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读后感摘抄

2020-10-03 19: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读后感摘抄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一本由[英]乔治·爱略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4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精选点评:

  ●乔治艾略特对小麦琪真倾心,花了太多笔墨写她心理。

  ●时间都静止了

  ●当时我读的不是这个版本,封面是一个棕色皮肤略显丰满的英国乡村少女,画中似乎她是侧坐着的……也许这只是残留的渺茫记忆的天真臆想和变形演化罢了,谁知道呢,好多年过去了,书本也无迹可寻。不过那少女的形象我清楚的记得,她叫玛姬,她有着怪异的红色头发和满脸的雀斑,似乎和传统的女主角形象大相径庭,似乎她的小情人还是个残疾。她和她的哥哥汤姆感情笃厚,无论期间诸多波折,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悲剧的结局,兄妹两一起葬身洪水,似乎这也是这纷乱的世界的最好的结局。

  ●比起奥斯汀和艾米丽·勃朗特,她的风格可能不那么明显,但是感情充沛,极其耐心讲述的小人物的故事,作者非常聪明,又宽容广博。人物性格的塑造非常细腻,除了最后的大水,一切都是性格决定。非常稳妥的经典作品。可怜的麦琪,最后情节太绑架人了。

  ●长篇无能者,故事情节本身无甚吸引我之处,塑造的主要人物又恰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看了一半太辛苦。

  ●断断续续地看,今天看了将近100页,总算将这本书读完。爱略特的文笔虽然有些繁冗,但是描写仍然很精湛、出色,人物的语言描写也十分具有人物的鲜明特色。几个角色塑造得非常好:麦琪、汤姆、费利普。虽然涉及到爱情的描写,但是感觉贯穿整本书的内容一直在麦琪与她哥哥身上。作者的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行文穿插她精辟、独到的个人观点,却不让人觉得是说教的感觉。最后的结尾总觉得稍有点仓促,也许还可以渲染得更加动人。总之,这本书肯定带着作者个人的经历(现实生活中,她因为和刘易斯在一起,也像麦琪一样,受到舆论的指责以及她哥哥的决裂)。读这本书,我所以也能产生较大的共鸣——亲情之间的矛盾、不和与最后的化解、和好。费力普写给女主最后的一封信很动人,以及他最后也是形单影只,一个痴情的形象。

  ●第二次读。这本书是艾略特所有作品里气质最为独特的一本,沉郁冷峻,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女人的早期作品。我总是不由自主把《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与《水之乡》相比,他们有着重复的隐喻体系(磨坊、风车、河流、水难)以及相似的母题:人怎样与时间(有时候,它以家族、乡镇的规训法则、地方志中的历史)缠斗的故事。我倒不太愿意把太多自传性的东西投射到理解中,我想她始终是“不止于此”的,她的超越性源于创造法则时所承受的痛苦。

  ●有点枯燥啊

  ●当时挺喜欢的,有讨论上帝、感情等,文字氛围给人很强关怀的感觉

  ●做了点小笔记..貌似已经开始厌倦这种外国大家庭故事了呀~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读后感(一):坚守道德信念

  今天再次读到麦琪决定和斯蒂芬分手的这一段时,我突然觉得这本书可以说是写给那些在婚姻中,无法做到忠诚,或者那些会阻碍别人婚姻的男男女女写的。麦琪出于露西和菲利普对自己的爱与信任、她内心中遵循的道德准则、她的家人朋友等,最后终于“服从心里神圣的呼声、为了忠于所有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崇高的动机而牺牲眼前的享乐。”她说,“要是我永远放弃这种信念,那么在这一辈子黑暗的生活中,就再也找不到光明了。”

  联想到现实中,作者的情人刘易斯的妻子也是出轨他人,或许她写作的灵感有些源于此。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读后感(二):爱的力量可让河水倒流 ——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这是一个喜马拉雅的听友推荐给我的一本书。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文坛的璀璨明珠-爱略特的第二部长篇巨著。一部让你读起来感觉非常不同的小说。不同之处在于其与同时代其他作品的风格与内容及精神世界的表达。

  故事特别的简单,这个发生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的故事。初读起来感觉比较复杂,读后就可知主要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汤姆和麦琪的儿童时代,一部分是汤姆和麦琪长大后的青年时代。中间穿插了亲情友情与爱情,特别是汤姆和麦琪的兄妹之情让人印象深刻。

  汤姆和麦琪生活在宁静美丽的弗洛斯河畔的乡村。其父经营磨坊,日子还算过得去。就在其父送汤姆去读书时,一个富商买了磨坊上游土地后,并计划从弗洛斯河里抽水来灌溉农田,影响到了磨坊正常经营。为此其父陷入官司纠纷并破产输掉了磨坊,导致其家境一落千丈。这也影响到了麦琪与身体略有残疾的富商之子菲利普之间的友情。坚忍执著、吃苦耐劳、聪明能干的汤姆励精图治后来东山再起,成功赎回了磨坊,反转了剧情,实现了逆袭,为父报了一箭之仇。天资聪颖、桀骜不驯、心地善良、追求美好爱情的麦琪,在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纠葛中左突右冲,在人生的不长的道路上勇于奋斗,最后与汤姆共同葬身于弗洛斯河中。

