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亚拉巴马之歌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亚拉巴马之歌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06 16:35: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亚拉巴马之歌的读后感大全

  《亚拉巴马之歌》是一本由吉勒·勒鲁瓦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拉巴马之歌》精选点评:

  ●这是一个美国基佬用一个美国双性恋女性视角描述的故事,故事里表达了露骨的针对一对美国基佬的憎恨,获得了法国的最高文学奖。……这都哪儿跟哪儿啊! 菲茨杰拉德、泽尔达、海明威的三角故事,作者的视角代入太成功了,活脱脱是个恨不得一刀捅死她的双性恋疯狂小婊子。反正这个故事里不停地帮泽尔达洗白,说菲茨杰拉德抄她的作品,不停地强调自己不物质但却不肯和菲茨杰拉德离婚(作者说他们之间并不是爱情),实在不明白作者心里的泽尔达在想什么。感受到了作者对海明威深深的恶意。根本不算胖啦人家233333但是在这种恶意下面还是有一些给力的描写的,咬那个老梗不说了(尽管没想到是一边看黄片一边咬),那句“他的目光严格来说不叫目光,而是一群盲目地在司各特的生殖器上产卵的蝴蝶”真是黑出翔……还有你们怎么黝黑菲茨杰拉德阳痿2333

  ●又一本Zelda视角的,倦了。还有给海明威化了个名就可劲黑哈,全当作者入戏太深替Z还击了(…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无法理解泽尔达。

  ●屎

  ●时常觉得情节脉络的凌乱,也许是不停插叙的原因。当菲兹死去的时候,泽达尔的独白深深说明:他们是有爱的。

  ●是我误解了生活,还是我愚蠢的骄傲毁了自己的一生? 另,这本书扯了封皮就像手机不戴套一样。

  ●...........................

  ●我不知道泽尔达因为什么而与菲茨杰拉德纠缠半生,但我知道,那一定不是爱情。

  ●说是“颠覆”,但事实如何我不知道。书很好看,译得也极流畅

  ●不喜欢这本书

  《亚拉巴马之歌》读后感(一):他的文字颠覆了这个世界

  颠覆这个词用在这里很贴切.下午看完这本书时我只是停留在美国文坛这对疯狂鸳鸯的这曲悲歌中.我从来都是个只看正文的人,不读序不看后记.今天突发奇想的翻了最后的译者记.却没想到带给我更大的震撼.这不是一本传记却也不是一本小说.它是基于许多历史真实故事而写的.其中许多历史人物用的都是真名.唯独一个人用了假名-海明威.当时当然至今也仍然是美国文坛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他在我的心目中或者说是在绝大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应该是非常坚强并且值得敬重的一位作家吧.可是书里被化名的他做出的事真是让人不齿.也许每一位作家都是带着他独有的有色眼镜在审视这个世界.但我有时也愿意相信,有些结果有些真相或许并非我们所要的,但它们都真实存在过..阿门

  《亚拉巴马之歌》读后感(二):相愛的人總是恬不知恥。

  記得高中閲讀菲茨傑拉德《夜色溫柔》的時候,在譯者前言中有一段話,大意是這樣的:作者的妻子精神崩潰,甚至也寫了一本小説,要與菲氏一比高下。菲氏痛苦異常,最終以這段事情為原型,寫下了這本巔峰之作,云云。

  從此,在我的腦海中,對澤爾達——菲茨傑拉德夫人——就留下了這樣的印象,直到讀了這本《亞拉巴馬之歌》。

  吉勒•勒鲁瓦以澤爾達的角度寫下了這本小説,對這段臭名昭著的愛情進行翻案。

  小説裏,澤爾達不再是瘋癲克夫的禍水,而成了充滿靈性的巾幗,菲茨傑拉德剽竊她的靈感,以心理治療為名將其軟禁。而澤爾達出軌的原因也在於菲茨傑拉德的同性戀傾向。海明威在小説更成了面目可鄙的小人。

  這段文壇公案就這樣完全被顛覆。魯迅先生說過,文章是投槍。投槍能刺中目標,也能混淆黑白。 但測不准原理告訴我們,但我們關注與此的時候,被觀測對象也因之而發生了改變。也許我們永遠無法窮究事實的原委。

  愛情的羅生門提供了另一個審視的角度,但真相如何,也許只有那掊黃土下的當事人才知曉——甚至他們也不可能了解事情的每個方面。

  那麽這本小説的意義究竟何在?

