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人与海》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07 20:5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大全

  《老人与海》是一本由欧内斯特·海明威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人与海》精选点评:

  ●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

  ●故事硬朗 让人振奋 不愧是美国人最喜欢的作家

  ●一股咸涩的海味。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他梦见狮子,full of glory 金色的梦。软皮表壳蛮喜欢,英文版拖呀拖呀没有读完。

  ●曾问一个刚认识的英语老师如何学英语,立马推荐看杂志和英文书,比如《老人与海》,然后.....我就真的买了一本,坐地铁的间隙看完了。。。

  ●第一次用英文读小说

  ●闲来没事找到一本复读,果然很好看!低谷时就应该看看这些!

  ●让人无语的插图。

  ●一气呵成

  《老人与海》读后感(一):做自己的英雄

  主要看的是英文版。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击败。”作者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个如此的硬汉形象——圣地亚哥老人。他不论在怎样的逆境之中,都保持着坚强站立面对挑战的姿态。在最后一夜里,当他没有了鱼叉,折断了匕首,当成群的鲨鱼疯狂地扑来,尽管他知道自己已无能为力,但他仍拿起船舵向鲨鱼砸去,即使砸断了也在所不惜……是的,他只带回了大鱼的骨架,但对于他自己来说,他已经胜利。

  让我们向这样的英雄致敬吧。

  《老人与海》读后感(二):從諸子哲學再思《老人與海》之「人可以被毀滅,不可以被打敗」/杜子軒

  從諸子哲學再思《老人與海》之「人可以被毀滅,不可以被打敗」

  杜子軒

  早前讀海明威《老人與海》,對其名句「人可以被毀滅,不可以被打敗。」(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領會不太深,近日讀先秦諸子時才重新有所體會。先看以下兩小節:

  《呂氏春秋.誠廉》:「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堅與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於天也,非擇取而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汙也,亦猶此也。」另外,唐代馬總《意林》引《任子》:「水可乾而不可奪濕,火可滅而不可奪熱,金可柔而不可奪重,石可破而不可奪堅」

  這幾句在腦海裡靈光一閃,貫穿起來,以前讀「人可以被毀滅,不可以被打敗」不明白「毀滅」和「打敗」的性質和層次關係,如今明了一丁點。諸子說的,似乎在於石頭可被破,但堅的性質不可奪去;水可以被曬乾,但濕這種性質卻也是不能奪去的。丹、火、金等等很多事物都是如此,表面上它能變化,但事物之所以成為訛事物,是基於有種特性永存。海明威說的道理和諸子相似,雖然用了被動式,但仍可理解。他說的是人,人的形體可以被毀滅,但「不敗」這種性質,是不可以被奪去的。石之為石,丹之為丹,水之為水,火之為火,金之為金,人之為人,各種存在俱有其性。

  2012年10月7日

  《老人与海》读后感(三):嗯,一种寂寞体的海。

  首先,我为什么会评价这本书,叫做:一种寂寞体的海。大概是我觉得老人孤身一人在海上,突然就想到了“寂寞体”这三个字。

  我该怎么去评价这本书喃?看过的人,肯定有多种见解。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一千个就有一千种看法吧!

  反正,我很喜欢故事里面小孩关心老人那种描述。在老人胜利过来时候,小孩哭了,我也哭了。

  老人与海,老人战胜了海。

  文章中有大家熟悉的一句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这话当然是活生生的描述老人战胜金枪鱼和鲨鱼。这话形容老人的顽强精神,再好不过了。

  其实,我也好想自己打不败。就像中国人说的“打不死的陈咬金”

  《老人与海》故事很短,采用的叙述为主的故事结构。嘿,这书让我知道了些鱼的种类和海的味道。

  你说,一个老年人都有这样的精神和耐力去争取自己的东西。那么我喃?蒋笑笑,你娃儿现在是耍疯了吧,没有工作的激情了,没有对理想的追求了。

  好吧,2014年的第一本书告诫自己:自己是不会被打败滴。嚯嚯嚯~

  《老人与海》读后感(四):半夜无事来思考

  好吧,半夜不睡写一写。

  好不容易放假三天,闲暇下来,于是顺手找本书看,发觉这一本竟然一直没有看过。于是搬着椅子坐在午后的阳台上,赏花晒太阳,听歌看小说。虽然高中时候即了解大致情节,大学时候又剖析过海明威和圣地亚哥形象,但是真正接触文本,这还是头一回。

