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爱情》经典观后感1000字
《网络时代的爱情》是一部由金琛执导,胡静 / 孙逊 / 陈建斌主演的一部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网络时代的爱情》精选点评:
●1988-1993-1998,历时性的青年形象,男女双主角,纯真,活泼,敏感,内敛,热情,理想主义,淡化的商品社会背景,非常纯真的感情流动,有很多爱情的分合,哪怕无结果,仍然是重要而美好的人生记忆,整体非常暖色调,千禧年左右穿西装还是挺帅的一种look
●挺单纯的岁月,结构简单、演技青稚而情节失真。走进二十一世纪,留给单纯的空间越来越少了。
●我十分想知道最后主角用的那个点一下就能给黑白照片上色的软件是什么!
●资本时代的爱情+第一次亲密接触???似乎是头一次觉得悲情的结局还不如大团圆算了。聊天室那里看得莫名尴尬,网络打开当时人们情感交流的闸门,对任何陌生人都施以真诚和善意,这种状态注定是个刻奇的中间态,所以回想起来也并不觉得美好了。
●北京愛情故事。
●惊讶于98年的片子就这样写实
●第一个故事似曾相识,第二个故事似曾听说,第三个故事。。。。。好扯
●陈建斌和胡静在理菜,胡静用剧本台词对话。胡静一人饰演3段故事
●5.5分,第一段还行。
●1999.08.30
《网络时代的爱情》观后感(一):只在这一秒,我和你是无限之生中的偶遇,也是无限之生中的永别
滨子:
明天我就要回美国了,忽然间想起有人说过这样
一句话:“很多时候人生错过了一时,也许就错过了
一世。”我想我也许已经错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时
一世。很多时候我一直没有回头,看一看自己曾经走
过的路,现在回想起来,过去的日子里其实有太多的
美好被我们淡忘,时间的流逝,似乎也将我们的青春
融化在风中,消散的无影无踪。而此刻,我却更希望
将美好的青春风干在生命的长河里,令人久久回味。
再见了,滨子,祝你幸福
《网络时代的爱情》观后感(二):在人海的一段等着你
温情是导演金琛的风格,他们这一代也是属于很尴尬的,不能称其为第七代,也称不上是第六代,与前辈们大红大紫们相比,他们显得更平和一点,金琛是如此,路学长也是那样。
《菊花茶》在《网络时代的爱情》之后,金琛正在慢慢成熟。与《菊花茶》相比,《网络时代的爱情》中有很多的缺陷,而且有些属于硬伤,经历的平淡,他们无法与前辈们相比,这就决定了他们思想的相对单薄一些,对于文化也是很泛泛的,很难去完全去表现。说实话,金琛拍这部影片的时候,网络虽然在中国发展了很多年,但是毕竟是知识分子与研究家们的宠儿,哪里像现在的平民化,在影片中,网络只是一种媒介,就如同信笺在古代一样。爱情由网络由发,又由网络结束,导演在网络中思考,网络对爱情和文化的冲击,那时侯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看似波澜不惊,实质上是有着很大的变动的,但是导演毕竟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没有前辈们那么多的阅历,这就是所谓的硬伤。
以后金琛的作品也是越来越少了,还是很怀念她的作品,女性风格很浓郁,温情无所不在,不伤心,看后觉得很温暖,即使影片中毛毛经历了那么多,但是最后一个镜头仍然有希望,母亲的侧面,暖暖的阳光,抒情的音乐……
《网络时代的爱情》观后感(三):都还行
我记得那天我俩去看电影,但不记得是谁提议去的,也不记得为什么要选这一部。今天我们可能都同意这样一个解释:其实我们只是随便挑了一部,而它的名字里又碰巧有爱情两字。
我觉得这种态度很有代表性,可以推广:其实她只是随便挑了我,而我碰巧符合她的一些需要。
事实上,和她看电影这事本身就让我觉得很刺激——更确切地说,是和一个年轻异性看电影这事本身——我没想什么其他的,也不知道该想什么。当并肩坐在电影院空荡荡的第一排的我和她被银屏荧光涂成暧昧的颜色时,我虽然感到新奇和紧张,但注意力仍然基本集中在电影上:我随着导演的摄影机,伏在床底一边注视着床不断被压成弧形又反弹一边慢慢飘升,直到完全浮到床的上方,才“哦”一下,明白原来那喘息声属于男人的俯卧撑。
我跟着滨子走在大学校园里,看他给一对想出去玩的情侣修摩托车,看他克服暗恋带来的嫉妒,看他毕业,看他打拼。
我还看着毛毛和滨子的一次次暧昧,看她换一个个男朋友,看她的婚姻一步步走向失败。
我觉得跟滨子产生了共鸣,我觉得自己是个和滨子一样专情深情却被女生忽略的倒霉蛋加可怜虫。在我品味这共鸣的过程中,她总是向右侧坐着,身体前倾,时不时从左边碰碰我并凑过来,没有表情地问我一些与电影无关的问题。
我觉得很奇怪:看电影时干嘛说些与电影无关的话题,于是便恩恩两声,并向她展示我对情节发展的分析和预测。
我记得她恩恩两声,便离开我身旁,坐到更靠左的一个座位。她开始正坐着看电影,并一言不发。
就在那时,就连在她眼里不可救药的我都好像开始明白点什么了——我感到了她的情绪,虽然还是十分愚蠢地认为那不过是她一贯古怪无常的性格的体现而已——这个解释在当时的我看来完全合情合理。
后来她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她的,我很自作聪明地说从电影院里你离开我坐到旁边座位开始的;我问她那时为什么要那样做,她很给我留面子地说她那时想让自己清醒清醒。
这是关于一个早熟却又不愿坦露心迹的女孩和一个自负却又懵懂迟钝非常的男孩的故事。当然,电影里滨子和毛毛终遂人愿,有了***缘和一个胎儿。不过,若不是为了讲这个故事,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回忆这部见鬼的电影的情节,也不想管滨子和毛毛到底怎样了——说到底,这实在不过是一部非常一般的电影,尽管我讲的这个故事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总之,都还行吧。
