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悲惨世界》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悲惨世界》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0-09-29 23: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悲惨世界》经典观后感1000字

  《悲惨世界》是一部由雷蒙·贝尔纳执导,哈里·博尔 / 夏尔·瓦内尔 / 保罗·阿扎伊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悲惨世界精选点评

  ●

  ●没有原著或是其他的版本,但这个长达4小时41分钟的1934年黑白版《悲惨世界》实在是一部史诗级的电影。以冉阿让中心展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种种黑暗,连共和国革命都是充斥着野蛮暴力。电影虽然有过于冗长部分情节处理简陋问题,但大场面也毫不含糊故事震撼人心。非常值得一看!

  ●年代久远加一

  ●果然这种大故事得多花几个小时才能拍的能看

  ●281分钟的时长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原作里的诸多细节考虑年代问题,能将画面拍得如此恢弘实属不易沙威之死用了蒙太奇镜头而不是直接表现有些可惜,结尾冉阿让之死的相关细节也有所改动,不是太喜欢

  ●社会性就是加在人类头上的这样一种荆棘制成的王冠虽然给了人类强大的生存能力,却也让人类个体的任何社会层面诉求都无法通过直接坦白方式得到满足

  ●虽然片长超过四个半小但是一点不拖沓,这多少得益于原著,也得益于演员富有魅力表演频繁使用倾斜角度,低角度,仰角,以及略带变形的构图,更使得视觉冲击力倍增,文戏武戏都拍的丝丝入扣动人心魄马赛曲唱起的时候导演已经感染影院中每一位观众。。。PS督察沙威和冉阿让真是一对旷世基友

  ●倾斜视角后来被Tom Hopper偷师,攻坚战一幕同样非常经典,但真的太长了……

  ●用光特别好,斜构图,Cossett漂亮.情节有时候有些不够发展完整

  ●男主角的表演实在是太动人了,最接近小说文学改编作品,其内容思想深度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堪称典范

  《悲惨世界》观后感(一):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好好活过

  对亏了电影节才能在影院看这部长片。

  画质已然修复的很好,单声道音乐也不会成为阻碍,好多演技派,芳汀的死、德纳第敲诈的那晚、还有一路冉阿让和沙威的对决扣人心弦

  影片最后让说:“死没什么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好好的活着。”感谢雨果,正如你说的,只要时间还有贫困不幸,这样的作品就有价值

  《悲惨世界》观后感(二):还是要入手DVD碟子射手CC(删减)字幕是专版。

  字幕24》2.39 ;-14s

  14.5s

  18:35 -8s

  默认速度

  19:20 -5s

  23:03 +156s

  25:06,字幕提前出现

  网上下载的版本和射手字幕怎么都对不上,于是后来还是买碟看了,CC版,原来是删减了一些内容版。

  本片很有内容,5各多小时不觉得长,很有料的作品。基督山也能这么拍就好了。

  分教阶级。洗脑,各层人的不同模型,所以警察署长的自杀才显得情感那么强烈

  女儿进入上层社会,终于脱离的下层人的出身,感到高兴。而本片又恰恰批判阶级存在,不知道冉阿让最后的矛盾痛苦是不是和这个有关。

  《悲惨世界》观后感(三):【415】《悲惨世界》——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悲惨世界》

  Les Misérables

  年代:1934年

  国:法国

  导演:雷蒙德·伯纳德

  主演:哈里·博尔、夏尔·瓦内尔、保罗·阿扎伊斯

  适宜人群:原著粉

  聊到这部电影时你可以谈论以下话题

  2013年,休·杰克曼主演的音乐剧版《悲惨世界》在内地上映,票房6300万。但中国观众更熟悉的是1958年让·赛诺瓦导演的那个版本,尽管线条粗放,但却是人们对译制片的难忘回忆之一。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个1934年版本的《悲惨世界》,它却是众多版本中,最忠实于原著的一个。

  哈里·博尔饰演的冉·阿让曾经流露着匪气,就像他的护照里写的那样,“为人异常险狠”,但在漫长的自我救赎里见见消失,最后升华为遗世独立的一份神圣。

  而1958年的版本里,冉·阿让则是无言承受毕生苦难的圣徒形象,从对原著的尊重来说,哈里·博尔做得更有层次。

  它也有可能是时长最长的一个版本,它共分为三部,加在一起长达280分钟,可谓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

  它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它的影像语言超越了那个时代,头移动和构图都异常考究,简直不像那个电影稚嫩时代的产物。

