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乔安娜》的影评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乔安娜》的影评大全

2022-04-11 03:31: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乔安娜》的影评大全

  《乔安娜》是一部由菲利克斯·法尔克执导,乌尔苏拉·加拉波娃斯卡 / Sara Knothe / 斯坦尼拉娃·塞林斯卡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乔安娜》精选点评:

  ●出門回家再出門再回家,這麼哪是講故事,沒真正的挫折沒高潮也。對,還沒字幕。

  ●是个悲剧。好人没好下场。

  ●女主可能自己没小孩 所以特有母爱 微弱的希望之光 暗黑中

  ●还行,看完后没啥感觉。故事一般,情节一般,也不怎么感人。喝了一杯温水吧

  ●沉重的一个片子,战争悲剧。

  ●战争与人性。

  ●好苦啊,这世间好苦啊。

  ●不煽情却又能打动人心

  ●悲剧

  ●好难过

  《乔安娜》影评(一):《乔安娜》 波兰电影 二战题材

  二战时的一个真实故事。乔安娜怀揣参战丈夫能有一天健康回来努力艰辛的生活着,有一天她遇到一个7岁犹太小女孩,她的母亲在她工作的餐厅里为小女孩庆生,当她们要离开前,小女孩母亲让小女孩在教堂门口等她的时候来一批德国人纳粹,小女孩的母亲是犹太人不幸遭到了围捕,餐厅也关了门,乔安娜躲过了混乱。晚上的时候她去教堂祈祷的时候发现她小女孩躲在这里天寒地冻孤身一人,尽管风险非常大,她还是决定照顾她。从此后她背负了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甚至她的父母都不能知道。二战时期平民的生活很艰难,亲人之间都无法相互照顾,她一个年轻的独身女人,找不到工作没有钱,自己住的房子还被别人虎视眈眈盯着,后来又被匿名高密她私藏犹太人,半夜家里来了一批德国人搜查幸运的躲过。 由于其中一个德国纳粹来对她有好感,第二天借还书之意来到她家不幸发现了女孩,为了保护那个孩子迫于无奈,她脱下衣服忍受着德国纳粹侵犯,泣不成声。背负着痛苦又无人哭诉,不久后那个德国纳粹来和她告别在她家门口遇见她,同时告知她深爱的丈夫因为肺炎死在了监狱里的消息,当时她几乎晕倒那个纳粹搀扶着她,被她的房东太太看见。受到重创打击后为了那个女孩她必须坚强下去,却被人举报与纳粹有染,被当时反希特勒组地下织误判为背叛者,像当时和那些与纳粹有染的妓女一样被无情减去了头发,还被母亲误会,但是她什么都不能说... 努力的在痛苦煎熬般日子中挣扎,孤立无助,最后由于没有工作没有钱也没有食物,更没有了依靠和希望,走投无路,不得不找到能够收留这样孤儿的地方把女孩送去,自己坐上了火车什么行李都没有带,去了她曾经与丈夫登山的地方,当时他丈夫就在那里向她求的婚... 她深叹了一口气,独自一人朝着那大雪皑皑覆盖的山脉走去.. 身影慢慢消失在大风雪中..

  最后的结尾是象征性的形象暗示了她整个命运的终结。整部电影也完整叙述了乔安娜作为一位坚强独立的拥有着天生强烈母爱性质的正义女性在那个时代背负的惨剧。这部电影值得一看,看看当时战乱时期下人们生活的恐惧感、无助感和令人含泪的事实,让人深思、悲痛。也再次体现出了周遭人性的灰暗自私是不分时代的。

  《乔安娜》影评(二):【私人影记】你是乔安娜,我第二个妈妈

  二战,波兰,丈夫上了战场后音讯全无,乔安娜在教堂拾起一个七岁的女孩,犹太女孩,她的妈妈被纳粹刚刚抓走。

  乔安娜,讲孩子藏于自己和丈夫租的一套公寓里,并告诉她有人来时,就迅速躲进一个储藏室。然而,再多的小心谨慎,也抵不过告密者的眼睛,某日深夜,一名告密者带着纳粹军官一小队人,突然夜访。没有搜查出任何状况,但纳粹军官,却对会讲法语又会弹钢琴的乔安娜,产生了情愫,临走借走一本法国文学书。

  翌日,德国军官突然造访,借由还书,还带了瓶红酒,正当他跟乔安娜说自己在大学里读法国文学书籍的感想之际,发着高烧滴小女孩的咳嗽声响了。掩藏得再好,还是暴露了。千钧一发之际,乔安娜义无反顾除去上衣,以自己的身体救了女孩一命。

  东窗事发,仅此一次的事被房东太太看见了,她被作为和德国高级军官有染的妓女秘密处理了,也就是和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中的莫妮卡一样,被剪了头发。而德国军官又来告别,他两小时后就将前往荷兰,并告知她,她的丈夫已经因为感染肺炎死于德国集中营了。

