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眼年华,动人幽意:从萧红到叶嘉莹经典读后感有感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从萧红到叶嘉莹》是一本由王鹤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从萧红到叶嘉莹》读后感(一):如烟旧梦,才情民国 ---评《过眼年华,动人幽意》
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民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既有别于封建时期对女性的封建礼教束缚压制,它又有别于今时今日大势所趋下的男女平等。对于民国而言,这正是一个诸多先进思想涌入,众多有才情女子们试图摆脱枷锁,直面旧礼教与新思想的交锋,争取独立自主的阶段。
于是乎,民国时期柔弱的女性变得更加地坚韧,成就着传奇,爆发着炫目的光芒。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事业的一切,无不使得她们时时面临抉择,关于独身问题、离婚问题、出走问题、革命问题、汉奸问题……王鹤的《过眼年华,动人幽意》倾力为我们分享着有关于民国才女传奇的故事。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这是一套以两个分册形式展开讲述的读物。“从萧红到叶嘉莹”和“从林徽因到张爱玲”这两本分册逐一介绍着众多我们曾经知晓的民国才情女子。其中的一些女性其实我早前也读到过相关的书籍,但是这套系列读物将更多才情的民国女子写入了书中。当我们翻看书册,无论是文字的描述又或者是照片画面的呈现都仿佛让我们看到这些才情的女子正款款向我们走来。讲述她们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更是分享着她们不一样的才情个性。正如本书封面上所提及的:“读才女的故事,过自己的人生”。这里的故事是属于她们的,但是这里的人生更是她们无所畏惧地活出真我的写照。
相较于以往同类的民国女子传记类,我觉得这套读物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内容丰富。不可否认,书中提及了很多的民国女子。有我曾经知道,也有我曾经不曾听闻的。但是真正地看了这些故事后,我觉得她们其实何尝不是有故事的女子呢!于这些文字的记载介绍中,我们可以在每篇正文中都看到相关这些女主角的照片。有正面照,侧面照,生活照-----诸多的照片同样也充实着内容。让书中讲述介绍的这位民国女子形象变得更加地形象生动,直观真切。总体而言,本书中对于每位女子的介绍分成了几个部分。正面照片,个人生平简介,相关代表作品和成就,以及主体部分的人生经历。单单读着这些文字描述,我又何尝不发自心底地感慨于这些奇女子不同凡响的人生经历呢!虽然以往我们更多地会觉得是英雄造时势,但是这些柔弱的女子何尝不是绽放着属于她们的光彩呢!她们的思想,她们的行动,她们的抗争,她们的努力又何尝不是感天动地,耐人回味呢!在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中,她们逆流而歌,真切地演绎着一部生动曲折的现代知识女性成长史。某种程度而言,她们的成就其实有很多是男子都无法匹及的。 女大学校长的杨荫榆;一级教授冯沅君; 精力充沛的林海音; 独一无二的张爱玲----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一书将那些民国杰出女性真实而丰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如烟的旧梦中,我们书外的读者共同感知一个女性勾画下的才情民国。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从萧红到叶嘉莹》读后感(二):一代才女叶嘉莹:弱德之美,诗词之美
民国是一个极具魅力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名家,虽然和我们的时代远隔千山万水,但提起总是令人津津乐道。
民国时代的女性,尤其是那些才女们,更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传奇。
最近看了一套专门介绍民国才女的书《过眼年华,动人幽意》,这套书一共2本,每一本都介绍了十几位大家耳熟能详民国才女,今天这一本是其中的一册:“从萧红到叶嘉莹”。在这本书里,探寻了萧红、丁玲、叶嘉莹等17位才女的人生际遇。
