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的骗局》读后感锦集
《达利的骗局》是一本由(比利时)斯坦·劳里森斯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利的骗局》精选点评:
●我擦,能完整地看完它我真觉得自己的心理素质提升了不止一点
●艺术家都好怪异啊,作者也是充分发掘了自己的忽悠能力啊,哈哈哈哈。
●里面的片段让人想入非非~ 小说是真是假还有待考证
●复制艺术年代的杯具啊~~~
●封面 風格
●真真假假
●我相信这某种程度上接近事实,不过还是喜欢达利的风格,早期居多……
●骗子写的关于另一个骗子和自己的故事
●请允许我囧一个。
●此书给我留下两点深刻印象:大量赝品和淫乱生活。
《达利的骗局》读后感(一):关于达利
这应该是本回忆录,以一个艺术品中介商的视角讲述了达利的艺术生涯,总的概括起来就是--欺骗,还有就是荒淫无度的生活。但是到书本结束的地方,你会发现达利将他真正的作品都隐藏起来了,以我的臆测是,达利觉得艺术的世界太肮脏了,他都不愿把他的作品拿出来。
《达利的骗局》读后感(二):还行吧
作为一本小说,比较有噱头,但是内容并不饱满。我不懂艺术但是热爱艺术,我说不出条条道道,我愿意用直觉去欣赏艺术。我评价看过的那些画,只有喜欢和没感觉两种。
有点迷恋达利的作品,因为超现实带来的大胆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无所禁忌的感觉。这样的书这样的内容,即便不断强调他是一个故事,也无法抹去读者对现实的联想与混淆。
看它是出于对本书噱头的好奇,书满足了我一定的好奇心。可是非要强调他是一个故事来说,写的不算好。总体评价,如果能让更多人因为好奇而认识达利是谁,还不错吧。
《达利的骗局》读后感(三):达利玩转世界:是伪作还是劣作?
刚用两天时间看完,觉得挺有意思。尤其等待电影版阿尔帕西诺出演的达利。可是书中描述他几乎行将就木,估计按原书来他没有什么演技发挥的余地了。
书中用“我”来做主角,半真半假的叙说自己的经历,和书中营造的超现实幻觉很和谐。
关于达利伪作的骗局,也是难分真假。类似作者的“我”所说的,可以分成几个层次:一类是达利的代理人穆尔上尉经销的,一类是劣质的印刷品,一类是娈童小达利的仿作。其实都是经过达利默许的作品,不过是因为他那奢华荒淫生活而泛滥成灾,应该都算做他的作品,但不是伪作而是劣作!整个过程其实就是达利精心演出的一出行为艺术,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巨作。
作者在给达利作品风格分类、签名辨别、甚至受邀策展,与当下策展人所为如出一辙。
贪婪是每个人的天生弱点,无论是达利还是加拉,还是想通过他大赚一笔的有钱没处花的傻瓜,全都被“我”一拽,一拉!
《达利的骗局》读后感(四):作为骗局的艺术
我对当代艺术知之甚少,也不愿意去了解,这就是我很少去诸如798那种地方的一个原因,我总是怀疑那些东西究竟是不是“艺术”,或者怀疑他们所谓艺术的诚实性。
我对当代艺术和其从业者的印象总体上来说有两点:一就是欺骗,二就是无知者的无耻。有很多文盲、流氓、胆小鬼、投机家、伪善家、变态狂、冒牌的民族主义者和妓女充斥在当代艺术臃肿可笑的躯体中。而这不只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当代艺术滥觞的欧美,这些人几乎就是这个艺术门类的开山鼻祖,比如达利、比如安迪沃霍尔。
当代艺术似乎总是在用一种自己也不明白的方式试图言说一个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世界,或者任何一种存在和不存在的东西,所以言不及义假大空,所以会在客观上给人以被骗的感受,并且无法证明作者们没有主观上行骗的故意。
看完《达利的骗局》之后,这种固有的印象更加深了。
我无疑是怀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情来看这本书的,因为事先已经知道书的目的就是在揭露一个艺术投资史上的大骗局,而这骗局将印证我对从达利以降的所谓当代艺术的那个观点。作者像是一个污点证人,通过自己进入艺术品投资行业,专门兜售各种伪造的达利作品大发横财的经历,进而不断了解达利艺术创作的真相、生活方式的糜烂,揭露出这骗局每一个匪夷所思的环节:贪婪的达利,更加贪婪的妻子加拉,借达利的名义四处捞钱的助手穆尔上尉,为达利所雇佣的作画枪手、印刷和复制达利作品的工厂主、位于伦敦和纽约的世界知名的拍卖行、像作者斯坦这样专门经营达利作品的艺术品投资经纪人、各行各业钱多人傻的收藏者。这整个骗局本身,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超现实。
