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拉赫玛尼洛夫》观后感摘抄
《悲歌:拉赫玛尼洛夫》是一部由Tony Palmer执导,Valery Gergiev / John Gielgud / Dmitri Hvorostovsk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歌:拉赫玛尼洛夫》精选点评:
●为什么常常是明媚的眼睛 会透露真实的深刻的忧郁
●好感人!Sir John Gielgud的旁白真像是获得了永久平静之后的回望。很高兴知道了六英尺的愁容的出处~
●永遠的鄉愁 回不去的家鄉...
●看哭…
●精神何处,家国何处。
●很帅,和加缪有点像。
●这个配音真的是拉赫玛尼诺夫自己的声音吗?还是找演员念的他的文字? 这声音,配上他的音乐和故事,我落泪了。
●音乐的意义。
●无边无际的荒原……一个多月后需要再看一遍。几乎是看过最有感的音乐纪录片。旁白太销魂了……
●更全面地了解了拉 第二交响和Symphonical dance触动了我
《悲歌:拉赫玛尼洛夫》观后感(一):伟大的拉赫玛尼诺夫
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想起了同样是反映那个年代音乐家遭遇的《交响人生》,老柴气势恢宏千回百转的《A大调第一小提琴》贯穿其中,是另一曲悲歌。也让我想起了尤金娜写给斯大林那封足以引来杀身之祸的信,幸运的是信寄出没几天,斯大林死了。喜爱拉二、拉三、练声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看这部纪录片,又喜欢上了从未听过的《悲歌》和《交响舞曲》。
《悲歌:拉赫玛尼洛夫》观后感(二):一些笔记
IANO CONCERTO No.2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relude in C# minor 1892
relude in G minor
Operas:
Aleko
A Dream
The Misery Knight
Christ is Risen
ymphony No.1
Isle of the Dead
relude in B minor
iano Concerto No.3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Corelli
ymphony No.3
ymphony Dance
ymphony No.2
Harvest of Sorrow
Valery Gergiev 片中指挥家 俄罗斯人
Letters spoken by Sir John Gielgud
《悲歌:拉赫玛尼洛夫》观后感(三):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协——气势恢宏,细腻委婉;幽深静谧,炽烈如火
(一)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在拉赫所有的作品里,拉二是最负盛名的作品,也是旋律最优美的作品。
拉二钢协极富戏剧性,整体融合了两种矛盾的气质。乐曲开头是一组沉重的和弦,如钟声一般震撼人心。钟声,是拉赫最喜欢运用的动机。“教堂的钟声伴随着每一个俄罗斯人从孩提直至坟墓。如果我能成功地在作品中用钟声表现人类的感情,那是因为我的生命时时处于莫斯科钟声的包围之中。”
而到了第一乐章中段的高潮部分,管弦乐起的时候,一种真诚和炽烈扑面而来,这是一种纯粹的俄国精神,身处寒冰之地却内心如火,极端的气候和广袤的大地锻造了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
第二乐章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在慢板中朗诵,悠扬又略微伤感的长笛幽幽地响起,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旋律细腻,色彩朦胧。滴答滴答的秒针记录着时间的流逝,每到这里就仿佛躺在核爆过后的尘埃里,见证着世界的毁灭,仿佛全世界的孤独都压在了背上。
第三乐章起步果断又飘逸,直到发展为激情又坚毅的高潮。高潮处豁然开朗,管弦乐的出现如同阳光冲破了黑暗的牢笼,钢琴如同在希望中拖着饱经磨难的躯体踉跄奔走,最后两者以干净轻快的收尾诠释了“钢琴协奏曲”的真正意义。
20世纪的古典音乐,就是俄国的古典音乐,多少旷古绝今的乐曲被谱写。
(二)拉赫玛尼诺夫
拉赫玛尼诺夫的一生是跌宕和流离的一生,如同他的拉二一样富有戏剧性。
拉一由于醉酒指挥家的缘故,首演便遭遇失败,当时俄罗斯的乐评界一片冷嘲热讽。年轻的拉赫也在一时间内被击垮,一度放弃音乐事业,经过医生的治疗才重拾信心,状态从谷底回到了巅峰,创作了第二钢协。拉二中的忧郁气质被认为与他的这一段患病经历有关。
在十月革命以后,他借演出的机会离开俄国前往北欧,后定居美国。在美国,虽然他受到了人们的尊敬,收获了财富,但是却陷入了一种平庸的生活中,他的创作能力和激情似乎也留在了俄国。而且他本人对演奏感到无聊了,他的演奏变得了无生趣,由于身材高大,还被调侃为“六英尺的愁容”。离开俄国后,他一直试图寻找创作能力和激情,但是遗憾的是一直也回不到早年时的巅峰状态,将近晚年才有起色。