这些作家、学者、艺术家,都曾经被抛进天翻地覆的时代大变局中,在新旧制度的冲突中经历梦想与困顿,但仍铸就了传奇的人生。
回望她们承载的时代与女性命运的艰苦飞跃,作为读者的我们,仍旧可以汲取个人成长的智慧与能量。正如作者王鹤所说:“读才女的故事,过自己的人生”。
今天这篇文章,我选取本书中的压轴人物叶嘉莹,以她为代表,来重温一下民国才女的一生。
01 弱德之美
说起叶嘉莹,想到的第一个词便是弱德之美。她自己将词体的美感特质称之为“弱德之美”。弱德的本意,是自我约束和收敛以委曲求全的品质,是“贤人君子处在强大压力下仍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还有“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这些都是儒家的传统。
事实上,弱德之美并非单纯是指词的美感特征,环顾叶嘉莹的一生,这更是她自己立身处世的准绳。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界,1954年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国文系。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传播中国古典诗词,桃李满天下。
看她的照片,会发现她真的是从年轻美到老年,从早年的清秀,到晚年的温婉,这种美,不是化妆技术和拍摄水平所能塑造的,而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的馥郁芬芳。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一句耳熟能详的句子:“腹有诗书气自华”。
叶嘉莹的曾外祖母就是诗人,迷恋诗歌是她的家族传统。据说在老北京的四合院,父亲和伯父喜欢大声诵读故事,而母亲和伯母则习惯轻声吟咏。从这样的氛围中走出来的大家闺秀,难怪一生虽历经苦难,但仍能活出优雅的态度。
叶嘉莹1948年结婚,1949年女儿还在吃奶,丈夫就因为“思想问题”而被拘捕。甚至连叶嘉莹母女,也曾被短暂的关押,幸而不久被释放。
没有收入、居无定所,母女二人无奈投靠亲戚家,寄人篱下。当时亲戚一家三代刚到台湾,祖孙三代挤于陋室,自己尚自顾不暇,叶嘉莹白天抱着女儿在大树下徘徊,晚上再走廊打一个地铺,勉强栖身。
我们现代的人,物质上早已丰富,再也不会为了一顿饭、一个居所而焦虑着急,所以,当看到一代才女曾经竟然窘迫如斯,才不禁掩卷沉思:我们的生活如此丰富,但精神却似乎变得更加萎靡,所以,到底是环境决定了人的心境,还是心境改变了环境的影响?
3年后丈夫终于获释,但性格却变得焦躁暴怒,在工作上也一蹶不振。生下小女儿后,家庭负担更加重,叶嘉莹每天辗转在台北的几所大学工作,一天讲课长达八九个小时,同时,还要批改作业,承担繁重的家务,产后瘦弱、染上气喘。
这样的生活,让我们读起来都感觉不忍猝读,更何况它是真实的、每天都要经历的生活。
也许越是这样,就越能显示出身居陋境,精神支柱对人的意义。叶嘉莹正是依靠诗词的力量,平衡现实困顿的生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研究和解析,让她如痴如醉,那些烂熟于心的诗词,给了她莫大的精神安慰,也稀释了很多苦痛。
然而,1976年,在叶嘉莹52岁,本应过轻松生活的时候,她又一次遭遇了人生中最无法承受的悲剧——她的大女儿和女婿,在意外中丧生。
这种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灭顶之灾加诸于她的身上时,她别无他法,只能以诗歌疗愈伤痛。她曾写下十首《哭女诗》,让悲痛略微得到一点抒发和缓解。
但也正因为生活如此苦难,她对于顾随先生所说的“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有了不一般的理解
叶嘉莹这一代人,经历了战火硝烟,一生都饱经忧患。她的一生,更是将颠沛之苦、生计之艰、生离死别、遇人不淑都样样尝遍。
她随成长于西风东渐、古风式微的年代,但幼承庭训,受传统文化浸润深刻。所以,她从自己背诵的最熟的《论语》中体悟特深的,乃是儒家思想中柔顺而坚韧的美德。事实上,纵观叶嘉莹的一生,她也是在践行这种古典伦理,认为完美的扶持是一种最高理想。虽然她后期也曾反省“这原是造成人际关系之不平等的一种懦弱的道德观”,但可惜积习已成,无法改变。
弱德之美这四个字,可以说概括了叶嘉莹的一生。
02 生命本能
古典文化之于叶嘉莹,可以说雕刻了她精润、莹洁的淑女气质,也令她一生恪守旧时妇德,但同时,也赋予了她宠辱不惊的君子风度,给予了她从非常之苦难中跋涉前行的从容,以及不懈怠的传道解惑、延续中华文化的使命感。
