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逝水年华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逝水年华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12 20: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逝水年华经典读后感有感

  《逝水年华》是一本由许渊冲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页数:2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逝水年华》精选点评:

  ●月盈而虚

  ●2011.7.2 九亭阅 以前买的,今天读了,我看的是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好象是04年印的,应该和豆瓣这个08的是同一个版本。里面还附了几篇年轻时的日记,很有意思,当年也是标准的文艺青年。

  ●似水年华~ 时间就像水,捧在手心里,没多久,慢慢就漏了。人生也如此,怎么样才能不虚此行并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我需要思考的,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

  ●前一半远精彩于其后。对于他的经历、当年风采,以及记忆力我是非常倾慕的,但对他主张的诗体译风却要保留意见。许先生的译作是译给自己和知己的,我不是他的知己,所以他的译作对于我只是咀嚼过的食物,即便他的唾液是玉液琼浆,我也“不忍”咽下。

  ●才子、狂生、多情郎;毫不避讳地自称“诗译英法唯一人”总让人觉得有些恃才傲物,更何况许渊冲的同辈长辈中出其右者大有人在,不过术业有专攻罢了,也没见他们自诩如何如何了得,因此给三星。正如开篇所说,是自传更是一代人的合传。当年联大旧事,各怀文韬武略的同学少年,这么特殊的大学岁月,很令人羡慕嫉妒恨。尽管明文暗语的自夸,但是所说的翻译理论翻译心得,还是句句在理的。实践出心得。好的翻译家都是勤勉炼就的。

  ●多彩的年代,美好的追忆,那些奠基文化的大师啊,难追难再。

  ● 出国前比出国后部分好看

  ●许爷爷"是真名士自风流"...另外赞叹那如神殿般的联大=.=!!!

  ●08-3-16“心中”受赠书

  ●联大的事情还是去看汪曾祺或《上学记》,但一些翻译理论比较受用。

  《逝水年华》读后感(一):联大的精神

  对于西南联大总是心存着几分神往。先生和学生的故事,总也看不够。这本书是一个联大学生对于那个时候的回忆。当然你可以说作者挺自恋,全书弥漫着一股比较强烈的精英主义。不过只是看看这些故事,感受一下那时的氛围,还是比较轻松的枕边读物吧。

  《逝水年华》读后感(二):慢慢看,欣赏啊

  这本书开本很合适,书虽不厚却读了好几天,可能跟节奏有关吧,在图书馆拿了这本书还有好几本杂志搭配着,说着也是因为贪心看书时总会想到速度,有时会觉得自己好多好多东西都不了解所以心急,看他们回忆当年的故事时讲的故事并非那么吸引人,就先放一边看杂志,杂志看累了就拿出这本书翻两三章。倒是这么种读法使得更能体会他们当年读书时那种情怀。因为现在我也在读大学,有自己关于自己生活的一些体会再看到他们当时上学时的那种情状,所以不免对那时的生活很神往。

  印象最深的是许先生不论听了什么样的讲座或是上课听了哪位名师的指点都要联系到翻译上来,这也是他之所以成大家的根本吧。

  在书中有一句话是许先生的一位同学所说;我也在联大学习生活过怎么就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呢?其实也是我想说的话,而今回忆高中总会笼统的讲一中好美,美在哪里我却说不出自然也写不出许先生笔下的那样令人神往的联大的生活了。只是希望很多年后我想起我现在读书时的生活不至于没有东西好讲,当然我不能仅仅只是希望。

  《逝水年华》读后感(三):读《逝水年华》评论后我想说

  先说说我和许先生的缘分——初识先生时,是高三看《作文素材》;那时感觉先生经纶满腹,但却有些许恃才傲物;而后先生成了我“八股”文章中常用的一个素材。高考过后,不甚看书,久而久之,就忘了先生的名字。几日前看《朗读者》节目,我再一次见到了许先生,先生精神矍铄。老而弥坚,当他回忆初译林徽因《别丢掉》时,丰富的充沛的情感深深地感染了我,他仍有一颗年轻的心灵。我索性去图书馆借了一本老先生的书看,很随意地挑选了《逝水年华》,谁知一开始便被先生的文字深深吸引。