  提供真相?不,它歸根到底也不過是虛構而已。

  唯一能啓迪我們的是書中的一句話:“相愛的人總是恬不知恥。”

  是的,也許澤爾達口口聲聲的愛聼起來些許諷刺,但互相毀滅的愛情可能纔是另一種真愛,另一種極端的真愛。

  在這個本已了無黑白的世界,有諸如這樣黑白分明的愛情,倒也令人嘆息。

  《亚拉巴马之歌》读后感(三):泽尔达:成就了菲茨杰拉德的疯狂女人

  小说《亚拉巴马之歌》是一部法国作家吉勒·勒鲁瓦向美国南方美女泽尔达·塞尔致敬的作品。

  吉勒·勒鲁瓦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观察、记录泽尔达的生活,以第一人称的独白,女性细腻自省的目光,再现文学史上被忽略和遗忘的声音。

  泽尔达·塞尔,曾是美国社交界大名鼎鼎的先锋女性,她是作家、画家、舞者。作为作家,她没有多大的知名度,终其一生只有一部自传体小说《留给我这曲华尔兹》。而让人们记住并津津乐道的是她的另一面:“迷惘的一代”著名作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妻子。泽尔达的生活无比奢靡,她的出格,她的疯狂,她的一生,犹如精彩传奇。

  上世纪二十年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艺术空前繁荣,人们挥霍无度。“所有的神明都已经统统死光,所有的仗都已经统统打完,所有的信念都已经统统完蛋。” 泽尔达与菲茨杰拉德戏剧一样的人生,恰恰正是这个浮华时代的最佳例证。他们的人生如同小说。菲茨杰拉德曾回忆说,他不知道他和泽尔达究竟是生活在现实之中活生生的人,还是他笔下某篇小说里虚构的人物。“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想自己是谁。”用他们短暂的生命,纵情投入到这个挥金如土的时代里。

  当其他女性仍然穿着紧身衣,循规蹈矩地出现在艺术家沙龙的时候,年轻的泽尔达毫无顾忌地穿着透明的裙子纵身跃入纽约著名的 Plaza Hotel 喷泉中游泳。“我在曼哈顿所有俱乐部的每张桌子上都跳过舞,裙子掀到了腰部。高高地架着双腿,当众抽烟,嚼口香糖,喝酒醉得滑到了阴沟里。” 她就像一阵旋风,席卷过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种疯狂让他们相遇,另一种疯狂将两人连结在一起。菲茨杰拉德离不开他的长醉不醒、夜夜笙歌的“漂亮冤家”,泽尔达也成就了菲茨杰拉德,赋予他无穷的灵感,一次次化身出现在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人间天堂》、《漂亮冤家》、《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及充满幻灭感的《夜色温柔》,每个女主角都带有泽尔达的影子:独立、美丽、个性十足、追求无穷无尽的享乐,连“声音里都充满了金钱的意味”。

  三十年代开始,经济上的窘迫,奢侈的生活无以维系,没完没了的争斗使两人精疲力竭。泽尔达挣扎在精神分裂的边缘,菲茨杰拉德则陷入了灵感枯竭、灵魂透支、理想幻灭的魔咒之中。“我要远离,这一切疲惫、狂乱和纷扰,再不让年轻在岁月里苍白销蚀……”在书的结尾,菲茨杰拉德因为心脏病猝然去世。而泽尔达也在多年后精神病院的一场大火之中,独自离开这个让她热爱又令她疯狂的欲望世界。

  《亚拉巴马之歌》是一部小说,作者勒鲁瓦把真实历史中存在的菲茨杰拉德夫妇当作小说中的人物,虚虚实实的笔触引领读者进入泽尔达的内心世界:年轻时代的不羁与出格,三十年代的狂乱与纷纭,四十年代的年华老去以至寂寞哀婉。

  《亚拉巴马之歌》读后感(四):穿上美式女套衫的法国男人

  假设你是个女人,稍有姿色命带桃花,你在某个路口,偶遇到面色红润、眼光流转、颇似花花公子的法国佬。你们素不相识,却因为难以启齿的原因,你主动和他勾兑,也许是法国姥主动勾搭上你,反正你们搭上了话,为显示素质,你可能报出杜拉斯,尤瑟纳尔或者西蒙这样的一串姓名,让他摸清你文学女青年的底细,于是法国姥见缝插针的吹嘘自己是某文学奖的得主,举重若轻的神采,仿佛他是来自法国作协的同志,与你听过名字的诸位大师齐名。请相信他没有说谎,但也勿需受宠若惊,法国的文学奖多如牛毛,为全世界之冠,和你搭讪的文学奖得主,很可能只获过村级奖,在法国农村随处可见,仅一文学青年耳。

