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冻结的希望》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冻结的希望》观后感精选

2020-09-23 17: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冻结的希望》观后感精选

  《冻结的希望》是一部由Pailin Wedel执导,剧情 / 纪录片主演的一部泰国 / 美国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冻结的希望》精选点评

  ●#LFF P&I# 为人父母偏执一家人与希望的寄托,佛教轮回仰与前沿科技的相悖,像是主流科幻片的前史在现实世界中的投射儿子传承了这份爱,赴美留学,以求能够更了解大脑冷冻技术,这份代代相传的对于爱的执念非常有其动人之处。

  ●3.5 关于存在于周围世界的灵魂物质,其实并没有离开

  ●“没有记忆重生有意义吗”,一句追问感觉要把前面的努力都推翻了...... 虽然夫妻俩没有承认,但还是有种很强的感觉,第二个女儿还是爱因兹的替代品

  ●在大众来,冷冻技术是为那些上层精英所着迷的那种永垂不朽自恋发展,没必要普通百姓的当下产生意义。电影以庭的爱为开端,也以爱为结束,撇除阶级敌对情绪,这一技术将会和克隆技术,探索太空一样彻底颠覆人的存在主义规则伦理法律,成为人类演化的重要一环结。当这项技术遇到笃信灵魂轮回、不重视肉身的佛教,又当如何自处?电影给出了一家三口亲情眷恋而对渺茫希望孤注一掷视角

  ●这一秒的你和下一秒的你还是同一个你吗?

  ●GZDOC

  ●©GZDOC 2019

  ●#GZDOC/不禁感叹真的是有钱人的把戏啊!在当代看来实质上是无意义举措 似乎只是为释怀的一种安慰/但是儿子Matrix也因此对大脑保存科研产生兴趣 渴望带来的支撑 是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推动科技的发展呢/传统信仰佛教的泰国舆论认为如此灵肉分离无法使灵魂得到安宁再而转世 而接受高知教育家庭选择了通过科学方式保存“生命微妙的是儿子也出家了一段时间祈求保佑和平静 家庭的新成员也同样以Einz为名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cgv影城k11

  ●notes:等了一年,被接纳获得家庭自己拍的影像资料需要时间,不能一开始去问;要有同理心compassion。作为好的导演感知社会的需要,社会在寻求什么的的答案,会回答时代好奇问题,否则就只是做片子给一小部分人看。觉得这个家庭所面对的问题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向往这种做片子的状态

  《冻结的希望》观后感(一):Hope Frozen

  191211 20:10

  泰国人中产精英)新印象爸爸品味更像日本男优呢(妈妈也日本女子期望自己而不是科学家)。无论这件事,还是在整个家庭生活大概都是爸爸在主导整家的走向,不过爸爸原本就是个能适时忽悠正能量、超强心理素质实用主义同时是个好演员,一个鼓动者、小孩良师益友

  大家看到佛教和科学的冲突,但哥哥出家时佛教导开悟的话却让当时的我忽然看到与爸爸观点融合(现在却怎么也想不起怎样融合法、是哪一点让我忽然自发感觉到那样一种感觉)。当时感觉神奇。

  导演映后分享了本片成片的启发:题材需深掘(你看到对比起赚眼球采访得到的效果),耐心地等候,获得拍摄对象的信任。她说很多事前片段来源于对象的手机自拍,在今天大家都有私人影像意识的时候,拍片、纪录是容易多了(我理解为近乎纪录片作弊)……节奏较慢尽管偶尔有漂亮远景。

  导演是摄影记者出身,远看简直泰国周慧敏,沟通也有魅力。这种带片(尤其是争议片)各地参展、映后交流是创作者了解各地文化和受众一个颇直接的途径。

  《冻结的希望》观后感(二):冻结的希望

  不知道其他城市怎么样,反正西安这几年的交通非常拥堵,我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首先汽车的发展太快,汽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其次是修地铁、立交桥的缘故;然后有西安道路太窄,断头路太多等道路原因;然后有各种管道施工占路原因;还有停车场等设施不完善,占道停车的原因;最后是西安这几年落户政策使得人口增加的原因。十年间,买车已不是一件稀罕事,甚至一个人拥有好几辆车,随之而来的是大范围的拥堵、无处停车、车辆限号……一日限两号甚至单双号限号,但限号是否应该降低车船税,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蜂拥而至。为了缓解交通,政府开始拓宽道路,打通断头路,建设立交桥,地铁,随之而来的是施工期间的更加堵塞,以及拆迁安置,公交改线,行道树移栽,电线光缆调整等问题。停车场不够用,人行道被共享单车占据,非机动车道被违停的汽车占据,非机动车只能与机动车挤机动车道,随之而来的是道路安全等问题。也许发展汽车只需要一年,但发展好配套设施可能需要十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发展人的附属品汽车会面临这么多问题,那么发展人呢?

