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藏的人读后感100字
《躲藏的人》是一本由艾利克斯·希尔著作,北京少儿出版的267图书,本书定价:21.80元,页数:2007-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躲藏的人》精选点评:
●最爱的童书
●想交换《天蓝色的彼岸》看,北京的。
●很好看 作为一部童话 也很适合大人看 但我觉得结局太仓促了
●不是我的菜啊……总觉得有点拧巴
●很喜欢这种感觉的书,读起来很舒服,在读了一半之后我居然舍不得看了,怕太早看完这本书以后找不到这种书看要怎么办,想到这里默默的在心里流了一颗黯然销魂泪,合起书,然后留到星期天一边泡脚一边把它看完了。温馨的书
●这书绝赞!
●很可爱的故事 对生命价值的蹂躏 让人心寒 以及激起对生命的尊重
●过程很揪心结局很舒心
●儿童一直都很珍贵 不过当他们变得稀少时 世界会变成怎样呢
●“美好的”伪童话
《躲藏的人》读后感(一):补个简介
讲的是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可以靠科技活到200岁,但却丧失生育的能力,所以孩子变得特别珍贵。为了防止孩子的长大,人们通过手术让孩子永远不长大,所以出现了一些即使已经上百岁但外表还停留在孩子时代的人。故事通过一个真小孩的眼睛去发现这个社会的扭曲与虚假而展开。
《躲藏的人》读后感(二):人类在无止尽的欲望中孕育着悲哀
想要生活的好,又想要长寿,但大自然总是公平的残忍,它让大多数人失去生育能力,让这些虚假的成年人活在虚假而又漫长的外表下,充满悲哀,呵呵。。。。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拿珍贵稀有的儿童当做快餐儿童,可怜的PP人类,永远长不大,永远不知道成年和老年的样子,永远感受不到普通家庭的温暖。当学校成为一段历史,当儿童少的可怜,当一对夫妻永远没有孩子时,你就知道什么叫做自作自受了
《躲藏的人》读后感(三):那是一种信仰
当所有的人都热衷于永远年轻漂亮的时候,当所有的人都忘却了生命的初衷的时候,当所有的人都疯狂的追求永恒的时候。
是吉南,是泰伦,是他们让我找到了死胡同的出口,是他们让我没有完全沉浸在疯狂的举动之中。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我就失去了他。SHE的一句歌词。不想长大,只是成年人失望过后的逃避。想想,当我们小的时候,有谁成熟到说不想长大?
孩子,永远都不会理解成年人的悲哀。所以,他们会拿起妈妈的口红,穿上大大的高跟鞋,戴上深深的眼镜,然后跑到大人面前,寻求一句夸耀,或者一个难得的笑脸。
然而,当成年人擅自作决定的时候,又有谁会注意到小孩儿的企盼呢。不要PP,只要成长。泰伦心里如此高亢的呐喊。
如果不是有吉南,如果不是终于找到了家,如果不是。。。那么结局还有什么意义?
对孩子来说,成长,就是一种信仰;对大人来说,永远不长成,才是信仰。
《躲藏的人》读后感(四):08年的读后感
把我和这本书的相遇写的矫情一点,可以说,冥冥之中,命运让我们相遇。事实是,和lion在光合作用书屋逛时,我抽出这本书翻看,喜欢。那天我也翻看了其他一些书,但后来只到卓越买了这本和《天蓝色的彼岸》,作者都是英国女作家艾利克斯•希尔(Alex Shearer)(看看我喜欢的那些书的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国女作家;J.K.罗琳,英国女作家)。
泰伦是个真正的小男孩,凭借对幼年时光的点滴记忆,想要寻到自己的家人。
泰伦是狄特从拐骗者手里赌牌赢来的饭票,但狄特也拥有作为泰伦监护人的全套合法证明。
这是一个极度缺少真正的小孩的年代。人们通过抗衰老药让自己的容颜保持在四十岁左右,让自己的寿命延长到一百多二百岁,因此受到的报复是,大多数夫妻无法孕育自己的孩子。
一些曾经真实的小孩子,因为种种原因或目的,自愿或被迫接受了PP手术,成为PP儿童——看起来永远十来岁,实则几十岁甚至上百岁了。他们在剧院演出,唱歌、跳舞,甚至表演打架;也有的做钟点工,到客户家里做一两个小时的“孩子”。于是,那些没有自己孩子的人们,可以有机会哀悼他们的不幸,释放自以为是的爱。孩子是供应商,是财产,是宠物,就是不是孩子。
泰伦也做“钟点儿童”的工作——一个真正的小孩子会更受欢迎。他从一个有钱人家偷拿了500元钱,悄悄跑去做DNA检测和配对,然而结果令人失望到心碎,匹配的名单有一百页,每页上有一百多名字……