  文青过剩的国度,文学奖项必然多,这符合供求关系。在法国声名赫赫的六大文学奖,中国文学爱好者独尊龚古尔,中国互联网上,找出历届龚古尔的获奖名单很容易,找费米娜奖或者其他奖项的完整清单,几乎毫无可能。正因为这个原因,《亚拉巴马之歌》这篇小说,在获得龚古尔奖后几个月就被引进到中国,也算是水到渠成。

  2007年龚古尔得主勒鲁瓦,身为纯粹的巴黎人,在法国戏称之为“美国作家”,他对美国的迷恋,从这部获奖作品中可见端倪,小说讲述了一对美国作家,人物是真实的,故事出自虚构。勒鲁瓦用泽尔达.塞尔作为第一视角,对于泽尔达.塞尔,中国人未必熟悉,说起他的丈夫菲茨杰拉德,大家就耳熟能详,没错,就是他,《了不起的盖比茨》的作者,接着大家应该顺势想到菲茨杰拉德夫人,他们的故事很传奇,适合被大众八卦,女主角是祸水,男主角是被红颜熬干的那汪苦水。以上的评价是传统版本,出自菲茨杰拉德朋友们之口,菲茨杰拉德的朋友们认为泽尔达.塞尔是罪人,毁灭了一个天才。这种偏见很正常,就象柏拉图从不认为师母是个好女人,苏氏流传千年的泼妇形象,很大部分源自苏格拉底得意弟子的宣传。

  对菲茨杰拉德夫妇的故事,勒鲁瓦觉得可疑,所以他穿上那个美国女人的套头衫,掐细嗓子,完全颠覆原先的版本,小说家的声音极其可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被勒鲁瓦颠覆后,这个故事与传统截然相反,在《亚拉巴马之歌》中,菲茨杰拉德成为郭小四那样的抄袭者,而美国另一作家海明威,则被描述成粗鲁、野蛮、狡诈的,一无是处的鸡奸者。这些颠覆换以勒鲁瓦自己的话述,便是:“尽管我是个男人,但我要再现她的声音。”

  可能是种机缘巧合,对法国小说我有偏见,法国作品中的轻小说特质,让我觉得更适合女性作者来书写,象杜拉斯和尤瑟纳尔这样的,神经兮兮还让人觉得正常,并且以之为美.如果是男性作者,则需要特别聪明,就象我所喜欢的卡尔维诺,但聪明和孟浪是两个形似不神似的概念,容易被混淆,多数男作家把小说写轻后,就失之轻浮,法国的男作家更是如此。所幸勒鲁瓦书写《亚拉巴马之歌》时,冒充了女性,轻松避开了法国作者的软肋,而故事中那些带点哗众取宠的颠覆,在这个背景下,乍看也很正常,可以当作是女性作者的撒泼打滚。但不知勒鲁瓦是同性恋,还是女权主义者,看完小说后,我突然联想到此,热爱八卦,算是我的恶癖之一。

  《亚拉巴马之歌》读后感(五):如果泽尔达没有离开亚拉巴马

  最近时间爆多好久都没这么富裕过了 宅在家收尾了好多之前没看完的电影和小说

  刚刚结束的那本叫《亚拉巴马之歌》 2007年法国龚古尔奖的获奖作品

  大学学的法语已经好久都没用过了 丢了不少 想捡回来

  所以 近段时间开始留意法国文学奖项的一些获奖作品 想以此来找回对法语和法国的感觉

  记得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段话 说如果某天你在法国街头漫步偶遇一位年轻的法国小帅哥

  他上前与你搭讪 自豪的介绍自己的作品曾获法国某文学奖 你不必惊讶和怀疑 请相信他

  因为他说的很有可能是真的

  很是形象生动的一段描述

  之前 上法国文学课的时候 那位年经的女教师就曾经讲过

  法国的文学奖项多如牛毛 每年要颁发大大小小的奖项一千多种 差不多平均每天就有三个

  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学奖有如此之多 这不禁让人又联想到了法国的酒庄

  其中 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 费米娜文学奖 梅第西文学奖 雷诺多文学奖和龚古尔奖