  不怕打击,就怕打击是一重又一重;不怕误会,就怕误会是对人格的歪曲。战争中的女人,忍辱负重的有几多,这恐怕只是千千万万之一。也许有一天,人们会忘记了这些。可是,我相信,ROSA不会忘,她说:你是乔安娜,我的第二个妈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战争年代,保全自己已属不易。更何况萍水相逢,牺牲自己,只为了一个不沾亲不带故的陌生孩子。我常想,一个女人要有多坚强,才能至生命于不顾,才能将软弱都抛下,才能撕去自尊,才能承受家人的抛弃,才能演绎心中的爱。

  大爱无声,乔安娜最后在雪地里的背影,崇高而伟大。

  只是不知道送去修道院的ROSA和其他孩子们,最后又如何了。

  毕竟,她们是未来的希望。

  当ROSA照顾身心受挫的乔安娜时说:我会帮你的,我会喝牛奶。(她之前不爱喝牛奶),才知道什么叫值得。

  没有人过得轻松。波兰导演Feliks一直在营造的一种深蓝调,不显忧郁,反而是一直女性承受生命的重后,理性、又默默无闻的光辉的颜色。

  一种战场是炮轰雷鸣,这一种则是润物细无声里,绵绵暖暖。

  就像深夜宁静的湖蓝色河面上,渐行渐远的一艘小船,我们也许会猜测它曾经负重几多,但更会为它载走的希望而动容。

  《乔安娜》影评(三):不是影评,暂时算笔记

  犹太电影节上看的。英文字幕。导演到场。放映结束后有问答,做基本记录,不能保证完全详实。

  主持人(主办方)提问:

  1 问:结尾我们看到女主角消失在视野中,并不知道后来具体发生了 什么,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尾?

  答:这个结尾相当于象征意义。我们不知道她去了哪里,发生了什么,她是不是自杀了。

  问:好像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答:是的。

  2 问:怎么挑的演员?尤其小演员,有一张不同寻常的脸。

  答:这个小演员不是我当时选的演员,是其他人选中的。我选中的那个后来她的妈妈不同意,所以我只好用这个了。

  3 问:这个故事从哪里来?是不是基于真实事件?还是你的创作?

  答:不是历史上真正发生的。我受启发于一些真实的故事,有好多真实的故事。这个电影的开头那部分,小女孩的妈妈叫她躲到教堂里去避难是真实的故事,后面的是我的想象。

  观众提问:

  4 问:有一些地方的摄影很有意思,很棒。例如,Joanna在公寓里倒下的时候我们看到镜头也震了一下;然后Róza走近她的形象从失焦到清晰;(还有一个忘了);还有开头的地方,镜头从天空(打字幕)移到街上(字幕结束),再移到咖啡馆。很有趣的摄影!

  答:谢谢。

  5 问:女主角的妈妈当时在公寓门外指责女儿,她为什么不说“Why don't you tell me what really happened?”?

  (这个问题导演可能没听懂,经过主持人的解释,后来基本明白了)

  答:这个地方只是一个很情绪化的流露。而且她知道发生了什么,从房东太太那里知道的,所以她才来的。就是抒发一种情绪。

  6 问:影片以小女孩到教堂避难开头,以小女孩被教堂的修女收留结尾,教堂在这里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不记得了,好像是没什么象征意义。)

  7 问:影片有没有因为描绘波兰反纳粹组织的可怕行为而遭到过批评?因为我们的印象里抵抗纳粹的一方总是正义的,但是本片很大胆地展现了他们的可怕行为。

  答:(也不记得了,好像是没有。)

  8 问:(没太听懂,好像是说开头和结尾的字幕出现和消失的方式有对应,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怎么想到这样处理的?)

  答:这个没有什么(象征意义),就是我们想出来这么做了。

  (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因为导演开始没太听懂问题,提问的观众说了一句“Tu parle francais ?”就像电影里一样。但是导演在忙着听主持人的解释,可能没听到,反正没回答。)

  9 问:我就是想发表一下评论。很不错的电影。感谢你到我们国家来。

  答:谢谢!

  然后就结束了,还有没有别的问题我现在想不起来了,想起来了再补充。导演话很少,英语表达也不流利,理解观众提问也有障碍,可能因为他讲波兰语,而且好些年级大的观众提问都有书面语,插一个相对复杂的单词,他自己表达的时候只能用最简单的,所以这也给相互理解造成困难。开始我还想这个导演不善言辞,不像有些人能说个没完。后来我想要不就是他真的不善言辞,要不就是英语的问题。

  我挺喜欢开头Joanna出场和介绍她的方式的。

  后来洗手间门口排队的时候听到其他观众讨论,好像说到开头那个母女俩碰到的男的怎么回事,关于那个手镯,他还说了一句你应该还有别的好东西之类的。我也才想起来这个地方我也没看懂。后来我想这个电影要追究逻辑问题有一大堆,所以不能深究。而且从导演的回答来看,他也是相对感性地处理的。