但这次尝试并非毫无好处,吉南发现了他。
不久,狄特假意把泰伦卖到一户有钱人家做孩子(当然,如果有足够多的钱,即使没有孩子,也可以从人贩子那里买到一个真的),换取一大笔钱,然后又把他偷回来,想用骗来的钱给他做PP手术,让泰伦永远做下金蛋的鹅。
,作者在书中说,代表小飞侠彼得潘,也代表为村民驱除老鼠却得不到说好的报酬于是把村中儿童全部拐走的吹笛少年。PP手术也具有这双重意义,可以永远在外观上是天真快乐的小孩子,但作为真正小孩子的灵魂却也被永远的拐走了。
泰伦,无论如何也不做PP手术,他要寻找家人,他要做自己,他要正常的长大,他终于逃了出来。
而一直被我认为是人贩子的吉南,也终于找到了下手的机会。
泰伦,一个孤独的小男孩,在经历了多少苦难,忍受了多少痛苦后,终于发现了以他的柔弱之力能够做到的办法——自杀。
在他准备好跳入湍急的河流时,他看见了吉南。
追踪而至的人贩子!
我知道我手中的书剩下的页数不多了,这么短的篇幅,不会出现什么新的爆发点了。要么,泰伦跳下去,获得永久的解脱;要么,被吉南抓住,泰伦终究还是逃不脱魔掌,日复一日供人们租用,日复一日装成传统书本中描写的小男孩该有的样子,然后在他长大之前,被强迫做了PP手术,在孤独、压抑和绝望中麻木终老或癫狂。我很怕是后一种结局。这个故事已经足够忧伤,忧伤,令我心情沉重,但仍焦急地抱有一丝希望。所以我希望他跳下去,我宁愿他跳下去,快跳,泰伦,跳下去,一切痛苦就都结束了。
吉南还在说着,那张老照片上有他,有个女人,有个婴儿,他找了他7年。哦,别信他的,没错。泰伦已经垮到了栏杆外。
吉南的杀手锏:婴儿的腿上有胎记。
哦,哦,泰伦刚刚没有注意到。
作者是仁慈的。直到泰伦随吉南回到家,见到了他的奶奶、妈妈、哥哥和妹妹,我依然在怀疑这是个圈套,怀疑吉南是个多么老奸巨滑的家伙,居然做的这么唬人。
我是一向喜欢光明结局的,然而这次怎么这么多疑?我想,我是太过惧怕这一切又都是一次欺骗,才不敢相信。我的理智被蒙蔽了,我买的是一本儿童读物哦,不会把结局写得那么黑暗的。为什么,会看得这么投入,我也不知道。也许是我的家人对我那么的重要,是我生命的意义,我也曾任性地为了我自己所谓的做自己、梦想和真实的生活痛苦的反抗过(过程是充满眼泪的,在爸妈的娇宠下,结果是美好的,至少对我来说),所以,看到泰伦为了寻找家人、为了做自己,几经挣扎最终无力而放弃时(那也是我曾有过的想法),心底的怜惜和悲痛达到了极点。
手中的几页,还是给了我大大的转折点,即使我将信将疑,竟有这么好的事情——泰伦和他的家人生活在一起,他重新学会了开心大笑,他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女孩,他们孕育了自己的孩子,他们很幸运,他们不吃抗衰老药,活到八、九十岁时,他寿终正寝。
不必追究作者硬要吉南遍寻到了自己被偷走的儿子,写美好的结局,说明充满希望,这是必须的态度。泰伦心中的伤痕很深,是的,然而这不必再多写了,后面短短的篇幅也足够了,因为他回家了,真正的家,人人都会相信,家人的爱会做到,家人的爱就是能够做到。
这本书自己的介绍,就概括得很好:“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神圣的,无论诞生还是死亡”,“人类不需要永生,只需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衰老也是时间的礼物。”对《天蓝色的彼岸》的介绍:“要珍惜生,但是不必畏惧死。”也同样合适。
《躲藏的人》读后感(五):《躲藏的人》|不老世界里的恐惧,探寻生命真相的醒世寓言
藏的人》,出自英国儿童作家艾利克斯.希尔(Alex shearer)之手,熟悉的人不多,但它其实是感动全球亿万读者的《天蓝色的彼岸》的姐妹篇。
如果说《天蓝色的彼岸》用暖心的童话告诉我们珍惜生命、面对死亡,那么在《躲藏的人》中,作者则用超凡想象力创造了一个真实的不老世界,外表童真和年轻的人们内心深埋着恐惧和荒芜。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个写给孩子的童话,更是一则醒世寓言,值得每一个成年人深思。
作为童话,《躲藏的人》并不深奥;作为寓言,却耐读。犹记得第一遍,我是在早些年和孩子一起读的,那个虚构世界中真实的逻辑、弥漫全书的恐惧和绝望气息让我们全身发冷。前几天我重新拿起这本书细读,发现作者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中,隐藏着对人性的悲悯和思考:
▲被虚假的童真和青春充斥的世界,是美好还是荒芜?
