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Free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Free读后感1000字

2022-05-16 12:47: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Free读后感1000字

  《Free》是一本由Chris Anderson著作,Hyperion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26.99,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Free》精选点评:

  ●Free is not free because the essential part of free is freemium!~

  ●听完的。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很多即便有知识产权的东西也应该免费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一件事。读这本书的好处就是不仅正当化了这些约定俗成的“免费”,而且指明了一些数字媒体商业模型的发展方向(vision)。

  ●有点烦

  ●“The way to compete with Free is to move past the abundance to fill the adjacent scarcity. Not only can you compete with Free in that instance, but the people who need these custom solutions are often the ones most willing to pay highly for them.”

  ●也学习一下互联网思维,被洗脑了

  ●听了有声书 make sense

  ●这本audiobook听起来不错

  ●Chris Anderson身先士卒的出了免费的电子版

  ●HF5415 .A6197 2009 经管类的书总被诟病“常识”。殊不知写作本来就是人人心中有笔上无的事情。本书扩宽了free的context,用macro Econ来理解open market。Free generation,看来research要更复杂了

  《Free》读后感(一):通俗易懂,但期待深度

  在kindle上读完大部分内容,书的内容很新,很全的总结了目前美国的互联网流行趋势。理解了它,就理解了为什么facebook, google, twitter可以如此之红。很可惜,有些内容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而且,我更期待free背后的意义,而不是表面的现象。不过对于不熟悉美国的人,推荐可以借此了解美国的现状。

  《Free》读后感(二):推荐的是观念

  这本书应该不会像长尾那样有突破性。举出的很多例子并不新鲜,理论本身似乎也不成系统。

  但是还是放映了作者对信息和媒体业务发展方向的判断,突出了产品和商业价值是服务于用户的观念。

  而事实上,信息市场中仍不乏利用销售手段,占领市场的产品,它们提供非常少用户价值。就靠的是忽悠。

  Free这本书是有点理想主义,甚至‘反资本主义’,在这个连中国都盲目相信资本主义的时代。反对这本书观点的人会不少的。

  我还是要推荐。

  我也为自己公司的业务模式汗颜。

  《Free》读后感(三):觉得作者的逻辑有点牵强

  多年后再来看,two-sided market理论来解释互联网市场,包括免费现象更清楚。(2015.9)

  ————————————————————————————————

  感觉作者是要论述互联网经济里的免费,却列举了很多传统的营销手段,我觉得跟互联网不在同一语境。所以最后的总体印象是:作者只差没论述为什么空气免费了。

  剃须刀免费,来带动刀片的销售。这看上去跟Freemium类似,但我觉得这跟西方经济学里的price preference更接近些,因为免费送的剃须刀只是一部分,大部分还是出售的。

  每一把剃须刀都有相当的设计和制造成本在,但写个网站或者App的成本不那么高,数字产品复制成本也趋近于零。此前的农业/工业产品不仅玩不起免费,动机也有限。

  我想互联网经济免费的动机有(或兼有之):

  1. 需要用户或行为数据(或两者)成就产品。如社交沟通类产品,搜索引擎。

  2. 用免费打江山,然后立名目收税。360是典型。

  3. Geeky分享精神。如Steve Wozniak那种轴人。

  我没有看过“长尾”和作者的新书"Maker blah blah",可能对很多东西认识不够全面,想法不够周全。书是很早前看的,记忆也可能有偏差。哎,谁叫他来宣传中文版新书,让人又想起来。。。

  《Free》读后感(四):看了些别人的评论后的评论

  还没机会看原书

  o Free lunch没有免费的午餐,是商业价值的基石。记得2000年去硅谷见老同学,走了狗屎运进到某IC公司。该公司号称是泡沫破了之后在湾区仅有的两家发达了的公司之一,另一家就是google。也的确如此,99年入职,一直做一线的IC设计工程师,去年已经退休了。当时聊起来并没有觉得他入职的公司怎么样:每天跟老婆回公寓做午饭睡午觉,下午再练场网球,晚上把公司的免费晚餐吃了再回家。伟大领袖谈论共产主义的时候都没敢像他们这样啊。转过味道来, 就想起了no free lunch这句话,共产主义也不会免费午餐。

