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背水一战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背水一战读后感精选

2020-10-03 19: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背水一战读后感精选

  《背水一战》是一本由李利明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背水一战》精选点评:

  ●建议人手一册.

  ●差不多就是新闻历史的集合吧。。。

  ●一定要居安思危,国有股份占三分之二,中管干部,这是两条红线,也是两个炸弹

  ●作者是经济观察报的记者,内容写得比较细,想了解这个领域的可以看一看。不想了解的就算了,实在不是一本有趣的通俗读物。

  ●线索明晰,适合外行阅读。改革最终都会碰到中国特色的壁垒。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比如外汇注资是国务院绕开人大的一个办法,保监会的限制最后靠协调放水了。

  ●回顾了三大银行改制和上市之路,其中经历的种种困难波折,作者都做了尽量客观的分析。这段历史并不遥远,很多当年的想法,正在变为现实。《背水一战》这本书或许不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行业史读本,因为作者引述了大量的数据,并且毫不解释地使用着各类专业术语。然而,作为一名青年银行从业者,仍然能从冷冰冰的资产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数字总读出一家银行脱胎换骨的变迁,并从中读懂过去,读懂未来。别忘记过去,珍惜现在,为未来而努力拼搏,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忠告。

  ●这是一部金融历史作品,回顾了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曲折过程。银行股份制改革在国内的发展还不到十年,机遇挑战无处不在。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迫在眉睫,这依赖于信息科技的支撑,路漫漫其修远兮。。。

  ●有些缭乱,像是流水账

  ●为了确认三大行重组的一些细节专门去找来看的,虽然只占了一章,不过该有的都有了。 还顺带介绍了重组的前世今生、带来的争议、战投的左右等等,很全面;故事性差了一点,像新闻公报的口吻,不容易吸引读者。

  ●羊每叫一声,就少吃一口草。放任自己怨天尤人时,就是在给自己设障。拿破仑就是心怀坚定信念才无坚不摧,直到他失去这种信念,失败才降临。那年的冬雪其实整整迟到了一个月。

  《背水一战》读后感(一):细致全面

  比较细致全面地介绍了整个金融改革的历程,还算不错,细节很完善,但感觉上社会主义经济的铬印很重,一家之言,仅站在国有资产自身的角度来谈论,所述观点狭隘了一些

  当作一般的知识补充的书吧,还算不错,可以侧面了解一下改革的历程

  《背水一战》读后感(二):没有回头的路

  前些日子,强迫自己读完了这本书。

  本身不是金融专业的,其中大部分的数据和资料,要仔细思考和理解。所以很是费力。

  我是在图书馆的图书漂流活动上发现这本书的。

  我还很年轻,这些改革的事件,多发生在我只知道玩耍的年纪。跟着作者的思路,顺便回顾着当时的自己。

  改变,必不可免,只有在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才能前行。人如此,国家亦然。而且,国家的改变,往往来的更急,带着复杂的情况。

  关于改革,我人微言轻,更见识浅薄,不能妄加评论。只是希望,国家的决策层,能正确把握国家的方向,作出正确的决策,引导中国走向富强,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金融改革绝对是改革中的重要部分,而银行又是这其中的关键。

  可以看到,今天的银行,应该还是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那么还是要改变。

  改变往往带来伤痛,但这些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中国崛起的道路还有很长,而我,生长在这个时代,几年之后,就要融入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切如江河之水,一直向前,而我不过是其中的一滴。

  希望,未来更好!

  《背水一战》读后感(三):一个战士的荣誉

  如果你认为施瓦辛格只是一个肌肉男的话,那么再告诉你施瓦辛格已是66岁高龄,还折腾出《背水一战》这种西部片,并再次充当这种硬汉的角色,你肯定会为自己的说法感到惭愧。把这个年龄放到中国,66岁早就已经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正可以指点后辈,到处走穴观花。别忘了,过去的七年,施瓦辛格还是美国最大富裕的加利福尼亚州的州长。用中国的说法,这是堂堂封疆大吏,完全可以裂土封疆。    片子的故事情节并不新鲜,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和好莱坞大多数电影一样,总是一个落魄的,不起眼的小人物,最后力挽狂澜救将倾于既倒。一个归隐加州小镇的警长,竟然擒获了联邦调查局都无能为力的大毒枭。情节老套一般,并无太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是故事中的一些细节确是总能打动人,比如天下兴亡之匹夫有责的担当,比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热枕,比如对私权对规则的捍卫。    就像麦克阿瑟当年最后的演讲“我的生命已近黄昏,暮色已经降临,我昔日的风采和荣誉已经消失。它们随着对昔日事业的憧憬,带着那余晖消失了。昔日的记忆奇妙而美好,浸透了眼泪和昨日微笑的安慰和抚爱。我尽力但徒然地倾听,渴望听到军号吹奏起床导对那微弱而迷人的旋律,以及远处战鼓急促敲击的动人节奏。”施瓦辛格这个老战士,还战斗荧幕上。电影里的施瓦辛格,没有嗑了伟哥般的坚挺,也跑不动跳不远动不动就气喘吁吁。但是,那颗心,永远停留在一个战士的荣誉里,从来没有老去过。

