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天堂》观后感100字
《另一个天堂》是一部由卡罗利·马克 / János Xantus执导,雅德维加·扬科夫斯卡-切斯拉克 / 格拉齐娜·扎波罗夫斯卡 / Ildikó Bánsági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另一个天堂》精选点评:
●(1956年匈牙利事件)
●中途把我看睡了~ 外国人长的都差不多 最后才认出来开头的女主角
●酒吧里弹的是那首《忧郁星期天》
●Les,政治,压抑得很
●gloomy sunday
●xzd
●演EVA的演员太灵了!
●背景加成
●我不点解 中意追这种悲情LES片
●09年5月
《另一个天堂》观后感(一):请记住:这是1982年的匈牙利电影,讲的是1958年发生的故事
这是1982年的匈牙利电影,讲的是1958年发生的故事,也就是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之后的故事。因为有了这个背景,片中两位女子的爱,以及她们的立场与性格、交错的关系、丽维雅丈夫的军官身份,他的拔枪射击和最后伊娃的死,难免不让人联想到这一切都与政治有关。据说这是东欧国家第一部涉及“女同之爱”的影片,而导演卡罗利•马克在此之前,完全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现在只有乡村共产党员能够选举他们的主席,革命家何不面对每个团体,把它扩大成这样——工厂办公室、城镇、行政区、县城、整个国家,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这样领导可以由底层选拔出来。”
“暴风雨扬起了尘土,但是也吹走了污秽。”
“在很多年之内你都会为此感到遗憾的,是的,悲伤的遗憾,因为你周围只围满了没有骨气的酸腐文人,他们只会写你想要的文章,而你也终究会像垃圾一样,被一扫而空。”
请记住:这是1982年的匈牙利电影,讲的是1958年发生的故事。
《另一个天堂》观后感(二):背景与人物小记
匈牙利:
1918:匈牙利民主共和国
1919: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1920-1945:匈牙利王国,二战中轴心国
1946-1949:匈牙利共和国
1949-1989: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1956年:十月事件,游行转变为武装暴动,苏联镇压。
原著作者:
1930年出生,1949年师范学校毕业,1950-1955学习戏剧,1970年代以女同性恋身份活动并和一个大自己17岁的女演员在一起,1989年去世。1961年同性恋在匈牙利不再被视为犯罪而是精神疾病。原著小说写于何时没查到,电影拍摄于1982年,电影背景为1958年,1958年十月事件领导人审判结束。
这个电影和很多电影给我的感觉不同的地方在于,没有将故事特殊化,而eva毫无疑问就是个同性恋,也没有自我认同方面的无聊纠结,虽然感情线上政治色彩浓厚,不止是感情,但是eva的形象依旧刻画的很好,可以说比上次我看的《战火中的伊甸园》好多了,那部刻画多少有些让我觉得茫然。
关于感情,电影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情节多了去了,不能要求是女同性恋就要解释的清清楚楚。毫无疑问的是eva和作者应该一样,喜欢年上,而且是个专一的人。在政治上,她是充满热情的激进的,但也是幼稚的,感情上也一样,这部感情线上的政治隐喻实在强到我这种人都看得出来。金发女的丈夫喻指苏联,金发女喻指匈牙利喻指母国,黑发女主自己喻指的是挣扎的青年,反思一下,其实是说那场斗争谁也没成功,只有匈牙利自己受伤最深。这部选得时机也很有意思,其实拍得很不错,政治和情感交杂在一起,合在一起理解更有意思。女主的人物形象是我近些年看过最有意思的同性恋形象了。
