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漫长的一天》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是一本由半藤一利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90元,页数:2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精选点评:
●语言很有感染力。大部分说要“客观分析”之类云云的人,大概只有在这个问题上才会有这种态度。
●尽管作者把重点放在了近卫师团叛乱事件上,可前半部分还是显得有点冗长。
●2011-11-2听完了。感觉很拖沓,纷乱,没有主线和头绪。所以没有重点。但是对于从日本本国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很有借鉴意义。国内的能够出版这样的书,的确也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静雅思听
●日本保守派知识分子如何记述战败 画面感十足(BTW看见有人提及前言里的政治正确 前言写的是死板了些 但如何看这段战争史不是国别立场的问题 而是关乎坚守人道与良知的意义
●反正我觉得,这本书意思不大!
●如何停下一架快要崩溃的战争机器
●当我们所谓的“战犯”一举一动也牵动我心弦的历史浮现于我眼前,关于什么才是真正公平的历史已成了无解之谜。 我读的版本,封面只是一片黑夜之天,仅有朦朦圆月高悬。低调之内,确是一抔沉重的事实。无论决策是否正确,那群将领在“转折”面前的踌躇抑或坚定,甚至是鲁莽的叛乱,都值得自诩为正义之师的我们深思。 在政治面前,又有何正义而言呢?
●简单了解日本历史
●不愧是夏目漱石的孙女婿啊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读后感(一):日本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了解到日本人是一个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民族,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这本书反映了日本在投降过程中,不同职务军人、大臣的不同想法,采取的不同的投降方式。
如果你读了这本书,会感到日本是一个可怕的民族,尤其军人。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读后感(二):我国竟然能引进这样的书了……
文化管制在进步么?
这个书不适合心智不成熟或者没有分析能力的人看……要么容易同情小日本,要么容易愤青上身猛然撕书= =❀
还是能关注到这本书这个前提条件本身就是一个门槛了?起码我是偶然在书架上看见的……
给它打五分或者只打一分的同志们都需要警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告诉我们,要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读后感(三):相信别人认错,那是自己的愚蠢
一万个理由憎恶日本,但还是要为这本书惊心动魄的描述,对日本天皇最后做出投降的决定,感到一丝丝的同情。
这个同情完全站在人性承受力的角度,对于一个人或是一群人,我觉得精神经此折磨,生不如死,其实已是最大的报应。
日本的投降,并不是认错,是迫不得已的接受苦果,以退为进,更试图东山再起。
日本天皇劝服内阁的话:“关于国体。。。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担心,无条件投降不是问题,最要紧的是国民的信念和精神的准备。。。我很清楚国民宁可玉碎。。。我不忍让国民再饱尝痛苦。。。比起日本完全灭亡的结果,哪怕留下一点点种子,就有复兴的可能。。。”
有这样的前提,我们怎么能寄望所谓真正的道歉,让别人投降是可能的,相信别人认错,那是自己的愚蠢。
一个人志在千里可以恭喜,一个民族志在千里,你提高警惕。
看看日本人的志在千里——
http://bookfun.blog.sohu.com/129829083.html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读后感(四):揭秘日本帝国最后24小时
1945年8月15日——年号为“昭和”的日本天皇裕仁于东京时间当天正午通过录音广播宣读“终战诏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作为终结。日本政府在中、英、美、苏的打击之下,宣布无条件投降。然而投降并不等于忘却,对于这段历史,不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的人们都一直没有停下探寻的脚步。长期以来,总是从国人自己的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虽不能断言有失公允,却颇失详尽,一直引以为憾。然而由日本文豪夏目漱石的孙女婿半藤一利的这部《日本最漫长的一天》,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遗憾。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于2009年5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半藤一利被称为“昭和史著作第一人”。从东京大学文学系毕业后,进入文艺春秋出版社。创作了包括《日本最漫长的一天》在内数十部作品。作为日本有名的保守派评论家,书中当然少不了对日本天皇及军国主义的美化。然而,在美化背后,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仍然是一部优秀的详尽的纪实文学作品。通过详尽的取材和举证,作者再现了从1945年8月14日正午召开御前会议,讨论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到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裕仁在广播里发布《终战诏书》,宣布向盟国无条件投降这短短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内,发生在日本高层中的,事关国民命运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历史内幕。主战派和主降派发生的思想分歧、决策交锋、政治博弈、军事争斗,在这本书中都得到详尽的体现。这正是本书的可取之处。