  有些惭愧。

  关于剧情。老人与海的剧情简直是简单至极,文如其名,“老人与海”,讲述的就是“老人”,与“海”,或者说是“老人”与“鱼”。其实就是老人在出海前的准备、出海钩到大鱼、鱼浮至水面后与鱼搏斗、获得大鱼后与鲨鱼搏斗,最后拖着鱼刺回到岸边算是尾声吧。没有一点曲折,外加早就熟知,所以看得无甚波澜与激动。

  关于叙述。这不得不说一说,记忆中貌似老人与海的叙述也是很出名的,忘记了,不管它。读的时候,我会不自觉把一句话后面加出很多略去的内容,比如第一句写到他们去吃饭了,那么第二句就会是饭后如何喝咖啡,或者已经回到他的棚屋了,怎么到达的吃饭地点,怎么开始吃的,没有一点多余的赘述。另外,叙述也是极为简略,我以为会对如何捕捉大鱼、如何对付鲨鱼长篇描写,没想到一段两端即结束。而重点都在老人在海上的独自对白。叙述时没有想象的惊心动魄,但能感觉到平静的表面下所隐藏的波澜,或许这就是那最出名的“冰山一角”风格。

  关于心理。老人在海上的心理描写占了很大的篇幅。他时而和鸟儿说话,时而和鱼儿说话,时而和自己对话。和自己的对话中,他时而给自己打气,时而祈祷耶稣和玛利亚,时而对自己的身体部位说话,又时而回忆,时而想象,想象孩子和偶像迪马乔。通过老人的心理活动,我们看到了一个意志力坚强的人,他能够想方设法让自己平静下来,并用尽全力、永不屈服地去战斗,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寂寞的人,只能用回忆和想象来填补生活,没人聊天,只能同自己大声说话。但不管怎么说,他是坚强和乐观的,他能用各种方式使自己摆脱生活的阴影,使自己能够勇敢地生活下去,正如最出名的那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他不会让自己被生活轻易放弃,他会勇敢地和自己战斗。

  但是我也想说,这种内心的自言自语正是我们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似乎我们都是如此,至少我是如此。一本书能够成为名著正是由于它能够产生共鸣,能够具有生活的影子。所以当老人在自我碎碎念时,我才觉得是多么亲切,如果我们不能自己用语言说服自己好好生活,那么生活于我们而言,将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关于大鱼。老人在文中不止一次提起过他是多么尊重大鱼,但是尊重它也要战胜它,杀掉它。他十分喜爱这条大鱼,把它当做朋友,但是又相信自己有战胜它的力量,这看起来是多么矛盾。我想这说到底,老人依旧是把自己放在了生活的最顶端,他可以俯视众生,可以喜爱那么多事物,但是不能以伤害自己和破坏自己的生活为前提,老人依旧最爱的是生活,是自己的生活。恩,或许是这样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生活中的摘花。有些人爱花,去摘花,也有些人爱花儿不去摘花。有人说,摘花是喜欢,不摘才是爱,或许没这么简单吧。不摘花,花点缀的是整个外面的世界,摘花,花儿点亮的是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内心。当然,我不忍摘花,我又想让花儿停留在我的世界,于是我疯狂地拍花花草草,无事就要去花草中行走,无事就要站在窗口遥望世界。生活本是矛盾的,我们都不可能做到佛祖的众生平等,怜悯众生,那么做个正常的人,就在矛盾中,估量着度日吧。

  关于孩子。孩子是老人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吧。老人在船上不知念叨了多少遍“孩子要是在这里”,孩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关心老人、帮助老人、喜爱老人的人了吧,也是唯一肯听老人说话的人了吧。老人捕鱼归来,只有孩子在一路哭泣,孩子在哭老人的艰辛,在哭大鱼被吃掉的可惜,也在哭他人的不解。当然孩子也是老人精神的象征,是老人精神的继承者,有孩子这个人物,才让这部书里没有悲伤,让我们读来觉得希望仍在。

  关于狮子。突然记起来貌似曾经的课文分析中提起过梦见狮子这个场景的寓意,不过想起具体是什么寓意简直太过困难。但对现在的我来讲,狮子是他年轻时候所遇见的,他一直梦到,一是怀念当时年轻的自己,与现在的境况相对比,二是狮子一样强壮的身体只能是在梦中相遇,即使在梦中,也是在隔着一片海域的海岸。狮子只是个渺远的象征。

