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侦探》读后感1000字
《荒野侦探》是一本由[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5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野侦探》精选点评:
●纸质龙舌兰
●总觉得自己前世是一个带着儿子独自生活在南美大陆上的女人,住在土砌成的小阁楼上,以给人洗衣为生。
●理想主义回魂之书,讲述迪安和兰波跑去拉美玩革命,又在欧洲辗转,活在现实以下,追求超现实。爆炸,迷人。
●拉美小说人名各种记不住……
●为什么波拉尼奥的每一部长篇都这么长,从柬埔寨的骄阳到泰国的海岛,从炎热的夏天到阴冷的冬天,终于把这本读完了。感觉像在大海里漂流了很久,然而我并不会游泳。(2666可能一辈子都读不完了手动再见
●每一个不忘青春,想去看世界的人,都去读一下荒野侦探吧!读完荒野侦探,我们再谈青春
●“文学青年现象”像是加速演进的现代社会无法祛除的伴生物
●洪流·············
●一种升级版的POV写作,从show又回到了tell。超强原创性的背后是一种不考虑读者感受只顾自己开心的叙事。那么故事在哪里呢?目前接受不了。
●字小书厚,看得过瘾
《荒野侦探》读后感(一):青春不死(即使这句很俗)
谁的青春不忧伤,谁的青春不是尸骸遍地;阅读第二部分的感受就是怎一个忧伤了得。在一个文学已死的时代,本以为再也没有大师的存在,但波拉尼奥让我获得了年轻时阅读马尔克斯,略萨,福克纳和普鲁斯特时才有的震撼和感动。斯人已逝,除了已有的这些作品,世上再无波拉尼奥。或许,就算斯人仍在,倘非生活艰辛同时来日无多,波拉尼奥也许仍然不会写作小说,所以,有了现在这些作品,我们已经应该感谢上苍,在一个充满喧嚣与骚动的时代仍然可以通过阅读而感动。
《荒野侦探》读后感(二):叙事结构
虽然看的时候晕头转向,人是谁也分不清,但整本书下来。大概能看到这群年轻人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主要是这本书写的很有意思,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日记,然后是多人采访,最后又是个人日记。这有点像是在多年之后,我来到这些人物的家中,然后翻看他们的日记之类的。很分裂,很多面,但你又不能把这些看似没什么关联的文字舍去。这本书就是由这些大段大段的支线才构成了主线。真正的主线其实很狗血。。。这么操蛋的生活,竟能描绘的这么富有诗意。我对诗人的世界是更加怀有敬意了。
《荒野侦探》读后感(三):荒野中探索自由的踪迹
这部书被称为西班牙语世界奇幻四部曲之一,另外是《2666》也是波拉尼奥写的,是最后一部,写完之后,他在西班牙海边的一座小屋,去世。他说,知道自己会成名,特将《2666》分成四部分出版,每年一部,作为其孩子的成长的费用。一个作家,在死之前就能预测到,他的未出版的书籍会有这样的成果,在世界上罕见!可以探知,其小说意义价值的重要性。其实,荒野侦探应该算是2666的前传。一群本能心事主义者,为着对诗歌、真实的探究,而以另一种活法在时尚特立独行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令人心目的现象,很有启发性。他们像世上的漂泊者,为了一个心仪已久的诗人,而千里跋涉,为了逃出老鸨的魔掌,他们合力进行一种反抗,不惜诉诸暴力而求出自己的同伴。更多的是社会各色人等对本能现实主义者的回味,他们随时能融入周围的社会人群,并真实的生活,而不虚伪不自欺,可能是对文学诗歌的痴迷,他们的身上总有一种气质,男人女人都喜欢围绕着,供养着他们,想看一个另类的人是如何生活的。其实,本能现实主义者是许多常人的理想状态,是特立独行的楷模,是他们干不来的对本能注意者的羡慕。凡是生活中勇敢追求者,但不是伤害别人的人,都应该有其存在的价值,社会就是这样丰富的。多彩的。不赞同将一种幸福理论模式定格成为全人类的标准,人们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幸福没有标准,只要你本能的体现你的现实主义即可。
《荒野侦探》读后感(四):几段摘抄
第一部 迷失在墨西哥的墨西哥人
这时听到利马清了清嗓子 ,然后又听到片刻令人不安的沉默 (真的能否听到这种东西 ,我表示怀疑 )降落在他四周。