  片中出现了很多倾斜镜头,比如那场法庭审讯的戏,商马蒂被误认成冉·阿让,要被投入监狱。镜头中的陪审团和法官在倾斜镜头里表情极尽夸张扭曲,体现出审讯的荒诞性。

  影片也体现了导演伯纳德的历史观。他并不认同马吕斯在片中的所谓革命,而全片实际上也是解释了果的那句话:“贫穷使男人潦倒,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是这两处

  亮点

  第2分钟, 电影第一个镜头是一个表情痛苦的塑像特写。镜头慢慢往下移,冉·阿让的脸也出现在镜头中,而他由于死扛着雕像,同样也表情痛苦。

  这个镜头是在视觉上把冉·阿让和圣像融为一体,暗示他是当代的受难者,终将成就神一样的灵魂。

  他苦苦支撑的,将是一个由他一己之力寻找和重构的神之居所。这个片头与雨果原作精神高度统一,令人叹服。

  痛点

  第28分钟,一个路过的小男孩不小把40苏的硬币掉在地上,冉·阿让却用脚踩住。小男孩要他还给自己,可是他却把小男孩赶走。

  但当他捡起来时,开始喃喃自问:“我做了什么?”然后他开始到处寻找小男孩,可是小男孩早已不见踪影。

  他出狱后第一次哭了,他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灵魂有多么卑鄙,在良心的自我谴责之下,冉·阿让的救赎终于开始了。

  《悲惨世界》观后感(四):《悲惨世界》最好的电影版在1934年已经拍出来了

  在豆瓣电影上搜《悲惨世界》,我发现这部文学名著已经被搬上银幕或荧幕数十次了,而在IMDB上搜索,《悲惨世界》的条目更多达上百条。电影史不过一百余年,平均来看,每一两年就产生一部《悲惨世界》的影视版本。

  那么,在汗牛充栋的《悲惨世界》的影视版本中,哪一个版本是最好的?

  英国导演汤姆·霍珀2012年推出的改编自同名音乐剧的电影《悲惨世界》应该是当下广大影迷最为熟悉的《悲惨世界》电影版。这部影片在当年大获好评,更成为各种奖项的常客。狼叔休·杰克曼、罗素·克劳、安妮·海瑟薇等巨星在影片中的演和唱也让人印象深刻。毫无疑问,这一版的《悲惨世界》是一次对原著极富创意的也非常成功的“二手”改编——影片直接改编自音乐剧,而音乐剧改编自原著。

  曾两获戛纳金棕榈奖的丹麦导演比利·奥古斯特在1998年也曾拍过一版《悲惨世界》(又译《孤星泪》),影片由连姆·尼森、乌玛·瑟曼等好莱坞明星出演。这一版本中,比利·奥古斯特在节奏掌控方面表现不错,其他则乏善可陈。

  曾被国内引进的法国、东德、意大利联合出品的1958版的《悲惨世界》,也是国人比较熟悉的《悲惨世界》的电影版本。

  以上三个《悲惨世界》的电影版,是国人接触比较多的三个版本。其中,2012版和1958版都是优秀的改编版本,2012版应该还会因为其独特的改编方式而留名影史。但是,在我心中,《悲惨世界》最好的电影版在1934年已经拍出来了。

  1934版的《悲惨世界》其实是一个三部曲,第一部为《脑海中的风暴》,第二部为《德纳第一家》,第三部为《自由,美好的自由》。

  这个三部曲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每一部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观众在对原著故事有一定的了解下,也可以单独看其中的一部。

  据影片主创回忆,《悲惨世界》三部曲在当年几乎是同步上映的,观众可以选择按顺序把三部曲完整地看一遍,也可以不按顺序看,或者只看其中的一部或两部。

  影片的上映在当年的法国是轰动一时的文化娱乐事件,在成为影史经典之前,《悲惨世界》三部曲也是一部商业大片。

  我们如今看到的《悲惨世界》三部曲的修复版,全长281分钟,将近五个小时。影片比较完整地展现了雨果笔下的“悲惨世界”,是绝对的史诗巨制。

  《悲惨世界》三部曲虽然长达281分钟,但并不是《悲惨世界》诸多电影版本中最长的。1925年,法国导演亨利·费斯古拍过一个359分钟的默片版本。这是我所知道的《悲惨世界》的最长的电影版本了。

  1934版《悲惨世界》之为“最好的”版本,我认为基于如下三个方面:

