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忆往述怀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忆往述怀读后感摘抄

2020-10-08 20: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忆往述怀读后感摘抄

  《忆往述怀》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1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忆往述怀》精选点评

  ●听老者娓娓道来百年人生故事

  ●什么叫国宝呢,就是季老这样的

  ●我妈说,你怎么喜欢老头子写的东西(…)。我说,老头子也是有春的好吗(…)。

  ●催眠效果甚佳

  ●散文这种始终不是我的菜

  ●行文平易近人,季老把他的思想点滴记录下来留给我们,我辈应好好珍视,从中获取益于自己的。

  ●一个人活到90多岁,会看到身边的家人亲戚朋友陆陆续续的离开人世,真的是一件很残酷的事。里面有好多篇纪念离去的人的文章,还有一篇是许国璋的,记得我上学那会儿还报国一个许国璋英语班,他们是因为开会而成为朋友的,开会有时候也是有好处的。不过这本书编辑不怎么样,好多类似的文章,一看就是季羡林发表不同刊物上但类似的东西,都要编辑在一起,看着有些反感

  ●大二时候的好友在我18岁生日送我的礼物这么多年一直带着这本书,会偶尔翻一下,看看其中的文章。就像生活杂乱片段一样

  ●多看阅读 有些小文还是不错的。

  ●乌合之众向"国学大师"的朝拜敬仰实在和季先生谦和达观质朴本然相去甚远

  《忆往述怀》读后感(一):读"阅历沧桑"--老来顺其自然 死也听之任之

  季羡林先生在"阅历沧桑"这一篇目里,最前面的几篇是谈“老”与“死”的,我用心读了。紧接着的几篇,什么“三思而行”等,都是写给年纪至少比他小一辈的人看的,就不认真看了。对于“老”和”死“,我很赞同季先生的态度说法我自己归纳,就是“老来顺其自然,死也听之任之”。我来美国已十年,每天就是帮女儿一家做两顿饭:老伴洗菜,我掌勺。其余空的时间就是散步,打拳,读报,写东西,写回忆往事,怀念亲人,写书评影评,名胜游记天天如此,“不知老之将至。”

  《忆往述怀》读后感(二):读后感

  这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有青年时代写的散文,也有老年时写的随笔

  初看时,觉得特别没意思。写的都是花花草草的小情调,或者就是一点生活的小感悟感情算不上丰富,只能说比较真诚内容也算不上精彩,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故事,只能说文笔优美清新自然。所以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读,想像季老先生这样的大,怎么才写出这样水平的东西呢。

  读罢之后,一直到今日,遇到生活中诸多不如意且难言的事来,我忽然想起这本书中季老特别描写过的清华园的那株紫藤萝,我忽然明白了。其实季老是有故事的人,其实季老是个感情丰富的人,只是有些感情并不适合于直接表达,只能隐隐含在一株紫藤萝里。平常日子里,望望那株花,看她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象,其实,内心里就足以满足和幸福。有惦念这一株花的心情,说明生活的还算如意。若那株花死了,心里可怎么难过呢?

  如今,我也才渐渐懂得了欣赏一株花,并不只是欣赏,更重要的是梳理自己的心境,添加自己的信心和勇气,以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

  这样解读这本书中的文字,顿时开朗起来,这本散文集,其实凝结着季老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对一些问题的自己的看法,还有生存的哲学与智慧。

  《忆往述怀》读后感(三):读书笔记2|繁华年代读旧事——《忆往述怀》

  人世多悲欢,珍重生命的人,会寻求一种较合理的人生态度。  ——季羡林《忆往述怀》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

  断断续续读这本书,花了很长时间。季老的散文,行云流水,自在舒畅。随笔,大致是最能反映人心境的,不受文法的限制。

  《忆往述还》虽然封页定义为我的人生哲思录,但书内多数是对人、对事、对物的回忆,如一花一草一世界,简单、细微的事物组成了生命的乐章。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复杂的情节,只是记录生活的点滴和忧思。燕园、清华园、异国他乡都成为了追忆的往事。

  一、阅尽沧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感悟

  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岁月,历经了文革时期的命运跌宕起伏,对生命的价值会有最纯粹的阐释。作为一个研究学者,面对生活的现实、学术的现实和研究的现实,用开放的心态去吸纳新事物。

  在耄耋之年,仍能勤于笔耕,即使在近百岁事,仍不忘写作。跨越了整个世纪的老人,对语言的追求孜孜不倦。文革时代的牛棚生活,让人对生命有了跟深的理解。

  园花寂寞红,燕园里的老朋友,最真的感情来自于最日常的生活。寸草心,大奶奶、母亲、婶母、妻子,生命历程中不同的陪伴角色,都会留下浓墨的一笔。

  二、学林漫步:做学问者的困境和思虑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国内知识分子的画像,千秋百态。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一如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界。做学问没有捷径。历史上的书院文化绵延久远,不同朝代有不同的书院特征,岳麓书院在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角色。诗言志,文以载道。散文的好处是即使是经营派,也是看似形散而神不散,好的散文如饮佳茗,香留舌本,如对良友,意寄胸中。学外语,无捷径,如游泳,推下去游,但绝不会淹死。勤奋比天资重要。

