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家在台北》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家在台北》经典影评集

2020-10-03 17: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家在台北》经典影评集

  《在台北》是一部由景瑞执导,归亚蕾 / 柯俊雄 / 李湘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家在台北》精选点评

  ●分割屏幕好像显得很高端,推镜头更是让人无法正视。不过这技巧感觉用得太来了,还有那配乐绝壁会把观众吓尿无数次,城市故事竟也透露出乡土味。

  ●我就看看归亚蕾

  ●“健康写实主义电影”

  ●这部倒是很有意思

  ●《家在台北》叙事的魅力,并不在于运用了“分割画面”的灵动花哨的技巧,而在于它善于从人物命运轨迹呈现现实的脉动,以可亲可感艺术形象揭示落叶归根的主题影片采用平行并置的群像结构,将三段自成格局的海外游子的故事,向心地凝聚在游子归来的同一叙事焦点上。

  ●反应了那个时代台湾的一个普遍现象喜欢那个年代台湾的文艺片

  ●感觉有些头是刻意运用,并不那么让人舒适。尤其冷露篇,王溥步步紧逼冷露时镜头居然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这不恐怖片啊。。。

  ●推镜头,(微笑

  ●炫技般的推镜头、分割画面在可能比较新潮,现在难免觉得花哨的“可怕”。音乐虽然腔调颇有几分韵味,可那个惊天动地啊。。。飞燕去来,落叶归根,很富有彼时回归“乡土”需求。PS:归亚蕾,真没认出来。

  ●.

  《家在台北》影评(一):只有归亚蕾可以

  除过初中时看的几部长篇,对琼瑶所知有限,但是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显然不是印象中的琼瑶。几个学成归国的青年,面临职业选择感情困惑道德审判,最后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家在台北”,接受了家乡亲人,认同了黑发黄肤的伦理,甚至以国为家,把一段新的人生与台湾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俨然一部官方励志之作。正当壮年的白景瑞大胆革新全片采用多线叙述的结构和画面分割的方法,置观众的接受理于不顾。这些当年颇为新潮的手法为他赢得了许多好评奖项,观众竟也十分买账,使该片位列当年十大卖座片。可现在看起来不仅不觉新奇频繁的炫技反而暄宾夺主,让人生厌,电影的技术发展真是不可以道理计呀。

  刚刚出道四年的归亚蕾出演的是留洋归来的负心人柯俊雄的妻子年轻姣好的面庞隐在生活重压之下,齐颈的乌发素朴衣着,热切盼望而极力隐忍的眼神,这样一个大嫂的形象,真是难为了才25岁的归亚蕾。凭着这一角色,年轻的她捧得了她的第二个金马奖。

  《家在台北》影评(二):虽然我到最后也不知道谁是归亚蕾,但是很这部电影。

  本来是冲着豆瓣上对归亚蕾的推荐来看的这部电影,以为是一部文艺清新。没想到是十年代的老电影,但是大爱啊。“我是一只贪玩的小鸟,东南西北我到处逍遥,其实我已经太累了,疲倦的鸟啊,赶快回巢!”在片头听起来觉得俗不可耐,到了片尾再来听又别有一番滋味,似乎除了这首歌再也没有别的能表现出电影所要传达的感情了。电影中的四个故事我都很喜欢,因为它们有现实有理想,有冷酷无情也有温暖如春。虽然是七十年代,虽然是美国留学归来,但是让你分分钟入戏,感觉这些就是每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一样。比如说带着爱人重返故土的之云,比如说忘恩负义的大任,比如说为了“美国梦”不顾一切的之霞,比如说苦守寒窑十八载的淑垣,比如说堕落人间又重返自我的冷露…每一段故事的主角个性都如此鲜明,不管他是好是坏,都是那么真实不做作。即便是卖瓜的大叔,都让人心生好感。这个写进了人间冷暖的电影最后还是带给我们希望。在我以为最后一段故事中男主人公注定要抛妻弃子,远赴美国的时候,导演竟然来了个大逆转。也许是我太笨没有看懂伏笔,但反倒是这样让我愈发爱上这个电影。虽然影片很老。画质不好,但是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剪辑和对比手法,即便在当下,也没有多少影片可以超越,可以给人留下如此的反思。不管当初为了何种原因去美国,不管在美国奋斗了多少年,他们最终都为了一个“情”字,留下来。故事的开头结尾呼应的非常好。机场也犹如一个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然而真正体验之后并选择走出来的人,是步向新生活的人,是欢笑迎接未来的人。附上最爱一个故事的剧照,哈哈哈。睡觉了,太晚了。

  《家在台北》影评(三):《家在台北(Home Sweet Home)》:倦鸟归巢 【第8届金马奖最佳影片】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7/home-sweet-home-8.html

