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大不成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长大不成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9-17 19: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大不成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长大成人》是一本由孙睿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209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00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长大不成人》精选点评

  ●跟他博客似的

  ●- 0 -这是神马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文化

  ●越写越差了这孩子

  ●“25岁以前,不快乐情绪爆发,而25岁以后,则会蒸发,剩下的是简单的快乐。” 很欣赏作者的这种观念

  ●对,就是在这本书里,有些都已经写过了。这种书。多多少少有些不真诚

  ●调侃,but功力还不到韩寒

  ●简单感人,好读!

  ●有几篇还不错

  ●牛掰。

  《长大不成人》读后感(一):孙睿:喜笑怒骂中,让人隐隐作痛

  还没,但是会看。这样的书,很难有。看惯了这种书,再看郭敬明以及其旗下的那些“最小说”,还真他娘的恶心——总是描绘祖国一片大好花前月下那种浪漫小说,在我看来,就是上厕所也未必想翻来看,影响我排便通畅

  《长大不成人》读后感(二):随意

  很喜欢孙睿的书 不造作 很贴近生活特别是写的二十七岁的男人 非常有意思 他是28岁左右我唯一不排斥作家打算把他的所有书收集下来 到了自己老的时候 拿出来晒晒 二十岁的男人 觉得世界很大。。。。。

  《长大不成人》读后感(三):酒后都能什么

  酒后会干的事,乱丢东西、乱说乱唱、乱吐乱躺。乱性,可他看到的酒后乱的还真是乱七八糟的东西。北京的燕京啤酒反复出现,是他最喜欢的酒了,连我这种对酒几近一无所知的人都快对燕京了若指掌了。讲了很多糗事,什么真言大吐啦,连自己做了什么事情不知道了,本着是“首都来的人”硬是撑着灌,然后然是醉得昏天暗地。 去去去,我没醉;走走走,去喝酒。

  《长大不成人》读后感(四):变成异形的阵痛

  所谓人类,变成异形,真的会痛吗?异形还能不能算是人呢,应该算的吧,至少遗传物质是以人的基因组为基础变化而来的。至于痛不痛,应该是很痛的,如果大脑还是很清醒的话。身体变形了,骨骼肌肉内脏之类的肯定有变化,你想啊,平时摔一下骨折了都那么疼,整个身体的骨头都扭曲了那不是疼死。

  作者说,自己以前写小说的时候还小,后来长大了,但好像读者们却没有跟着长,还停留在以前。这就很麻烦了,自己到底长不长好呢,人长大了应该是哪个样子呢,是自己这样的才算是人,还是读者这样的呢。这就是长大成不成人的烦恼

  不成人,难道是异形吗。异形算不上,有些人却是长成畸形了。作文人艺术家阅历丰富平均水平普通人之上。们的作品出来了,要不曲高和寡,要不曲意逢迎,只有这两条路。前者能过自己的理关,后者能过代理人(包括编辑)的物理关。居高临下从上往下看,处于自己位置以下的人,看起来的确有点畸变,而且自己与下面的人距离越大,这种畸变就越厉害。但作家们心里也清楚,没有这些人在下面铺路,自己是上不来的,这又是很矛盾。

  作者之前的小说卖数不错,但这样的文集就几乎无人问津了。文风思想之类的作者特质,在小说和散文里都是一样的,差别只是虚构和非虚构而已。普通群众更喜欢的是虚构的东西,所以看电影也是越脱离现实越好,什么科幻片奇幻片就最受欢迎了。大家认为,生活中能碰到的事情,我为什么还要去看别人重新演绎一次呢。把这种解释放到这里就是,同样是散文,我为什么要看孙睿的呢,我自己都能写出来啊,就算不是我,也满大街都是散文啊,我买张报纸就有了,小说的话还可以看一看,散文就免了吧。

  所以现在很多写散文的也向小说那方面靠拢了,表面上是写实作品,但各种离奇古怪异想天开,毫不逊色于小说的构造。如果情节上不能达到这种效果,那就从文笔上争取吧,语言夸张生动有趣。这些就是作者所谓的迎合群众口味吧。

  这本书是走大众路线还是高上格调呢?其实两者都不是。作者只是用自己最习惯也最寻常的写法,把自己各种想到的东西包括足球/饮食/写作/电影/看病/生活习性等随意发挥成文,谈不上什么取高还是取低。文章的时间跨度也颇大,从一些时间点可以看出来。但撇开这些时间点,你就看不出来跨度了,可见作者的风格是多么的百年如一。

  这就是说,如果你是奔着作者的文风而来,小说和散文都是一样的,你没有走错路。如果你认为散文的思想性和丰富性会比小说更大,那就恐怕是走弯路了。但路不怕走错,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长大不成人》读后感(五):长大成人

