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儒教三千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儒教三千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9-22 16: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儒教三千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儒教三千年》是一本由[日] 陈舜臣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儒教三千年》精选点评:

  ●不同的视角看儒教~

  ●每次出行必备陈舜臣

  ●茶事遍路很牛~

  ●略显简单平淡

  ●比较喜欢《儒教三千年》,《茶事遍路》有点散

  ●翻了翻《儒教三千年》,名字起得很大,其实内容很少,更像是个演讲稿,而不是科研著作。书中关于科举制度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论述跟我的观点有些类似:自隋唐,尤其是宋以后,读书人都去科举考试做官了,而且科举的考试内容越来越局限于儒家的四书五经,没人花时间去搞费力不讨好的自然研究了。到了元朝暂时废除了科举,读书人就搞艺术去了,元曲元杂剧就发展了,水浒和三国等巨著也是那时候写出来的。当然,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里说中国文化就不可能孵化出科学,我还没来得及看梁大师是怎么论述的。

  ●其实后面的《茶事遍路》更有意思。

  ●文笔优雅从容,视野开阔贯通,渊博与思考力笔端尽显。从最早的殷商巫祝,再到武帝独尊儒术的国教化,再至明清儒教与中国等身大,又到近代打倒孔家店。侃侃而谈之间,三千年也不过转瞬。

  ●一般吧。

  ●觉得此书不过尔尔,说是散笔,文字不好;说是研究,又很散漫;唯“儒教”、“等身大”特别醒目,感觉怪怪的。

  《儒教三千年》读后感(一):儒教真的起过作用吗?

  中国儒教有三千年的历史,中国历史的王朝更替甚多,按说盛世也有儒教,乱世也有儒教,真不知治与乱之与儒教是何等的关系,还是无甚关联,而只是取决于其他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还有一个问题,儒教三千年中,究竟对中国人的修养起到几多作用?现在整天哭着喊着兴儒教,真不知道在真实的历史中,中国人的修养和素质是什么样的。儒教真的起过作用吗?

  《儒教三千年》读后感(二):儒教历史的优秀读本

  如果问我,儒教是什么,我能想到的大概就是“仁”的思想,三纲五常的约束,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和入世为官的思想。这本《儒教三千年》让我看到了许多我所不知道的儒教的演化,有曾经儒家所追求的批判精神,看到孔子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非常赞同这种精神。另外,作者反思了我们曾经全盘否定儒教的历史,让我想起一位同事曾经说的,没有继承,何来创新?

  《儒教三千年》读后感(三):启发很多

  很久以来就在思索与儒家相关的问题。儒为为何,与道家、法家、佛教的关系为何,儒家思想对我自身的影响有哪些,儒家与现代社会中的企业家精神有无交合?等等。虽然思考不少,阅读不少,也略有些所得,但无奈的一点是儒家在哪这一问题始终非常让我费劲。正如作者所说,儒教与中国等身大,儒教的思想与现实影响渗入到中国人的个人与社会的各个角落,同时儒与非儒交也织得相当紧密。要想比较清晰的将儒的内容较为清晰地剥离出来实在不易,作为儒家传统影响尚相当大的中国农村成长的我来说更是有些”只因身在此山中“局限。作者这本书很大的程度上帮我对儒的理解又进了一大步,他从儒的起源说起,另外借助外籍非儒环境的多方位对比,以与儒平视的视角道出了他的来世今生。作者文笔流畅,作品阅读愉悦度也相当不错。

  《儒教三千年》读后感(四):儒教的内敛和茶叶的漂泊

  写评论这事情要趁早。拜倒了霉的考研的所赐,现在天天能阅读很多杂七杂八的书,比如这本。

  这么说并不是说这本书本身如何如何,倒是我觉得是一本挺不错的书。尤其是看到作者写作的时的情况,我也很难对其中很多不甚了了的问题提出更多的追问了。

  编者何以把两个没太多关系的主题放在一本书里,倒是值得我思考的。儒教的内敛和保守,渗透在儒教的方方面面,而论其影响,也无非是东南亚地区而已。作为国际关系也好、社会意识形态也好,儒教就被局限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

  茶叶就不一样,陈先生从陆羽讲起,纵横古今,地跨欧、亚、北美、印度次大陆、日本,用一片茶叶将世界联系到一起。到底作为文化符号,是儒教更成功?还是茶叶更成功?