  被誉为法国的五大文学奖项

  最先知道的就是龚古尔奖 因为 杜拉斯的《情人》

  说回《亚拉巴马之歌》

  虽然是法国作家写的 并获法国文学奖项的作品 但内容却不是法国的 这有点违背我初衷

  红色的封面上写着 再现美国文坛疯狂鸳鸯的传奇 关于爱情与希望 背叛与毁灭的悲歌

  美国文坛的疯狂鸳鸯是谁 我不知道 我看书只注重书本身 所以也没对那对鸳鸯做过多的了解

  吸引我的是后半句 爱情与希望 背叛与毁灭 预示着这书中记载的将是一个伤感的爱情故事

  我喜欢爱情故事 因此 我只将它当做一般的小说来看

  我不是文学女青年 所以并不钟爱这种难于理解的获奖作品

  过于华美的辞藻和成篇的暗喻会让人读起来很累

  但不可否认的是获奖作品的确有它的独特气质

  整书采用双层时间线索 一方面按时间顺序 从泽尔达和司各特的相遇写到他们的死亡

  另一方面则是泽尔达的口述与回忆

  情节紧凑 一波三折 人物与事件众多 回忆 插叙 倒叙颠倒了时空 使结构具有立体感

  能把读者很快的带进泽尔达的故事里去

  此外 就像译者的后记中写的那样

  菲茨夫妇太有故事了 而且太浪漫 太曲折 太动人 大喜大悲 大起大落

  哪怕是一个三流作家写出来也会有人看

  的确如此

  泽尔达 一个法官的女儿某议员某州长的孙女 一个在显赫家世光环的笼罩下被宠坏了的女孩

  她曾是她那一代人当中最漂亮的南方美女 被选为亚拉巴马小姐 她让所有的男人为之疯狂

  她的美倾倒了附近军营里的飞行员们 她指示他们 在她家的屋顶上空一次次地做特技空中飞行

  直到18岁的她在一次乡村舞会上遇到了21岁的的菲茨杰拉德中尉

  从此 骄傲的泽尔达寻找到了自己的同类 他们坠入了情网

  菲茨杰拉德虽出身于破落的中产家庭 但24岁时就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天堂这边》

  并以此成名

  就在这一年他们结婚了 开始谱写两个人浪漫 传奇 疯狂的一生

  泽尔达终于离开了亚拉巴马 和司各特来到了五光十色的纽约 生活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当其他女性仍然循规蹈矩的穿着紧身衣 在家做饭带孩子的时候

  年轻的泽尔达则抽烟 喝酒 走私 当着男孩的面裸泳

  还做过比穿着透明裙子下水坏一百倍的事

  她在曼哈顿所有俱乐部的每张桌子上都跳过舞 裙子掀到了腰部

  高高地架着双腿 当众抽烟 嚼口香糖 喝酒醉得滑到了阴沟里

  她就像一阵龙卷分 眩晕身边的每一个人

  通篇下来对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印象就是 酗酒

  不知是因为泽尔达的放荡才让司各特爱上了酒 还是因为司各特的酗酒成就了泽尔达的疯狂

  但他此时仍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创作了众多的优秀作品 其中包括《了不起的盖茨比》

  直到泽尔达精神崩溃 菲茨杰拉德精疲力尽 灵感枯竭

  但此时的泽尔达 仍是一个极富有才华的女人 她写作 画画 甚至她的司各特都在抄袭她的文字

  直至菲茨杰拉德因酗酒死于心脏病 泽尔达仍然是爱着她的

  尽管此时她已因间歇性精神混乱在医院住了多年 并因一场大火葬身于此 结束了她绚烂而疯狂的一生

  就像书中她自己说的 “是我误解了生活 还是我愚蠢的骄傲毁了自己的一生”

  总之 最终 美丽的泽尔达没能实现自我价值 没有被当成一个作家或画家

  我在想 如果泽尔达没有离开亚拉巴马 会是怎样

  那么 她将仍是南方最美丽的公主

  也许 她会嫁给斯塔布斯 住在布克黑德富豪区 跟市长做邻居

  成为乡下人的王后

  并很有可能成为一个作家或画家

  菲茨杰拉德的朋友们都不喜欢泽尔达

  认为她就是那祸水的红颜 认为是疯癫的泽尔达冻结了司各特的创作

  但我仍是喜欢这个美丽 张扬 敢做敢为 并极富才情的女子的

  因为 正是泽尔达才赋予了司各特灵感 她不但是他创作的源泉 更是他写作的素材

  她的影子一次次的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可以说是泽尔达成就了菲茨杰拉德

  如果泽尔达没有离开亚拉巴马 那么 也就不会有司各特的《夜色温柔》了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