  看标题的时候还觉得蛮奇怪的,为什么是“不成人”呢,虽然看完了这书,可还是没解惑出来……

  说里面的内容吧。孙睿还是一贯的风格,特别是因为这是本杂文集,就更加显示出语言本身的感染力,有时候幽默,有时候辛辣,也会有自嘲,很多地方都是止不住的大笑不已啊。

  有几篇印象深刻。

  《酒后都能乱什么》。列举了很多酒后会干的事,乱丢东西、乱说乱唱、乱吐乱躺。开篇作者就提到都说酒后乱性,可他看到的酒后乱的还真是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本书里经常会提到酒,北京的燕京啤酒反复出现,是他最喜欢的酒了,作者真应该问厂商收取点广告费,连我这种对酒几近一无所知的人都快对燕京了若指掌了。这篇讲了很多糗事,什么真言大吐啦,连自己做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了,提到作者去西安看同学,本着是“首都来的人”硬是撑着灌,然后当然是醉得昏天暗地啊。

  《买书》。应该是共鸣最多的一篇了,因为书里都是作者的生活,关键词基本在“北京、啤酒、电影学院、工作、生活”里面,前四者都是看着乐的,只有生活那块还能有点感觉,但年龄、地域、性别上的差异使生活也天差地别,所以唯有作为一个读者和作者,这一·书·的关联了。

  很多话真是深得我意啊。有一句直抒胸臆:书像毒品,慢慢会让你上瘾,现在我便深陷其中,离不开了。还讲到看名著的事,觉得通俗小说看起来太浪费时间了,然后就只看名著,可看了两本发现名著都是“干货”,太难下咽了,只好再拿通俗小说来“当水兑”了。我有一段也对花花绿绿的韩国书深恶痛绝,而且觉得人生有限,光是经典都看不完,还看那些有的没的,真是堪比自杀。可惜不久我就发现我那颗青春激荡的心怎么能光忍受陈年旧事呢,各类的青春小说不断向我抛来勾人的媚眼,我怎能忍下去呢。于是还是看了不少青春文学,不过基本还是要挑一挑的。但是买的话就竭力不买这类书,我都浪费时间看了,还花钱买,那不是冤枉两次嘛,我可没那么二!~

  说看书,当然要先买书。作者说书柜里的书,没看过的比看过的书多。而这不看书和买书是不冲突的,买书是作为一种准备,想看的时候可以随时拿来看。我拍案叫绝。太合我心意了。

  我家的书也快看和没看的处于失衡状态了。以前买书的时候价钱每次都不下三位数的,刚开始那会比较傻,只知道书店卖书,就去书店找,然后扛回家。真是可以算是“扛”,因为书不会轻到哪里去,而且数量多的话更是,要不是顾着在街上样子不太雅观,我肯定用扛的,以前拎回家拎得两手都是红印子。后来上网知道有网上书店,就不去书店买了,其实也去书店,但通常书店已经无法满足我的需求,何况价钱又贵,又不负责送货上门,对书店彻底失望,破灭了儿时的神圣感。现在每次等送货人员扛上楼,真是舒服太多。不过现在也不会每次买那么多了,一是没看的太多,不好意思老买,我妈看到大纸箱都看怕了……二是资金有限,以前生活要求低,基本上没什么消费,现在就不一样了,所以看到很想买下收着的书才买,有的能网上看看的也就不买了,真是堕落了呀....关于买书不看的事,这应该大量买书的人都有这问题吧。如果一次买十本,有三四本可能是真的想立马就看的,但总有些是觉得版本、价钱、一时兴起,等等原因才买的,那么每次积几本,时间长了就很多啦,而且买惯书的人有时候就跟中毒差不多,不去淘点什么新书就犯瘾、难受。这些存书就是备着的,备着买的时候那股劲又起,那就可以随时看了。所以书一定要在我的视线范围之类,或者伸手可及的地方,就算是看过的书也要如此,以防突然想看了,为此我的衣橱都有两个抽屉是放满了书的,但都是看过的,只是备着而已,为这也是争取好久的结果呢,毕竟衣柜放书的人应该不多吧……

  《没文化苦旅——尼泊尔游记》。此篇有全书最惊险的桥段,作者在尼泊尔的美国大使馆前拍照,被军官抓去。前文有提到过作者英文不好,然后此处遇见军官就是乱七八糟了。整个过程算是挺险的,但在作者的叙述之下,显然搞笑的陈分大增,不过我相信当时那个场面绝对不轻松。