  《乔安娜》影评(四):犹太人的欧洲往事

  迟到的真相,时常给人一种它会一直缺位的错觉。2010年,以1942年7月16日法国警察逮捕13152名犹太人的“冬赛馆事件”为背景,法国拍摄了《围捕》、《莎拉的钥匙》两部影片,掀开法国现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大致弄清严谨、热衷哲学和音乐的德国人何以丧心病狂地屠杀犹太人,崇尚自由平等的法国怎么会积极充当帮凶的问题又摆在了人们面前。

  没有哪个民族像犹太人一样,在哲学、科学、艺术、商业领域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又因历史、宗教、政治、经济的原因蒙受如此长久的歧视和迫害。以致1948年5月以色列正式建国,相隔十万八千里的中共冀中区党委机关报《冀中导报》都发表了感慨万千的社论:“定名为以色列的新犹太国家,于14日宣告成立,两千年来没有祖国而到处流浪受着侮辱与屠杀的犹太人民,他们要求建立犹太国家的愿望,开始实现了。”

  尽管耶稣和他的门徒都是犹太人,但一个腐败的祭司机构出卖了伟大的耶稣(《新约》),犹太民族再也不配享受神的恩宠。苦难的门被推开,经过上千年的沉淀和发酵,在1940年代达到了罪恶的顶点。

  学者帕特里克•比松说:“在纳粹的占领下,犹太人被驱逐,法国却歌舞升平。这让我们感觉不自在,但这就是事实。”这并非全部的事实,6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绝非纳粹一己之力。歌舞升平的法国助纣为虐,法国达纳德维持治安军团的誓词是:“我发誓,与民主作斗争,与戴高乐作斗争,与犹太人作斗争。”法国维希政府将75721名(包括上万名儿童)犹太人关押在巴黎东北郊的德朗西集中营,用专用列车、分76批次将这些人押送到奥斯维辛等集中营,战后仅有2500人返回法国。

  1995年法国总统希拉克承认,法国曾帮助德国运送数万名犹太人,“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法国2000年开始赔偿遭维希政府驱逐的犹太人受害者及家属,金额共计5亿欧元。2009年2月16日,法国最高行政法院发表声明,正式承认二战期间与纳粹狼狈为奸的维希政府曾大规模驱逐犹太人。

  1942年1月20日举行的万赛(Wannsee)会议,纳粹德国确立灭绝犹太人的“最终方案”,同年3月法国维希政府向奥斯威辛遣送了第一批法国犹太人,随后法国德占区开始了犹太人大搜捕。《围捕》描述了法国维希当局与纳粹秘谋,兜捕巴黎犹太人的整个过程,噩梦般的场景仿佛《辛德勒的名单》,因为刽子手是法国人而更加刺目。作为临时拘留所的冬赛馆,医药、食物、饮水匮乏,拥挤不堪,男女老幼随地大小便,丈夫能做的仅仅是用衣服为妻子略微遮挡一下;顽童不知末日将至,照常嬉戏打闹,尤其刺痛人心。

  法国之外,酷爱自由的波兰,犹太人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340万波兰犹太人,超过90%被纳粹德国杀害。战争结束之后,为阻止大屠杀的幸存者重返家园,波兰短时间内竟发生了至少50次谋杀犹太人的事件,引发了两次波兰犹太人向海外移民的浪潮。进入新世纪,反犹排犹一度成为波兰加入欧盟的主要障碍。

  歧视、偏见和仇恨不可能永远主宰这个世界。即便在纳粹横行的年代,牺牲精神、同情和怜悯之心等美好的人性仍然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作为波兰犹太人,多亏了好心的波兰警察,大导演波兰斯基才得以虎口逃生。《围捕》、《莎拉的钥匙》和波兰影片《乔安娜》(2010),再现邪恶势力的同时,着意塑造甘冒身家性命之险帮助犹太人的普罗大众。

  为拯救素昧平生、孤苦无依的犹太小女孩,乔安娜不惜性贿赂纳粹军官,波兰教会人员更是倾尽了全力(《乔安娜》);向犹太人通风报信、法外施恩的警察(《围捕》)、放莎拉一条生路手被铁丝网扎出血的看守(《莎拉的钥匙》),不只是个别现象,法国有2725人在战后因帮过犹太人而被以色列授予“国际正义者”称号,人数仅次于波兰和荷兰。若无善良的人们,莎拉不可能逃出集中营。等她不顾一切地带着钥匙逃回家中,壁橱里仅剩弟弟腐烂的尸体。后来的岁月中,可怕的记忆如影随形,莎拉酗酒、吸毒,以意外事件结束了自己充满“意外”的人生。

  忘记绝非背叛那么简单。不牢记历史,历史就还会惩罚我们。20世纪发生的大屠杀、大饥荒等一系列极端事件,如同北岛的诗句,直到今天还在拷问我们的灵魂: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新民周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