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柳(全三册)》的读后感大全
《白门柳(全三册)》是一本由刘斯奋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234图书,本书定价:116.00元,页数:200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门柳(全三册)》精选点评:
●全盘破灭——不管是人物形象还是故事情节到最后其实都是这样四个字吧,话说历史小说是不是就该如此?T T
●没想到大陆历史小说也有如此巨笔
●历史从来都是在正野翻转之间大江东去,戏说与考据的交集才让人们有了讨论的空间,一部不愧于名头的历史小说。
●让人难过的亡国史。所谓复社、史可法等人都对大厦将倾无可奈何,更何况复社里的钱谦益等人为了追求名利而抛弃理想。乱世没出英雄出了匪徒,义军反而去抢劫民众,无辜民众没逃过扬州十日之劫。
●文人心态
●零零散散两个月终于看完了《白门柳》,还是无比喜欢其序,看完之后发现柳如是不过是穿插其中,总体讲述了明末复社东林之间的党派斗争以及面对大明王朝即将陨落各位翩翩公子名儒大家的选择去向心路历程。每个王朝衰落之时都不乏以身殉节死的忠贞壮烈令人敬佩之人,而其毕竟少数,更多人在历史大潮来临之时迷惘无助也会选择躲避苟且,不能以一言概之好坏,但与书中柳如是、李十娘、董小宛这些在危难中意志坚定情谊真切甚至不惜以死殉节的女子们相比,为存活高官名禄而蝇蝇苟且的士大夫的举动则显得令人失望不已。书序中说,梅树只为本心,求仁得仁,即便此生再不开放,这开满绿花的梅树也永远自在的存活着吧
●历史小说写得这样真实,大赞!
●柳如是,董小宛的一生也于小说中展现,个人觉得比电影要好。
●茅盾文学奖看过的几部作品风格也有点像。稍拖沓,稍平。只有最后结尾柳敬亭给一帮觉得自己在等死的遗民说书的戏有高潮的味道。
●历时一个半月,读完了这本历史长篇小说。合上书的那一刻,满脑子都是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明朝的覆灭不是亡于一朝一夕,很多人都说明亡更早于万历。其实这个民族骨子里的那些繁文缛节,虚荣,内讧勾心斗角,党派之争,早就注定了它的结局。李自成自有的小农思维一开始就注定他去北京,就是游了一圈,最终被蛮夷的清朝赶出北京城,之后的南明小朝廷,终究是换汤不换药。复社的文人清谈,自朱元璋开始打压武人的举动开始,大明千千万万的男儿早已被群体阉割了。后来的阉党乱政,东林之争,不过是披着皮相的笼中撕咬。史可法在扬州为汉族男儿立下了最后一丝血气,其他的都早早的付诸东流。任何一个时代,女性都是牺牲品,柳如是,董小宛,十娘,这些秦淮河畔的歌妓们,身体里倒是包着铮铮铁骨,可惜的是窝囊的男人和那个丑陋的体质毁灭了她们。
《白门柳(全三册)》读后感(一):不错
因为矛盾文学奖而关注,但又差点儿为了作者的作协身份而错过。晚明的故事,秦淮的背景,写得很细。里面的对话有点儿白话文言文的感觉,有古意,又容易理解。亮点是那种长卷的、全景式的描述,书中人物众多,但形象鲜明。文笔流畅,有些诗词文章不知是真有其文还是作者自己写的。如果是后者,就更佩服一些。
《白门柳(全三册)》读后感(二):士的风骨
六朝金粉地,十里秦淮河,钱谦益和柳如是,冒辟疆和董小宛,这些无一不让人联想到才子佳人的故事,然而《白门柳》其实讲的是士。
士,在周朝的时候是最低等级的贵族,在汉朝兴起贵族阶级消失后,逐渐在魏晋时期形成士族门阀,而在中唐以后士族逐渐被消灭,自宋以后士就变成了读书人的专称。
作为贵族的士是有风骨的,贵族有贵族的骄傲,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门阀的士同样是有风骨的,就像王、谢这样的高门大阀,装逼也装得气壮山河;作为读书人的士最初也是有风骨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豪言壮语读着就让人兴奋不已。但是,在北宋党争之后,有风骨的士越来越少,到了明末,基本已是凤毛麟角。