  《我看上班族》。这篇讲了很多作者对上班的看法,还有不工作在家的原因。上班当然不是一件好差事啦,作者提到很多的压力、问题等等,当然也说了“工作,是人一生的命题,二十多岁前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能有一份好工作,六十岁以后能有安享晚年的资本,是因为曾经工作过。”而他会选择在家,“都是在能生存的前提下决定的”。如果从工作的角度入手,好像这辈子都是围绕着工作展开的,显得很物质功利,所以在工作里至少要加入一点理想的存在吧,如果真的很难很难,那至少在工作以外的地方一定要尽兴,毕竟人生很短,而每一个人的出生不仅是做一个推动时代发展的小齿轮,为自己,也要留那么一份自得。

  《北京的夏天》。这篇不怎么特别,只是抒发了下对北京夏天的感受。我想说的是作者在全书里流露出的对北京的喜爱。书里提到很多的北京的街名、景点等等,京味随时的都流淌在里面,让你想不感受到都不可能。嗯,也增加了我对北京的好感,和去那个地方的向往,但显然这都是后话了,因为目前已经不能做什么了。

  《自然醒》。在这里我看到了新观点,很喜欢。引用下“当人处于反感、厌恶等情绪下时,自然醒就是一直睡下去,是一种逃避的表现。而充实快乐的时候,自然醒就是一直醒着,享受着快乐。”或许单看结论好像不能理解,如果把全文都看过,我想会支持这种看法。当拥有生活的热情,好像自己就是一个永动机,睡很少的时间,快乐的做着喜欢的事情,那是不知疲倦的,这样的日子应该是最美好的。所以我一直很不喜欢睡觉。

  《从大陆流行音乐,看中国人爱情观》。整理了90年代到07年的大陆流行音乐,仔细回顾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哦,这需要自己去看。很多回忆和心情也会被勾起,作者又不失调侃,很可爱。

  《男人的17、27、72》和《女人的17、27、72》都讲的很生动,极少的字,却字字珠玑。强推。

  《也说幽默》。这篇我也很爱,因为对幽默本身就很有爱。作者讲了幽默的几个方面,举了个例子,很得我心。“拿演小品和说相声的来说,前者东北人偏多,后者北京、天津人居多,西部和南方人很少。这是因为西部人耿直,一根筋儿,说一不二;南方人缜密,精打细算,二不起来。只有北方人独有的二,才能驾驭这个必须靠二才能从事的行业。”我觉得很有道理,特别喜欢北方人说话,带着一股劲,说不清,但讲起话来就特别有劲,有一种生活的生动,可以品味出一种生活里的快乐劲来。那种布满阳光的豪爽动人心魄。

  《我看畅销书》。这篇有点牢骚的意味,说是《我是你儿子》这本书卖得并没有预料中的好,看着《草样年华》的孩子们没有和他一起长大。其实很红的《草》我倒是在《我》之后才看的,变化真的很明显。《草》确实到处都是青春气息,文字来说是带着点随意的,但因为之前说的那种北方人的幽默,作者也在前篇说幽默是一种天赋,那么作者就有这种天赋,在众多的小说里脱颖而出。而《我是你儿子》显然深沉了很多,在字里行间还有那种独有的幽默,但整个是严肃的,是在思考和回顾的。看的时候在想说80后的也总算有人可以写一些除青春之外的正经东西了,毕竟青春是会过去的,我们都需要长大。作者在文中也表明说就算卖得不好,也不想去写那种不想写的,迎合市场的东西了。我想,还是有读者支持的,至少我一定在其中。

  《许巍》。80头的那批人在读大学、高中的时候正好是许巍出现的时候,人生处于那个坎,而许巍带着他独有的音乐出现了。所谓正逢生时,所以在之前看的一批80早期的作者都提到了这么一个人。前两天听了他最早的两张专辑,听到他沙哑的声音,我想到一个人,左小祖咒。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但应该不多,特别是对在9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我是在一本过期的杂志上看到他的介绍,去下了他的专辑和歌,第一次听,被惊吓到,这样的声音、这样的唱法,这也能叫歌吗?但听下来,会听出感觉来的。大概有的时候就是需要一点契机,不是他/她/它有多好,而是在这个时间点,他们出现了,无可替代的出现了。人会不断的长大,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有些过去就是割舍不掉了,成为一个标志,心里永远的记号。

  其他的篇目内容基本都包括在上文提到的关键词里面了,因为收录的文章期间作者都在读导演系的研究生,也有很多关于电影的个人见解,这里就不一一上表了,反正我这种门外汉也不好班门弄斧,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总的来说,是生活里的细节,有新鲜的观点,不至于嬉笑怒骂,但至少风趣幽默,闲暇间的好书。

  另,书前几页是作者的摄影,果然是学导演的人啊,很漂亮。

  最后,用本书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印在封面上的话结束:25岁以前,不快乐的情绪会爆发,而25岁以后,则会蒸发,剩下的是简单的快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