《另一个天堂》观后感(三):爱而不能的悲情故事---匈牙利电影《另一个天堂》
如果不是文艺青年LU同学借我看这部电影,我想我不会专门去看一部匈牙利电影,LU同学在对影片做介绍时说,这是新浪潮著名导演罗利.马克的作品,不可不看。关于新浪潮电影,我不是非常清楚,只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电影流派,法国不少导演的电影都属于这个流派,比如戈达尔,比如吕克.贝松,在我还没看过一部法国新浪潮导演的片子前,先看了一部匈牙利的新浪潮导演的片子。
我是看到第二十来分钟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部关于女同性恋的电影。我只看过很少的关于同性恋的电影,仔细想了一下,全部是关于男同性恋的,比如《霸王别姬》、《蓝宇》、《春光乍泄》(只看了片头和片尾)《断臂山》(看了好几遍),这是我第一次看关于女同性恋的影片。因为没想到这是同性恋影片,突然发现故事情节往两个女人的爱情转移时,我起初的感觉是吃惊和错愕。
故事的背景是1958年的匈牙利,在一个舆论被高度钳制的国家里的一家报社里,发生在两个女编辑之间的故事,才华横溢敢于讲真话的女主角伊娃以她的率真和独特的魅力闯入了美丽的利维娅的内心世界。虽然她有一个军人丈夫,直到伊娃出现的时候,她才发现原来自己更爱的是女人。
她们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从最初利维娅的迷惘和困惑,到酒吧里的两情相许,深情相吻,再到利维娅剧烈的思想斗争,她徘徊在传统社会的道德操守和她内心对真爱的渴望之间。影片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利维娅的在发现自己是同性恋和下一步的抉择时的痛苦和挣扎,从她不敢接伊娃的电话,到她与伊娃共同出差时的那个夜晚,她疯狂地跳舞买醉,再到夜晚她想与伊娃共枕时她推开伊娃的房门,却又突然逃跑。
在看李安导演的《断臂山》时,我发现在情节的处理上,两部影片的拍摄跨度虽然有二十多年的差距,且处理的题材是男同和女同相异的主题,但我发现两个导演都没有把重点笔墨用于同性恋本身,而是把讲述的重点放在同性恋人群面临传统道德和社会时的内心挣扎和常人难以想见的痛苦。在这部影片中,是有了丈夫的利维娅面对她的爱时的挣扎和逃跑,而在《断臂山》中,是性格沉稳保守的ENNIS不敢面对他的真爱,不敢选择与他相爱的人长相厮守。两部影片的矛盾和高潮都是由于强烈的爱而不能引出的悲哀和悲剧。
在《另一个天堂》这部电影中,对同性恋床戏的处理是含蓄而唯美的,只出现了利维娅裸露的身体和伊娃半裸的身体,她们第一次的亲密身体接触看上去更象是两个姊妹用身体的轻轻抚摸在进行温柔的心灵交流。
虽然两个女人终于冲破了层层的束缚,从身体上走到了一起,但捆绑着她们那强大的网却越收越紧。当利维娅终于勇敢地决定要和伊娃在一起,而向丈夫坦白这一切的时候,等待她的是失去理智的丈夫冲她脖颈开的枪。当伊娃来医院探望她,对利维娅说“你出院后搬到我那里住吧,我愿意为你做一切,我离开你活不了。”等待她的却是利维娅嘶哑的嗓音“你给我滚!”在无比强大的社会的铁幕前面,利维娅再伪换鞯梗≡窳朔牌r
失去了工作又失去了爱的绝望的伊娃在一个寒冷的冬夜试图穿越国境线逃走,但她被士兵发现了,她就那样几乎是带着微笑地走向士兵的枪口,那一刻,她知道或许这是最好的结果。影片以伊娃头部中弹,倒在带着薄雪的土地上的镜头收尾,一只巨大的黑鸟苍凉地飞过整个画面,与影片开始时在悲凉音乐中展翅而过的黑鸟一模一样,两个女人悲凉的爱情故事结束了,留给观者的是沉重的思考。
我非常喜欢伊娃的扮演者纯熟的演技,看着碟片上的介绍,本片获得1982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我不知道演员叫什么名字,片中的她象个精灵,她小巧玲珑,有明亮的眼睛,深情款款的眼神,她的每一个动作和流畅的演绎把一个深爱一个女人却总是被拒绝的女人内心海一样的悲伤、无奈和痛苦表达得非常到位。