“当地位能让你为所欲为时,个人的道德堤防是很薄弱的。”这句话道出了事情的本质。
阮大铖当年也是东林党人,属于清流,却屈身服侍魏忠贤,奴颜婢膝、丑态毕露,而对东林党人又大加迫害,就为了能有地位、权势。后来魏忠贤倒台,仍不甘寂寞,四处钻营,为了恢复其权势,能为所欲为。
钱谦益也是东林领袖,当尝过权力的味道后,就念念不忘,在被贬谪的十多年间,也是时刻不忘起复,以至于后来不折手段,为阮大铖之流摇旗呐喊,而再后来清兵南下,钱谦益领头降清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比于前两位,冒辟疆算是有风骨的了。作为复社四公子之一,家世显赫,家财万贯,属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他有权势、地位,但并没有太过于醉生梦死,对于自己的国家、民族他是有使命感的。后来虽然因为父亲、家人的贪生怕死,早早剃发,但最后南兵有望反攻的时候,还是义无反顾的决心牺牲自己。
当然,最有风骨的是黄宗羲。这是一个活在理想里的人,看不惯世态的丑陋,所以他抗争,所以他与别人基本上格格不入。他是有精神洁癖的人,对于叛徒们他深恶痛绝。他是有思想的人,对于君民关系有自己深刻的思考。他是爱国的人,当家园被毁,异族入侵时,他毁家纾难,义无反顾的投入抗清的斗争。他是中国士族精神的继承者。
《白门柳》里有才子佳人,却没有亲亲我我,讲述的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个沉重的话题。
《白门柳(全三册)》读后感(三):这个时代
想好隔天写一篇的,今天有点空闲时间,看了燕虹推荐的《柳如是》这部电影,忍不住把明天的任务在今天完成。
《白门柳》,也是茅盾文学奖的历史小说,这部书一共三本,在花都实习两个月时间,陆陆续续看完,主要是利用早上早起一个钟的时间。
小说第一部主要是写明朝末期国家内忧外患,清军、农民起义军虎视眈眈,而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在明朝即将崩塌前,所谓的“江南士人名流”还在为自己的理想、欲望苦苦挣扎。小说第二部是崇祯皇帝自缢,明朝国破君亡,“江南士人名流”有的仍热衷于追求私利,有的誓死抵抗清军入侵,有的趁势投靠清军,一时间,各个阶层各种各样的人物轮番登场演绎血泪历史。小说第三部是明朝覆亡已成定局,“有识之士”面临牺牲名节侍奉新主子,还是放弃前途固守旧志的两难。
说实在的,我不是很喜欢这部小说,至少我现在回想起来,没有一个男子是我欣赏的,或卑鄙或无耻或迂腐,甚至自命清高、道貌岸然,真正遇到了事情,气节往往丢一边,例如冒辟疆、钱谦益等等,没有夸张的说,当时看得我一阵阵的恶心,这应该也说明这部书写得够好,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够形象。黄宗羲算是这部小说中我还能有点好感的男子了,即使他迂腐固执,但本质上他是非分明,有气节,热血,在大势已去,他能转而潜心研究学问,所以也才有了历史课本中“明清五大家”之一的黄宗羲。
小说中印象深的是名妓柳如是和董小宛。
以前对柳如是的印象只停留在“古代名妓之一”,看了书,柳如是是书中我最喜欢欣赏的女子,也是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身世凄凉,前半生虽然身处青楼,却个性坚毅,聪慧有才情,敢爱敢恨又有自己以才情择偶的原则,很珍贵的是在那个虚伪时代,她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她一生为自己也为国,活得真切。
董小宛的可贵之处和可惜之处都在于她为冒辟疆的付出,同甘共苦无怨无悔,甚至对所爱之人有“愚贞”,她一生更多似在为爱人所活,或许本质上她是为自己而活。