  当然,就其论述的例子而言,我想起以前度过的《香料秘史》将一些商品的价值放在历史的层次上,并用其解释历史事件,很多人大概只能当成笑谈而已。尤其是向茶叶和香料这样的非必需品(奢侈品)。

  但是想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寝室住着六个人,其他五个基本就是甩手掌柜,基本就不关心宿舍是个什么情况,比如:倒垃圾的问题。按说每天产生的垃圾数应该是一样的。但是每次我倒完垃圾半天,纸篓就一定会满。但是在接下来的一天里,垃圾却不会溢出来。

  这个事情给我们的启示:人的想法往往比实际需要更能决定这个人的行为。

  推而广之:虽说作为非必需品的茶叶也好,香料也好。之所以能改变历史,更多的原因还是来自人(们)的愿望。历史是由人(们)改变的,而为这种改变提供能量的就是这种愿望。

  当然如果说茶和香料可以被列为人类的非物质依赖型愿望的商品范畴,那鸦片也应该算。陈先生在书中轻描淡写的把鸦片说成东印度公司为了逆转超差的商品,想必不合适吧…

  儒教的等级森严(估计黄仁宇先生要说话了)和茶叶的开放外向正好映衬出中国这个遮天蔽日的庞然大物的两极,虽说后者明显劣势,但是那就是种子。中国繁荣,必靠开放的商业。茶叶是先锋而已。

  《儒教三千年》读后感(五):读后的一些想法

  除了有些八卦之外,这篇笔记和书内容关系却不大。

  ---

  按照陈舜臣的说法,儒并不是孔丘所创,孔子只是集大成者——有点像光头僧侣并不是佛教首创,但却是因佛教而流传一样。孔子出身在鲁国这样一个伯禽的封地,地方虽小却很重周公所推崇的礼教;孔子四处游学讲说,布道授业,的确辛苦了。以前我一直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儒家这么重“礼”,从这本书中才了解了个大概:原来以前的儒者都是靠丧葬祭祀混饭吃的,对他们来说这才是安生立命的根本,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才会东奔西走——要不会失业的!从孔子的言语来看的确可以发现有不少假托周公的话——不排除有些的确是周公旦提倡的,但不免有仲尼自己添油加醋的成分,即使有时候连他自己也没有察觉。本来嘛,找个公认的牛逼人物傍一下大腿就是人之常情,就连贾宝玉也会用《古今人物通考》中的“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不是?顺便扯一点,关于华夏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的问题我更倾向于从商开始算。司马迁有文学家的修养但的确不是一个严谨的史学家;居然有以《上下五千年》为名的畅销书,足可以用“呵呵”来形容国内的历史学;管窥蠡测,五四新文化思想现在可算是荡然无存了。

  讲儒家,《论语》和孔子是绕不过的。如果想研究孔子的言论,论语和孔子家书以及相关史书作参考应该也可以八九不离十了;但如果想研究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可就要了解历代文人学者理解的四书五经和他们的言行著述了;如果要分析儒学对所谓的华夏文明的 影响,涉猎之广就非鄙人所能想象了(不过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真有哪个像我这样的门外汉一本正经的讨论第三者,我的第一感觉肯定是:亲,吃错药了吧?还好我上面说的三者都不是,我只是闲扯的;而陈舜臣老先生自然也不是门外汉并且也是以茶话闲聊为主。

  从这本书中,我发现日本学者研究《论语》可不像国内的那么死板,南怀瑾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调侃居然可以被当成辫子揪来揪去——本来就是(现在一般人理解的)“别裁”嘛(也有人拿《论语别裁》的标题声讨,不过也许是媒体大肆扭曲事实)。如果被理解成"有朋,自远方前来比较"是不是会被某些人骂死?再有荻生徂徕把“达巷党人”说成是一个姓达巷名党人的意思,他死定了!不难发现在我们现代人所说的中国古代也存在了好些解释,不少解释当然是比较牵强的;然而由于古汉语的语法的混乱、通假字的乱用以及不带标点等种种弊病,造成了在字面上很多解释居然都是可行的!现在有了些主流的解释,可是它们绝不是标准答案,我们更不应当以此来否认其他的解释的合理性啊!况且,“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鬼才相信世界上有两个人可以对同一个句子有相同的理解呢(相似而已,如果用隶属度来说的就准确多了)!