说实话,虽然看过几部关于同性恋的影片,但我不了解同性恋人群,我只知道他们(她们)的爱更加坚定和不可动摇。我近距离地观察同性恋的经历来自于去年圣诞节的夜晚我坐地铁回家,那晚的地铁里有许多等着去泡吧的情人,我忽然发现身边有一对特别的情侣:两个女人,面对面站着,她紧紧地拥着她,一个贴着另一个的耳朵私密地说着话,然后她们笑着,我看着她们眼神中无限的光和喜悦,那是一种由爱而起的宁静和快乐,这种快乐无关乎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我看着她们不被打扰地勇敢地站在地铁的人群里,那样深情地对视着,我看着她们眼中如水的柔情,突然想:男人也好,女人也好,相爱就好。
《另一个天堂》观后感(四):“另一个天堂”遭遇“面子”
“遭遇”这个语词来自巴宇特《迷失上海》的后记,“编辑给我这个集子起了一个英文题目‘Lost in Translation’,是在套用美国电影《迷失东京》。……如果说科波拉的电影和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有什么暗合之处的话,那么可以说我们关心的是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文化遭遇。”
《另一个天堂》“遭遇”《面子》,刚好是近期看的两个LES片子,呵呵。
《另一个天堂》
前2周,在碟架上随便拿了张放了不知道n久买了更不知道n久的碟出来看,竟然是一个匈牙利的女同志电影《另一个天堂》(英文名字是ANOTHER WAY)——很抱歉要做这样的类型划分,如果按照碟片封面的文字来讲,这应该说是一个涉及性别与政治的题材。故事发生在1958年, 1956年的纳吉事件之后,涉及了卡达尔的“自由合作化”进程。影片拍摄于1982年,纳吉事件尚未平反,卡达尔虽然仍在执政,但反对的声音已经层出不穷。可以说是一部用“女同性恋”来表现政治的电影。在那样的威权和压抑的环境下,一个刚出狱的T伊娃(又涉及概念划分了,真是烦)寻觅到一个记者工作,遭遇自己的女同事丽维亚,丽维亚当然是有丈夫的,而且还是个军嫂。故事的结局是丽维亚被丈夫打伤,伊娃试图穿越边界逃离匈牙利,在铁丝网前被击毙——这也是电影的开始,伊娃的尸体陈列在边界河边,一只猫头鹰在缓慢的镜头推进中向边界的另一边,一下一下地振翅飞去——开头和结尾呼应着,相当地夺目。
“卡罗利·马克(Károly Makk)是老一辈的电影人,与扬索是同时代的,生于1925年,如今已经有八十高龄了。1954年首次执导长片,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他的作品在匈牙利获得广泛好评,但直到1971年他的作品《爱》(Szerelem,1971)在戛纳电影节获评委会大奖,他才获得世界的关注,1982年的《另一个天堂》(Egymásra nézve, 1982)是东欧国家第一部反映女同性恋的电影。”碟片中还有一段导演的访谈,导演自己并不是同志,当时流亡在法国的他拿到剧本后,觉得很好,但是他不知道应该女同志到底是咋回事情,他就找了个女同志来问,得到的回答就是,“FUCK YOU!用手指”——后来他把这句话用到了电影当中,当警察询问伊娃和丽维亚的关系的时候,伊娃她就是这样回答的。不过,两个女演员却都不是匈牙利人,而是波兰人,这个就不知道咋回事情了,可能因为电影拍摄时候受到的时代和地点的限制吧。
电影的色调很灰暗,但是涉及两个女主角的时候,给的光都很温柔。想象不出那么一个老头居然可以有这么柔软的触角——我常想,其实不能因为讲女性主义就遮蔽了自己的眼界,以致对男性的看法产生傲慢的偏见。
《面子》