  关于翻译。或许这是为什么我选择四颗星的原因。海明威的语言风格极其简略,众所周知,前文也略有叙述,但是译者在翻译时,将情节的略述简略翻译,但是具体段落有些语句完全重复,则显得有些与原文不合。中文中尚讲究前后文不重复,何况海明威的叙述呢?但由于没有看原文,不知是否是原文也如此,这里只是妄加猜测。不过本版本的好处就是后面有英文原版,我要感谢海明威是美国人,感谢海明威用语简单易懂,感谢译者和出版社在书中附有原版,待日我希望可以深入研读。

  《老人与海》读后感(五):重读《老人与海》

  我很小的时候就读过《老人与海》,因为《老人与海》实在太有名了,而且篇幅不长。

  那时,《老人与海》给我的印象简单而深刻,那个与大海搏斗的老人成为小小的我心目中的英雄,我还多次在作文中提及: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每次面对失败,我总可以以此为安慰。

  早上惊闻“今天是海明威的祭日”,于是重新取下这本小说,慢慢读……

  重读的第一感觉是心酸,圣地亚哥与曼诺林的对话让我有一刹那流泪的冲动:幼小的曼诺林,乖巧善良,懂事又体贴;年老的圣地亚哥,瘦骨嶙峋,乐观而永不言败。他们在一种贫困的悲哀中讨论,关于生活,关于棒球,关于捕鱼……圣地亚哥安慰曼诺林:

  “我想还有,何况我还知道很多诀窍。”(P3)

  “也许我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健朗,”老人说,“但我掌握很多诀窍,而且我还有决心。”(P9)

  “今天我信心十足。”(P10)

  ——只要我想起结局,我就格外心酸,可他不停地想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尊严、自信以及能力。再想想目前的他:八十四天未捕到鱼,瘦骨嶙峋,厌食好久,临走前也没有睡个好觉,——我觉得他一直想向曼诺林证明自己——为了叫醒曼诺林。

  圣地亚哥终于起航了,他喜欢飞鱼,他为飞鸟难过,他觉得大海仁慈漂亮又残暴,他把大海想象成女人,他理解大海,他喜欢玳瑁,他为海龟伤心……他想:“我的钓线深度很精确,之不过是我不走运而已。可是谁知道呢?也许就在今天呢。每天都是个崭新的日子。走运固然不错,不过我宁可保持精确。那样,机会来临时,你已经做好了准备。”——我觉得他在安慰自己,可是我也看见了他内心的一种坚持与善良,这是一个傻得可爱的老头,让我又情不自禁地敬佩。

  于是他迎来可第一个收获:一条长鳍金枪鱼。他说:做钓饵倒不错,总有十磅重吧。”(P16)同时开始第一次想念和曼诺林在一起的日子,并想起棒球……他开始大声说话:“别人要是听见我在大声说话,会以为我疯了,不过既然我没有疯,我也就不在乎了。有钱人在船里有收音机和他们说话,还给他们传来棒球赛的消息。”(P16)——想起《赫索格》的开头:如果我真的疯了,我什么也不在乎。——此后他多次大声说:

  “真希望那孩子在我身边。”(P19)

  “真希望那孩子在我身边,帮帮我也见见这种场面。”(P21)

  “要是那孩子在就好了。”(P22)

  “真希望那孩子在这儿。”(P22)

  “要是那孩子在这儿,还有一点盐就好了。”(P25)

  “那孩子要是在这儿,就可以替我揉一揉了。”(P28此处为想)

  “我告诉过那孩子,我是个怪老头,现在是我必须证明这话的时候了。”(P30)

  “那孩子要是在这儿,就回弄湿线圈。是的。要是那孩子在这儿。要是那孩子在这儿。”(P38此处为想)

  除了说起曼诺林,他还多次想起迪马乔:

  “但我得有信心,要对得起名将迪马乔。”(P31)

  “你认为名将迪马乔守着一条鱼,能像我守这条鱼那么久吗?”(P31)

  “不过我想名将迪马乔今天会为我感到自豪。”(P45此处为说)

  “我刺进了它的脑袋,不知道名将迪马乔会怎么想。”(P48)

  “圣彼得是个渔夫,就像名将迪马乔的父亲是个渔夫。”(P49)