  纪录片《冻结的希望》就是一个发展人的希望。一名2岁的女孩因脑癌去世,她的父母将其冷冻,希望未来的科技能将她复活。影片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人类在走向永生”。复活?永生?且不说能否实现这项科技,而是说该不该实现这项科技。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真的实现了人类的复活与永生,会怎么样,会发生什么?现有的人死不了了,新生的人在不断出世,人类将越来越多,而地球的资源就这么多,水就这么多、氧气就这么多、矿产就这么多、耕地就这么多……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森林、草原的面积会越来少,因为人总是需要地方生存,可能到时候秦岭已不再是自然保护区,而成为人类的别墅安置区。因此在人类实现永生时需要出更多的袁隆平来在有限的耕地上提高粮食产量;需要解决水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处理净化等问题;需要实现合成材料以及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普及;需要增加植被数量,或拥有足够大的空气处理系统;需要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城市配套设施,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这已并不止是医学、科学的问题,这是社会学、法学甚至整个人类生产生活的问题。如果无法处理过资源的问题,那么很可能因资源引发战争。即便具备了这一切,很多年以后,还是要移居新星球,再很多年又要移居新星球,因为星球的承载力无可改变。

  也许有人会说可以并不是所有人都复活永生,可以只复活那些对人类有杰出贡献的人,那么很遗憾,影片的小女孩依旧无法复活。而且那时,复活谁不复活谁有什么标准吗?当这项技术问世后,会不会有人拿它做交易?有人说可以花大价钱才能复活,那么到那时候此技术会成为资本延续的工具,没人再做公益慈善,社会贫富差距会再次拉大,人类的贪婪会发挥到极限。而且关乎到生命的延续,会出现太多抢劫、掠夺、绑架、勒索……

  也许有人说可以不再生孩子,将计划生育发挥到极限,但人类需要解决衰老问题。而且生命的多样性又置于何处。生老病死,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的法则,人类以及其他很多生物都在遵循着这个法则,一代一代,生命的更迭与延续,生物的进化与发展,而科学一定要违背着自然法则进行,我不认为会是一个好的事情。

  当然,在这个纪录片中,我看到了作为父母,作为哥哥对这个女孩满满的爱,他们希望有一天这个女孩能复活,能感受到生命的过程以及生活的精彩。谁都希望自己爱的人能多陪自己一些时间,希望他们不要死,不要离开自己,而要做的我觉得不是试图把他们复活,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予对方更多的爱。多回家看看,少一些遗憾;多一些包容,少一些争吵;多一些关爱,少一些责备……我觉得这比永生更有意义。

  影片中包含了许多佛教的元素,这个世界上真有佛吗?有些人认为有,有些人认为没有。我常说佛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信佛的人将凡事因果归结于佛,不信的人会觉得凡事和佛有什么关系。《天龙八部》电视剧里有句话讲的好,“只要心中有佛,在家出家都是一样的”。在我看来,佛是作用于人心的,像一双无形的眼睛,审视着人们的行为。一方面,佛是虚无缥缈的,而另一方面,佛让信佛的人新生敬畏,自我规范着自己的言行,行善事,积善缘。冻结的希望,我认为也是如此,它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是一个爱的希望。因为这个希望,女孩的父母在不断向这个方向努力,女孩的哥哥也走上这条道路,致力于科学的发展,我相信他们在余生里也会因为这个希望,会给予身边人更多的爱。我也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也抱有各自美好的希望,朝着各自的希望努力。在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嫦娥奔月成了现实,腾云驾雾成了现实,千里传音成了现实……我相信未来医学可以治愈更多疾病,当然,生命的轮回还将继续。

  《冻结的希望》观后感(三):关于伦理、科技与爱

  

我非常能够理解片中父亲的选择。先来说说《冻结的希望》到底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一位泰国科学家萨哈.托恩和他的家人决定冷冻性命垂危的年幼爱女爱因兹,她的遗体被保存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实验室中,他们希望未来的科技可将她复活。但就目前科技而言,没有实验能证明,人体在冷冻一段长时间后,细胞仍可以保存完好并复活。

看的时候像个平淡的旁观者,回味时却觉得震撼,甚至是沉重。

影片中所展现的视野十分宏大。有人说只有片中的高知精英男才能自恋地想到,以及有机会进行这项尝试,但这部片子绝不是给小部分人拍的,每个人都是它的受众。亲人的离世,不论是意外还是早有准备,都可能会产生遗憾,懊悔甚至绝望。是接受现实,还是让生命重生,擅长接受“尘归尘,土归土”的中国人同样会思考这个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现在已经有了唯一一所冷冻研究机构——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据了解已完成十例人体低温保存,展文莲和刘爱慧就是其中公开的两例,知乎里人体冷冻话题中有答主介绍过,这里就不展开了。