《面子》这个电影,讲述美国华裔的“文化遭遇”(活学活用巴宇特),48岁的母亲无婚怀孕,男友是个小弟弟;女儿是个前途无量的医生,却是个同志,非常小品文的。《面子》今年年初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成为最受欢迎的影片,该片于5月27日在美国上映,刚开始听说据说票房还凑合,我后来查了下有123万美元左右,好像不够回本呢,但是IMDB给了7.7的分数,算是很有面子咯。年初时候对这个电影的关注点集中在陈冲身上,后来金马奖入围名单出来后,女主演杨雅慧(Michelle Krusiec)作为影后候选人自然更受瞩目,而且她还是从台湾移民美国的。虽然在影后争夺中以一票之差输给舒淇,但是获得了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金马颁奖礼开始没多久,她和黄耀明一起颁发音乐奖项。杨雅慧当时一袭粉色长裙,非常模特的样子,而她在电影中却是一身中性打扮。看了碟片中带的电影制作特辑可以发现,杨雅慧在影片中的的派头和导演伍思薇的调调如出一辙,如微佝着点背等,而访谈中杨雅慧也承认了这一点。杨雅慧是移民美国后被收养的,所以有一个看不出来处的英文名字Michelle Krusiec,而她也在台湾媒体面前希望叫她的英文名字,混美国不是那么容易啊。
这部电影被认为是导演伍思薇的自述电影,她说是“A love letter to my mother”,因为她本人也是个同志,后来争取到母亲的认同。威尔·史密斯是该片制作人之一,威尔·史密斯在给自己的影片《全民情人》取外景的时候,也捎带着帮伍思薇取了《面子》一片的外景。电影只花了27天拍摄,其多快好省在观看时可以轻易发觉,例如服装,但是并没有影响到电影的基本质素,依然是本好片子。
演员里面陈冲扮演的母亲应该说到位了,杨雅慧扮演的医生Wil,比较木一点,也算是中规中矩,最抢眼的当然是Vivian的扮演者Lynn Chen,她的中文名字是陈凌,身材很好,角色是个舞者嘛,而且很高,其实杨雅慧不算矮了,似乎还做过模特,而Lynn Chen比杨雅慧还高半头。后来我查了一哈,Lynn Chen毕业于Wesleyan University,得到音乐和妇女研究的学位,现在有个乐队YPOK2,丈夫Abe Forman-Greenwald是个演员,乐队也有份,与她毕业于同一所大学,估计就是这时候好上的,呵呵。两个女孩子的眼神互动是比较动人的,有很多小动作和小细节,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和演员的实践能力。
有个台词问题我特别想多说一哈,就是里面的上海话,别的不说了,在陈冲演的妈妈的婚礼上,女儿搅了局,下面乱成一团,有一对中年上海人夫妻各吼了一句“我爱侬”——好些年前我曾经和上海同学聊到上海话怎么表达“我爱你”,上海同学说,上海话讲“爱”字是很奇怪的,年轻人要不就用英语或者普通话,上海话一般只会讲“我老欢喜侬咯”。导演伍思薇估计台湾出去的,不大清楚这个细微表达,或者可能真的语言在移民后发生变异。同时,影片在刻画上一代和再上一代人的时候,不免有些脸谱化,小字辈就驾轻就熟了。
悲情和轻情
“轻情”是我乱讲的一个词语,因为有同事问我,《面子》比《蝴蝶》如何,我说轻松好玩,《蝴蝶》讲政治讲过了有点。再相比前面所谈的之下,《另一个天堂》无疑更为沉重,比《蝴蝶》重多了,那种在镇压事件后,于BIG BROTHER注视下的禁锢自由和卑微感情,还有血与死的结局,其脆弱悲情的程度——《蝴蝶》 那点离岸观火的压力几乎不能一较,其格局真是太小了。我这个“轻”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是卡尔维诺说的“轻盈”。有时候填塞太多的说道,而自己的能力又不足以承载,力有不逮就是这个意思,有时候还会矫枉过正。《另一个天堂》的导演功力火候在那里,就能一个简单的故事折射出大局势。
看电影的时候,我常觉得加法好做,减法比较难,因为搞艺术的没有不自恋的,PARTERNER是人家的好,作品是自己的好,删减是个往自己身上割肉的活。《面子》和《蝴蝶》比,在这一点上做的就比较好,《蝴蝶》是拿着陈雪的小说添加了很多料,而《面子》的剧本是导演自己写的,删起来更显力气。我看《面子》碟里带的删减的段落,单看的确挺有趣,下刀子剪的时候估计导演心也得发个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