  家在台北 (1970)

  本片获得1970年第8届金马奖最佳影片。

  这部电影看得是在线版本,但是内容有些奇怪。因为画面不是多一块、或者少一块,要不就是故事发展的进度出奇的快,也不知道是影片本身的问题,还是版本的问题。因此,这部电影可以说看得是如坠入云里雾里般——稀里糊涂。所以,剧情就不详细描述了,照搬网上的吧。

  夏之云、如茵、何范、冷露、吴大任同坐一班飞机自美国返回台北。夏之云在美国学农业,与美籍华人如茵结为夫妻。他们回到父母的农场,被恬静的山庄、健壮的牛群所陶醉。之云的妹妹夏之霞是个崇洋的女孩,一心想让哥嫂带她出国。何范在美国勤工俭学,整日在餐馆端盘子,不好好学习。他与娟娟通信多时,这次回台北拟与娟娟结婚。一日,他带娟娟在日月潭游玩,与之霞相遇,两人志趣相投,一见钟情。冷露原在台北与画师王溥相好,后跟一商人去美国,因婚姻失败,遂似倦鸟归来,想与王溥重修旧好。但两人话不投机,鸿沟难填,最后仍旧分手。吴大任在美国大学毕业后,留美任水利工程师。他爱上了一个美国姑娘,便回台北与原配淑离婚。他不住在家里,对妻子冷漠无情,引起父亲、弟弟和邻居的愤慨。淑在大任留美期间含辛茹苦,挑起教子、照顾小叔及半瘫痪的公公的重任,毫无怨言。大任终被妻子勤劳贤淑的品德所感动,并看到台湾水利建设的成就,决定留在台北,合家团圆。冷露感到自己失去了一切,决定留在台北任幼儿园老师,重新生活。夏之云夫妇治愈患病的奶牛后亦决定留下,帮助父母经营农场。之霞知道哥嫂不能带她去美国,为达到出国目的,与何范在台北举行了婚礼,但在去美国之前,又感到茫然。

  这部电影的主题很简单,即通过几个留学在外的台湾年决定留在台湾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依恋,以及台湾发展对年轻人们的召唤。其实,本片也可以看作一部主旋律电影,用动情的故事回击当时台湾盛行的“出国热”,目的很简单——将人才留在台湾!

  虽然电影主题很积极,但是影片的故事却很俗套。比如,崇洋媚外啊、风流公子啊,十年变了心啊,之类的。电影故事基本上就是俗套大串联,没有任何新鲜感。当然,这是一部七十年代的台湾电影,不可能有太前卫的东西,这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些流于俗套的家庭琐事反映了当时的台湾现状。

  影片拍摄方面不多说了,因为我看得这个版本实在太奇怪了。没有看到真正的原版画面,是不能妄加评论的。本片的主题曲要说一下,曲调太滑稽了,真不知道这是什么风格?难道七十年代的台湾就流行这样的调调?不过这首《家在台北》的歌词还是不错的。具体如下:

  家在台北

  歌手:姚苏蓉

  台北台北台北

  啊我家在台北

  台北我家在台北

  我是一只天真的小鸟

  到处寻找又寻找

  便知果你往哪儿去了

  谁信的了赶快回巢

  啊赶快回巢

  台北台北台北

  啊我家在台北

  台北我家在台北

  我是一只贪玩的小鸟

  东南西北我到处逍遥

  其实我已经太累了

  疲倦的鸟赶快回巢

  啊赶快回巢

  台北台北台北

  台北台北台北

  本片演员与前几部台湾电影一样,有很多熟面孔,比如葛香亭、傅碧辉、欧威,只是这一次没有了唐宝云。此外,本片还有新鲜血液,柯俊雄、归亚蕾等现在已经成名的大腕。看着片中帅气的柯俊雄,长着一张苦瓜脸的归亚蕾,才发现原来台湾电影什么样的演员都有啊。其他人不熟悉,就不说了。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主题浅显、没有什么看点的电影,而且好稍带一些官方教育色彩。哎,老电影毕竟是老电影,已经过时了。

  归亚蕾

  归亚蕾

  序列:0878

  2012-07-19

  《家在台北》影评(四):导演说

  1960年代后期,伴随着台湾经济的高速发展,曾兴起一股学子出洋不归的风潮,约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留学生滞留海外发展,造成大量高级人才外流的结构性危机。《家在台北》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社会心理热点,以健康、写实的艺术笔墨,创造性地将台湾著名女作家孟瑶的小说《飞燕去来》搬上了银幕,成为当年十大卖座片之一。白景瑞以处女作《寂寞的十七岁》(1967年)一鸣惊人,到《家在台北》(1969)问世,更声名鹊起,赢得与著名导演李行并称“李、白”而开拓台湾电影社会写实新风气的美誉。