说回影片,故事发生在离我们不远的泰国,这位父亲既是崇尚理性的科学家,又是忠实虔诚的佛教徒。他一边在佛堂诵经拜佛,一边在实验室做医疗研究。佛教讲轮回,讲灵肉分离的生命哲学,因此教徒更容易在此信仰体系内接受世俗的无常,另一方面,科学家,尤其是每天和肉身打交道的医学博士,更擅长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宗教和科技有矛盾,但我认为在这部片子里,他们不是完全的对抗关系,这两者都是家里人表达爱的方式。

父亲做出冷冻女儿这个决策,表面原因是他通过自己对科技的了解,设想出女儿在未来科技下死而复生的可能性。

但归根结底,是出自爱。

我们为什么不能理解爱呢?

美国科学家Robert说,要将他女儿的大脑神经元重新连接,解毒,注水(冷冻后是脱水状态),并且恢复生前的记忆,可以说是不可能。

希望渺茫,但爱是关键。这部纪录片的标题是hope frozen,一语双关,冷冻的既是身体,又是希望,面对社会中巨大的质疑,爱在希望就在。

片中的哥哥一直是家中独子,他一直想要个妹妹,和父母一样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他似乎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为复活妹妹奔走着。

片中有特别让我感动的一段对话。

哥哥在和Robert聊过后,告诉父亲:“就像一所建筑被拆除一样,想要保存记忆会极为困难。获得重生并恢复记忆的几率只有0.1%,我感到有些失落。”

父亲说:“一定会有一种重新连接的方法,我们要耐心等待更好的技术出现。不仅是冷冻的技术,还会有更大的进步。”

哥哥略有迟疑:“在我们有生之年,可能是实现不了……”

父亲毫不犹豫地回答:“别太执着于这些了。”

“如果你相信,人类未来有一天能到宇宙旅行,这还是个问题吗?没关系,我们可以再等一千年,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呢?”

在这段对话里,父亲的回答实质已经抛开了今生和来生。有人评价父亲偏执自私,我非常不认同。这不是狭隘的爱,这不是父亲想见到女儿的私心作祟,而是他希望女儿能有机会身体力行,好好感受这世界。如果可以实现,就是要等一千年又怎样呢?

这世界太美了,历史人文风俗文化,自然山川丘陵微风,我逢人都说我希望活到100岁,希望有足够的时间体验世界。爱因兹非常可爱,她总是睁大双眼好奇地看着这世界,像是上天开了一个玩笑,她罹患的是最致命的脑癌,还没来得及体验人生就离开了。普通观者都觉得惋惜,更别说向她倾注全部爱的家人。

哥哥说,父亲确实有点像一个科学狂人,但是世界上的很多新事物,恰恰是由这些狂人发明的,因为他们足够“疯狂”,从而产出新东西。家人对爱因兹的爱穿越了时空,我在这位父亲身上看到拓荒者的勇气与信念。

我特别喜欢这一片段。

父亲和哥哥坐在家中阳台,外面是现代和古朴完美融合的曼谷城,伴随着微风,父亲温柔地给儿子理发,微风清佛,爱因兹在他们的话语里,也在他们心中。

  《冻结的希望》观后感(四):《冻结的希望》:重塑生命的权利

  

《冻结的希望》:重塑生命的权利

在美国雅阿里桑拿州的一座人体冷冻研究所的液氮罐里,300多具封在零下196度的温度中存放,从物理上来说他们已经死亡,但仍存在微乎其微的苏醒几率。一对泰国夫妇的爱女爱因兹存放在此,等待重生。2014年,年仅2岁的爱因兹被诊断为脑癌,一年后去世,成为目前世上年龄最小的人体冷冻者。

这是9月15日在B站独播,Netflix 海外同步上线的纪录片《冻结的希望》的内容,泰国摄影记者Pailin Wedel于2015年开始跟拍这个家庭,4年后影片完成。2019年在Hot Docs加拿大纪录片电影节首映,并获得最佳国际纪录片奖,有望参与明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选拔。

人体冷冻技术即把人体置于极低温的环境下保存,等待未来通过更先进的医疗科技使他们复活。从第一个死亡后身体被冻存的人詹姆斯·海勒姆·贝德福德算起,这项技术存在至今已有53年,但是仍没有人在冷藏后复生。

01

片中萨哈.托恩一家前往人体冷冻研究所,当他们得知爱因兹的身体所在的液氮罐时,跪着拿出女儿生前最爱的白色裙子,静默地闭上眼睛。不过掀开这个温馨场景的一角,还是会看到影影绰绰的质疑和讨论。