▲伴随着成长和衰老带来的烦恼和病痛,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失去了和时间一同老去的躯体,我们还能用什么去体验人生每一个阶段的真意?
读完,我掩卷良久,不吐不快。本文将不追求艰深的理论剖析,仅从虚构的世界真实的逻辑、不同的人一样的恐惧,以及生命的真相三个角度,细细体味这则寓言。
01虚构的不老世界,却运行着真实的自然逻辑
主人公泰伦是一个小男孩,他出生的世界正是我们所梦想的世界,尽管可能演变成噩梦……
孤独的泰伦在这个医学科技非常发达的社会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冻结自己的年龄,让自己显得更年轻,也更长寿。但同时,人们逐渐丧失了生育能力,孩子变成了稀有之物。于是孩子们不允许长大,被迫打"PP"针,永远保留孩童的模样。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或被当作赚钱的机器,或被买卖、出租,当作赌注,他们随时处在被偷走的恐惧之中。
在这个假货盛行的世界里,泰伦是一个稀有的真实的儿童,从小便被拐卖。他知道被标价的感觉是什么,他想自然成长,想回到母亲和家人身边。他竭尽全力抵抗这个虚假失衡的世界对他的包围、挤压和控制。然而,作为弱小者,他能往何处去?哪里又是他的藏身之所呢?
《躲藏的人》从孩子的视角,为我们全方位展示了这个外表繁荣光鲜、内心冰冷荒芜,让人毛骨悚然的"美丽新世界"。
2017年尤瓦尔·赫拉利写就了轰动世界的《未来简史》,对人类的未来进行预言。他说,未来的人类在医学与人工智能的双重作用下,将实现常生不老。
《躲藏的人》在大陆出版的时间是2007年,艾利克斯.希尔用他惊人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不老世界,运行着真实的自然和社会逻辑。
艾利克斯.希尔①长寿的代价是失去生育能力,大自然有其自身的平衡法则。
在书中,衰老的常见克星——心脏病、癌症、中风被一一消灭。人们生活得越来越健康,越来越长寿,并永葆青春的活力和敏捷。然后,抗衰老药诞生了,大多数人在四十岁左右都会服用这种药物,于是再也不会衰老,至少从外貌来看是这样。人们活到一百二十多岁后才会突然溘然长逝,有的人甚至活到两百岁。
长寿的代价就是不育。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命的延长,一种新的病毒也开始蔓延。这种病毒破坏了繁殖能力,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免疫。即使那些自然衰老的人也不能幸免。
这个虚构的世界里,却运行着大自然自身的平衡法则:大自然是公平的,如果没有这种病毒,人口就会爆炸,人们就会像沙丁鱼一样挤在这个星球上。所以必然会有什么东西出现,让不平衡重归平衡,也许是战争,也许是疾病,而在《躲藏的人》里,则是釜底抽薪让人不育的病毒。
一个婴儿的出现,引发一大群人的围观② "PP针"的出现,"抗衰老片"的盛行,是人性贪婪下的必然结果
给停止生长的芯片起名"pp",其实包括双重含义。
一是被成年人宣扬和自我暗示的含义,借喻于彼得.潘,代表友善的,温暖而快乐的影子,最美好的童年。
一是暗指那个穿花衣的吹笛手(Pied Piper),哈马林镇的所有孩子被他的笛声催眠,拐走,再也没有回来。吹笛手PP,代表了迷失和诱拐。
成年人想永远拥有孩子,从根本上说是迷失在人性贪婪中的变态欲望。那些幼小的,毫无反抗能力的小生命,被人贩子或者自己至亲的父母,用"PP"手术剥夺了自然成长的权力。在做完手术那一刻,他们便从心理上永远失去了童真,一步跨越了童年,但身体却永远留在了童年,只剩下日复一日的心理错位、虚假脱水的稚嫩。
“PP女孩儿”和泰伦抗衰老药的盛行,源自人性中对青春永驻的狂热欲望,这些成年人迫不及待地吞下药片,却从此走入另一条看似前景光明,实则充满恐惧和绝望的不归路。
美与丑、明与暗,事物的正反两面,从未如此尖锐,却如此合理地共存。这个被人为变美的世界,唯独失去了平衡与和谐。
但谁又能说,这不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迫不得已的平衡逻辑呢?