  与李行在台湾本土成长的经历不同,白景瑞大学读的是师范学院艺术系,酷爱绘画与戏剧,1960年以记者身份出洋求学,在意大利电影最高学府“电影实验中心”潜心攻读,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文化启蒙。1964年学成回到台湾,随即被中影公司聘为剧本编审,翌年被提升为制片部经理。这一时期,恰值龚弘新任中影总经理,大力倡导健康写实主义制片路线,白景瑞参与了《蚵女》的后期工作,还有《养鸭人家》、《我女若兰》等的剧本讨论和策划,成为推动健康写实电影创作新潮的一个中坚人物。《家在台北》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上应运而生的一部倍受瞩目的力作。

  《家在台北》叙事的魅力,并不在于它运用了“分割画面”的灵动而花哨的技巧,而在于它善于从人物命运的轨迹中呈现现实的脉动,以可亲可感的艺术形象来揭示落叶归根的主题。影片采用平行并置的群像式结构,将三段自成格局的海外游子的故事,向心地凝聚在游子归来的同一叙事焦点上,其间参差错落的多重人生选择,形成不同文化心态的对比,赋予“家在台北”的象征性寓意以较为厚重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感。

  第一段故事,突出了夏之云、夏之霞兄妹不同的性格及其在归乡出洋选择上的对比,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本来,夏之云携新婚妻子如茵来台北乡间的农场,只是做一次短暂的省亲,孰料父母子媳间的人伦亲情以及农场农牧两旺、亟待开发的现实景况,竟令他们双双作出了以农场为家,不再远游的决定。偏偏自幼娇宠、任性的妹妹之霞,一心向往出洋,原指望哥嫂能帮她圆这个“美国梦”,此刻发现指望落空,便与自美归来的浮华青年何范结识,并以闪电式的结婚行动作跳板,实现了飞赴美国的梦想。十分有趣的是,到了临上飞机的那一瞬间,之霞心中却空落落的怅然若有所失,不知为什么要去美国。兄妹俩性格的差异和两人间互为背反的人生决定,诚然是颇多喜剧情趣的。

  第二段故事,以言情和伤感的笔触,揭示出从美国失意归来的中年女性冷露不堪回首的心灵创痛。当年也是为了出洋留学,她曾依附一个有钱的商人,割弃了与学绘画的穷学生王溥初恋的纯情。此番归来,她本想与王溥重温旧梦,但往事难追,情感的裂痕早已是无可修复的了。出于女人的猜疑和妒忌心理,她曾一度将育幼院年轻老师于慧敏视若情敌,误会消除后,她更是痛愧交集。或许是被于慧敏内心宁静、充实并富于女性凛然尊严感的诗意形象所打动,她最后断然决定留在台北投身幼儿教育事业,以寻求新的精神平衡。

  第三段故事,以充分铺展的浓墨重彩和戏剧张力,在十年离合的背景上,描述了留美攻读水利专业、如今成为“洋博士”归来的吴大任,出洋十载,首次归家,目的仅仅是要与结发的妻子淑姮办理离婚。在吴大任留洋求学期间,正是淑姮含辛茹苦,挑起了这个家庭的重担,既要侍奉半瘫痪的父亲,又要照顾年少的小叔,还要抚育稚子读书成长。淑姮的任劳任怨,贤惠善良,与丈夫吴大任恰恰形成强烈而尖锐的对照。在影片叙事的推进中,父亲、小叔、儿子和街坊邻居,统统站在淑姮一边,一致谴责这个喜新厌旧、忘恩负义的男人。与此同时,影片还以适切的艺术分寸,展现出吴大任从犹疑、愧悔到幡然自省的思想转变过程。但是,影片编导或许过于倚重、强化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力量,而对于现实环境在促成吴大任转变上的诸般条件却没有给予充分的艺术揭示,这就给影片大团圆的喜剧结局带来某种有意为之的斧凿痕迹。

  《家在台北》以社会写实为作品的风骨,又很注意艺术形式的创新和语言的流畅。不足在于,形式比较花哨,三段故事叙述的风格不尽统一。在台湾健康写实电影兴盛的年代,学术界曾就“健康与写实”能否融合引起过论争,所谓“健康”,强调的是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致性,将社会光明面呈现给大众;而“写实”则要求敢于针砭社会时弊,赋予艺术形象以质朴的人文本色。在白景瑞的电影创作生涯中,不乏社会写实的力作,从《家在台北》到《再见阿郎》(1971),坚持以写实的精神来关注整个社会的状貌,敢于提出社会性问题的思考,并从道德审视的角度予以褒贬臧否,但又不失善意和诚意,将健康与写实作了恰当的融合。这一切,显然是与他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所得到的文化启蒙密切相关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