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的读后感大全
《六祖坛经》是一本由徐文明著作,中州古籍出版的127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200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六祖坛经》精选点评:
●薄薄的一本,这辈子都悟不到
●五星给内容,非版本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和“六祖源流”的关系?
●真好
●兰天上课讲华严宗讲的太多了啦,都几乎完全没讲到禅宗QAQ
●本无佛,但众生迷外相,故而造佛。翻译真糟心,封面挺好结果里面纸质差...
●慧能本人就是一个大大的神迹!
●文盲佛祖。
●只是读的背景略嘈杂, 反而能静下心。
《六祖坛经》读后感(一):棒棒棒棒棒
开始看着,像是在读六祖慧能大师的简历,慢慢的,会发现读的是公案,再之后,已经没了分类,心可渐入寂静,平和是表象,原本向外的躁动,变成内在的波涛,最后拨云见日的畅快和欣喜,竟然是一种静美。
真的是很棒的一本书,简洁,无一句废话。在这个繁杂的时代,太多向外看,向外寻,静静地读这本读物,静静地会发现自己向内探寻的动作。
可作常读的内省读物。
《六祖坛经》读后感(二):用脑而非用心的时代
中州古籍出版社这一套国学的书出得很不错,从封面到内容,没有过多的装饰和解释,以作品本来的面貌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从自己出发来理解这些作品。
在现在这个用脑过度的时代,<金刚经>,<六祖坛经>是可以成为一面观照自性的"镜子"的.
“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六祖坛经》读后感(三):三点感受
第一,佛性每个人都有,是悟不悟的问题,到外边去找不如问自己的内心;(给凡夫以信心)
第二,要不受杂念干扰,要戒恶行善;(佛学最具现实意义的普世价值观)
第三,凡事都是一对辩证关系。(经常反过来想想,看看硬币的另一面,就能更客观)
大名鼎鼎的《六组坛经》只给我这三点感受,却写了大量的事例重复、反复,甚至于玄化、神化,何必呢?
看看梁漱溟对佛法的体会: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这个是小乘。小乘具备这三点,才是佛法,缺一样不是佛法。
大乘佛法、大乘佛教是在小乘的基础上,基础就是刚才说的那三句话,在小乘的基础上来一个大翻案。小乘是罗汉道,“独善其身”,大乘是菩萨道,不舍众生。
清晰明了,不弄玄虚。
《六祖坛经》读后感(四):开悟
1, 慧能大师认为,静坐敛心并不算是禅,而是于一切时,一切行住坐卧中体会禅的境界,教人只从无念着手,并不限于静坐一途。2,能有佛法知识者,求善知识打,请善知识喝,一棒打除多生情垢,一喝震了历劫识昏。3,大家都知道菩萨,菩萨全称叫“菩提萨陲”,菩提是什么,萨陲又是什么?菩提就是觉悟,萨陲就是有情。情是什么呢?情是众生,当然包括了人,所以菩萨就是觉悟众生,使众生觉悟。4,明代的王阳明所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5,我们人的自性也是空的,能包罗万事万物。自性能含万法是大,这是解释摩诃(大)。心放空了,自然就大了,无所不包,无所不容。6,禅宗后来发展出的呵佛骂祖,说佛是干屎橛,这不是真的骂佛,而是为了破除世人常有的这种崇奉外相的执着,让世人能够明白自心即佛的真谛。7,修行中,强行的断灭一切思想,其实这是执着在心念的对治上,反而阻碍他直见本心。所以慧能大师实际上是在说明,阻断和遏制心念是不能见性的,不要陷入对念头和外境的对治中。
《六祖坛经》读后感(五):玄之又玄
当年曾被坛经点化,初读即如故友重逢,如醍醐灌顶,反复研读之下,竟然豁然贯通。体验到念念无滞,一切所感知之事物即生即灭,处身观照之流。一切皆疏忽而至,又倏忽而过,但心中尽得安详喜悦。
后来被一灵异事件终结。坛经中唯一让我不满的是关于灵异部分的描述,这也是我一直诟病传统文化之处,就是事不深究,动不动就挪来灵异超能力装神弄鬼,从史记时代就代代相传。所以西方科学之博兴,传统时代之乌烟瘴气,也多与这种荒唐无稽的封建迷信有关。
以至于我当初虽然体验到悟道之乐,却从未经历灵异方面的超能力,比如先知先觉,伤而不死,衣物千斤。但是最终却由于一次彻底的无法解释的亲身经历的灵异事件给终结了悟道状态,一直到现在再也没有恢复过。
不知道审查的尺度没有办法说太细,但从此陷入极大困惑直到今日,就是灵异到底是什么,为何一直隐而不见,没有一个人明明白白说出来,不知真假,这是世上独有的无人说清楚的东西,所以认为是胡编乱造欺世盗名是有理由的,然而另一方面却又让本人现场经历了完全无法解释的灵异现象,瞬间三观尽毁,不知何去何从,该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