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创造的勇气》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创造的勇气》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9-28 20: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创造的勇气》经典读后感有感

  《创造勇气》是一本由罗洛·梅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造的勇气》精选点评:

  ●智慧之光

  ●罗洛·梅的书才是正正经经的正能量 。

  ●翻译再精细一点的话就给五分了

  ●真的是读不懂啊

  ●有点难懂

  ●通过创造展现自身的存在,我们之所还汲汲于此是因为意识到终将死亡

  ●可怕的翻译

  ●看不太懂

  ●这本要比《存在之发现》好,但可能内容更有侧重。我想起来以前看过的一句话:「不要等到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发现艺术原来是最实用的东西。」是伟大的艺术家们在引领人们前行。

  ●泛泛而读~喜欢~不枯燥~

  《创造的勇气》读后感(一):创造与自我实现

  罗洛梅的观点:人的要自我实现,得到关于存在的终极价值感,只能通过创造性活动。

  其中关于创造的良心以及勇气的必要性叙述十分准确。 一个不能创造或者不敢于创造的人,其自我必然受到压抑,与压抑并来的是焦虑。要战胜焦虑就只有靠勇气。 而勇气来自于对自由的拥抱,对存在的释放。

  《创造的勇气》读后感(二):形式的突破

  作为一个没学过任何心理学的我来说,看到最后发现这本书有不少的地方没看懂,但我也不打算去细细研究了,因为只是本着兴趣爱好来的。

  看懂的地方却总是让自己的思维有了新的开阔,原来形式也可以成为我们创造的源泉,突破了客观死板的形式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以前自己的思维就比较的定势,很多时候做事会限于一些条条框框的形式,以致于很多时候会受挫,今后会尝试着慢慢的改变,让自己也有一些新的进步和突破

  《创造的勇气》读后感(三):不只是创造的勇气

  这应该是我所读的有关心理的第一本较为专业的读物吧。虽然一直对心理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真正想进入这本书还真不容易,由于作者本身的神学学士学历让这本书莫名的多了一些宗教的色彩,想必也是西方心理学研究专家们不可避免遇到的问题。 在一个信仰至上的国家,如若没有一个坚定的可以指路前行的神明,那书本或许就失去了他的本质或者说是灵魂。一开始作者只是单纯的介绍自己的一些基本理念,后来,这样单纯理解文字的机会就不多了,作者的思维就像书名一样开始天马行空,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东西方的写作和阅读思路的差异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显著体现,或许我们可以将其归于翻译水平的问题,但事实上,逻辑思维的不同才是始作俑者。对于这本书本身的内容,我没有特别深的感悟,毕竟在这样一个缺乏创新的国家,是很难对所谓的鼓励创造有特别的感受,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却让我找回了一点勇气,这种勇气并非天不怕地不怕的鲁莽,而是一种在我体内蠢蠢欲动却又时刻被压抑的爆发力。我甚至开始怀念小时候的自己,无所顾忌,随性而为,所谓的成长,也只不过是考虑的多了一点而已,有时候,这些无谓的多虑,反而成了牵绊前进脚步的罪魁祸首。勇气,是我必须寻回的本真,虽不及儿时,至少也须得十之八九。

  《创造的勇气》读后感(四):亲密关系需要的勇气

  我是被书名吸引过来的,因为最近在一家极富创造力的公司上班,就想看看如何突破自己的局限去勇敢创造,然后,看完本书,最大的震动是关于作者对于身体勇气这部分的论述。

  我刚和一个好朋友大吵过一架,原因很简单,我觉得我俩的沟通每次都不能达到深入交流的地步,每一次我想要讨论关于我们相处模式背后的深层原因或者对问题的分歧的时候,对方就会觉得不耐烦甚至敷衍,然后,就有了这次的争吵和赌气。

  看完作者关于现代人为什么能赤裸相见,却不能深入交换志趣、想法的论述之后,似乎豁然开朗,这也是一种没有勇气吧,或者是对自己的幻想、志趣等不自信,或者是不愿意跟对方敞开心扉,更或者,就是没有勇气,但这并不是懦弱,勇气的对立面不是懦弱,只是没有勇气而已。

  我知道了解一个人很难,但我也知道,只要愿意付出时间和心力,了解一个人是可能的,这也是人际交往偶尔让我失望却从没让我放弃的原因,我相信,思想交流是美好的,理解是美好的,尤其是,跟在乎的人,爱的人。

  附上原文关于亲密关系勇气的论述:

  7“ 之所以亲密关系中需要勇气,是因为勇气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可能从一开始就知道这种关系将怎样影响我们。就像一种化合物一样,我们中的一个发生改变,我们两个就都会改变。我们将在自我实现中成长呢,还是进入自我现实中被毁灭?我们所能确定的一件事情就是,如果我们不分好歹地进入这种关系,那么,我们出来时就不可能不受影响。

  在我们的时代,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把问题转向身体,使之成为一个简单的身体勇气的问题,从而避免建立起本真的亲密关系所需要的这种勇气。在我们的社会里,在身体上的赤裸要比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赤裸更容易,分享我们的身体要比分享我们的幻想、希望、恐惧和志趣更容易,人们觉得后者更多的是属于个人的,而且,我们认为对后者的分享更容易使我们受到伤害。由于难以理解的原因,我们羞于分享那些至关重要的事情。因此,人们便通过立即跳上床去而避免更“危险”地建立某种联系。毕竟身体是一个物体,是可以像机器那样来对待的。”

  《创造的勇气》读后感(五):创造的勇气

  我相信在我的周围,有很多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天赋,比如我小学时的一个玩伴,会把各种电器上的零件进行组装,从而让他的新作品焕然一新,他是我儿时最崇拜的人。但是也仅仅是这样而已,在之后的年华里他还是过上了和一般人一样平凡的生活。这种创造性为何不能长久呢?这也就是这种表现癖的、逃避现实的创造性的宿命:有丰富的潜能,但只是为了谋求得到赞许和表扬,在后来的岁月里,创造性停留在设想上,而没有进行实际性的创造。之后,他们对创造的投入程度和全神贯注程度逐渐降低,从而渐渐地落入平常。

  这就是《创造的勇气》这本书所提出的一个我们周围经常发生的现象。作者罗诺·梅是美国著名的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以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心理学洞见,系统阐述了他所处的美国社会中人们的心灵现状,深刻剖析了美国社会现代人的心灵困境,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存在主义心理学思想和价值观念,阐发了他那独特而又与正统的科学心理学大不相同的“人的心理学”体系。《创造的勇气》一书中,作者以艺术家的独特视角,从存在主义立场出发,阐述了一种独特的创造心理学的新见解。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思想中自然而然地对“创造性”的理解有所颠覆,也对“创造性”这个主题的知识产生了巨大的启发。

  对于很多事,人们通常的观点是理性、客观对待,但是罗诺·梅认为,人们在有情绪参与时,他们才能观察地更加精确,理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这里我觉得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印证这个结论:中日关系。中日关系仅仅理性、客观看待是不足够的,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必须有情绪的参与。当然,这也是个见仁见智的例子,但从一个平民心态来说是理所应当的。凭借这个观点,作者给了创造性一个最终定义:创造性就是具有强烈意识的人与他或她的世界的交会。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频繁见到三个词:焦虑,交会,顿悟。我想我可以利用这三个字提供的思路对这本书进行系统的总结和介绍。

  (一)

  生活中的哪一类人容易焦虑呢?作者的研究发现,无产阶级的子女焦虑少,他们由于生活条件的原因,习惯于被拒绝;中产阶级的子女被父母假装深爱,却总是受到拒绝,所以焦虑要多一点。从某种程度上说,习惯于被拒绝的人会有两种分化,要么有诸多焦虑,要么心态会更加好。在我们的文化中,充满了疏离和焦虑的象征,所以尽管作者否认“天才是一种疾病,创造性是一种神经症”的观点,但是也没有否认艺术家的创造性与类似于焦虑、孤独等“症状”之间的紧密联系。俄狄浦斯破解了怪物斯芬克斯之谜,却杀死了父亲误娶了自己的母亲,在发现真相之后他痛苦至极,刺瞎双眼流浪而死。创造即伴随着毁灭和恐惧。

  创造是对不朽的一种渴望,是一种想要使生命超越其死亡的激情。普罗米修斯盗火以及亚当和夏娃的神话都可以作为很好的例证。另外,从苏格拉底、耶稣和圣女贞德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受到赞扬的人往往不是谄媚者和忠诚地坚守现状的人,而是反叛者,圣贤往往和反叛者就是同一个人。一种创造活动就是一种破坏活动—破坏原先的固有观念,反叛也许面临着惩罚甚至死亡,但是伟大的创造往往就从这里面诞生。