这部描写日本二战战败投降前夕的纪实著作,对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做了尽可能细致的描述,在揭开了那段历史的神秘面纱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对日本战败决定投降的过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作者以求实的态度记录了当天日本皇室、军政高层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变故。心灰意冷决意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政府首脑;在日本民族的存亡关头,无奈做出停战决断的昭和天皇;违背天皇旨意,妄图通过本土决战谋求战略转机而孤注一掷发动政变的陆军青年军官。他们的思想个性、言谈举止以及在他们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作者均有栩栩如生的描述。二十四小时,二十四幕跌宕起伏的历史画面,二十四小时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透着紧迫和压抑。作者用深厚的功力,详尽的资料,细致入微的刻画出决定投降的全过程。从接受《波茨坦公告》,到商讨投降,到诏书形成,到宣布诏书,叙述描写异常缜密。其间曲折以及许多不为常人所知的细节,也在书中完美体现。在很多当事人已不在人世的今天,作为从那些当事人所回忆的事实中诞生的作品,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有关二战历史的珍贵资料。
这部书的意义还不仅于此。以日本国的眼光来看待这段历史,在内地还暂时没有发现同类书。由日本人自身回溯书写,也可谓填补了这一段的空白。排除作者自身的局限性,抱着一种品读历史的客观心态,这部书显然能有助于我们多维度了解日本历史、日本国体和政体、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心态。对于二战以来日本国民性及其武士道精神,以及直到现在仍然存在的军国主义思想,也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读后感(五):揭秘日本史上最漫长的一天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正式公布了无条件投降的诏书,这一历史上称为“玉音放送”的事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盟国的胜利全面结束。日本决定投降,可能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史实之一,但在不知情者看来,它不过是日本在遭遇广岛、长崎原子弹重创和苏联对日宣战之后,顺理成章的必然结果。其实对于包括皇室和政要们在内的大多数日本人来说,8月15日这一天,在他们生命中可能是最漫长的,因为在短短的二十四小时内,他们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屈辱、悲情和幻灭。也是在这二十四小时之内,日本政府在投降还是作最后的顽抗之间几度反复,摇摆不定。有关这个艰难抉择过程的全记录,当属半藤一利《日本史上最漫长的一天》了。
严格地说,这本初版于1965年的著作并非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史书,而是一部生动的纪实文学。但正因文学表达的灵活性,加上以密档和日记等为基础的一手丰富资料,使本书成为日本国内无出其右的二战史著。众所周知,作为君主立宪国家的日本,在最初决定发动侵华战争时,就是令出多门,政策反复摇摆的。矛盾主要存在于内阁和军部之间,内阁对发动侵华战争持保守和稳健的态度,而激进分子构成的军部则数次蓄意挑动兵变,主张速战速决。在本书中我们同样看到,即使日本在经历广岛、长崎致命的核打击,败局已定的时候,军方强硬分子依然主张不惜一切血本,以本土为基地,顽抗到底,为“大日本帝国”作最后的“圣战”。作者半藤一利对以陆相阿南为首的军方强硬派的行动作了细致的刻画,比如他谋划以武力清除政府中的反战派,兵谏天皇,集结残存力量,准备为“保卫”本土流尽最后一滴血等等。尽管天皇最后痛下决心,令全体臣民“忍最难忍之事”,使他们的如意算盘没有得逞,但中间的博弈和反复比比皆是,反战派战胜顽固势力也困难重重。二十四小时之内事态发展瞬息万变,枝节横生,读来不仅让人有一种惊心动魄之感。
比较耐人寻味的是,当时无论是强硬的军国主义者,还是政界的反战要人,即使在或战或降的意见上存在着南辕北辙的分歧,但其行为最终都是以“尽忠”为指向的。这样的“忠”既包括对天皇的忠心,对国家的忠诚,也包括对所谓帝国精神的忠贞不渝等等。本书作者的思路,也多半是围绕着“忠”这一主题展开的。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为著名昭和史学家和作家的半藤一利,对战争虽然不抱好感,描写的也是日本军政要人失魂落魄的群景,但他对他们的行为和以往的战争责任,几乎没有批评和否定。当然,本国人写本国史,在立场上肯定会有所倾向,对待这种以细节取胜的纪实性史著,也不该轻易作道德评价,但却也不妨认为,半藤一利在著书的过程中,还是带有一种隐约的哀伤或同情之感,对于那场突如其来的核打击和八·一五那段有辱国体的城下之盟,他和书中人一样,都有一种莫可名状的情绪。
这或许也是当时日本从皇室到民间反战潮流之外的一种普遍情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1945年的8月10日,日本通过瑞典、瑞士两中立国向盟国发出《日本请降照会》的时候,丝毫不提战败和责任问题,而是冠冕堂皇地说道:“日本天皇切望促进世界和平,早日停止战争,俾天下生灵得免于因战争之持续而陷于浩劫。”8月15日,裕仁天皇在正式公布的投降诏书中说道:“帝国所以对美、英两国宣战,实亦出于庶几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至若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由此可见,直到最后一刻,日本政要对战争的性质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将战败说成终战,以外交辞令闪烁其词。所以全书阅后,尽管我们欣幸日本天皇和大臣们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投降的最后决断,才阻止日本陷入另一场万劫不复的深渊,为日本拥抱战败重建家园打开了一条生路,但是更要看到,大多数右翼人士对战争的责任并没有作彻底的反省,这样的历史性决定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迫于时局的无可奈何之举。这样的思想资源作为一种潜流,到今日仍未断绝,即使时过境迁早已不能构成对东亚和世界和平的威胁,却依然是值得警惕的。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决定命运的八月十五日》 [日] 半藤一利 著 杨庆庆、王萍、吴小敏 译 重庆出版社 2009年5月版,24.90元
文/韩戍,DSKB,2009.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