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土匪》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土匪》观后感精选

2020-10-10 17:3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土匪》观后感精选

  《土匪》是一部由Otar Iosseliani执导,Amiran Amiranashvili / Dato Gogibedachvili / Guio 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土匪》精选点评:

  ●格鲁吉亚神片儿,尽管有点闷

  ●小幽默,大匪徒,世人皆强盗。

  ●一股刺鼻的味道 谁是土匪 呵呵

  ●

  ●歷史的重複性

  ●

  ●D5 1895

  ●表现出强劲的控制力

  ●老头:年轻是无耻的。电影太杂乱,每个时代都有强盗。

  ●奥塔·埃索里亚尼 因为这部电影 我认识了你 绝妙的讽刺绝对不会让人感到刻薄~~~

  《土匪》观后感(一):每个时代都在重复一些事

  经常会认为这个时代和自己个人很是与众不同,其实很多都是在重复:重复撒旦的引诱,重复前人所经历的故事和心情,重复人心迷失后的贪婪和自私,重复青春的肆意和中年的惶然。。。此片用的相同演员演绎不同时代的故事就是如此,很多寓意和荒唐悲哀之处在影片中随处可见,熟知那个时代的不禁莞然微笑,荒唐放大了远远观看成为可笑,可当时的人确是剧痛。有些事不断重复是因为美好,有些事不断重复确是悲哀。

  看起来电影拍摄的时间好象历史久远,其实它在CANNES获奖时已经1996年了。或许导演这个故事其实在心中早编好了藏了好久。。。

  《土匪》观后感(二):历史是乏味的重复

  文_调反唱唱

  奥塔·埃索里亚尼的[土匪]又名“强盗第七章”,至于前六章是什么,不重要。也不要费劲去翻奥塔的履历表了,因为它们并不存在。这部电影和它的名字一样,在强调一个信息:历史真相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它不可避免地重复自己。如果有前六章的话,也不过是不断地重复,毫无新意。

  这部电影包含了三个发生在不同时代的小故事。在中世纪,王后因与国王手下的骑兵偷情被斩首。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苏联,两个家庭用政治计谋摧毁对方。在当今,巴黎的军火贩子进行着肮脏的交易,在一次集体聚会上,一个偷了枪的孩子把他们都杀死了。有趣的是,这三段的演员阵容相同,他们在不同时代的出现是历史不断前进也不断重复的象征。不论是君主制的中世纪还是苏联控制下的格鲁吉亚共和国,抑或是当代社会,不公正、痛苦和流血都是永恒的。

  比相同人物出现在不同场景更有趣的是,三个片段的相互交叉。以开头为例,一群西装革履的人交头接耳,来到一家电影院观看电影。在昏暗的电影院里,他们坐下抽烟开始看电影,这时镜头往上升,让观众看到影院的投影。它发出蓝色的光,转场到现代社会中军火贩子的家,墙上挂着枪,他们在进行玩游戏脱衣服的游戏。这时房间的小孩出现,他把房间里的人都枪杀了。镜头跳到社会主义时期,穿着严谨一丝不苟的女人出现,她瞧瞧放映室的门,叮嘱里面的人不要放了。镜头再次回到电影院和发出蓝光的投影,空间一换,转到中世纪,国王在森林里遇到高贵的女子,把她带回皇宫,开头字幕第三次出现。三个故事的开头以这样毫无逻辑,不连贯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方式出现,让人们分不清哪段是真实的,哪段是虚构的。

  三段的交叉构建出叙事的双重重复,它意味着历史的轮回。在第一段中被侍女下药的国王奇迹般生还,他打开窗,镜头切换到共产主义时期的那个军官。军官被同僚陷害,在监狱里躲过一死,他逃了出来。镜头再次一转,当代社会中那个捡垃圾的底层人,他远观着军火生意人,在军官出逃的草地上喝着啤酒。如前所述,三个人的扮演者都是同一个人,他们命运的相似和连续,是故事内在的重复。外在的重复在影片进行到尾声时揭晓,三个片段的开场在影片结尾再次出现,还是军火贩子、放映机、枪杀、中世纪的森林。这些某个时空的一瞬一隅,在最后都成了环形叙事结构的一个切片。奥塔将这些切片缝合成了一个以环形时空、环形人物关系和命运轮回的无限循环,再一次契合了历史无始无终,暴力和阴谋无限重复的主题。

