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果》读后感精选
《野果》是一本由[美] 亨利·大卫·梭罗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果》精选点评:
●这本可爱的小书除了可以当植物学书来阅读,还可以当词源学书来阅读~~眨眼
●换个人来翻译吧
●岁寒三友
●P236-P237BUG
●好看
●极好,极单纯的心。可以持其去山野旅行
●需要重读
●可以看很多很多遍的书。
●这是我们这位伟大的自然作家最后的成果。《野果》堪称美国福音——为我们展开自然的神圣画卷,从每一页上,呼之欲出的张力,那是身为自然主义者的梭罗和身为自然传教士的梭罗之间的张力。 Times
●有兴趣的请来豆油我~
《野果》读后感(一):在阅读中想象曾经的大自然
读了两遍,唯一遗憾的地方是书中无插图,很多植物只能凭想象。在一百多年前的美洲大地上繁衍着那么多美丽神奇的果子,令人神往,不知现在尚存否?而我们所处的神州大地,恐怕很难再找到童年时熟悉的野果了,一切都面目全非了,一切让位于经济发展、城市扩张。梭罗地下有知,不知当作何感想?
《野果》读后感(二):爱着,我和你一样
书看到多一半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他把果子的动态记录下来的行为很像我把每次有关暗恋的那个人的情节记录下的行为是一样的。。只是我有时候在抵触,我不该这么喜欢他的,而梭罗则是最真诚最伟大的爱。我也爱大自然,现在更爱了,爱每一种植物,他们没有卑劣的行径,较之人来说,它们很神圣,很可爱
《野果》读后感(三):植物课
装帧舒服,362页一百多节植物课悠然静逸,比之瓦尔登湖少了几分孤独;沉思和说教,但平淡之中自然而然.一气呵成之下反显灵动.
梭罗更加从容了.至于翻译,认真恰当.对我来说够了。
《野果》读后感(四):果霜
每一次看到蓝莓加仑子以及黑布林上面的那层白色物质,都很好奇那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些进口的水果上都会长出这么一层奇怪的东西,看了这本书以后才知道,那东西叫果霜。似乎不单单是进口水果,葡萄上也会有这种东西。小时候大人说,那是农药,初中的时候一厢情愿地觉得那肯定就是化学老师总是说着的波尔多液。现在才知道,那也是果霜。
唧唧歪歪说了一堆只是为了表示,这本书和我读过的大部分的书都是不一样的,更多地不是文学作品,而更像植物学的笔记。诚然描绘那些果实诱人色泽和气息的笔触美丽的让人喷然心动,但是大量的不熟悉的名词还是带来了阅读的隔阂,不一样的阅读隔阂,类似果霜的东西。
就好像我迟吃到的水果基本上都是国产的,从最普通的苹果香蕉和梨,到夏天会出现的习惯和桃子,还有来自台湾的莲雾和海南的椰子,都有很本土的味道,它们都是没有果霜的。没有果霜也就没有隔阂,诚然来自台湾的莲雾啊,平常不怎么会吃的椰子啊,都和苹果啊梨啊不一样,但是那种不一样却只是味道的不一样,气息的不一样。
而果霜,是帷幕一样的东西,不是葡萄上的那种波尔多液,哦,也许只是我弄错了才以为是波尔多液,但是清洗掉了以后,葡萄是亲切自然而本土的东西,就像我阅读的其他的文学类书一样,无论是最普遍的双城记、包法利夫人和红与黑,还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莎士比亚的戏剧选,薄伽丘的黄段子小本子,都是本土气息浓厚的东西,开端结局,以及中间的波澜曲折,法国人英国人意大利人不同的语言风格,同样散发着西欧id味道。后来的伍尔芙昆德拉卡尔维诺纳博科夫,这些猕猴桃啊火龙果啊莲雾也好,也都是变着形式,也许涩嘴一点,也许甜味像香精奇怪一点,但都是没有果霜地水果,剥开了外表,一样的入口方式。可是,野果是不一样的。
瓦尔登湖,梭罗的另一部作品,给我的感觉很崇高,大三的自己还是很浮躁的,必须把书读出声音才能保证不一目十行地跳过去,像看那些没营养的类型文学一样。事实上一开始我确实准备这么做,但是结果却发现,读了四五页纸下来完全不知所云,于是赶紧放弃了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读野果的时候也延续着这样的阅读方式,读出声音。