电影《柳如是》是万茜、秦汉和冯绍峰演的,值得看,画面意境很美。我喜欢开头和结尾柳如是的旁白,“作为一个女人,我生错了时代,但恰恰我又生对了时代。”、“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自从赤条条的被抛入红尘,经历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那么多岔路口,那么多无奈。我才明白,我们永远都无法理解发生在我们生命当中的所有事,原来,我用尽一生的时间,只为擦净六根所沾染的尘灰,只为心无挂碍,重返宁静。”,人生真谛。
《白门柳(全三册)》读后感(四):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明亡清兴的时代变迁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郑风.风雨
不知从何时起,我总对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有种说不开道不明的情怀。恰似某秋高气爽夜发的一场梨园别梦。梦中的祖国风雨飘摇,人心惶惶,满人即将破关而入,闯王就要攻进北京城,一切都是那么的凄凄惶惶。但同时我又相信自然的戒律,一个王朝,不是发展就是消亡,盛极必衰的规律谁也无法掌控。活在此间的文人墨客,佳人才子只能随波逐流,忍受命运的坎坷。
封建社会顶峰时期的士大夫家庭
《白门柳》中具体讲述钱谦益和冒襄为首的士大夫家庭,二者可以典型地代表士大夫们在两性社会中的优越和男权社会中妇女们只能围绕男人存活的悲惨现实。钱谦益和冒襄二人皆是江南上流官宦人家子弟,又是东林党、复社的领袖,无论是从出身和社会地位来看,相较于秦淮河边青楼画舫出身的柳如是和董小宛都是天上地下的区别。正式这两种极端身份的差异更是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不同社会阶层的矛盾。在男权社会中,女子的地位无论如何都附庸于夫家,不论这女子是来自书香门第还是风尘之地。《白门柳》开篇便是以柳如是嫁入钱家所引起的士大夫家庭的矛盾激发。而这种矛盾从本质上讲并不主要是因为柳如是妓女的出身,而是因为她的出现打破了士大夫家庭原有的平衡,家庭资源被重新分配。一方面妇女是依赖于男性家庭成员而生存的,就好像在动物界里,食物是有限的,现今多了一个人分享有限的食物,这必然会引发家庭矛盾,尤其是妻妾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朱姨太从头至尾都想将柳如是赶出家门的原因所在;二方面,多了一个人分享经济利益也必然导致原先利益的既得者有了危机感,倘若柳如是入门之后三年抱俩,那这种矛盾会更加白热化。但是无论如何,在封建社会士大夫家庭里,以男性家庭成员为中心的集权性质不会改变,无论柳如是的家庭环境是多么恶劣,只要一直得到钱谦益的宠爱,那么自己的地位就不会被威胁到。广而言之,万历时期的郑贵妃,天启年间的客氏皆是如此。而相较于柳如是的“幸福”,董小宛的经历可能就要悲惨一些。冒襄一开始的佳偶是陈圆圆,陈圆圆的才艺比之董小宛皆过,陈圆圆开始就被掳走,董小宛的最后出现只是让冒襄觉得一切都来得太过容易,也有自己退而求其次的情结在里面。所以,婚前已经被嫌弃的董小宛,婚后自然夫妻关系不会和谐到哪里去,无论董小宛已经尽量做好了为人妻妾的本分还是无法得到冒襄的欢心。董小宛的婆媳关系、妻妾关系都比柳如是处理的好,但是其生活环境确实天差地别,也更加反应了士大夫家庭男主人的尊崇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期的思想启蒙