这个圈子的名称说来简直像在开玩笑 。可是 ,它又显得极为真诚 。我想 ,多年以前 ,墨西哥有个先锋派组织也叫本能现实主义者 ,可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作家 、画家 、新闻记者还是革命家 。
“回退就是盯住远方的某个点 ,同时逐渐远离这个点 ,径直朝不可知的方向走去 。 ”
电子运动派诗人——《裙边电子宣言》
两种选择轮流向我袭来。
“她当然看见我了 。她看到了我的眼睛里 ,但她就是这样 。你知道怎么回事 ,有时她盯着你 ,却好像没有看你 ,有时她能看穿你。“
所有的文学都可以分为异性恋 、同性恋和双性恋三类 。长篇小说总体上属于异性恋 ,而诗完全是同性恋 。
我们这些被剥夺了基本权利的青年除了先锋文学别无选择 。
在沸腾但却静默的包围中不断繁衍 。
我也想跟你谈恋爱 ,相信我 ,我想跟你一起生活 ,给你零花钱 ,给你做饭 ,你生病的时候关心你 ,可事不遂人愿 。我们得接受这个现实 ,不是吗 ?不过这样也挺好。
写诗是任何一个人在这个被上帝遗弃的世界上能做到的最美好的事情。
这一刹那我们谁都不知道还会跟谁拥抱 ,是否能再有机会拥抱同样的人 。
《荒野侦探》读后感(五):《荒野侦探》读后感
《荒野侦探》是西班牙语系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长篇小说。小说普出版即获学界赞誉,获奖无数,假如要评选近100年以来,南美洲最重要的5本作品,小说必能入围。我看的小说是杨向荣翻译的版本。
小说通过寻找本能现实主义者的过程,向读者展现了现代南美文学的现状,青年文学家的生存状态,是逝去青春的呐喊,是唤醒青年文学追求祭文。套用作者原话“拉丁美洲撒满了被遗忘的青春骸骨,《荒野侦探》要再次唤醒这些青春的生命”小说并不是一部悬疑小说,全篇没有出现一位侦探。荒野意指南美文坛的死气沉沉,毫无生气,而侦探是试图在南美文坛这篇荒野中,事无巨细,通过种种蛛丝马迹,试图寻找具有蓬勃生命力青春绿芽的过程。
小说共三章,第一章“迷失在墨西哥的墨西哥人”,以胡安·加西亚·马德罗1975年11月至12月日记的形式,讲述了马德罗加入本能现实主义,与本能现实主义者来往,最后逃离墨西哥的故事;第二章“荒野侦探”,是50个人的自述,自1976年至1996年20年间,不同时间的自述(多个自述者在不同的时间进行了自述),讲述者遍布美洲、欧洲各国,从第三者的角度,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讲述他们与本能现实主义者相处的故事;第三章“索拉诺沙漠”,是马德罗1976年1月至2月的日记,讲述了马德罗与本能现实主义、一个雏妓,前往索拉诺沙漠寻找前本能现实主义者的经历;从便于理解的角度,小说全书可以看做是一位侦探,为了寻找本能现实主义者而搜集的线索。第一章和第三章是搜集的马德罗日记,第二章是侦探与接触过本能现实主义的人的访谈记录。
小说最为出彩,也是最具有文学价值的是小说的第二章,采用独特的描述方式。50个自述人,100多节的自述,每一节都标注有详细的自述时间、地点以加强真实性。自述人遍及世界各国,有文豪、学者、文学青年、出版商、疯子、精神错乱等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描述的语气都能与各自的身份相匹配,描述他们与本能现实主义者的往来,对他们的主观感想,有公正和有失偏颇的。全章节看下来,感觉不是看到了一个南美文学世界,而是撞上了整个南美文学世界。
小说传达的核心意念是无法挽回的消逝。4个关键人物,本能现实主义者的领袖阿图罗·贝拉诺、乌里塞斯·利马;前本能现实主义先驱塞萨雷亚·蒂纳赫罗;本能现实主义的追随者胡安·加西亚·马德罗。马德罗追随贝拉诺、利马成为本能现实主义诗人,与他们共同去寻找先驱塞萨雷亚,但找到塞萨雷亚时,她对诗的追求已经被现实吞噬,沦为了一个寻常村妇。后续本能现实主义寻找他们的先驱,最终带给她的只是死亡,在阴差阳错的冲突下,塞萨雷亚死在追踪马德罗等人的歹徒手上。塞萨雷亚死后,马德罗在索拉诺沙漠失去了踪迹,而作为领袖的贝拉诺、利马,20年后,一个在战区不知所踪,生死未卜,另一个作为诗人已经死亡。先驱、现任、追随者不同的成长轨迹,试图在南美文坛这一片毫无生气的土地上生长的嫩绿胚芽,最后以不同的形式消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