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读后感摘抄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是一本由董启章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精选点评:
●有天才的心,却注定是坐在苦牢里踌躇码字的匠人。文字的画面感非常糟糕,描写繁冗而尴尬。认真读过四分之一,终究还是得弃。
●冗长琐碎,失于小说的质地。
●看完感觉作者人格分裂的自序比正文更牛逼。前三分之一倒充盈着旧日情怀,淡然又神秘。后面被满篇的"我"雷的里焦外嫩,荷尔蒙混合了各种生搬硬凑的器物,果然如序所言,充斥着无限的自我膨胀和扭曲的自恋
●回家的火车上看了一路,回到家就丢开了,实在读不下去。不能说书不好,或许就像收音机一章说的,我们不在一个频率,只能收到刺刺拉拉的杂音。
●纯分享给透又
●冗长沉闷华丽细腻的技巧派,宏大叙事的私小说。。。。写的太用力了,缺乏灵气。但是绝对是装13装高雅装层次的书,真他妈难看,敢再难看点吗?
●今年最大的坑,谁来救救我。。。
●董启章的文字美学下把一个时代的细节放大至清晰如电影的画面,令一个读者的旁观者身份显得相当入戏。阿爷与阿嬷那段向空中发送电报以进行交流的情节值得一读再读,每次读都仍能把自己的记忆牵出来,了解到这本书除却庞大的叙述外,还留下的记忆空间真是至真至诚。
●青春、搏击、回忆,都是牵动我的元素
●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希望再看一遍,因为第一遍我真的没能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呀。虚幻与现实中存在着一种不可逾越的障碍,但只要你愿意跨过,其实一点都不难。栩栩和如真总有一个是自己。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读后感(一):悚的慌
很久没有看小说了,特别是这样的小说。
晚上、旅途中,断断续续的看着。
整体的感觉就是行文诡异、悚的慌。
作者笔下的前人、前人的故事、现在人、现在人的故事总是透着一股谈谈的幽怨,就像散落尘封在某个角落里的老古董,满满的坎坷。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读后感(二):沉醉于彼时V城
虽说不可单凭语言或风格来评定一个作家的高下,但他的文字的确未起到将思想推向极致的功用。。。其中穿插着的不少白话也是内地读者的阅读障碍之一吧。或是说,作者是否太沉醉于他那个世界,而这种近乎絮叨的方式,更多不过讲给自己听,抑或讲给V城那些与他同时代共命运成长起来的人们。那么与读者的世界又如何对接?一定要把他那个世界讲给不明真相的读者么?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读后感(三):栩栩如真
很少有写小说的告诉你他正在写小说。大家都希望呈现出一种我写的是真的感觉,就是让你忘记你在读小说,有身临其境之感尤佳。董启章不,他告诉你栩栩是他创造的角色,他甚至与自己创造的角色对话。这种明白着的假却让人觉得那么真。
当然我不仅仅是想说真与假的问题。如果时间够长,那么所有的一切不是可能发生,而是一定会发生。小说更触动我的地方是小说里的人物有了自己的性格,当然这种有了自己的性格也是作者赋予的,但是很怪,我却觉得是人物在带着作者走。也许是太自然了,这种对文字的掌控能力,或者董启章已经把自己融入了这本小说里。
上一次有这种感觉是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也是突然害怕,嘿,万一我他妈是个小说里的人物多么带劲啊。
另外我也蛮喜欢人物世界这个想法的。把人物的特点外显化,多么天真的想法,这里的天真不是贬义词,而是对纯洁的一种赞叹。现在的人那么复杂,怎么可能像人物世界一样单纯,老师就有一双尺子手呢。
我还没有搞清楚董启章写这个小说想表达一些什么,可惜得很,我写东西的能力非常有限,再让我想一想吧。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读后感(四):爱上一种叫恋物癖的病
即便不怎么看书的人,也能对那些作家堆里的大众情人如数家珍,国内的鲁迅、莫言、韩寒;美国的海明威和斯蒂芬·金、菲茨杰拉德,日本的川端康成,村上春树,东野圭吾……但是说到香港文学圈,则顶多止步于金庸和梁文道。也许是因为香港这个城市,少有与人文这个词眼的交集,更与文学甚少发生反应。大家仍将呓语留在“娱乐之都”和“繁华之都”的旧梦中。而今天,之所以在第一篇推荐董先生的【栩栩如真·天工开物】,只因近几年还未读到超越其作的作品。