《白门柳》的优秀在于刘斯奋在把握主线的同时也能够准确地横向地表达各个层面的思想。以前在学历史的时候,老师就讲过明朝后期资本主义思想的萌芽。书里以黄宗羲这个思想启蒙老师的心路历程为线索,讲述了明末清初社会思想层面的变迁。在本书开始的阶段里,黄宗羲以一个不懂人情世故,黑白分明的小顽固开始,在经历了钱谦益为了重回官场而背叛复社的第一个打击开始,黄大牛的思想进程便开始经历重重波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三观被打破之后重塑,又被打破后又再重塑,反反复复无穷尽也。黄宗羲一开始天真的以为在复社这样的一个圈子里秉承的是正义、忠义、大义的准则,他信任每一个复社成员,把每一个人都当作志同道合的好友,奈何虎丘大会上的矛盾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利益的趋向性。但是此刻黄宗羲仍然相信大义还在,仍然跟随复社四君子的领导继续为明朝的中心发光发热。奈何,黄宗羲所信任的复社成员们不过是一群只会纸上谈兵的迂腐书生,当李自成领军进入北京,崇祯王朝随着朱由检煤山上吊自戕而结束之后,江南一带的文士们,留守南京的官员们建立起了以朱由菘为首的弘光小朝廷。虽然局面有点不尽如意,但是天真地以为局面尚且在可控范围之内的黄宗羲再一次幼稚的以为自己的中兴大明的愿望即将实现。奈何事与愿违,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再一次体现出来,南明小朝廷再一次沉浸在阉党当权的阴影里不能自拔,由此引发的小朝廷内部当权者们之间的矛盾再一次激发,这一次直接导致了南明小朝廷被刚刚入关的八旗兵覆灭,前后仅仅一年多时间。在此期间,黄宗羲第一次对君权的绝对性提出了质疑。之后,为了继续同满清做斗争,黄宗羲直接参加了抗清义军,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黄宗羲从忠君到忠民的思想转变是不可忽视的。
东林党与复社
东林党是一个兴起于万历年间由江南士大夫组成的政治党派。最开始是由于万历年间的官宦顾宪成被革职返乡,在当地官员的协助下修补东林书院并开始讲学。东林书院虽然主要专注于讲学,但也经常聚集一批知识分子讨论时政。部分东林党学生后来参加科举入朝为官,在封建皇权周围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势力。而后东林党与皇帝周围的宦官集团形成对立,一次次地党争使得明朝决策者们内部千疮百孔,最突出的表现是明朝万历末期的三大案。
复社的起于崇祯年间,江南的知识分子本着志同道合的精神,结社成风,以地域为范围形成多个社团,后来在张溥等人的领导下将分散的各个社团集合起来形成复社。复社成员很少在官场之中游刃,主要是在民间组织“清议”,谈论时政,为当权者出谋划策也是个不容小觑的政治势力。
《白门柳》中所记述的士大夫们大部分来自于复社,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运存亡,在国家面临亡国灭种之际勇于担负起扶持和复兴的重任是值得我辈学习的。但是,当时的知识分子自身的局限性也导致了他们崇高的理想最后付诸东流的结果。
《白门柳(全三册)》读后感(五):白门柳色映书生
今天是12月13日,全国各界沉痛哀悼南京大屠杀那300000亡灵的日子。可能是中国先贤们的语言在冥冥中操控着这个宇宙的命运,一句过犹不及便将这世上的纷纷扰扰剖析得淋漓尽致。江南的温婉无以复加,以至于招到了最恶毒的嫉妒和仇怨,以至于每当华夏民族面临危机的时候,铮铮的铁蹄总是率先踏碎那块柔媚的土地。比如南京大屠杀;比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比如明朝最后三年那动荡的年月。
《白门柳》共分三册,并通过明朝大厦将倾这一沉痛的历史背景串联起来。第一部《夕阳芳草》,明朝在内忧外患中摇摇欲坠,而在江南,复社领袖钱谦益却为了重新做官不惜耗尽全力帮助阉党余孽逃脱复社的攻击。复社与阉党,复社诸公子与钱谦益之间开始了较量。第二部《秋露危城》,北京陷落,南京作为留都成立政府。于是,江南不同派别的士人开始勾结军事力量党同伐异,在迎立新君的争夺战中斗得你死我活。最终在不断的政治斗争中,南京陷落。第三部《鸡鸣风雨》,南京陷落后,士人的选择呈现出更大的差异性,一些人选择向清朝投降,一些人选择组织义军继续抗清。然而,在经历了满清的屠杀后,明朝终于再无复起之望。小说也在这里画上了句点。