不知彼刻的爱因兹家人是否在默默地祈求着佛陀的保佑,但是当他们的行为被泰国媒体报道后,掀起了喧哗的争议。泰国是佛教之国,讲究生老病死,因果轮回,这些都是不可控的自然旨意。通过科学技术延续生命的做法,被大多数泰国人视为是在对自然规则挑战,违背了神的旨意,是渎神的行为。影片并没有回避这一冲突,而是将这家人的困境如实地展现出来。在连篇累牍的报道和电视采访中,爱因兹的父母表情木然,当摄影机推上去,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所承受的压力。

其实放眼世界,人体冷冻技术的争议一直存在。多数人认为人体冷冻、克隆动物等都是技术狂热造成人类疯狂的一个切口。他们怀疑对死亡的否定是否意味着命运改写、伦理困境等一系列问题,是否人类会淹没在技术狂热和商业追逐中。人类学博士钟玉玲认为争议的根本在于传统文化和现代医学对身体的认识。“在传统文化中人的命运与自然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而理性主义的现代医学却把身体的象征意义完全忽略”。

02

带着同样的疑问,Pailin Wedel走进这个家庭。“在此之前,我带着某种既定的想法,猜测他们可能并不清楚人体冷冻技术的真相是什么,他们是否在跟潮流”。但是在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与了解后,Pailin Wedel发现在这家人惊世骇俗的举动背后,有着人类最普遍的情感。

在冰冷的人体冷冻技术背后,这个故事有一个温暖的底色。每个人都有哀悼死者的方式,有人选择遗忘,有人选择记住,而人体冷冻技术就是这个泰国家庭选择的方式,一种与命运抗争的方式。

萨哈.托恩和妻子纳雷拉特皆为医疗工程博士,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深刻的认知。在影片开头,萨哈.托恩自述幼年时期,曾经通过冷冻的方法解救了数条濒临死亡的金鱼。这段童年的经历刻在他的一生中,所以在爱女即将死亡的残酷事实面前,作为医学博士的他很自然地选择了人体冷冻技术。

3

相比较情感克制的父亲,爱因兹的母亲纳雷拉特则常常眼中常含泪水。她面对着镜头讲述,想念女儿时便会拥抱那件小小的白色连衣裙时,镜头记录了她的情绪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过程,这个场景充满着绝望。这段之所以感动是因为这种绝望是每个人的,一种全人类都能理解的,对亲人死亡的绝望。我们在那样的时刻是纯粹的被动的存在物,面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但人体冷冻技术或许是无望中那一点点星光。所以,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才会更加理解这个家庭为何要“违逆”宗教与伦理,去做这样一件事。“即使有人做出的决定与你的想法不同 也存在一种理解的方式 这就是这部电影存在的意义 ”,导演Pailin Wedel如是说。爱因兹的父亲萨哈.托恩也认为《冻结的希望》带来的或许是人们认知范畴的拓宽,“只有大家公开讨论,对话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

爱因兹的哥哥马特里克斯是一个令人悲伤的角色。在妹妹爱因兹被人体冷冻后,出于对妹妹的爱与思念,他主动学习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令人吃惊的是,在影片后半段马特里克斯剃光了头发,主动前往寺院与老和尚待上两个星期。“实际上我们的心灵都病了,但我们情愿沉浸在悲痛之中,这样才能感觉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一年后,马特里克斯前往拜访美国一位人体冷冻研究所的专家。目前妹妹复活的几率只有0.1%,“也许在有生之年,父亲看不到妹妹复活了”,这句话是他此行的重要原因,也是心理的一个重要支点。这根希望之棒正在通过这样的形式,悄然从父亲传到马特里克斯手中。

Pailin Wedel是一名新人女导演,在拍摄这部纪录片之前曾作为摄影记者为《美国国家地理》、《纽约时报》等媒体拍摄报道东南亚时事。相对于男性导演来说,女性导演在面对被拍摄者时,往往更少侵略性,这样有助于对方减少心理的壁垒。人如其片,从Pailin Wedel的镜头中,你会感觉到一种深切的热爱和体谅他人的愿望。Pailin Wedel一直在尝试着做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对事件本身最事无巨细的描绘和对这家人最小程度的二次伤害。在为影片筹集拍摄资金时,她坚持拒绝那些社会激进派基金会的支持“这是一部与人权、社会变革无关的电影,它关乎于人类,关于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有意思的是,《冻结的希望》在各国放映时,几乎观众好奇的问题都围绕着科学、宗教、死亡,正是这些对生命的追问,连接着我们彼此,连接着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