  三、此情犹思:这部分是本书最喜欢的部分。情真意切,日常琐事的回忆,婉婉道来,犹如眼前,有一代名师也有无名之辈。

  我的第一位老师朴实无华,和颜悦色;董秋芳先生把我带入了文学的殿堂;陈寅恪先生洞察深刻:践行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胡也频先生虽短暂却似流星光芒璀璨;与冯至先生的知己之情溢于言表;张中行先生的学者散文独树一帜;周培源先生的一生正气;叶公超先生的从善如流;牛棚时代同许国璋先生的唏嘘:回思寒夜话明昌,相对南冠泣数行;求学时期德国梵文教授的严谨治学。家里的保姆王妈一生命运的跌宕;医学士章贝起;家乡老乞丐的豌豆;故乡的一位耄耋老人对在战年代对从军儿子的担忧;我对母亲的深深忧思;异国他乡的一朵红色石竹花。

  四、心与物游:身边最细小的东西,都会成为一道风景,只要用心。

  燕园听雨时的心境;清塘荷韵中的荷花的生命历程;燕园的二月兰蕴藏了多少的情感;习以为常的槐花;北大西府的海棠的命运;深深庭院里的马樱花;无处不在的夹竹桃;幽径里的百年紫藤的命运;北京的小胡同;孟买、天池、葡萄沟、火焰山、胭脂古井、北戴河、敦煌、印度天竺的回忆。

  从阅读中汲取力量,追寻心的足迹。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桐以秋声。

  当我们有一天年老的时候,是否也会从曾经的文字追忆往昔?

  《忆往述怀》读后感(四):那些人,那些事 ——读季羡林《忆往述怀》

  北大燕园,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承载了多少梦想,记录了多少过往。从沙滩红楼到燕园旧址,从四书五经到后现代艺术,北大的兼容包并思使这它不仅仅是一座高等学府,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精神和骨气。如今校园辉煌如故,青松翠柏,鸟语花香,然而那些昔日里在微风乍起四周寂静的未名湖畔散步谈天的人们如今已不知去向。

  幸好,我们还能够看到这一段恢宏历史所留下的点点痕迹。在那个特定年代的那批胸怀大志心系民族的学术泰斗之中,季老是幸运的。他的精神没有被政治动荡命运无常所毁灭,他的尊严也并没有因为拳脚相加的暴力而丢失。今天,他可以自由地发表内心所感所悟,让我们通过他的视角去了解当时的历史,那些人,那些事。

  虽为耄耋之年,但季老论起友人仿佛就在昨天。“此情犹思”中,季羡林回忆了自己的诸多老师和挚友,郑毅、冯至、张中行、许国璋……逝者已去,但是他们仍然光鲜地活在季老的记忆里。作为北大佳话,季羡林与金克木、张中行被颂为“北大三老”,名闻遐迩,三位老人不仅是低调淡泊、无欲无求的仁者,也是学贯中西、通读古今的智者。季老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张中行舒卷自如、独成天趣,金先生文章桀骜精悍、诙谐犀利。三人都是治学有治学有道治人有德的学者大家。

  《忆往述怀》中特别收录了季老一篇怀念故友张中行的佳作“我眼中的张中行”。季老评价他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而张中行也曾写过一篇《季羡林先生》,可见二人互相推崇惺惺相惜之意。两位老人随同居朗润园中,然而二三十年的时间并没有使他们成为至交,不过是“早晨起来,在门前湖边散步时,有时会碰上他。我们俩有时候只是抱拳一揖,算是打招呼……”季羡林极为欣赏张中行的学识文采,“中行本来学富五车,腹笥丰盈,负暄闲坐,冷眼静观大千世界,谈禅论佛,评儒议道,信手拈来,皆成文章…… 这个境界对别人来说是颇难达到的。而在我眼中,也不过几个人。鲁迅是一个,沈从文是一个,中行先生也是其中之一。”张老虽学识渊博可谓学界泰斗,然而为人淡泊宁静,不慕虚荣,淳朴无华,待人以诚。听说他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整个家没有经过任何装修,墙灰地,屋里两个半新的书柜书,旧桌已成古董,破藤椅腿上打着绷带。老人为这个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

  张老的思想和行事,颇具道家风范。他拒绝功名利禄,拒绝高官进爵。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这与季老的治人治学风格也及其一致。“他以平常之心待人,以人道的目光爱人,又以学者式的视角思索人,这便剔去了俗气,剔去了平庸,我读他的人物素描,觉得在不急不躁,不冷不热之中,流出人生的诸多净悟。它让人清醒,让人回味,让人从世俗中猛然转向静褴、超然的境地”

  然而逝者已矣,思者永伤。我们同季老一样,深深怀念那些故去的前人,也以他们自由民主包容兼并淡泊名利的思想勉励自己,以求得内心的一份安宁和坚持的信念。草长莺飞,燕园中仍然是人来人往,脚步匆匆。但是当春夏之交,时至清晨,走在荷塘边,看着“依然烟笼一里堤的”景色,我们应该会想念那两位曾经在这里直抒胸臆,尽兴而谈的白发先生。想念他们默默如水的友谊,想念他们带给我们的每一份感动。

