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城市》影评摘抄
《声音城市》是一部由大卫·格鲁执导,Vinny Appice / Joe Barresi / Brian Bell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声音城市》精选点评:
●Dave Grohl还是很有人格魅力的
●There's reason why these people achieved wot they hav achieved.
●導演怎麽看都讓俺想起Katy Perry前夫0 0 最後有點給自己錄音室跟原聲專輯打廣告的意思了,不過也無可厚非啦.無論這世界變得多麽digital,傳統的東西是不會死的
●#SIFF# 影厅声音太大确实非常炫酷但真的要聋了。从Sound City消失到部分复活,前后两半风格差太多了,我比较喜欢前一半,到旧历史终结处真的好伤感,后半截一个接一个录风格超一致的歌(Dave Grohl呵呵呵)Stevie之后我就开始走神了。脑补字幕+结尾字幕超好笑。
●导演完全没有讲故事的天分和技巧。但赞同这个观点,比起简单却缺乏表现力的合成器,还是原声乐器更有感染力。
●越来越喜欢这种摇滚乐队crossover在录音棚集体卖萌的片了
●brmc录音都这么酷的
●前摇滚乐队Nirvana鼓手、Foo Fighters的灵魂Dave Grohl导演作品,讲述的是Nirvana的专辑《Nevermind 》录音的场所——Sound City Studios的盛衰记。如果你热爱摇滚乐,那就不要错过这部纪录片。
●「一个人完成作品远远没有一群人一起完成的作品的那样有成就感」
●dave grohl这十几年制造出无数垃圾音乐,但这次真是功德无量,拍得太详实太用心了,影片前十五分钟就把rupert neve老爷子请出来了!!太尼玛正点了!!!
《声音城市》影评(一):dave做了一件nb爆的事情
过年期间能看到这样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实在是幸运。。。看着sound city的传奇录音台上大大小小的按钮就有一种朝圣的感觉。。。影片dave刚开始出现的时候,记得是在一辆车上,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大牌摇滚明星在说话。。。看到后来,才发现dave做了一件太nb的事情。。。就如同他说的一样,能用使自己成名的录音台,同让自己走上摇滚之路的偶像一同录一首歌那简直是nb爆的事情!
《声音城市》影评(二):fade out than fade away
ound City。传说中的国度。摇滚乐的殿堂。音乐人的朝圣之地。
声音在这里交杂混合成一团迷幻光雾,包裹着里边挣扎嘶吼的巨兽。节奏响起,不尽的触手疯狂挥舞。Nirvana,Metallica,Slipknot,Neil Young…捅破天际的<Never Mind>,Smell Like Teen Spirit的乐声里黑与血的国旗鼓荡飞扬。
他们都说在里面录音是至上的欢愉。烟雾。灯光。暗室。乐队。没有拘谨。尽情玩乐。放纵的如同现场。看到后面保罗麦卡特尼也来疯耍,蹦出生命深处的激情。这样的音乐是有灵魂的。艺术本就是一次情感的豪放喷薄。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饮弹而去的Kurt Cobain在27岁留下了所有的璀璨。这声音城市也终会走向末端,燃成灰烬。而在它还活着的时候就纵情于此!疯狂于此!热烈于此!让它在最撩人的呻吟声里死去。终结。永恒。
《声音城市》影评(三):简评
ound City,摇滚乐史上最有知名度的录音室之一,此棚出品金唱片不计其数,保持传统录音模式的传奇录音室,Neve牛逼调音台凸显鼓的音色乃其强项,录制的作品多是三大件鲜明的纯粹摇滚范儿,Fleetwood Mac和Nirvana适时的出现拯救了两度陷入困境的录音室,但随着数位时代到来,Sound City终究还是倒在了革新的浪潮中。传奇录音室的关张,让人不禁又归咎到数位时代的可怕摧毁力,CD卖不动了唱片店渐成历史,歌曲制作的门槛降低了,网络成就了一茬茬自我包装的草根音乐人的成名梦,从媒介到营销模式新时代毁了不少人的生计,Sound City只是又一次验证了这个不景气的大背景。
【Sound City】的故事说到这里仅仅过半,最关键的拍摄初衷其实才露端倪,不仅仅为了煽情怀旧,精力哥Dave Grohl让Sound City的功勋招牌Neve调音台重出江湖,召集了那些在Sound City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音乐人们上演了一幕幕灵感迸发的创作冲撞,和自己的音乐偶像Paul McCartney在那成就事业的调音台上共谱新曲更堪称圆梦。
每每触及留恋模拟时代的情结时,总在口诛笔伐音乐数字化冷冰冰没人情味,黑胶复兴终究只是怀旧者一厢情愿的自我安慰,大时代不景气下恪守自己一方净土实属不易,我不是旧模式推崇者,不纠结变革的坏效应,讲究地听音乐追求的是感觉契合。
《声音城市》影评(四):热乎乎的吐槽
电影节刚撸完√
【醒目】
Directed & Story by 【Dave Grohl】
好的,大家都知道窝吐槽的点在哪儿了吧。。
这片作为一个纪录片的最关键bug在哪儿?