  1、忠实原著

  只把原著故事原模原样铺陈出来的影视改编作品,不一定是好作品。但影片如果能够在故事、精神、气质等方面都“忠实”于原著,影片就具有了成为好作品的基础。

  1934版《悲惨世界》在改编上做到了对原著“三位一体”的“忠实”。

  小说《悲惨世界》的中文版有厚厚的三大本,1000多页。要将小说中的故事不遗巨细地拍摄出来,可能要数十个小时的体量,这对影片制作者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再者,雨果在小说中喜欢夹叙夹议,有时候为了描述一个事物或议论一个事件,能“跑题”几十页,这是影片难以表现出来的部分。

  改编《悲惨世界》这样的小说,剪除一些“枝蔓”是必须的。1934版的《悲惨世界》抓住了小说的核心故事,对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都做了充分的表现。其中,影片对“法国大革命”中的街垒战役场面的展现,已经成为影史上的经典段落。

  《自由,美好的自由》片头引用了雨果的名言:“只要世间还有贫困和不幸,像这样的作品就有存在的价值。”此言可见雨果满满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影片中,雷蒙·贝尔纳镜头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可见创作者悲悯的注视。

  《悲惨世界》是世界文学名著,对它的影视改编也是世界性的,但要论能够准确抓住其气质的改编,还是得法国人来做。1934版的《悲惨世界》,是一部对细节非常讲究的影片,再加上影片拍摄的时间离故事发生的年代不算特别久远(而且未经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的破坏),很多场景仍然能够做出比较逼真的再现效果。在我的认知和想象中,1934版的《悲惨世界》很好地拍出了原著的气质与氛围。

  雷蒙·贝尔纳是那种凭借一部影片便留名影史的导演——《悲惨世界》是他导演生涯中全身心的一次付出。

  2、选角精准

  冉·阿让、芳汀、珂赛特、加弗洛什、沙威、德纳第夫妇等人物,都已经是世界文学史上经典的文学形象,任何影视作品对他们的塑造都逃不过广大读者的挑剔,而在1934版《悲惨世界》中,他们是一个被成功地塑造出来的群像。

  哈里·博尔是当年法国的大明星,由他来出演冉·阿让,确实有制片公司的商业考量,但他从形象到演技,都是胜任这个角色的。1998版和2012版《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都是英俊、伟岸的,这无疑是为了迎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在原著中,冉·阿让一开始是一个力大无穷的“大老粗”,变换身份后,他的言行举止变得优雅了,但他的脸仍然是“粗糙的”。哈里·博尔虽然是大明星,但他长得其实挺粗犷的,稍为加以化妆,他就是冉·阿让的化身。冉·阿让在故事中有着多重身份,哈里·博尔以其多层次的精湛表演,精准地阐释了这个传奇人物的复杂性。

  如果说哈里·博尔出演冉·阿让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那么,其他角色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雷蒙·贝尔纳和他的团队苦心孤诣争取来的。

  为了选择出演巴黎流浪儿加弗洛什的演员,雷蒙·贝尔纳和他的团队面试了200多个孩子,其中有不少孩子是直接从流浪儿当中找来的。但他们仍然找不到理想的小演员,只因为这些孩子的口音没有一个能够达到他们的要求。而最后的出演者是偶然碰到的,他在给雷蒙·贝尔纳送信的时候被发现的。这个小演员率真的演出成就了加弗洛什这个角色。可惜的是,这个小演员只演了这一部影片,他长大后成了一名看门人,并且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

  加弗洛什的严格选角,也是整部影片选角的标准。

  莫里哀神父的扮演者亨利·克劳斯曾在1912版的《悲惨世界》中出演冉·阿让。莫里哀神父在故事中是“圣徒”式的存在,而冉·阿让在追随莫里哀神父后,也成为了“悲惨世界”中的人间“圣徒”。从冉·阿让到莫里哀神父,亨利·克劳斯的存在,是雷蒙·贝尔纳对1912版《悲惨世界》的致敬,也是“圣徒”身份的“升级”。

  3、声音与摄影

  1934版的《悲惨世界》是第一部有声版的《悲惨世界》。以当时的录音技术来看,该片在声音效果的运用方面,已经是非常纯熟的,在当年应该算得上是标杆性的。

  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后来的很多版本的《悲惨世界》,在声音的表现方面,肯定是可以更为出色的,但1934版的《悲惨世界》毕竟是第一次让观众听到人物的声音,它在当年带给观众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

  1934版的《悲惨世界》在摄影上称不上有什么建树,但它却吸取了当时最好摄影技术与艺术的成果。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作为一部史诗式的作品,它在摄影上并不保守,不少镜头的构图和打光,都可见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

  雷蒙·贝尔纳并不是伟大的导演,但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他拍出了伟大的作品! a��Ҳ/Q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