有意思的是,毁掉伊凡诺夫卡的是红军,后来重建拉赫的庄园,将之列为文化遗产专门保护的也是苏联政府,他们还为拉赫修建了雕像。1931年时拉赫曾经公开谴责过苏联政府,在那之后的两年苏联禁止演奏他的音乐。
(三)演奏者
拉赫本人曾经演奏过自己的第二钢协并留下了录音,不过由于录音技术的限制,只能听出个大概。
苏联钢琴家里赫特的版本兼具刚强和细腻,高音清脆响亮如水滴,在高潮部分的演绎尤为出色,钢琴的呼吸达到了完美的境地,演奏强度甚至压制了管弦乐,是拉二最激烈感性的一个版本。
钢琴家阿什肯纳齐的版本高潮部分管弦乐的气势恢宏,相比之下钢琴的表现中规中矩,被戏称“第二交响曲”。
中国钢琴家王羽佳和郎朗也演奏过拉二。
《悲歌:拉赫玛尼洛夫》观后感(四):与生命并行的悲壮
quot;Cold winds have swept the harvest land,and laid to waste my field of dreams, and scattered wide the ripening seeds,which drift to earth upon the morrow,to die or bring forth choking seeds,and bless the havest of my sorrow."
…………………………………………………………
“it is a curious story,the older we get ,the more we lose that divine confidence,which is the treasure of youth,and the fewer are those moments when we belive that what we have done is any goods,nowadays,I am rarely satisfied with myself,and almost never feel that what I do is successful,I am burdened with a harvest of sorrow.But there is another burden,heavier still,unknow to me in my youth,it is that I have no country,you mustknow that I was forced to leave my homeland,where I was struggled and suffered all the sorrow of the young,and where I really did achieve great success.Now the whole world is open to me,success apparently,awaits me everywhere,and one place only remains closed to me,and that is my own country,the land where I was born."
………………………………………………………………
我想,我喜欢,或者说深爱拉赫玛尼诺夫,从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开始,从听到第二钢琴协作曲的第一个音符开始,从第一次看到这部纪录片里他的独白开始。生命中应该有那些个相遇,神秘莫测而又极具诱惑,让人一见倾心并且无理由地深陷。他的名字,音乐,如同俄罗斯那块广袤无垠的土地,空旷辽远却又带着深沉的况味。我其实并不懂音乐,听古典也只是因为他们带给我的平静和深邃安然的喜悦。当然,我喜欢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肖邦,柴可夫斯基,喜欢莫扎特的活泼乐观,贝多芬的雄壮浑厚,李斯特的绚烂华彩,肖邦的诗意忧郁,老柴的缠绵委婉……可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深沉的悲凉却可以在瞬间攫住我的心,让心无限下沉下沉,直至沉至谷底或者坠入地狱,我数次问我自己为何总喜欢这种过分的悲壮苍凉,却没有答案,类似的只是让我想起一本张爱玲文集的封面上的一句话:”人生有飞扬,我飞扬不起来;人生有热闹,可是我热闹不起来。我可以逃离一切,但我逃不出这生命的苍凉。苍凉是飞扬与热闹之中的安稳与真实。“
所以我一直带一种冷冽苍凉的眼光,一种沉郁悲壮的心情看这部片子,一如片头的基调,即便是那些泛舟湖上或者社交场上觥筹交错的时候,我的心里也如有寒冽的秋风裹挟重重苍凉呼啸而过。这不是一种轻松愉快的观影体验,我的心时常被浓重的悲哀压垮,在某些片段几欲落泪。我带着我的深重的苍凉与悲壮之情企图去理解片中的拉氏,企图去与他对话,然而却终究不得要领。
年少如我,生命中从未有过如此厚重的沧桑与悲凉境遇,所以终究表达不好。我敬重这种厚重的悲壮只是因为我觉得唯有这种悲才能承载生命的磅礴宽大和厚重。我不是不喜欢那些轻快的乐符篇章,巴洛克的水上音乐、各式各样的圆舞曲以及欢乐的音符让我心欢快喜悦如在琴键上舞蹈,只是那一切却只似是瞬间的事情,是某天抽到幸运签时的助兴,是某时得到眷顾时候的添彩。而那些苍凉呵,却似随行的阴影永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