  吐槽一下孔子。小时候总是听长辈说"孔老二"、“迂夫子”这样的话,但是高中时读论语的时候从来没把这和孔子联系起来。知道大一的时候才想起来,感觉孔子真的有些迂腐——不过程度并不特别深(其实《论语》中就有不少可以体现孔子本人也非呆板的言行),而只是在我把他和他的学生胡乱分析了一下之后有的一点小结论。初中听老师说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当时有个念头是孔子真牛逼,特地凑成这么好两个的数字。知道大学才意识到原来古中国人和古印度人真的对数字没什么认真劲儿,而为了求得辞藻、押韵等古人又可以随便用些词语。弟子三千,按孔子活了七十六岁的说法,他平均每九天收一个弟子;很多弟子还指望从孔子口中得到些什么吗?最多只是间接传授罢了;或者又把那些“一字师”和自诩为门人的加了进去。贤者七十二,当然也不好考证了。但我们知道的是颜回、曾参、子贡、子路、子游、子夏名额肯定是有的,我想宰我、冉有、樊迟等人必然也是位列其中。但据论语所记,冉有是一个非常喜欢敛财的人,而且还帮着季氏!用后世儒家的观点来看,怎么都跟贤不沾边啊。再看子路,作为一个类似绿林好汉出身的大老粗,能虚心接受孔子的教化,不得不说精神可嘉,并且其赤子之心着实令我喜欢;可我们看到的是子路仍然是一个非常鲁莽、不喜思考的人(不妨想想他是怎么死的),称之为贤者也有些过誉了吧。樊迟则有传说说他贪图安易,追求物质利益。我从没有抱着贤人不能有错的观点,可这三个人用“贤者”形容的确不妥吧。不过我认为最值得吐槽的是孔子对颜回的厚爱,简直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从论语中可以看到的关于颜渊直接的描写并不多,他是个“神秘人”——我们只知道“回也不改其乐”、“吾与女弗如也”;而颜回对孔子却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在,回何敢死“之类马屁不能拍得再露骨的话了。孔子钟爱他,大概是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更为迂腐版的自己,又或者是颜渊死得早老夫子容易伤感吧。相比而言,端木赐倒是一个机智、聪明、真诚、有为的人。比如他可以通过问"伯夷叔齐何人"而举一反三得到"夫子不为也","子贡使楚"的故事也广为人赞,可认为君子不器的孔子仍然认为子贡“瑚琏也”——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子贡可以在孔子去世后在孔子墓旁守孝三年——这种事只有子贡做出来了,即使曾参这样的人也没有做到!我总想为子贡抱不平,有时不禁想孔子是嫉贤妒能才有意贬低子贡的吧!然后我们再看看孔庙的"四配",颜回、曾参、孔伋、孟子!曾子却是孔子得意门生,并且带头整理孔子言行,功不可没。孔伋是孔子的孙子,传言是《中庸》作者。孟子亚圣自不必说,尽管其言论和孔子的观点分歧并不少见。可是颜回何德何能位居护法之首?所以说呢,很多现有的观点都是值得怀疑的,想我国古代把儒学和国家等身的做法如果完全没有佛教和道家补充的话实在是件很危险的事情!

  再扯一句,如果宰我没有落下昼寝的恶名的话或许国人的理性思维远比现在高很多;如果孔子少些对从商的端木赐偏见的话中国或许早就摆脱了农业为主的经济;如果孔子在编纂《易经》时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种说法有个比较好的解释的话中国也就不会变成技术落后的国家了……蝴蝶效应下一切都有可能;只是历史已经不可以改变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