——Dave Grohl
这哥们作为导演,没太大纰漏,拍的反正相当业余,功劳都在摄影师
如果有人觉得纪录片风格就是这样,导演不大重要的话,请去隔壁小糖人围观一下。那就是个三流歌手的三流故事被一个一流导演硬生生拉到一个档次的最佳例子。
DG反正是业余,这水平也就凑合,不多说什么了
最关键的是,此片的整个大纲非常烂——【缺乏核心主题+条理混乱】
这片子主题是啥?是想讲Sound City录音室的故事?是想讲那个(叫什么来着)老调音台的故事?还是最终归结于老式录音VS数字录音的探讨?
呵呵,这仨都讲了,都没讲好
老湿告诉我们议论文最好只有一个主题,别老跑偏。尤其是当你连好好讲一个问题的能力都缺乏时。
这片子的整个流程也因为主题的混乱而混乱了。
看那些弹出来的小标题,逻辑乱还敢放小标题=。=
我一开始以为他是想按时间顺序,讲几个乐队和Sound City的小故事做线索。结果blablabla。。小故事→小故事→录音室的危机→小故事→数字音乐的兴起→DG出钱买了调音台→找小伙伴录专辑→和泡爷的JAM→THE END→彩蛋
毫无逻辑可言!!
连最后的彩蛋也是!!彩蛋是个什么啊!!莫名其妙就来了个致敬=。=
接下来是零零碎碎的观感体验
1.出现乐队很多,一半是我喜欢的,一半是我不喜欢的。糟糕的是,叙述的重点都在那些我不喜欢的上
2.泡爷出场,全场惊呼
3.拉老板最近各种露脸,明明没他啥事,还非跑过来喊一声“枪花!”。不知道DG讨厌枪花吗=。=
4.刚开始,介绍那个调音台的时候,请了个老头在那边搞科普。DG一旁的表情特别扭曲,给的英语内心旁白是:老头你不知道我才高中水平吗!?虽然这段字幕没给翻,但大家都笑了。。
5.说到字幕,我可以忍受手敲字幕那0.5s的延迟,可是字幕翻译的也太水了,一句话翻了一半,玩缩句呐?后来直接空耳听,不鸟字幕了
6.关于那个老式录音VS数字录音的探讨
你可以支持前者,你也可以支持后者,都有充分的理由。
DG两点都说了,想玩辩证?可是根本和什么没说是一样的
对于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吧。。
虽然混音是可以让同一首歌听上去大不一样的,但是歌曲本身质量比这种歪门邪道的东西重要多了。所以我特别不理解片里面DG买了老调音台,在一个不是Sound City的录音室,找来了一群怀念Sound City的老一辈录歌。这有什么意义吗=。=
7.看完这片,我大概明白自己为什么一直看DG不爽了
因为他装逼并圆滑,而且我并不觉得他在圈里面的资历或是他交出的音乐作品可以给他这么高调的资本。大哥,你还是消停点吧。没逼格就别装逼了好么。。
论我为什么给了4颗星。。
就凭片尾字幕出现的那些歌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