  意识控制着潜意识的那些狂野的、非逻辑的奇思异想,而潜意识则使意识免于在干枯、空虚和枯燥的理性中失去生机活力。如果我有意识地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某一问题的某一方面,我的潜意识就会倾向另一方面。然而我们越是在潜意识中对某种观点持怀疑态度,我们就越是固执己见地在我们的意识中为此而辩护。比如我在遇到一个数学难题时,会用尽脑子中的知识进行分析计算。这样经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取得进展。在这个时候,我的潜意识可能机会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另类探索,但是我依然对那种惯用的计算方法深信不疑。然而,在一个适当的情境下,我的这种被压抑的潜意识也许就可以奔涌而出,使形势发生变化。

  意识的紧张、意识的专注得到放松时,通常能够产生这种顿悟。如果我们想要体验到来自我们潜意识的顿悟,我们就必须能够使我们自己孤独。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环境下,会让自己产生更多的灵感。

  (二)

  创造性的一个绝对必要的条件就是艺术家的自由,没有自由必然缺少交会。艺术作品就是从交会中产生出来的。罗诺·梅引用克尔凯郭尔的一句话:在一个人们为了学习而消除了激情的年代,在一个想要拥有读者的作者必须小心翼翼地进行写作,以使他的书能在人们下午小睡时得到仔细阅读的年代,现在的作家能够轻易地预见到他的命运。所以,无论是在苏联大清洗时期,还是在中国的文革时期,对艺术家的禁锢使得创造性被掩埋起来。另外,我想对如今的中国举一个例子,这样便于读到这篇文章的人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正如上面所说的,学生“为了学习而消除了激情”,这样创造性也是会被附上枷锁,创造的活力难以实质性得到突破。所以中国的学生一直缺乏创造性,缺少那种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种诗歌和创造性的顿悟是在放松的时刻降临到我们心头的。但是,他们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只是在我们强烈地投身于其中和在我们醒觉的意识体验里我们的集中注意的那些领域中才会出现。中国的现状,就是缺少给人放松心态并且依旧可以进行认真创造的环境。浮躁成为普遍的社会心态,对创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论甚至是简单的意识上,没有真正放松心态并全神贯注的实践,自然没有创造。

  (三)

  希腊的菲德尔神殿,供奉着太阳神阿波罗。在古代长期的生活中,阿波罗不仅仅作为太阳之神而存在,他亦是形式之神、理性之神、逻辑之神、光之神。类似于德尔菲神殿的象征、神话给人的顿悟,来自于个体的主观成分与神殿的客观事实之间辩证的相互作用。对真正的信奉者者绝不仅仅是心理学的,它也包括启示的某个成分。所以在古代,占卜和预言有时候确实也会让一个国家赢得一场战争。

  与预言一样,梦的价值并不在于他们能给出具体的回答,而是在于他们开辟了精神现实的新领域,使我们摆脱了常规,照亮了我们生活的一个新的部分。自我创造是通过我们的希望、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想象以及我们的高度集中注意时经常表现出来的所有想象构思而得到的。而这种预言和梦,就是让人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潜能,对自己及其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启示。我们的顿悟,往往来自于这种平时我们并不太认同但不得不承认的暗示。所以,就创造性来说,我们不能忽视德尔菲神殿中蕴含的作用。

  (四)

  创造性本身需要有局限性,因为创造性活动起源于人类对限制他们的事物的抗争。比如,从封建思想到现在的开放思想,都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对限制和禁锢的抗争的结果。

  这种创造性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呢?当然不是,要不然圣人也就不会只有那么几个了。我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我们的家庭背景和我们历史情境的局限性,但是这种超越只能在那些从一开始就承认其局限性的人身上出现。一些有价值的优良品质也从这种反叛的体验中产生出来—个人责任感及人的终极潜能,都是从孤独中、人类之爱中产生出来的。面对人的局限性,人格实际上反而得到了扩展。这样一来,限制的扩展便走到了一起。所以,苏格拉底、卢梭会成为他们那个时代打破限制的典型代表,而中国的诸如辜鸿铭之类的人,虽有学识才华和不凡的见解,但终究不能成为圣人。

  (五)

  说了这么多关于“创造性”的话题,似乎少了“勇气”。

  勇气并不是没有绝望,相反,它是一种尽管有绝望,但是依然奋力前进的能力,勇气需要的并不是纯粹的固执,而必须和别人一起创造。

  很喜欢作者的两句话句话:

  若没有勇气,我们的爱就会因为只成为依赖而变得黯然失色;若没有勇气,我们的忠诚就会成为遵奉。

  有人宣称他们绝对相信,他们的立场是唯一正确的立场,宣称这一点的人是危险的。这种深信不仅具有教条主义的性质,而且具有它的那位更具毁灭性的同伴(即狂热)的性质。它阻碍使用者学习心的真理,而且是对无意识怀疑的一种完全泄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