  《忆往述怀》读后感(五):齐生死 等荣辱——季老忆往述怀

  齐生死 等荣辱——季老忆往述怀

  文/路猫甲

  刊登于光明网http://www.gmw.cn/content/2008-04/11/content_760441.htm

  以及青岛日报

  人世多悲欢,珍重生命的人,会寻求一种较合理的人生态度。

  ——季羡林《忆往述怀》

  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通常是一个历尽沧桑的智慧老人。智慧,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沉淀下来的精华,国家需要睿智的长者,宣扬悠久的历

  史,提点年轻人未来的路。我们能拥有季羡林老先生这位97岁依旧笔耕不辍的智者,确实是一件莫大的幸事。

  当人走到人生边上,对过往的回顾,对生命的意义,对生与死、灵与肉等种种问题的思索,往往比常人有更多的深思和感悟。苏格拉底曾经说:"到了肉眼开始朦胧的时候,心眼才锐利起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忆往述怀》一书,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散文随笔,蕴涵作者一生的追求、理想和人生观,它虽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从平实无华的叙述中,却透露出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读过之后让人的心灵不禁为之一振。

  季老本是搞学术研究的,比如东亚文化、印度梵学、佛学等研究,写散文只能算是副业。长于散文随笔的大学问家有很多,然而季老用心之多、用情之深,过之寥寥。季老虽说自己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然而长期对佛学、传统文化的钻研,使得这些精华共同涵养着他的灵魂,使他在面对人生世事,有着高迈的精神气质。

  对于生死,年近百岁的季老主张顺其自然,但决不主动放弃生命。他曾说,印度梵文中的"死"是一个被动态的动词,说明"死几乎都是被动的,一个人除非被逼至绝境,他是不会轻易抛弃自己生命的。" 所以他对于生有一种执着,这种执着不是出自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因为活下来可以寻找并实现生命的价值。

  相对的,季老对于生命的消逝,虽然会痛惜,但也看得洒脱。有信仰的人会将希望寄托于来生与天堂,这样心灵多少会有些抚慰。然而季老却称自己"虽然研究佛教,但是从来不相信什么生死轮回,再世转生"。挚友许国璋的去世对他是一个打击,心中的难受和思念是可想而知,他却淡然地说:"我相信我们都只有一次生命,一别便永远不能再会。可是,如果退一步想,在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我们居然能够相逢,而且成了朋友,这难道不能算是最高的幸福吗?"也难怪季老如此珍重自己的生命,直到现在,也依旧"不服老",因为这一生对于他,是独一无二的一生。人做事的机会,仅有这一生,只能依附这具支撑不过百年的臭皮囊,即使有来世,名字、容貌、身份、时代都早已改变,那时的自己也断然不能称为"自己"。必须要实现此生的全部价值,才对得起这仅有的一次生命。

  一个已经看透生死的人,名利之于他更是无足轻重。季老在众人眼里,是一个学问、名利双丰收的人。论学识,季老通晓英文、法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融会中外典籍,善于在东西方文化的纷纭现象中发现交汇点,可谓是学富五车,广博精深;论名利,季老被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更有甚者尊他为"国宝"。但季老对于名利,一向严谨自谦,之前的三辞桂冠,更显他淡泊名利的气度和胸怀。

  在书中,季老多次提到自己的治学态度,他坦言"学问中没有捷径",对于做学问的态度,也多得益于他的留学经历。季老年轻时在德国写博士论文,特意添加了一篇很长的绪论,自我感觉良好。最后却不但没有得到教授的夸奖,反而被退了回来,只有冷冷的批注:"这篇导论统统不要!你这里面全是华而不实的空话,一点新东西也没有!别人要攻击你,到处都是暴露点,一点防御也没有!"这件事无疑给年轻的季先生狠狠地一棍,让他毕生受用不已。从此,季老在学术研究上愈发的谨慎勤恳,篇篇著作都有着自己的新意与见解,学问之道也颇见特色。在当前日益浮躁、热衷于炒作的学界,不知何时才会落下这同样的警醒一棍。

  庄子曾说:"寿则多辱",季老也说:"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季老忆往述怀,讲述的不仅仅是他过往的故事,更多的是阐述他对后辈的期许。他谈讲礼貌、论消费,希望年轻人继承文明古国的优秀品德;他谈教育,希望通过务实的行动而非空谈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他谈中国文化,谈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希望中国文化的精髓能不断修复、完善并得以传承;他谈人与自然,希望人类能保护自然,走向天人合一。季老追述自己的一生,无非是希望人类社会的接力赛中他这一棒能传递得更好。可见,长寿还是有点好处的,至少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看得更为透彻,从这点来说,季老应当是"寿则多荣"了。

  其实,做人与治学本来就是相通的。尤其是季老这样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学者,当他们已站在学术象牙塔的尖端时,一种传道的使命感常会促使他们作出一篇篇感悟性文章,这些凝缩着人生智慧与经验历练的文字,尤为打动人心。

  《忆往述怀》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5-1 定价:¥35.00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