《网络时代的爱情》观后感(四):错过一时,就错过了一世
记得2000年左右第一次看到《网络时代的爱情》这部电影,已经演了一大半了,只看到最后一个小故事,今天又翻出这个老片,想从头看看到底是什么情节。当年看这部片子印象最深的还是胡静的笑容,很灿烂。还有就是宾子知道毛毛怀孕以后非常失落的表情。
有个情节我记得是宾子和他的一个同学骑自行车遇到了毛毛和她的女同学,宾子在自己朋友的怂恿下上去和毛毛搭讪的情节。这次复看竟然没有,也许时间太久记错了。
孙逊在这部影片里面演的真的挺好的,不知道他后来有没有获奖,好像到现在都没怎么看过他其他的影片。不知道他是否属于大器晚成的那种类型。
影片分三个小故事演绎。
第一个小故事主要就是说宾子暗恋毛毛的故事,背景音乐是崔健的《一无所有》和《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听着真有感觉,相信所有80后对这些音乐都非常熟悉,听了这些音乐仿佛一下就穿越到了中国90年代初。还有那个时候老百姓的房子都不装修的,墙面都不刷漆,可以贴各种电影海报或者帅哥美女图片。
校园爱情是美好的,但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是不允许年轻人享受这些快乐的。中国自古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然而改革开放初期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转型期。中西方文化冲击着中国的每一个人。年轻人渴望有一份自由的爱情,希望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而不是和父母喜欢的人生活。与此同时家长们担心子女自由恋爱会出问题看的很紧。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那个时候的校园里面有暗恋的情况非常多。像宾子姐姐那样勇敢去爱的人还真不多,挺佩服她的勇气。但是勇敢迈出这一步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幸福。
其实宾子即使向毛毛表达了爱意也是徒劳的,毛毛因为和她男朋友闹分手才让宾子带她去散心的,而当她看到男朋友传呼找她的时候就一个人欢快的跑了,根本就把宾子给忘了。其实她这么漂亮的女生周围不可能没有像宾子这样的暗恋者,她也不可能不知道宾子喜欢她。就像书上说的一样:即使这个女生根本不喜欢这个男生,她也希望全世界的男生都喜欢她。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第二个小故事说的是毛毛和鹿林结婚以后的生活。鹿林是一个聪明而且有才华的人,但是命运不济,这类人其实是最悲哀的,或者也是最痛苦的。正如影片里鹿林所说的那样,不知道从什么地点,突然冒出来一群人,特别有钱。他们不是最聪明的,不是最有才华的,也不是学习最好的,反正就是不知道他们用什么方法就发了大财。而像鹿林这样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并且非常有才华的人却只能居住在那个破四合院里。他感到命运的不公,拼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那个年代,很多人发财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大部分都是走捷径。鹿林那个经理朋友卷款逃跑就是影射当时的一个普遍现象。鹿林后来遇到了那个独居的富孀,所谓温饱思淫欲,所以鹿林才有了拉赞助的机会。为了自己的理想他妥协了,出卖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换取自己事业的起步。我觉得这不是鹿林的悲哀,而是社会的悲哀。
第三个故事说的是毛毛和宾子重逢,只有不完美的爱情故事才会给人深刻的印象。当宾子再次遇到毛毛想再续前缘的时候却意外得知毛毛已经怀孕了。从宾子那怅然若失的表情能看出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其实这是一个死循环,他虽然不愿意放弃毛毛,但是他知道他不可能和毛毛在一起了,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毛毛后来告诉宾子这个孩子是一个留学生的,她给的理由竟然是在国外有的时候很寂寞。当初鹿林出卖自己的身体是因为想事业成功。事业是一个男人的生命,他那么做也是情有可原,并且向毛毛坦白了。毛毛却仅仅是因为寂寞。我想在毛毛说错过一时,就错过一世这句话的时候肯定也很遗憾,这句话也许是说给自己听的,也许是说给宾子听的。最后结尾处可以看出毛毛要了那个小孩,并且她是一个单亲妈妈。
当很多女人在感叹世界上的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的时候,她们没有注意到自己在做些什么。就算上天给你安排一个优秀的男人,你要能接的住才行。
最后宾子把毛毛少女时期的照片邮寄给了她,上面写着:“在这里没有你消息的日子里,一向可好?”看着着实让人心痛。
其实美好的爱情就是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否则一切都是徒劳。
经典台词:
1、 毛毛:很多时候,人生错过了一时,也许就错过了一世。
2、 旁白:婚姻是冷水浴,没洗过的人不知道真正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