02不同的人一样的恐惧:如何摆脱人性的贪婪和漫长的余生
①真实的孩子,害怕打PP针,被变成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而打了PP针的人,则恐惧着日复一日假扮成孩子的漫长余生。
书中有一段情节给我很深的震撼:
泰伦渴望有同龄人一起玩耍,有一天他终于在路上遇到一个小男孩,被一个金发男人牵着,做着"钟点儿童"的生意: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一个接一个,一天接一天,一个小时接一个小时,扮演别人永远不可能拥有的小孩。
钟点儿童这个"男孩"已经四十八岁了,这个经历了几十年"钟点儿童"生活的PP男孩,
"眼睛里充满惊恐,小小的漆黑眼睛,但却压根儿不属于儿童,像是属于什么不知名的生物。"临别时,"男孩"对泰伦说:"永远不要做PP手术,孩子,永远不要。长大、变老,然后死去。永远不要做PP手术。听我的。"
这告诫中,有太多的恐惧和深深的绝望。从书中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PP男孩和金发男人并非父子关系,也是一个不知被倒手了几次的受害者。如果泰伦也打了PP针,这个"男孩"就是四十年后泰伦的样子。
书中还有一个典型的PP人——永远的小甜心,跳踢踏舞的维吉尼亚小姐。她是由自己的父亲安排做了PP手术,永远保留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形象,也从此成为一棵摇钱树。
维吉尼亚从八岁开始在舞台上跳舞,一直跳到了一百二十五岁,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来看她的专场演出,从中幻想自己也有一个这样天真可爱的女儿,找寻虚假的慰藉。
“永远的小甜心,跳踢踏舞的维吉尼亚小姐”演出海报这些做了PP手术的“钟点儿童”,还有一直扮演着孩子角色的维吉尼亚女孩儿们,他们的内心是怎样的扭曲和绝望,没有人在乎。
② 吃了抗衰老片的成年人,害怕的是过尽千帆,人生阅尽后漫长的等待和虚无
曾经花了大价钱买下泰伦做孩子的哈廷格夫妇,已经一百多岁了。他们在这漫长的一生里,尝试和钻研了自己所有的爱好,但是余生仍然是那么漫长,死亡依旧遥不可及。在看完一次音乐会之后,在返程的计程车上,哈廷格先生和夫人并排坐着,但他们没有交谈,也没有看对方,都茫然地看着窗外——
他(哈廷格先生)似乎已经厌倦到极点,似乎跌入了一片真空,一片巨大的茫然洪荒,抽空了全部的灵魂。他拥有完美的体魄,知晓、拥有、体验过生命周而复始所能提供的一切。是的,他已经啖尝过所有的菜品,只除了最珍贵最美味的那一道——死亡。泰伦只是哈廷格夫妇的新宠物是的,时间不等人,时间永远在流逝。但是,对于书中那些永远四十岁的人来说,时间是静止的,至少貌似如此。每一天都像是永恒,每个下午似乎都不知如何打发,每一个黄昏都无穷延伸,直至永远没有尽头的黑夜。人生苦长,在你把所有可做的事情都做完之后,你又该做些什么呢?在你把所有该体验的都体验过,一切该去的地方都去过,该读的书都读过,一切该听的音乐都听过,在你熟知了每一支交响乐的旋律、每一首歌曲的音符,每一个剧情的转折,每一件艺术品的笔触之后,你又做什么呢?你又想做什么呢?
