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历十五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万历十五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9-27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历十五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由黄仁宇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历十五年》精选点评:

  ●黄先生像聪明绝顶的医生一般,将明朝中期的中国社会哗哗哗地切开了几个口子,让我们往里瞧,以小见大,以微见著。万历十五年,看似是风平浪静的一年,不值得史学家花时间去深挖,但如果将其串在整个文官系统和儒家德治的框架下去分析,就容易发现病症的端倪。制度的合理性在于效率,但自明朝开始发展起来的文官决策和社会管理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受道德的引导,我们知道世界应该如何运转,但真正发生着的世界要求的是高效和利益驱动。历史表明了抽象的治平理想无能为力,几百年后的我们又怎能沾沾自喜于自身理论的优越而于现实枉顾呢?

  ●断断续续一直没连续下去,今下午解决掉

  ●据说是研究晚明史相当经典之作。对明末清初的历史心仪已久TAT

  ●偶读神作,实乃幸甚。贵国几千年,始终以道德代替法制,而积郁至今仍无法可解。

  ●有赖于这本书提供的很多灵感与素材,使得我的毕业论文能够顺利拿下优秀。悲哀,是一个形容词。正德、万历、张居正、徐阶、海瑞用他们的过往给这一个形容词下注。祭品一样的皇帝代表着权利可以集结一人之手,这场赌唯一的赌注就是怎样的一个继承人。 我总觉得张居正本不应该败的如此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他有一个强大而卓越的继任者,铁腕到能够把他的思想化成一种习惯。 历史的气度,是我们永远学不了的。因为历史有的是时间,而事实证明磨死人不偿命是最让人无可奈何的事情。我有理想但没有时间。

  ●十分精彩,还是挺佩服张居正的,黄仁宇老师写了很多的细节,其中都是有附注出自哪篇实录,有迹可循。

  ●这书极大的好处是使人对明史兴趣不但陡增,且能从中看出一些延至现今似也未变的东西。

  ●所有的涓涓细流最后都汇入大海。

  ●非常好看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道德的过分强调和对法制的忽视是帝国溃败的一个原因,也是鄙人拙见哈哈。写作方式迷人,让人欲罢不能。大时代给每个人物写好了命运的剧本,看得人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啊。太想读作者的其他书。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一):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第一次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方法写历史类书籍的书评。自小受《红楼梦》影响,只喜欢看各朝代生活史,如孟辉的《潘金莲的发型》。这是第一次读专业历史书籍,深感力有不逮。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二):无

  围绕1587年这一年为中心。

  明朝的一元论体制、文官集体的统治、廷臣心中的阴与阳。

  张居正破陈出新的妥协、申时行和事老的无奈、海瑞的廉洁与固执、戚继光军事上的创新与政治上的虚与委蛇,还有李蜇唯心和唯物之间的矛盾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三):说说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

  1572年即位,虚九岁,之后刻苦学习,遵守礼节,想成为明君。

  1578年,十五岁大婚。

  1581年得长子常洛。

  1582年张居正去世。

  之后几年都在处理张居正,开始腹诽张居正,并且悟到文官集团的阴阳。

  1587年万历十五年,24岁,不喜欢文官加于自己的条条框框,开始消极抵抗文官集团。

  最后以至于接受精神上被活埋。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四):明朝 中国

  一种新的历史观,一种新的历史解读,公元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通过对这无关紧要的一年的描写,作者描绘了那个时代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等等各个方面的矛盾,矛盾的时代,矛盾的人们,正如作者所说,从1587到1840中国还是那个中国,矛盾还是那些矛盾,这一年好似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却高度概括了中国的历史,大风起于青萍之末,1587,风已刮起,大明王朝到底该何去何从,以这种历史的观点看今天,这平凡的每一天,当代的中国又该何去何从?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五):一个时代的凋敝与终结

  以道德标准作为评判一切是非的标准,以文官集团作为治理整个国家的工具的时代。然,道德是容易被左右的,尤其在一个致力于维护自身利益的文官集团手中。万历有改变国运的愿望,张居正有改变现实的勇气,戚继光等人也有切实推进改变的做法,但在庞大的文官集团面前他们是渺小的,在悠久的儒家文化为基因的文化氛围种他们是渺小的。历史从不会因个人而改变方向,他们没能挽回大明的命运走向衰落;但历史又是可以自我更新的,以努尔哈赤的铁骑终让那个逐步自我封闭的时代凋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