  松散的结构,分散的视点,碎片之间若有似无的联系,不断重复的时空和人物,[土匪] 里所呈现的是后现代视角中的历史。它抛却了人们普遍对历史的理性研究,拥抱的是历史中的非理性力量。启蒙主义认为,“历史应当反映理性和完的存在,如果没有这些,历史就是毫无意义的黑暗一片”。如果是这样,那么[土匪]呈现的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首先,奥塔告诉人们历史是被总结过的,真实的历史不过是和当下生活无异的乏味与无聊。所谓历史,无非是偷情、杀人、阴谋篡位等一系列事情的重复。虽然切分来看这些事情分别具有戏剧性,但从宏观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无甚惊奇。奥塔用典型事例描绘了各个时代的历史,站在当今时空中去回味过去,俯视一切,得出的却是一切不过是重复,没什么好惊奇的结论。他拒绝作出历史深度的总结,也避免发出什么感叹,这恰是对历史的价值抱有的深度虚无主义。

  其次,历史被冠以荒唐的标签。在时空随意切换、空间拼贴、逻辑乱做一团的叙事中,历史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庄严和凝重。偷情被发现的王后在斩首前没有丝毫恐惧与悲伤,还在与即将杀死自己的国王眉来眼去。被带到酷刑室参观的小学生,看到种类复杂的刑具非但没有害怕,反而露出惊喜的笑。杀死家人的毛孩打电话给警察局,波澜不惊地叙述刚才的杀戮。这些都是历史荒诞的一面,而这正是本片的基调。

  关于过去,等级森严的中世纪、令人毛骨悚然的苏联共同体时期,或者是当下,一个违法行为猖狂的法国或者是格鲁吉亚,影片中表现的都不是理论化的历史。它被奥塔拿来随意想象,把所有价值都虚无化处理,使得其中所涉及的道德、宗教、政治都从理性王国中溜掉。相比较从理性层面去思考与总结的历史,[土匪]中所讲述的就是个体经验的历史,它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对历史的体会,是不连续的断裂。这和强调个体视角体验的[星期一早晨]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消解了传统现实主义,将个体体验到的日常生活进行碎片化处理。它们都从各个方面消解了传统叙事逻辑中必不可少的深度阐释力量,并告诉人们,不管是历史还是日常,都不存在终极意义。

  如果说[星期一早晨]起码还保留着意义的多元,[土匪]则是否定任何意义,从历史的虚无,进入到了人类更深层次的虚无。在最后一个故事里,男女主角之间不再有深度交叉的关系,他们不再是夫妻关系,也不再是互相利用的情人关系,他们分属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即便在马路上撞见了彼此,也不会有交叉。

  更多原创影评请移步个人微信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土匪》观后感(三):煮不烂的文艺老乌龟:格鲁吉亚导演奥塔.埃索里亚尼

  强盗第七章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作品,不过具体评论还是过一阵再写....

  先介绍一下导演吧

  “对我而言,最好的电影--真正的电影--是那种无需翻译的电影。”

  ------奥塔.埃索里亚尼

  80年代初,为了摆脱苏联电影工业令人窒息的保守和政治化的烦扰,两位导演从苏联来到欧洲.本意只是到意大利拍片最后却被迫离开祖国的安德列.塔科夫斯基在此之前早已凭借其优美而私人化的电影在西方获得了极高评价,而另一位,从一开始就抱着流亡心态的奥塔.埃索里亚尼(otar iosseliani), 直到离开格鲁吉亚共和国来到巴黎之前都还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导演.1986年因癌症去世后塔科夫斯基的声誉因其在流亡期间拍摄的<乡愁>和<牺牲>而进一步提高,众多电影同道把他的言论奉为圭臬,被沉重的思乡之情折磨而死的忧郁知识份子形象更是让他带上了传奇色彩.而与此同时,埃索里亚尼在欧洲大陆依然不为人知,尽管他已经在几个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获得了大奖.

