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餐馆》影评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餐馆》影评摘抄

2020-10-13 17: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餐馆》影评摘抄

  《中国餐馆》是一部由吴刚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餐馆》精选点评:

  ●自己听听那些词汇合理吗!?

  ●吳剛聲音好聽,世界各地的中餐廳故事,不滿意的是吃貨吧只想看吃的,一星莫名。題目就是中國餐館不是中餐,審題,審題。

  ●我就觉得不错。黑子在干嘛???

  ●因为自己在海外,看到中国人在海外拼搏真的觉得很感动,故事吴刚声音+1分

  ●这叫什么美食节目 看过一集 放弃

  ●一般纪实性美食节目

  ●干啥啥不行,跑题第一名

  ●在哪都有家的味道

  ●中国师傅在全球

  ●第二集的电影梦的兄弟很棒!

  《中国餐馆》影评(一):用美食作载体寻找共鸣,用餐馆作桥梁输出文化

  刚看完《中国餐馆》第三集,联想到最近李子柒的争议,到底老板黄钺做的中国餐馆能算文化输出吗?

  鼎盛时期2500多家中餐馆,到现在只剩1000多家,十几年来在外打拼的中国人始终用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的知识见闻影响着那些对他们不太友好的荷兰人。

  他们意图扎根在这片并不大的土地上,即便是在做着不能视作“体面”的劳力工种。然而,儒雅温柔的老板黄钺似乎也是这样,从小为了爱情漂洋过海来到陌生的城市,自接手餐馆后以高标准去要求,以最贴近“中国味”去做产品,大到店铺装修人员配备,小到酱汁调制上菜顺序,处处讲究只为向外国人还原出最真实最吸引的中国。

  这大概就是老板黄钺和李子柒的相似之处了,用着不同的载体去跟外部世界寻找共鸣,有些事情就是这样的,只有当你真正去尝试去接触了之后,也许才能把原有的误解消除掉,从而发生兴趣甚至爱上。

  《中国餐馆》影评(二):逆境前行,挑战挫折,中华儿女当自强

  本来是冲着美食来的,却没想到被餐馆背后的种种故事所打动。今天看了南非这一集,内心的感触更多了一点。记忆最深刻的是川香楼老板的精益求精、老李的勇气与魄力。当看到这些画面声音时浮现在我脑海中的一句话是:中华儿女当自强! 人们常说:勤奋是中国人流淌在血液里的种族天赋,这句话足以说明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在文化的熏陶下,中华儿女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勤奋、是务实、是勇气、是魄力、是追求更好……但在生活中,我们会得过且过、会贪婪慵懒、会踌躇不前、会放纵迷失;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去看看身边的人,看看那些被我们忽视的人,看看他们是如何努力奋斗、努力生活。就像餐馆老板努力追求、尽心尽力;就像老李,虽然用着中式口音英语,但不影响他的勇敢魄力、不影响他的进取和成功。 餐馆老板的精益求精应该是我们现代很多人所缺少的一种品质。不久前大学教育出现了改革调整,重新把关大学教育,还有就是各个大学纷纷清退不少混学历的留学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现在很多人都是得过且过的状态,他们无理想、无追求,缺单单对娱乐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经验。同样,老李的勇气和魄力也是很多人需要学习的品质。举个例子,很多人都有学了很多年英语却不敢在外国人面前说英语的经历。这大概就是老李这个例子最能带给我们的思考了。 总之,看了这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努力、自强。无论身处何处、无论身处何境都要努力向前、努力生活、做最好的自己。

  《中国餐馆》影评(三):世界之大,我们游历四方,渴望的不过是那碗故乡味

  为了美食来追这个纪录片,却意外的发现片子真的很好看。今年美食纪录片特别多,也就是所谓的下饭剧,美食配上精致的画面,吃饭总是特别香。但是我觉得误区就在这里,如果只专注拍菜而忽略做菜的人,那就不能称之为纪录片,而是美食观察。

  既然节目去了那么多个国家拍摄中餐馆,我想如果只精于拍摄菜品本身未免就有点可惜,但是我很惊喜的发现这部纪录片也在关注美食背后的故事,注重人的情怀。

  这两周追着看了一二集,分别是讲斐济和坦桑的中国餐馆,我觉得选址特别有意思,谁能想到在大洋洲的斐济能吃到山东师傅做的渤海海鲜,或者远在东非的坦桑尼亚,能吃到东北著名的铁锅炖。