  0dao

  其实15年前就有人预言了这个现实Esther Dyson在google, wiki, podcast..之前已经做出了预言“内容创造者们要竭尽全力去吸引注意力,才能得到报酬。市场变得极具竞争性,越来越多的免费知识产品通过互联网传播,知识的创造者数目也同时剧增。将强版权保护也没用,因为你在跟众多的免费或近似免费的知识产品竞争。”

  Chris Anderson的新书FREE-the future radical price,中文可以翻成“免费–未来的基价”将这个理论上升为“互联网之道”。纽约时报今天也发了该书的书评what you pay for $0.00, 这也是Chris一早推客给我的。

  不过这本书还是不符合潮流, 至少没有符合Chris自己的理论, 还是要收$26.99。Chris称:几个技术的飞跃决定了整个互联网内容的价格趋势:计算技术,数据存储,数据传输,以及数字内容的复制和送达, 这个趋势的尽头都指向$0.00. 事实也的确如此。

  比如Freemium模式, 采取基本服务免费,但需要向额外功能付费的方式,达成免费的的模式。即使免费,数字商品跟传统的商品还是有本质的区别–数字商品是眼球经济,每一个产品的目的就是让用户更多的时间消耗在自己身上。看看博客, 在线游戏,音乐,视频。。无一不是在争取占有更多的用户时间。不幸的是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 这是自然地法则。可以想见,在数字内容领域,进入的门槛几乎不存在,竞争会变得你死我活,越来越细分。只有在细分市场占据第一的公司才有机会攫取相当的利润。

  《Free》读后感(五):新时代的大众行为模式

  读之前都没有注意这跟the long tail 是同一个作者。很喜欢作者对新的免费模式下企业如何运作的收集和分析。个人觉得全书的高潮就在结尾50种免费模式的运用和举例上面了。现在的人,尤其是中国,在从免费到收费模式的进化上有很多very creative and ingenious ideas,读来耳目一新。

  跟看the long tail一样,有一个疑问,作者的角度是觉得新的一代人自然的就已经形成了web2.0的参与感。真的是一代人都这样吗?还是从一个wired magazine editor的角度看,看见的是一个biased sample?

  不是很清楚现在的年轻人在上网的时候参与contribute和consume information的比例是多少。我这样的中年人里面,比例上说感觉还是比较小的。好像说任何一个论坛,一定是潜水者远远的多于灌水者。有很多人阅读一些好东西,但是去点"like"或者推荐的却实在不多。

  也许我对Web2.0的期望太高了?

  至于对免费和付费服务的评价,这本书是09年的,现在11年,感觉yahoo mail早就被gmail打败了吧,的确没有什么可比性啊。当然我并不觉得这个是unfair advantage,市场决定了gmail 模式更适合大家需要,那么不适应的模式就要go extinct. 没有问题。

  作者提到一条free的“害处”,比如搞的传统新闻媒体都要不行了,记者纷纷失业,而民间业余记者们又没有能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想到2点:一个,是amuse ourselves to death一书里面说的,这些新闻真的有什么很大的价值么?缺乏context,缺乏相应的action item,传统新闻很多时候听来也不过是个娱乐。丢了就丢了,这些对自己不relavant的东西,丢了又如何。任何一个新科技的兴盛都伴随旧技术工人的失业,从industrial evoluntion 以来就一直如此。Nothing new here. 另外一点,I am not sure 民间业余记者就不能代替所谓主流。刚刚好昨晚在weather channel看见各种跟冬天相关的amateur video,现在手持录象的设备已经便宜到要死了(全年感恩节一个防水HD的mini video cam才55刀),大人小孩全都有,随时可以拿出来拍,从路边的traffic accident,到结冰完全冻成一个冰坨子的汽车,到穿bikini在华氏零下的雪地里面做snow angel的teenager,到穿bikini在雪地里面打“沙滩排球”的年轻人,到在雪地里面

  划canoe的小孩,(老外也太能玩了)video质量都很不错,yes有点晃悠but so what,谁会在意这些小的不便呢?这些内容跟生活更加的贴近,比天气预报员指着地图讲解要生动有趣的多了。

  所谓的害处,也许只是我们这些老人不习惯新生事物而已。新一代从这些新闻里面成长起来,未必就认为这些“新闻”不是真新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Free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