  《背水一战》读后感(四):利用外汇储备注资国有商业银行是否合法?

  花了五天时间读完。

  全书纪实为主,较为流畅,读后可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读后感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成立汇金公司利用外汇储备注资为国有银行补充资本金是否合法?就当时的情形看,一方面,财政赤字下国家难以填补国有银行的大窟窿,若通过央行注资会造成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利用外汇储备向三大国有银行注资,不必经过人大的审批,节省时间,也为日益膨胀的外储找到一条出路。既能找到资金来源,又能快速行动,可谓一石二鸟。因此主要的运作主体中央汇金公司也被赋予“行使出资人权利,履行出资人义务,实现国有金融资产保值增值”的使命。2007年,财政部通过特别国债,收购汇金的全部股权,将其注入中投公司,使中投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控制人。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我国实行强制结汇制度,外汇储备实质是央行对人民币持有者的负债,本质上属于持有人民币的全体中国公民,其处置过程是否要经过人大的讨论和批准,这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而最终的实际情况却是,外储注资成功地绕过了人大的法律程序。从书中对于使用外汇储备补充银行资本金过程的叙述来看,动用外储在当时确实产生了巨大波澜,但最终通过周小川等人向各方的“解释说明”而最终平息,而这“解释说明”究竟内容为何、究竟为何能将人大排除在决策链之外、为何能让海内外人士最终一致理解,公众均不得而知。大家所知道的最多只是,在当时国有银行改革已经箭在弦上,时间紧迫恐怕会成为决策者考虑的最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本书对于海外机构投资者参股过程、国有银行“贱卖”问题、银行党委与董事会的关系、国有银行企业治理改革等一系列问题都有详尽的叙述。

  在我看来,从专业角度,本书可帮助读者同时深入了解商业银行和并购重组业务及其发展。从历史角度,国有银行改革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济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商业银行从一个行政机构变为一个上市企业的过程,无疑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转变。

  本书的问题在于,写作方面,由于作者是《经济观察报》的记者,因此可读性介于专业书籍和纯文学之间,而纪实的特点会让全书略显平淡。内容方面,由于国有银行改革关乎国家政治和领导决策,因此一些评论略有歌功颂德之嫌。

  《背水一战》读后感(五):简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金融体制曲折突进地经历了改革,真正把国有商业银行变成现代的商业银行这场金融体制改革的硬仗终于打了几场攻坚战。“外汇储备注资合理合法”?国有银行被“贱卖”?质疑声从未停止过,改革的实践却在努力前行。本书以全景记录的方式回顾了中国金融体制在过去三十年中的改革历程,其中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自2003年以来的商业银行改革,翔实、客观地向读者展示了一次输不起的实践,一条布满荆棘的改革之路。

  回首过去,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是,我们对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因此,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三十年这个特殊时点,作者对以往改革历程做的这番回顾与总结,相信能为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深入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历史参考。

  ——谢平 中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兼中央汇金公司总经理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一直备受世人瞩目;对于改革的成效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背水一战》为人们冷静、理智、客观地分析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理解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的智慧及其利弊得失,进而规划中国未来的改革方案,提供了坚实的分析基础。

  ——李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作者以财经记者多年采访、报道的积累与观察,不回避矛盾与争议,撰写了这部中国国有银行的改革史,脉络清晰、材料翔实。作为曾参与自2001年中银香港到2006年中银集团的重组并先后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全过程的过来人,我读起来备感亲切。中国国有银行的重组、引资、上市是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从西方某些人预言“中国金融体系在崩溃之中”,到在资本市场中以高于同业的蓝加倍投资者追捧,中国国有银行仿佛是涅磐的凤凰,乘着中国与世界经济上行周期而飞翔,但是还要经过经济下滑周期逆风千里的考验,我们才能说,中国国有银行的改革获得真正的成功。我们期待着,因为我们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何迪 瑞银投资银行副主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