作者借他原来老板之口说出了达利骗局的实质:“达利是历史上伪造得最厉害的画家,因为他对大多数的伪造负有责任,而且他从不想掩盖这个事实。恰恰相反,达利一生都在欺骗艺术世界,同时又一直承认自己在这么做,结果他绘画作品的金钱价值反而扶摇直上。”
所有哗众取宠的东西,都可以大行其道。
许多人都认为《达利的骗局》是一本揭露艺术品投资真相的书,是在警告那些无知的收藏家和钱多的没处花的暴发户:小心那些赝品。但我想,那些拥有达利画作的人并不会担心,哪怕是赝品,你又能怎样验证它假在哪里呢?达利拥有666种签名,据说还要多……只要它与达利有关,就仍然值钱。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最终要揭穿的更像是达利以降的当代艺术。和达利泛滥的难辨真伪的作品一样,所有号称“当代艺术”的东西,至少有70%,都是欺骗。
如果你真的有勇气把一副自己拿不准的东西挂在墙上,要么你是个白痴,要么你根本就关心那是什么。
《达利的骗局》读后感(五):扩充一下……
某记者以半自传的形式对达利进行了无情的揭露(笑)。前半部分叙述了达利本人、以及画廊代理经纪人们,是如何不断炮制所谓达利签名的版画印刷品(其中包括拿白纸让达利先签,然后经纪人随便找点什么东西往上面印了拿出去卖钱之类),后半段则干脆直指那些博物馆级的作品,称其后半生所作的那些巨型油画,都是枪手帮他画的,点名的几张作品里甚至还包括了《哥伦布发现美洲》(我还颇喜欢这张画……)。
怎么说呢,我觉得可能性并不是没有,因为就我个人,就曾经看到过一张有达利钢印、但是标记制作时间在达利身后的铜版画作品……一____,一我当时就发现了,不过装作没看见……反正挺囧的,当然价格也不贵就是了。怎么说呢,这种传闻的东西,姑妄听之也没什么关系,当是给自己多个心眼也是好的,而且就后半部分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就直接点名那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作品,显然无异于与这些最大型的美术机构整体为敌,作为一个还算有点名气的记者,应该不至于这么无聊。当然,无论是版画,还是雕塑,这些可以技术复制的作品,都面对着这样一个诚信度的问题,就我个人所知,国内的就不说了,某南美艺术家就曾经因为行骗以及大量复制自己的雕塑作品、伪造限量编号而荣登黑名单,在互联网的公告板上被挂上了大名。虽然理论上艺术家应该对限量编号负责,并且制作单位和艺术家本人都应该保证不再制作超出编号之外的作品,但事实操作上究竟是否真的遵循这一道德规范,小批量的买家,是根本无法知道的(除非你运气很好,好死不死的从两个地方买了同一个编号的同一件作品……一____,一)。
整本书当作小说读也不错,行文相当流畅,几个包袱和段子也都甩得很好,具备所有畅销小说应有的素质。翻译的语感挺好的,就是有一些外行的错误,好比说下面的这个:
60
这是此次拍卖中一件无可争议的博物馆级作品,卖出价达创记录的36万英镑外加购买者的保险费。拍卖人宣布的最后出价即落锤价并不包括保险费或拍卖方的收费。购买者的保险费由拍卖行收取,由购买者另外支付。它是利润的一半,使拍卖行大赚特赚。佳士得拍卖行索取金额达到惊人的17.5%,而苏富比拍卖行的保险费更加吓人,高达20%。拍卖行从出售者那里获得同样数目的佣金,这意味着一件物品从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家拍卖行的大门进出一次,拍卖行就能赚取拍卖价的35%至40%。
这里,所有的所谓“保险费”都是翻译上的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佣金。我其实不明白为什么在这段的最后,译者终于反应过来了使用了佣金这个词,而前面的错误都没有更改过来。据我所知,苏富比和佳士得确实征收保险费,但只有1%左右,而佣金在当时是20%(现在涨价了……)。如果说保险费能收到20%的话,我觉得所有的拍卖行都可以不用做了,大家都去开保险公司好了。一__,一
另一个问题是所有的译名都没有给出原文,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基本上,达利活跃的后半期就是安迪·沃霍活跃的时期,两人自然也有一些共同的……唔,果儿。然后也牵涉到了……唔,Nico和David Bowie的八卦,然而因为写成了译名,所以有些果儿的名字,我要反应个半天才能猜到到底是谁……或者根本猜不到,这真叫人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