  小说大量的对话的篇幅,有的部读起来索然无味,有的还是别有洞天另辟蹊径,特别是麦琪和汤姆的几个亲戚的对话中的犀利婉转曲径通幽让人不禁喷饭,其丑态和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一览无遗。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读后感(三):杂记

  “汤姆不喜欢读书。我真爱汤姆——胜过爱任何人。等他长大了,我要去给他管家,我们要永远住在一块儿。”

  “而那个最容易动感情的、常常要反抗的、黑眼睛的女孩子,结果倒有可能是一个任凭人家摆布的人。”

  “无知无识的人用不着披上一件精致的博学多才的外衣,就可以在上等社会里受到一切的尊敬;那时候,廉价的定期刊物还没有出现,乡下的外科医生们也从来想不到问问他们的女病人是不是喜欢看书”

  “汤姆听了麦琪这一番话,不禁有点吃惊,她居然来告诉他母亲和他该怎么做!”

  ----------------------------------------------------------------------------------------------------------------

  终于终于读完磨坊了。说实话比较失望,大概是对它第一印象太好了。哥哥对妹妹的感情在某几个瞬间非常像喧哗与骚动和呼啸山庄,总是让我好出戏= =。

  麦琪真的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真的觉得何必呢?关键词:love/ compassion / pity 不见得是真的爱汤姆这个人,那种连他的影子都爱的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 "Maggie seems obsessed with Tom’s opinion of her. Tom represents her home, her family, her past(memory), her duty(faithfulness) " 非常非常矛盾,既有着懵懂的女性主义思想,又尤其为了获得哥哥and/or她爸的喜爱不牺自闭和压抑自己的天性。非常非常同情他人,对菲利普,甚至对斯蒂芬也有点。看到她后来面对村里人的非议的时候总是觉得缺少勇气,完全可以一走了之像苔丝一样至少有点骨气。但对于她来说过去的记忆大于一切,所以也理解了。她的悲惨结局是完全可以预料到的。(总是想到昆丁啊,一直纠缠着过去还摔表。还是得好好过日子啊,一味回忆过去实在害人害己。)

  汤姆其实除了自大招人讨厌,对麦琪极其刻薄,为了还债有点像工作狂(为了家族名誉),基本毫无社交活动以外,还好。关键词:justice。操控他妹的感情世界,但毕竟对象是仇人家的儿子,这种做法非常符合人设也可以理解。总之骨子里不坏,也没干出什么伤天害理的坏事,感觉他的结局其实有点没必要。

  感觉菲利普是非常非常爱麦琪了,完全围着麦琪转,太杯具了………至于斯蒂芬对麦琪的爱就比较世俗了,一个flat character为了突出麦琪性格里保守的一面而已。

  可能和重心理描写的小说八字不合(笑哭emoji)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读后感(四):温馨兄妹情

  这本书是几年前读的了,今天看《茶母》的评论时有人提到了一部电影的剧情,哥哥妹妹的说了一大堆,仔细一想这不是《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么?评论讲的是兄妹之间的不伦之恋,《茶母》里彩玉与首领之间的兄妹之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凭什么,凭什么把Tom与Maggi之间的爱也看做不伦之恋呢!这明明就是很温馨的兄妹亲情嘛!

  记得我当时很喜欢这本书,刚翻开前几页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真有种相逢恨晚的感觉啊!厚厚的一本书,两三天就把它啃完了,虽然有很多地方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很喜欢前面几章——童年欢乐的日子。无忧无虑,相亲相爱。虽然也有争吵,也有不和,哭着鼻子说“我再也不和你玩了”,可是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誓言”,又一起屁颠屁颠地奔跑在田野里,河边上。。。虽然也有苦恼、不快,可是刚刚抹过眼泪,在接过哥哥端来的甜点时,又会开心地笑起来。。。阳光下,Tom与Maggi手拉着手,快乐地奔向张开怀抱的爸爸;树荫里,Maggi拉着Tom的手说“等我们长大了,我来给你管理家务。。。”;阁楼上,Tom耐心地哄Maggi下楼吃饭。。。看到这里,心里充满欣喜,因为看着看着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真的是很像的呢。当时就很感叹,作者对小孩的心理刻画真的很细腻准确呐,自己曾经的那些想法,烦恼,竟是在这本异国小说中被一位百多年前的女作家给白纸黑字地写出来了,不是很奇怪么?心里顿时对艾略特有了无限好感,就好像两个人分享了什么秘密似的,又信任又激动。