  可能是自己长年在海外,对于海外的中国餐馆有一种不一样的感情。中国的街边的苍蝇馆子永远很美味,网红餐厅永远在排队,可是都抵不上异国他乡里,胃里塞满三明治,面包,pizza被论文折磨的夜晚,我只想找一家最喜欢的中国餐馆大吃一顿。家乡熟悉的食物,熟悉的味道总是异国他乡里最温暖的慰藉。

  斐济的中国老板和当地人一起打鱼的画面看的很惊险,纪录片里能看出摄制组非常用心,水上水下同步拍摄的。我一直以为海里捕鱼都是大船作业,谁想到摇摇晃晃的一艘小渔船也能去海里捕鱼,而且看着很危险,结果船真的开到一半还没油了需要去借油。还有那些海外的船员,长年在海上飘荡,看他们眼神都有些木讷,讲话也有点迟钝,也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害怕摄像机,老板跟他们相处感觉还是有距离,这段要能自然点会更好。

  坦桑这集的人都特别有意思,感觉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民都天生特别开朗,然后东北配上坦桑人民的日常简直太可爱了。老板家女儿吐槽说她爸妈决定去坦桑发展时说,“他们说跟我商量商量,结果第二天就把家里车给卖了”,简直人间真实,东北小妮就是很惹人喜欢。

  以前只听过坦赞铁路,但是不知道真的这么多非洲小哥真的会说中文,热爱中国,还特别喜欢吃东北菜。还有摄制组录音机坏掉的那一段也很传奇,谁能想到剧组最后是在坦桑一个偏僻理发店里找到两个黑人小哥在售卖这种专业的录音机,而且小哥也有一个电影梦。另外Rap真的是民族天赋,小哥随口就能来一段,毫不露怯。

  这个纪录片很大亮点之一就是吴刚老师的配音,简直是绝配,要是不是开头放了“达康书记”我也想不到这么他的声音居然这么契合纪录片,不愧是人艺的老演员。美食节目不仅有食物,更要回归人,回归本质。用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中餐馆,折射出中国食物、中国餐厅、中国人和世界的关系,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故事。

  《中国餐馆》影评(四):这些人情味十足的餐馆才是城市之光!

  晚上看了一系列关于海外中餐馆的纪录片,对其中介绍的北海道一家叫“聚宝”的中国饺子馆感触很多,这家饺子馆由一对天津夫妇经营,因为夫妇俩为人和善热情,饭菜好吃又价格公道吸引了不少日本当地人光顾,有些老客甚至天天一下班就过来,也不吃东西就吧台喝点酒再回家,来的最长的大叔坚持了16年,摄制组要采访他,他有些高冷不爱搭理,直到快结束拍摄时,老板娘的随口一个问题让他打开了话匣。

  老板娘问:如果这个店不开了,你们会在哪儿喝酒?

  大叔说:在家。还安慰老板娘说:不会不干的,在那之前我就死了。吧台边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客纷纷表示我们就要在聚宝结束。说着说着气氛就伤感了起来,大家眼角都湿润了。

  老板娘说:冲着你们,我这店也要开下去!

  恰好昨天看豆瓣一个帖子,讲国内外不同生活的经历,作者说经历了国外的“慢生活”,回到国内,在反思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否需要那么多外卖,是否需要那么多淘宝购物,线上的快捷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同时感叹线下实体小店的萧条。结果评论里下面一堆人都在骂作者圣母婊,说中国发展得多好,这些都说明中国发达,比国外强多了,你不喜欢可以滚出去!你不知道外卖给多少人提供了岗位?多少人生活便捷起来……

  这一系列纪录片,好多中餐馆都是几代人过来吃饭,老客过来吃饭拉家常就跟回家一样。说实话挺羡慕的,反观这些年中国的变化,是发达了,但稍微上了点年头的小店一旦名气大了或变“网红”了,各种利益就纷至沓来,要么房租涨了,要么经营者飘了,或者引起相关部门街面整顿了,尤其在大城市里,稍微有了点感情的“去处”,没几年就消失了……还有些眼瞅着飞涨的房租,顾着老客的情,苦苦支撑,令人唏嘘。

  其实越是冷漠飞速发展的社会越需要保留住这些有口碑的人情小店/餐馆,因为它们不仅仅是一个经营场所,也是一个社区的连接点,一个商业快节奏社会的歇脚处,一个逃避日常琐碎的独处时光,一个暖人心窝的心灵休憩站,更是一个独具魅力城市的招牌和灵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