  必须要说明的是,先生这本回忆录自传里并未以自己为主体。他回忆的是老一辈大师的风流韵事。老人更多回忆的是西南联大的生活。用书中李宗蕖给先生写的心中写道的:“小儿子念祺读了说:‘为什么我就没能在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学术氛围中生活过?’ ”窃以为,老先生选择在鬓已星星的时候这本书,是对少年锦时生活的追忆,对故人的缅怀,字里行间都是真情与满足,须读者沉心静气地去读,置身其境,便能体会其中深情。此外,现在来读这本书,对照当代,先生这本书是对这个时代教育的反讽,对这个时代浮躁的反思。名师凋零,大师难出,便不足为奇。

  可追忆缅思,可平心静气,着实好书。

  《逝水年华》读后感(四):《看的是修订版》

  白天复习就没带手机,看完之后在本子上写了一大堆感想,额,字有点多,不想打出来了,就说几个想的起来的点吧。

  1-西南联大这所大学真厉害,学风是真的开放。或许,理想的大学和大学生活应该就是这样子吧,不止有生活的琐琐碎碎,还有扬我中华的远大抱负。

  2-以前我读小学初中高中课本出现过的人真厉害,朱自清、钱钟书、杨振宁、闻一多、沈从文、陈演恪……以前只是知道他们优秀,但是没想到这么优秀。

  3-学翻译的人可以多看看这本书,毕竟作者就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里面讲到了很多关于翻译的东西,可以学习。

  4-这书读下来,给人一种感觉就是作者语气有点狂,不过,他本人也确实有狂的资本,,,人无完人嘛,所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好。

  5-若我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多了一份兴趣,这书有一部分功劳。越来越发现,从前学习过的、背过的传统文化知识,用“博大精深”也不足以形容了。

  6-最后,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会有的。所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

  碎觉!

  明天继续早起复习!

  加油鸭!

  《逝水年华》读后感(五):一个翻译家的养成

  许渊冲《逝水年华》再版问世后,似乎有不少批评之声,许先生的“自负”乃至“自恋”,让惯以谦逊为美德的国人很不适应。尤其是他一定要和他人比出高下争出胜负的那股劲头,也未免太较真了些。但是许先生的自负自有他的成绩作为底气,却是无法抹杀的。而且他并不以为自己是横出的天才,而是细致生动地交代时代、环境对他的赐予。这本回忆录纪录了他作为一个翻译家的成长历程,让我们看到他如何从前贤同辈汲取营养,酿造独属于他自己的蜜,我想这才是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

  那是一种今天无法复制的经历。我们看到许先生三十年代读高中时的国文教师汪国镇,“高一时讲文字学概论,高二、高三时讲中国文学史,课本是他自己的著作。另外还指定《吕氏春秋》、《庄子》、《荀子》、《论衡》、《文心雕龙》、《史通》、‘四书’、《文史通义》等书,每学期各自选定一本为课外读物,轮到课堂测验的那一周,要交一篇读书报告,可以由各人畅叙读书心得,驰骋思想”,这在今天的大学似乎也是难以办到的吧,难怪他后来“在联大听余冠英教授的《中国文学史》,觉得汪老师讲的《文学史》简直不在其下”。古典教育给他打下了诗词方面的功底,许先生作为一个外文系的学生,可以写旧体诗词,这就为他此后的中西互译打下了基础。

  后来他进了西南联大,这是如今人们津津乐道几乎已成“神话”的一所大学。在我所读过的有关西南联大的文字中,《逝水年华》大概是最近于鹿桥《未央歌》中那种万川印月纤尘不染的境界了,书中写情感的若干节毫不造作,纯真的青年情怀历久不灭,堪与《未央歌》媲美。老师宿儒,同学少年,都活动在一片温煦的空气中,而又各有其性情面目。许先生上一个善于学习的学生,他似乎处处都能获得启发,为自己日后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积累材料。不仅在本系叶公超、钱钟书、吴宓的课堂上,闻一多的《诗经》、冯友兰的“天地,乃至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和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都融合在他对翻译的思考中。视野的广阔和思维的敏捷,在在令人惊叹。我想这不仅是许先生的个例,民国时期大学外文系大多以文学教育为主,注重中西文化的沟通与融合,而非单纯的语言技术的训练,因而名家辈出,从这个意义上称之为近代大学教育最为成功的范例也不为过。

  西南联大外文系奠定了许先生一生事业的基础,此后他出国留学,学成归国,以译作贡献于世,好比大侠出山,仗剑江湖,终成享有国际声誉的一代翻译名家,这都是后话,略略带过即可。只是许先生的独门秘技,要能发扬光大才好。然而失却了往日的制度与环境,再要“养成”这样的翻译家,岂不难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