那个时候发现,自己并不是在读一本植物书,虽然,很多植物的名字从未耳闻,虽然那些植物的器官也不太清楚到底是什么部位,虽然讲到种植技巧和一些生物学知识的时候难免觉得无聊,但是还是读下去了。很愉快地,很好奇地读下去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看着作者像记日记一样,每写下一个日子,就是一种新的野果,羡慕的感情油然而生。想象一下,一个人,生活在长满了植物的野外,他的身边布满了野苹果,野梨子,欧洲桤木,悬钩子,红豆杉,蓝莓和越橘,虽然很多植物不一定能吃,但是攀折他们不同颜色的果实也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像回到人类还是原始人的时代,男人去打猎,女人收集果实,他把果实摘下来,也许在小溪里洗一洗就可以咬上一口,也许酸溜溜的或者是青涩的果实没有成熟,也许会很甜,或者他摘满了一帽子的果实把他带回生活着的小屋子里,慢慢地品尝,或者送给生活在喧嚣都市里的朋友,享受一样秋天林间的气息……
这样的生活真的很令人羡慕,可是有几个人可以抛弃不菲的工资便捷的生活,抛开家庭买一张飞机票,对了,还要办一张护照来到美国这片未被开发的新鲜土地上?呼吸这里自由的空气,划划船采采野果,生生活,做做白日梦呢?
不能实现的梦想,只好在书本里实现了,我们没有办法跟着梭罗去采野果了,我们只能看着他留下的日记,想象着那么多年前的一个人,曾经在大自然里,愉悦地生活过,我们只有羡慕而已。
《野果》读后感(五):大自然的恩赐
当我在图书馆偶然发现这本书时,有些惊讶,在我印象中梭罗没有写过这么一本完整的书。读到译者的引言知道,梭罗临终前并未完成《野果》这本书,之后这本书的手稿经过辗转被纽约公共图书馆收藏,在此之前手稿已被转手多次,顺序也被打乱,除此之外,梭罗的笔迹潦草,很难辨认,因此后人整理这些遗留的手稿的过程十分艰难,在他去世一百三十多年后,《野果》这本书才得以出版。
在把这本书借回来整整一个月后,我终于读完了它。并不是说它艰涩难懂,难以卒读。真正的原因是,这本书里提到了大约二百六十种野果,很大一部分作者只是寥寥几笔,为了弄清楚作者到底说的是哪种果实,只得边查资料边看下去,我认为这本手一个最大的缺点是,除了少数植物外,竟然都没有给出拉丁名!没有拉丁名真是一个而很大的“八阿哥”,不知道是译者自己删了,还是梭罗当时就没有标明拉丁名,各种悬钩子属(比如书中的树莓、茅莓、鹅莓、常绿悬钩子、花状悬钩子)、越桔(书里提到的黑莓、蓝莓、黑越橘、低灌/高灌越橘)、茶藨子植物果实的描写,看得摸不着头脑。再加上书里面提到了很多北美地区才有的物种,在没有标明拉丁的情况下真的很难去查询,我云里雾里,模糊不清。书中有一种被译为“荆棘”(p207)的植物,梭罗的在原稿中的英文名是“Thorn”,据他描述,“···果形椭圆略方,鲜红的果皮上有时会有些黄黄的不规则斑点···”,我实在是搞不清楚,梭罗所说的“荆棘”到底是哪一种能吃且如此漂亮的野果。根据现在汉语解释,“荆”和“棘”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具体是哪种需要进一步地查阅资料。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一物多名造成的误会真是容易张冠李戴。由此可见,当初我林奈男神╭(╯3╰)╮对生物界做出了多大的贡献。第二个比较大的"八阿哥"是译者在翻译和校正过程中犯的错误。第24页写到“Shadbush棠棣”,根据《中国植物志》正确译法应为“唐棣Amelanchier sinica”(也有可能是唐棣属的其他种),这种植物属于苹果亚科,结的果实为梨果,梭罗在文中所描写,这种果实酸甜可口,“我不得不说它们的味道和蓝莓、越橘难分高下”,看起来还很好吃呢。我个人猜想,译者之所以译为“棠棣”,可能是受了另一种同时蔷薇科植物“棣棠花Kerria japonica”的影响,这种蔷薇亚科植物的果实为瘦果,想必也不怎么好吃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小的错误,比如把“紫菀”写成“紫苑”,“菝葜”的错误注音等等。不过这些小问题也不必吹毛求疵。