  虽然塔科夫斯基经常称埃索里亚尼是他最欣赏的电影导演之一.但他对这种恭维却并不领情,他曾批评过塔科夫斯基的美学品味:"总是强调自己(在宗教上)多么虔诚是一种有点粗俗的行为---就像吹嘘你的父亲是个贵族一样."这一批评非常符合埃索里亚尼的的一贯作风---他对名望毫无兴趣,所以他的电影在艺术上也从无半点妥协.如果说塔科夫斯基尚且会因理想和现实的脱节而犹豫摇摆,那么他就是个蒸不熟煮不烂的硬核桃。

  埃索里亚尼1934年2月2日出生于今日的格鲁吉亚首都笫比利斯(tbilisi),十几岁时在笫比利斯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尤其专注于作曲,指挥和钢琴演奏方面.1953年他为了在大学学习版画艺术而前往莫斯科,来到之后又决定主修数学,但还是不太喜欢,两年后退学,转而进入莫斯科著名的国家电影学院VGIK(Gerasimov Institute of Cinematography).

  他进入学院的时机非常恰当,1953年随着斯大林的去世,苏联的政治和文化气候开始宽松,后世称之为“解冻”。苏共中央为此做出了增加电影生产的指示,从1919年起苏联的电影业就一直是国有并为国家所控制,从制片到发行都由1922年成立的Goskino(中央国家摄影-电影总公司)一手掌控,这也就意味着从电影题材到拍摄方式,从导演任命到影片上映都是党办机关说了算(当年塔氏<潜行者>的拍摄就在这上面惹了大麻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苏共的这一指示实际上就意味着要培养更多的电影导演.

  埃索里亚尼入读VGIK的时间和安德列.康查洛夫斯基(andrei konchalovsky)以及瓦西里·舒克辛(vasily shukshin)和塔科夫斯基等人相近,结果最后这批人不是流亡就是早死。塔科夫斯基师从米·罗姆(mikhail romm), 埃索里亚尼则拜在当年与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以及维尔托夫等人共同建立了苏联无声电影,传说级别的导演亚历山大.杜辅仁科 (alexander dovzhenko )门下.杜辅仁科自己是乌克兰人,拍摄的电影很多都有乌克兰文化背景,被认为是俄罗斯第一位地域性导演.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是部部地位崇高分量十足,而且他在很多电影小组从事幕后工作.埃索里亚尼的格鲁吉亚背景显然和他非常合拍,有趣的是,同为格鲁吉亚导演的帕拉杰诺夫也是受其指导,甚至在入读电影学院之前也和埃索里亚尼一样在笫比利斯音乐学院学习音乐.

  1958年,埃索里亚尼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电影,一部名为<akvarel>的短片,在尚为学生身份的时候,他就回到格鲁吉亚并以助理导演的身份进入了格鲁吉亚电影公司(gruziafilm studios),然后很快就升为导演.1961年埃索里亚尼从VGIK毕业,同年在老家笫比利斯的一栋古老建筑里拍摄完成了名为<aprili/april>的五十分钟长片.讲述关于一对住在破旧公寓里的年轻夫妻,他们之间的爱强烈到让没有水电的日子也甘甜如蜜。但是当他们有能力购买更多的家具和饰物的时候,却开始争斗以至于发展到了分手。《四月》被苏联当局以过度形式主义的理由禁映了,因为这是一部完全没有对白的试验电影!直到1973年才几经删减后勉强放行。

  失望并愤怒于自己处女作的被禁,自尊心强烈的埃索里亚尼竟然选择离开电影这一悠闲的文艺行当转而去当体力工人了!他在捕渔船上当过水手,还在格鲁吉亚鲁斯塔维市的冶炼工厂买过苦力,直到1966年才回到电影业.两年后拍摄了自己第一部得到公映的故事片《落叶/falling leaves》,尽管本片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并被当作宽松文化政策的成果之一,但是由于苏联当局的阻扰,伊索塞里尼之后的作品还是极为稀少,他也并不焦急,只是默默的经营着每一个机会。

  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很多电影导演不再只关注苏联社会的大方面而是转向地方题材,其作品更多牵涉到他们家乡的民族主义自觉而不只是跟随共产主义路线。埃索里亚尼苏联时期的最高杰作《田园牧歌 》就是这一趋势的产物,这是个关于一群来自一个弦乐四重奏小组,受到过良好训练的音乐家在格鲁吉亚的一个小村进行排练的故事。虽然他们偶尔会有争吵,但是最后四人逐渐都被乡村的生活和当地的文化所深深吸引了,本片细腻琐碎而诗意盎然,看似结构松散实际关联紧密。苏联当局将这部作品搁置了好几年,直到1982年也只获准在格鲁吉亚及少数地区小范围放映。

