言,完全屬於自己支配的時間幾乎是奢望。如此一來 一些看似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就被無限期忽略,例如每天睡前大綱式地回顧一天的經歷。這也是時間管理一個常被提起的一個話題,幾乎所有的暢銷書都有獨特的方法論去傳授高校管理者的經驗和秘訣,然而單純地模仿總是容易半途而廢又或者事半功倍。其中的關鍵是價值觀的建立以及每件事務輕重緩急的區分。

  起早貪黑 無論是出於要照顧一家人早上的生活起居還是通勤的路途遙遠,周而復始的過程讓人們慣性地將時間劃分為板塊狀,事務纏身而又有義務去照顧他人的時候,身份感的錯亂導致溝通不暢和辦事效率低下,繼而影響到情緒和心態失衡。只是當自己有清晰的時間劃分和身份確定:家人的身份要求自己有時間付出給家庭 一起用餐一起計畫週末一起分享生活;職場人的身份需要有一定程度時間和精力地投入 和工作夥伴共事,建言獻策以及參與決策和執行;社交的場合講究合理地分配時間和溝通方式,客戶、舊識還是世交之間遠不止杯酒人生。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是前提,最根本的是要有惜時的觀念:珍惜每一個當下;珍惜清醒的時刻。每一個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無比期待的明天,而每一個明天是今天的我們永遠到不了的明天。昨日已逝,明天還在未來,今天真貴如寶。

  老之將至,惜時如金者追憶流年之光景絢爛;蹉跎時間者歎息光陰之稍縱即逝。

  【對飲食 勿撿擇 食適可 勿過剩】

  回想孔子的那個物質不如當今富裕的年代能得此番感悟做此番約束,似乎是對后世子孫的警醒。且不提其他形色各異的物質享受,僅僅是在飲食這個方面就足夠我們再三忖度。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倡導“民以食為天”,快速發展的物質文明導致普通的溫飽標準越來越難滿足日益變化增長的需求——吃飽還要吃好。挑食現象不局限于孩子成長發育期養成的偏食習慣,而延伸至口味不好的也不要吃,在有選擇的前提下我們總是傾向于去食用口味佳能獲得美食享受的餐點,這也無可厚非,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面對盤中餐就更要注意珍惜糧食避免過分地浪費現象。通過場面好看而刻意造成浪費來彰顯尊貴的身份和表達財力的象征 不符合儒家理念之中“謹”的含義。

  飲食除了吃什么以外同樣涉及怎么吃的問題 品嘗佳肴和享受美食的同時更應當注意一個度的問題。選擇適合或者同桌人食用的量 切勿因為貪戀美味而鋪張浪費。宴請客人的時候 出于面子、身份、場合等等綜合因素的考量 總偏向于呈現盡量多的菜肴 以避免賓客的閑言碎語和議論紛紛 通常是寧愿多也不愿臺面上正好吃剩不多的原則 并且深受古代習俗的影響:吃剩有余是一種待客之道也是一種吉祥的口彩。另外更多見的是朋友同事聚餐和商務宴請 量的問題也很難有精確的把握 總是偏向于多點幾道為良策。

  暫就兩個篇幅的外延,待人處事的原則全可歸納至“極簡主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