《白门柳》为我们描绘了一副晚明江南士人群像。作者用130万字的篇幅为我们详细的解剖了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里,知识分子复杂的心态。天真偏执,黑白分明,老谋深算,心狠手辣,小说中充满了各式各样鲜明的人物个性。而这些个性又共同组成了“明末江南士人”的完整特性。所以说,这一幅群像倒更像是对于知识分子这个单独个体的超高清写真,群像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构成了这个“个人写真”的一个侧面。除了描写文人之外,作者对于烟尘女子的描写也是浓墨重彩的,柳如是,董小宛,李十娘,顾眉,一众青楼女子的才气逼人,已不是一般读书人能比,再加上他们多情婉转,又能大胆表露,那秦淮河畔的莺歌燕舞,甚至可以说是这一百三十万字总唯一的亮色。
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是令人惊叹的,虽然他并没有着力表现人们的性格变化,让我初初读来稍显遗憾,但是,我还是不免为他细腻的心理描写暗暗喝彩。董小宛等着冒辟疆来接她回家的时候,我能够在白纸黑字上看见她明明白白的寂寞和绝望。黄宗羲思考国家命运时,我又能看见他心中熊熊燃烧的火焰。更不要说当这样的心里描写与小说的创作技巧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了:方以智逃回江南,暂避在李十娘家中,因为身上没钱,他一直婉拒着老鸨开设酒宴的请求。他小心掩饰的拮据在几个阅人无数的妓女眼中一览无余。这时,作者写李十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调情都会在后面说明这是风月场上的程式,它代表着怎样冷冰冰的金钱要求。一套动作下来,读者就像是被人浇着冷水一样,心情一寸寸的冷下去:原来,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所有热烘烘的情爱都是这么的不堪一击。直到读者的心冷到了极点,对这一套程式化的动作感到了恶心和厌恶,作者又稍稍停笔。李十娘示意老鸨走出房间,然后,拿出自己的首饰送给方以智,还跪在地上求方以智一定要收下。瞬间,读者原本冰冷的心像气球一样被吹大了。我甚至亲身感受到了方以智看到这一幕时的局促还有感动。文字和技巧被刘斯奋先生使用到了这样一种境界,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正是由于作者对于文字和技巧的高超运用,我们才能看到《白门柳》里对文人妓女,贩夫走卒的全景式深刻细腻的描写。我们才能凭借它来说说这百无一用的书生。
书生无志。在中国,读书人其实是最没有志向的。虽然儒家作为正统的思想一致在倡导入世,一直在强调读书人的社会责任。但是儒者最羡慕的还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孔颜之乐,更不要提,其实道家思想一直在人们内心最深处作祟。我们看到的有志向的读书人,往往是当他们做了官以后才在其位而谋其政。所以,当复社群起攻击钱谦益时,他便萌生了修建园林养老的想法,柳如是出言讽刺他才作罢。当清军兵临南京城下的时候,他便立即想到投降,只是在柳如是以死报国时他才说是要韬光养晦。甚至后来到了北京,他根本没有想到说要谋求复国,急切地想要回到南京也只不过是因为思念亲人想要回家养老。钱谦益这样曾经位高权重的人尚且如此,据更不要提其他那些遭受挫折就轻言放弃的冒辟疆,甚至是刘宗周之流了。反倒是那些女人,柳如是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于位高权重的渴望。在紧要关头,她总比钱谦益清醒得多。而董小宛,当她确认冒辟疆是她的幸福之后,就从来没有动摇过,想尽一切办法终于达成自己所愿。由此看来,读书人,真的没有什么志向。