如果过分在意以上问题,那真是误解了作者的本意,辜负他的心意了。这不是一本科普性质的书籍,而是一本具有自然性质的散文。当我把《种子的信仰》看了一半扔在一边看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刻都是愉悦的。梭罗对野果的那种热爱并不是对食物的热爱,而是一种孩童般的喜悦。而我对此深有同感。他每天散步回家,在自然笔记本上写观察到的植物的生长状态,花是否开了,子房开始膨大一点点,果实渐渐有豌豆那么大了,什么时候才会变红呢?啊!终于变红了。或者又在本子上写,今天摘了足足几夸脱低灌蓝莓,开心;那些被红彤彤果吸引的一大群山雀、知更鸟和蓝鸫在山林里饱食了一顿;下次我得抢在这些鸟儿的前头去摘那些黑越桔。真是有趣。
《野苹果》这一章相较其他野果而言在这本书占了比较长篇幅。苹果这种植物很早就存在于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北欧神话中,被视为高尚的象征。梭罗认为,野苹果只适宜在野外寒风中食用。户外的空气和锻炼会让人的口味产生变化,久坐时觉得不好吃或者难以下咽的果子,这时也会觉得分外可口。“在野外,这时你的身体已经被锻炼激活,风霜冻得你手指僵硬,听到树上的残叶被凄厉的风吹得嚓嚓响,松鸦空中盘旋着尖叫。这时,待在屋里那会觉得酸涩的果子现在成为走在外面最好吃的东西···”,只有拥有“户外人的味觉”才能体会野苹果的美妙之处。如果把野苹果带回家,当初觉得清爽可口的果子立刻变得很不堪了。所谓的“户外人的味觉”个人感觉非常奇妙,因为有着相同的经历,看到这里时也不由得会心一笑。当人在野外的时候,整个心灵是敞开的,感受着自然赐予的一切,与此同时,味觉也更加开放,更重要的是,面对着大自然,人的心情不由得更加舒畅。于我而言,吃野果与其说是品尝“野果”本身,尝的更是一种采摘的愉悦,是一种触摸到自然的欣喜,以及由此而生的感激。小时候吃过龙葵Solanum nigrum的浆果,酸酸的,后来知道这种果实含有龙葵碱,微毒;尝过方言所称的“蛇果”,大人说那是蛇吃的,有毒,可是它们长得实在是诱人,后来知道是蔷薇科的蛇莓Duchesnea indica,无毒但是不好吃;尝过山里面的金樱子Rosa laevigata,母亲说它们可以用来酿酒,我小心地摘下一颗,舔了舔它的外果皮,酸酸甜甜;尝过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的裂开的蒴果,甜甜的,吃完舌头都变紫了;各种悬钩子属,但至今还没吃到特别好吃的,对未来的野外之行也更加期待······怎样才能不吃到有毒的果实呢,首先还是得了解它们。连它们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也别想着吃了吧。
读梭罗的书除了了解一些植物学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体会他所表达的思想,感受他的心境。梭罗在很多处都提到在我们享受着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时要对大自然的恩赐要时刻怀着一颗感激之心,不能一味地索取,更不能无谓地破坏自然。在我看来梭罗并不是一位被世人因为《瓦尔登湖》而误会的“隐居者”,而是自身在融入自然环境后更好地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以及探讨自身价值,从而不会囿于世俗,超越自身思想的局限,成为一个更好的存在。这本书里所有的野果都是梭罗在马萨诸塞州所见,或许作者的原意是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然风物的热爱(由最后的结语推测),不管怎么样,文字之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不经意表现出来的童心。一直相信,真正爱大自然的人,必然拥有一颗好奇之心,感恩之心,敬畏之心。
2015.01 于白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