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金庸小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看金庸小说》是一本由倪匡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看金庸小说》精选点评:
●倪大爷在下一部书里都承认这是拍马屁的书,嘿嘿
●这样评才痛快嘛。
●除了青青和黄蓉那段不甚同意
●因为没看过鹿鼎记所以鹿鼎记的部分都没有看。
●读金庸的开派宗师。
●独独还是不能接受鹿鼎记居第一啊
●倪匡的我看、再看、三看、四看、五看,真的太水了,根本算不上金庸评介,还不如很多网文水平……完全是随心所欲水字数骗稿费啊。虽然随便看看也还行,但是5本书合在一起卖二三十元还差不多,特么稀稀拉拉几万字一两百页就算一本书拿出来卖,就太不厚道了。
●看的电子版,不知道全不全,有有价值的独到观点,但是不多,更多是一个读后感……也就看看电子版吧!
●没读过倪匡的卫斯理,有一阵特迷金庸的时候顺手就把这本书给看了。
●果然如题也就是个个人的读感,没什么深度。
《我看金庸小说》读后感(一):金庸小说
有点搞笑,戏剧性太重,把和尚写得太好,主角往往是老好人;而且往往不懂男女之事,好像很傻很天真一样。
除吃之外,感觉金庸的小说套路性很强,主角的经历几乎前篇一律,身世离奇或悲苦,然后奇遇不断,最后神功盖世,复仇,做英雄,认识靓女
《我看金庸小说》读后感(二):5月9日读后记
全篇是一篇稍长的读书笔记,原本就是读来纪念我那些痴迷金庸文字的中学时光。如果再去读足“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16套小说,现在已经没有当时的心情和耐心了。谢谢倪匡的这篇足够安慰我怀念的读书笔记,原谅我“老夫聊发少年狂”,读读书中的人物分析都激动的拍着大腿,读到妙处,忍不住感慨书中人物曾让我心神往之的英雄事迹,不仅想起了许巍的那句歌词“曾梦想仗剑走天涯……”
女侠&女主妇,想来尴尬,真想问问那些岁月中,热血仗义的自己,这个磨光了棱角,一身的葱花菜香,坐在灯下,温温吞吞辅导儿子功课的女人是谁?
《我看金庸小说》读后感(三):我看金庸小说
《我看金庸小说》(倪匡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我看金庸小说》乃倪匡“我看金庸”系列的第一册,也是倪匡谈金庸的开山之作。倪匡对金庸可谓是推崇备至,佩服得五体投地,将金庸誉为“古今中外,空前绝后”。虽然外人看了,未免觉得近于阿谀。但以余眼光视之,金庸小说确可当此而无愧也。倪匡,可谓真了解金庸小说之价值,港台之内,不做第二人想。其品评金庸小说人物,别具只眼,读之痛快淋漓,真该浮一大白。后来上海的曹正文写有《金庸小说人物谱》一书,其风格明显模仿倪匡的“人物榜”的写作套路。倪匡有创作才华,其武侠、科幻都自成一格。他自己跟金庸的关系又比较密切,所以谈起金庸,往往能道出别人所不能的妙趣。
《我看金庸小说》读后感(四):《我看金庸小说》 倪匡 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笑书神侠倚碧鸳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傲江湖 书剑恩仇录 神雕侠侣 侠客行 倚天屠龙记 碧血剑 鸳鸯刀
飞狐外传 雪山飞狐 连城诀 天龙八部 射雕英雄传 白马啸西风 鹿鼎记
鹿鼎记 反英雄 反传统 反规范 反束缚
天龙八部 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干达婆,五阿修罗, 六迦楼罗,七紧那罗 八 摩罗迦。
笑傲江湖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神雕侠侣 问情是何物
雪山飞狐 苗人凤 胡一刀夫妇
倚天屠龙记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射雕英雄传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书剑恩仇录 “戏” “红花会” “乾隆是汉人” 陈家洛 霍青桐
连城诀 坏 丁典 凌霜华
侠客行 丁珰 石中坚 石中玉 至巧不如拙
飞狐外传
碧血剑 金蛇郎君 倒叙 袁承志 双线并叙
鸳鸯刀 太岳四侠
白马啸西风 白首相知犹按剑 朱门早达笑弹冠 华辉
《我看金庸小说》读后感(五):ZT朴素:灯下漫笔之二十七
倪匡以科幻小说《卫斯理》系列知名,其妹亦舒是言情小说的好手。倪匡亦写武侠,但成就平平。不过他的“我看金庸小说”系列文章却精彩纷呈,妙趣横生,毕竟有着武侠创作的经验与体会,故尔写来丝丝入扣。最近重庆大学出版社推出了“金庸茶馆”系列,收书十册,倪匡所著的就占了五册。
《我看金庸小说》乃倪匡“我看金庸”系列的第一册,倪匡对金庸可谓是推崇备至,佩服得五体投地,将金庸誉为“古今中外,空前绝后”。虽然外人看了,未免觉得近于阿谀。但以余眼光视之,金庸小说确可当此而无愧也。倪匡,可谓真了解金庸小说之价值,港台之内,不做第二人想。
《我看金庸小说》,全书分四章,并有自序、后记两篇。四章中,以第二章“作品统论”与第三章“人物榜”为此书重心也。其品评金庸小说人物,别具只眼,读之痛快淋漓,真该浮一大白。后来上海的曹正文写有《金庸小说人物谱》一书,其风格明显模仿倪匡的“人物榜”的写作套路。
倪匡的“我看金庸”,重心在于“我看”,写出个人见解,与流俗不同。而且写的很好看,这就不太容易,虽然没什么深度。深度这东西,没点专业功夫,那确实不行。说到深度,就我读过的金庸评论,惟宋伟杰的《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金庸小说再解读》庶几可以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