所以,那些长寿的人,都拥有一种奇怪的面容:
不是满脸的皱纹,也不是弯曲的脊背。他们和四十岁的人一样,没有皱纹,腰板挺直。奇怪的是他们的眼睛,似乎穿越了漫长的太空,见证过宇宙的浩渺,同时也感染了它的荒凉与永无。读到这里,禁不住对书中人产生了深深的怜悯。他们对余生的恐惧和厌倦,都通过那对绝望的眸子,望向书页外的世界。他们想挣脱,但却注定徒劳,只能被命运的洪流裹挟着,无力反抗,直到那遥不可及的人生终点。
艾利克斯.希尔,这位为孩子和成年人写书的作家,他的书中充满了对生命本真的尊重,对人生每时每刻的眷念。他通过对这个虚构世界中真实人性的关怀和细致入微地展现,告诫我们应理解和善待生命的真相。
艾利克斯.希尔那么,生命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03生命的真相,应是顺应生老病死的轮回,对人生每个阶段的体验和感恩
我们应该怎样活着?那些我们以为的烦恼、痛苦到底意味着什么?
美国喜剧演员亚当.桑德勒曾出演过一部电影:《人生遥控器》,看似荒唐实则极其认真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主人公迈可是一名建筑师,事业有成的他有个美满的家庭,美丽贤惠的妻子,一双可爱的儿女。但他为了工作和晋升,总是没时间享受天伦之乐,没有耐心面对生活中的琐碎烦恼。
正在他挣扎于事业和家庭的矛盾时,一个万能遥控器的出现令他欣喜不已,因为这个遥控器可以控制他的生活,所有来自家庭与生活中的困扰都可以快进,于是他轻易地躲过了生病、争吵、和家人共度的琐碎时光。
直到有一天,遥控器根据他一贯的喜好自行其是,完全失去了控制。时间迅速向前走,好像只是在眨眼间,时间已经过去二十年。他成为公司高层的同时,也错过了人生中很多重要的时刻:曾深爱着他的妻子离开了他与别人结婚、父亲逝世、儿子结婚、女儿长大......此时他才幡然醒悟:
那些自己嫌麻烦而故意逃避的东西,竟是如此美好:陪妻子共度一生,陪孩子长大,陪父母老去,而我们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丰盈和成熟——它们代表的,恰恰是此生的价值和真意。然而一切都为时已晚,他在弥留之际努力告诫儿子:不要重蹈覆辙,多把时间留给家人。
从某个角度来说,《人生遥控器》中的迈可所经历的痛苦和后悔,与《躲藏的人》中人们所经历的恐惧、绝望和虚无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把时间快进了,错过了那些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而那些永葆童真和青春的人,则好似给人生按了一个暂停键,生命的外壳不再成长和衰老,只有时间在向前流动,仿佛永恒、无穷无尽。
这真的是我们梦想的世界吗?
好在,《躲藏的人》作为经典童话,奉献了一个暖心的结局,让读者在满怀的压抑中看到一丝希望:泰伦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然而就在将要跳下河的时候,看到了吉南和他的照片。吉南是泰伦的父亲,一直苦苦寻找泰伦多年。
终于,吉南把泰伦带回故乡,那是一个没有抗衰老药、没有PP手术的世外桃源——人们在阳光下劳作,白云在蓝天上舒展着身姿,风轻柔地吹拂。乡村公路一直延伸下去,穿过密密的树枝的穹顶,枝条蜷曲着垂下来。汽车经过,撒下片片光斑,枝叶的光与影,倾泻而下。
那里的人们顺应自然规律,安然老去。泰伦的奶奶脸上爬满了皱纹,可是她真好看,脸色棕黑,像一颗核桃,干枯苍老,但却美得像一片秋叶。她用苍白的灰暗的眼睛温和地看着泰伦。
读到这里,我热泪盈眶。
04写在最后
泰戈尔在《生如夏花》中写道:
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还在乎拥有什么。人的一生,不正当如此吗?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神圣和独一无二的,无论是出生,成长,变老,还是死亡。
而那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故乡的泰伦,正是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童真小孩吧!
请善待他,让他自然长大。
——全文完——
秋意:用浅淡的笔,书写冷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