  在《田园牧歌 》终于得以上映的时候埃索里亚尼已经离开苏联来到了巴黎,并立刻就去拜访他一直很敬重的喜剧导演雅克.塔蒂(jacques tati),声称塔蒂的长镜头和冷幽默对他的影响很大,这在他06年的最新喜剧作品《秋天花园》中展现得最为明显。在法国他终于能够自由拍摄那些高度个人化的作品了,从《月神的宠儿》到《于是有了光 》和《 强盗第七章》,以及其它许多记录和电视作品,在此期间他的作品逐渐融入了越来越多的西方元素并屡获大奖。虽然摆脱了政治的钳制,金钱的麻烦却又随之而来,因为作为一名专业“电影节导演”,埃索里亚尼的“文艺票房”号召力实在与他的获奖记录不合。。。。当年与之同为政府打压对象的格鲁吉亚同乡谢尔盖.帕拉杰诺夫和阿布拉泽,尽管奖项没他拿的多,在当时却因为各自独特的风格而在西方世界获得了比他更大的名气.

  埃索里亚尼曾说自己的电影是抽象的喜剧,这无疑是对他那反传统的风格,暧昧的幽默和含混的主题的绝妙描述。这位特立独行的电影人蔑视精心编织的紧凑情节和喋喋不休的台词,他总是将自己的电影构造成一系列互有关联的藤蔓,既缺乏说明而又吝啬台词,只是用干净的画面构筑出一个荒唐疏离的幻梦世界。他喜欢让业余演员和完全没有表演经验的人出演角色,因为他不想让观众在片中认出熟悉的脸。如此回避传统的电影制作,是因为他说自己追求的是“纯粹的电影”。他的拍片速度不快,而且总是会为找到下一部电影的投资而大费周章,但是他拒绝因此而去拍摄迎合大众口味的电影,“(好莱坞)全是些陈词滥调,以一种像生产汽车一样生产电影的方式制作出来的标准化产品。”他在纽约<时代周刊》的访谈中说,“所以大多数电影都是一个模子。。。而我则在努力开拓那些还未被理解的领域。"埃索里亚尼的电影风格太过内敛纯粹,为人也太过沉默倔强,既不像阿布拉泽那般会利用民族元素和政治暗喻来获得关注,更没有帕拉杰诺夫为美疯魔的狂野不羁,就连想将之包装成”文艺商品“都难上加难。客观说来他确实缺乏天才如塔科夫斯基者般的傲人天赋。但他拥有的则是深厚的美学素养,细腻的观察力以及对个人理念的固执追求。而时至今日,前面几位只各自留下几部作品供人凭吊,而奥塔.埃索里亚尼则像冷静的乌龟一般继续爬行在寂寞的电影跑道上。

  主要获奖记录:

  [[2002年] <星期一早晨>, [[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

  [[2002年] <星期一早晨>,[[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1996年] 强盗第七章,[[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狮奖)

  [[1989年], 于是有了光,[[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狮奖)

  [[1984年], 月神的宠儿,[[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狮奖)

  [[1981年], 田园牧歌,[[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作品年表(非英语类片名则一律为法语):

  [[2006年] 秋天花园/Gardens In Autumn

  [[2002年] 星期一早晨 /Monday Morning

  [[1999年] 我不想回家 /Farewell,Home Sweet Home

  [[1996年] 强盗第七章 /Brigands,Chapter.Ⅶ

  [[1994年] Seule,Georgie(记录片)

  [[1992年] 追逐蝴蝶 /The Bbutterfly Hunt

  [[1989年] 于是有了光 /And Then There Was Light

  [[1988年] 托斯卡纳修道院 /Le Petit Monastere en Toscane(记录片)

  [[1984年] 月神的宠儿 /Favorites of the Moon

  [[1983年] Euzkadi Ete(tv)

  [[1983年] Sept Pieces Pour Cinema Noir et Blanc

  [[1982年] Llettre d'un Cineaste(tv)

  [[1975年] 田园牧歌/Pastorale

  [[1970年] 日常生活 /Lived Once a Song-Thrush

  [[1969年] Georgian Ancient songs

  [[1968年] 落叶/Falling Leaves

  [[1964年] Tudzhi

  [[1961年] 四月/April

  1960年 Intercity Train(编剧)

  1959年 Sapovnela(短片)

  1958年 Akvarel(短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