  很喜欢Tom。虽然很多人说他冷酷无情,我却觉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处在他的位置,仔细想想,我也会像他那样做。作为家中的长子,唯一的男子汉,父亲落败了,他就必须站出来抗下所有的债务,卑微地寄人篱下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即使什么都不会也放下身段努力地去学。他不仅要维持家人的生计,还要维护家族的荣誉。所以即使靠姨父的关系进的公司,可是他还是卖力地工作,终于最后他还清了父亲的欠款买回了祖传的磨坊,可以在众人面前骄傲地抬头。也正因为如此,他不可能接受Maggi与Phillip在一起。仇人的儿子,侮辱了父亲,夺走磨坊的人的儿子,他怎么可能接受他成为妹妹的爱人?!他对Phillip当然是没有什么恨的,可是,他的骄傲怎么可能允许他对这个人笑脸相迎——这简直是对自己自尊心的践踏!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结局。兄妹俩都匆匆地死了,在我还没反应过来时,他们已经永远地沉入河底,消失在人世间,尽管世上还有那么多爱着他们的亲人、朋友,还有这么多不舍的读者暗自垂泪、唏嘘不已。唯一的一丝安慰是,最后兄妹俩和解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紧紧地抱在一起,似乎对方的身躯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只要兄妹两人在一起便什么都不怕了。我想,水底里,他们的面容一定是安详的!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读后感(五):兴味的关怀

  今天把《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完结了,文字咀嚼得太快以至于结束的时候,一脸懵逼地嗡嗡一直发呆。比起《米德尔马契》,它算是友好的,但是见识过《罪与罚》《安娜卡列尼娜》之后,就不至于太艰苦。

  女主角麦琪,男主角不定。麦琪是个有黑色头发,暗褐色皮肤,行为鲁莽的小女孩。哥哥汤姆则是纯粹男性的典范。在麦琪的一生中,有过两次爱情,一次是与身体残疾菲利普,另一次则是与露西的未婚夫斯蒂芬。

  麦琪固然是关键,昨天徒坐着翻了一下《她们自己的文学》,这里想借鉴一下它的视角。

  两个关键词:1.恶魔与天使2.克己隐忍

  在麦琪的身上,有时也会出现简爱的特点:这在童年时期表现得明显一点。向汤姆表达爱意的方式总是以一种搂着脖子亲吻的最原始方式,她心中有不断燃烧着渴望爱人和被人爱的冲动。但是,她也同样体现了传统女性面对的捉襟见肘的传统。当父亲和汤姆的爱不能满足,她转向了父亲的仇敌威尔根的儿子-菲利普。对于菲利普的感情究竟是不是爱呢,或者只是干涸嘴唇边的一滴水?“菲利普的关爱使得她的生活重新充满了生机,使那颗干涸已久的心灵得到了滋润。”

  但实际上,这种情感是否真的能被确定为爱情在下文又显得含糊。汤姆陪伴麦琪去和菲利普摊牌的时候,麦琪显得被迫但“意识深处仍然有那么点朦胧感的轻松感”。正如菲利普说的,麦琪一直都不能面对自己的情感的真实,在很多的冲突中,麦琪都不能面对自己情感的真实,反而劝说自己相信是别人让她做某些事情的。可能因为又翻阅了一遍《简爱》,因此也有一种十分强烈的感受:就是两个主人公在面对滞后性时候行动的差异。简爱就像一块刚炼出来没有淬火的铁,滋滋地冒着热气,但是同时也可能因为没有冷静而断裂,伯莎就是一个分身。麦琪则更像是受过冷却的。她有韧性但滋滋的响声往往是内在的。她坚持把自己留在压迫性的家庭和社区的人际网络中,这跟俄罗斯文学的受苦主题是不是有关系呢?

  而当肉欲的化身-斯蒂芬出现的时候,麦琪内心当中的道德疯狂便出现了。按照简爱的个性,这个时候应该是出现在男主的面前说些“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云云的个体主权宣示,但是麦琪(有时候也可以看作乔治艾略特的缩影):是隐忍的,并且压抑这种为世俗唾弃的情感。这时候“义务”和“责任”成为她丈量行为的尺标,而且十分有趣的是,每当麦琪在做一个决定性选择的时候,小时候的回忆就会涌上来,这种回忆使得往日的传统不断重现,而且为实践提供一种力量。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麦琪的这种自发性牺牲也可以解释女人何以为女人(即观念上的女人)。

  在写下去就要变成一篇论文了,可是艾略特就跟陀思妥耶夫斯基 托尔斯泰一样是谈不完的。在这个学期的尾巴,有些仓促地读完了艾略特的两部代表作,作为深切的感受,就是乔治艾略特所怀有的深切同情心和敏锐的洞察力。看起来像是套话,但是具体地放在作品当中去看的时候,又会发现对于每一个人的灵与肉的书写是那样具体可察。想起多罗西亚问威尔爱什么的时候,威尔的回答:

  “爱我所看到一切善和美的事物”

  我会尽力去看。

  2019.6.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