  总的仔仔细细地看《老人与海》,圣地亚哥出航时一直在愚蠢地自言自语,愚蠢地乱想,——这毫无疑问是愚蠢的行为,如果是他年轻最自信的时候,他一定是专心于捕鱼——并反复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甚至作为一个无信仰的人,他开始寻求圣母和天父的庇护……在一个独自与大海搏斗的过程中,我越是反复地阅读,越是能体会到一种孤独与绝望。圣地亚哥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暗示给自己自信的行为让我叹息、同情又敬佩。——冒出一个想法,迪马乔是不是圣地亚哥的儿子?——对于这样一个顽强的老人,我已经不愿意说他是一个硬汉了,他已经很老了,我觉得所有人都不应该对他有过多的希望,他真的很累很累了,他理应退休在家啊!

  让我唯一宽慰的是圣地亚哥在与大鱼的搏斗之后,尽管伤痕累累,但是终于杀死了大鱼。——这是对圣地亚哥的一次真正的肯定,是对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肯定回答。只是接下来得五拨鲨鱼,彻底击败了圣地亚哥,——尽管他勇敢如年轻时一样杀死前三拨击退后两拨,可是无益于挽回老人的失败。——成功前最后的打击比任何时候的打击都可怕,那是压垮骆驼的最后几根稻草。最后,圣地亚哥疲惫而悲伤地带着只剩头和尾的大鱼回到了岸上,他近乎绝望地对曼诺林说:“它们击垮了我,曼诺林,它们确实击垮了我。”——读到这里,我的心中再一次出现流泪的冲动:这样一个坚强的老人,在残酷的大海面前,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放弃了他曾经想要维护的尊严、自信与能力。然后我表示理解,并给予他更深的同情——不,我不该同情,我必须敬佩他!同时我对海明威的自杀也表示更深的理解,投以更深的敬佩。

  再次读完《老人与海》:“老人正梦见狮子。”——我感觉到老人也多次梦到狮子,小说多次描写了老人美丽的梦——这样一个平静的结尾,在波澜壮阔的老人与海的战争之后,给我不算安慰的安慰。再想想,海明威在称呼圣地亚哥时用的是“老人”,这个称呼是饱含深情的,他也许不是在塑造一个硬汉,他也许只是在塑造一个老人,他也许是想表达内心的脆弱。记得他当时的很多作品都没有得到评论界的认可,《老人与海》可能就是他的心声:我不是一个硬汉,我无比脆弱,我感到孤独绝望,请不要对我有太多的要求。——这也是我想说的:我显然不是天才,更不勤奋,我的理想很简单,请不要对我有太多的要求。

  译林软精装版导读里写着:“圣地亚哥是海明威所推崇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他们在面对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如果人人都对失败者有着理解、同情与敬佩,老师可以理解、同情差生,国人可以理解、同情并敬佩银牌和铜牌……作为失败者,如果也可以以胜利者的姿态面对自己……这个世界可以更加和谐愉快吧。

  最后在脑海里勾勒圣地亚哥的轮廓,我又想起他把星星看作兄弟,把大鱼看作兄弟,他想:“它的行为、它伟大的尊严让谁都不配吃它。”(P35)他还有过罪感:“你杀它是出于自尊,因为你是个渔夫。它活着的时候你喜欢它,死了你还是喜欢。要是你喜欢它杀了他就不是罪过。要不,会不会是更大的罪过?”——尽管貌似是有一些牵强,但是我依然表示理解。我就此愿意更深地提出一个猜想:海明威表现的是生活与社会对人的强迫!让圣地亚哥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干起了渔夫这样算是残忍而卑微的职业,怎么可能不算是对人性的漠视和抹杀呢?而曼诺林,这个可爱的孩子,老人的安慰,无疑也将走向老人的道路吧。虽然人的勇气也将传承下去,可是这职业本身是残忍的,是面对社会的无奈之举。——这样一个孩子,从小就要学会出海打渔,一代又一代重复的悲哀,《老人与海》是否可以看作另一个《百年孤独》呢?

  今天是海明威的祭日,我很高兴我重读了一遍《老人与海》。经典就是这样充满了魅力,值得人们反复地阅读,并得到更多更深的收获;流行则不一样,流行只能让人读一次。对于《老人与海》这样的中篇,重读是最合适的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