书生无谋。读书人向来是聪明人的代名词,将军虽然勇猛,但是在我们的印象里,在他的军帐中一定有一个白衣飘飘的军师在运筹帷幄。然而看完《白门柳》之后,我突然发现,我们是不是对读书人有了深深地误解?因为他们真的不聪明,或者说有的也只是小聪明。先是复社与阮大铖的斗争,复社诸公子平日里就只知道讽刺戏耍阮大铖,可是阮大铖却终上高位,把这些翩翩公子打得落花流水。在参加抗清战斗时,城中接应的沈士柱为了骗清兵打开城门,竟然糊涂到在城门持续逗留,最终惹得杀身之祸。为何读书人如此幼稚?如果说阮大铖也是读书人,他整倒复社就能证明他的聪明的话(我已经说过,这是一种小聪明。)那么在兵临城下时还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国家安危就绝对不是聪明之举了。而奇怪的是,自以为聪明的读书人是最会党同伐异的。复社在面临阉党时,内部照讧不误;南京在面临清军的铁蹄时,文人照样你死我话;南京覆灭了,江南文人们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却还是要鼓动军人们自相残杀。哪儿有一点聪明可言?
书生无耻。在当下的语境中,我并没有权利去讨论明朝官员是不是应该向清人投降,我也无从评估这样做是不是无耻。但毫无疑问的是,像阮大铖这种最终带着机密情报投靠敌军的人,绝对是无耻的,虽然他没有投降清军,但是现在看来,他的选择的确是他无耻人格的表现。这当然是特例,然而普遍存在于读书人身上的无耻行径,难道还少吗?我第一次被《白门柳》触动,是看到黄宗羲谒见周延儒之后所想的:这些官员都位高权重,享尽了荣华富贵。按说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诱惑他们的了,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都已经位极人臣却还在贪污受贿?想来想去,还是因为失望吧,当他们觉得这个国家已经没有希望了,再怎么奋斗也没有希望了,还要廉耻有何用?还不如拿些钱更加实在。贪污已经成了这个民族固有的文化,可是,但凡读书人心中还装着礼义廉耻就断然不会成为现在的模样。我说的是明朝。
书生无情。《白门柳》中最真挚的感情当属唐小婉,《白门柳》最寡淡的感情当属冒辟疆。而最讽刺的是,唐小婉把最真挚的感情给了感情最寡淡的冒辟疆。冒辟疆最爱的从来就是陈圆圆,可是当他知道陈圆圆被抓走之后,竟然无动于衷的去找了第二个妓女。所谓最爱,只怕也是白扯。最后他终于在朋友的蛊惑下娶了唐小婉。可是,毫无理由的呵斥打骂成了家常便饭,甚至,在每次逃难之中,冒辟疆都把唐小婉当成是奴仆和累赘,次次想要丢下她。唐小婉因为冒辟疆终于不把她当成是一个婊子了而感恩戴德,可是想尽一切办法都没能得到冒辟疆的真心。有情与无情之间的对比,还能更明显吗?都说婊子无情,想想唐小婉,再想想冒辟疆,最无情的倒是这些道貌岸然的书生吧。
无志、无谋、无耻、无情。这就是百无一用的江南读书人啊。
百无一用是书生。对于这一句话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的理解过。我想当年创造出这么一句话的人,语气里一定是含着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因为他知道,只有读书人才真正了解这个世界,宽广的见闻决定着读书人宽广的视野。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始终握在读书人手中。江南为什么钟爱读书人?因为她知道,只有读书人才能懂得白门上的悲欢离合,只有读书人才能保护秦淮河的一池碧波。可是,眼里的读书人热衷于党同伐异,贪污受贿,淫浸在自己的小聪明中变成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读书人失去了能力,这块柔媚的土地就失去了保护。才会有扬州十日,才会有嘉定三屠,才会有南京大屠杀。所以,读书人啊,看看躺在你肩上的平民百姓,看看你背上背负的家国希望,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