碰上【栩栩如真·天工开物】,实属有幸,不分享,实在可惜。
总是觉得,真正的天才,是被魔鬼与天使同时附体的。董启章先生的面孔和气质都能让人联想到文弱书生,而阅读他的文字,则是被其卓绝到近乎变态的才华吸引,觉得合上书本,就该看到一个面色苍白的人诡谲的笑容。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是作为如今不多见的二声部小说登场的,二声部的运用,通常基于作者想要表达过多的情感,繁复的时代感,丰富的人物性格。我们见过二声部的短篇、中篇,却很少见到长篇。总而言之,就是一部是A的故事,另一部是关于B。而在本书中,两个人的时空、时代以及人物没有重叠之处。A部是一个自我封闭靠着幻想为生的人,她甚至创造出一个名为“栩栩”的女孩,虽然“栩栩”最终未能“如真”。而另一部,则通过对“物”(电话、收音机、电报等)的拆解,以近乎哲理及宿命的解读一个董氏三代的生活。他们的故事附着于物体之上,间接糅杂香港变迁以及百年历史。比如,文中出现的缝纫机,牵连出母亲日日劳作赶工干活的身影,背后则是香港经济腾飞时期,劳动者忙碌而幸福的百感,与如今港人大叹时运不济经济不振已是反差。由家见国,可见董启章试图以本书书写香港变迁的野心及用心。
董启章先生手捧此书参加红楼梦文学奖(华文世界奖金最高奖项)时,败给了当时的劲敌——莫言,原因是【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属于未完结的作品。董启章先生生活朴素,最穷时身上仅剩一百元,却能坚持笔耕不辍,非常令人佩服。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读后感(五):此情可待成追忆
距离我看完《体育时期》,写了那篇《只是当时已惘然》,已经过去七年了。
那时我听到来自我的本科同学,正在念文学硕士的小江的推荐,接触了香港比较文学作家的作品,阅读的感受很奇妙,那时写道: 庆幸自己读得懂粤语,才看得懂这样一本夹杂着粤语充满异质的小说。 看着《体育时期》里男女主角那类似《旺角卡门》那种色调的情感生活,活像阅读一本孤独患者的病历。心里还想着那时我仍未成型的我与我的“女儿”的情感,百般滋味,当时的感觉已是“只是当时已惘然”了。
因为想再次感受那种王家卫电影似的感觉,又再次买了这本书。这么久了,一直念念不忘,至今才看完。发现文字不是当年那些文字的感觉了,是作者特意换了一种叙述风格,还是我已不是当年的我了,我搞不清。
单纯从文字上讲,这本书的董启章野心太大了,想要写三部曲,这只是第一部,分为双重视角,营造了一个文字的异想世界。董启章的野心还在于这中间还想叙述董家那百年的历史,甚至要跟香港的开埠联系起来,那些历史物件诸如“电报”、“车床”、“八音盒”等读来真是索然无味。我是没那种耐心去细品了,把历史和个人家族史、自己的心迹联系起来,没耐心也许因为我阅读能力不足吧。
董启章更多想剖析自己年少时候的性懵懂、性压抑与性暴力,把一个小男生对女性的各种幻想揭露无遗,读来真像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只不过地点从内地换成了香港,夹杂了更多现代化的东西。只是这种自我揭露的文字也太晦涩,依旧读不来那种点到即止或者欲言又止的感觉。在小说快结束的章节里,董启章自己甚至这样写道:我不配成为一个作家,也没有资格撰写爱的诗篇,因为我只不过是个色情狂。
从头到尾都充斥着浓浓的自我回顾与反思的味道,不惜自我批判了。我还读出作者试图通过文字与笔下的少女发生关系,但他竭力地控制住了。作家这种生物真是伪装得漂亮的败类啊……
对啊,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呢,人家能成为作家,我却连一点东西都憋不出来呢。读到最后,我确定是我的阅读能力不足了。遗憾这个小说一点也无法给回我阅读《体育时期》时候的感受了。
又一个阶段过去了。董启章那些佳期如梦一样的文字带给我的念想,已经破灭结束了。
下午睡觉,依旧多梦,梦到很多重要的人,醒来真是失落,我真的再也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了。我真的得去承担各种生命赋予我们的职能,去尝尽生活更多的滋味了。
我还时不时会想起我的女儿,那时我读《体育时期》时经常想起她。可现在阅读《栩栩如真》,丝毫无法想起她了。她真的与我无关了,早就。
哪有什么此情可待啊,也没什么值得追忆的了。那似水的佳期年华,早就随风而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