可以说,古典诗词对于叶嘉莹来说,早年是兴趣导致了迷恋,接着,是在悲苦压抑的心境下时有的情感共鸣,到后来,则是她带着传承文化的自觉。她从来不以学者自期,自觉的作品也从来不以学术著作自诩,她一生孜孜不倦的讲学和写作,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所要传达的,可以说都是我体悟到的诗歌中的一种生命,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力量。”
叶嘉莹曾经说过一段话,非常敢动我,她说:“我真是历尽了平生各种不幸的一个人,但是人生经历了大的苦难,就会使小我投身于大的境界”。所以,她才能被苦难渗透的浸泡,但却从以及悲伤中超越出来,投身于更加醇厚的大境界。
柔弱不代表没有力量,相反,柔弱的坚韧,才似乎更加打动人心。看叶嘉莹的一生,我们可能会想到,经历困境的人很多,我们会对其中一些人充满同情,但是会对另外一些人由衷钦佩,后者也曾在悲剧的泥泞中辗转挣扎,但最终却凭借着坚韧与热爱,走出了泥泞,丰富和完善了文化的香火——这绝非功利世俗的成功,而是他们这些人让我们看到,纵然“满地霜华浓似雪”,但个体生命却依然能够丰饶和美丽。
这是人生中的选择。
无论生活到了何种境地,我们都始终拥有如何面对的选择权,这种选择权,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最宝贵的权利和财富。
掩卷而思,我们现代人被潮流裹挟,被焦虑掩埋,为金钱红眼.....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的选择权又在何方?当我们不能有效的掌控自己的命运——不一定是改变当下的局面,但是却可以改变当下的心境,那我们作为一个“人”的意义,又在何方呢?
读书,看的是别人的故事,但思考的,却是自己的人生。
民国的才女,各个颠沛流离,但各个光彩照人。她们的故事,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从萧红到叶嘉莹》读后感(三):萧红:越不幸,越坚强
“这些注定要飞的女人们,她们追寻爱、独立、自由、智慧的身影,划破女性的低空,在历史的深处,轮回、叠映,聚合成一种神秘的感召力。”
民国时期,尽管“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但受益于时代的进步,民国女子的性情才华却得以空前的释放,如萧红、丁玲、叶嘉莹等,至今还是耀眼星空的人物,在令人心旌摇曳的民国传奇中占有一定的绚丽篇幅。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从萧红到叶嘉莹》就是这样一本典藏了17位民国才女,将民国杰出女性真实而丰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如烟的旧梦中,共同感知17段爱情故事。
01
本书作者王鹤,媒体人。现居成都,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做过经济记者、专题记者、副刊编辑等。
出版作品有随笔集《爱与伤奔涌不息》、《偶尔遇见的传奇—民国才女写真》、《爱与痛俱成往事》等作品,还曾与王泽华合著有《民国时期的老成都》。
在《过眼年华,动人幽意:从萧红到叶嘉莹》中,每一位女子的人生历程,都教给你现代女性的生存智慧,绽放属于自己的芳华。
今天这篇文章,我选取本书中的自己最喜欢,但命运多舛的才女萧红,以她为代表,来重温一下民国才女的一生。
02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家境富裕,但因为是女孩,而备受爸爸的冷落。
后来,萧红想去北平念书,父亲却将她许配给富商子弟汪恩甲。
刚开始萧红并没有反对,随着进一步的了解,汪恩甲身上带着纨绔子弟的没落气息,让萧红对这段婚姻越来越抵触。
伴随着疼爱她的祖父的去世,父女关系僵冷对立,萧红便滋生出了出走的念头。
她离家出走的原因很简单,和大部分有思想的女性一样。
她不愿接受父母安排的封建婚姻,也不愿过早的走入家庭,因为她认为家庭是将女性束缚的主要原因。
随后她和表哥去了北平,他们在北平生活了一段时间,由于生活窘迫,最终不得已,又返回了呼兰。
这时汪家再也无法接受这个“忤逆不孝、放荡不羁、和别人私奔”的准儿媳,萧红也被父母软禁半年之久。
直到后来时局动荡,她才有逃跑的机会,回到了哈尔滨,而汪恩甲一路追随。
不久萧红怀孕,可汪恩甲终是负了萧红,以回家要钱为由,只身离开了旅店,留下了几百块的债务,一去不返。
旅店老板威胁萧红,如果在拿不出房租,就要将她卖去妓院抵债。
绝望之际,她写信给《国际协报》求助。
这时,作家萧军出现了。
那一日,他们聊了很多,谁也不愿意停下来,谁也不愿意浪费片刻。
这或许就是“世间所有的相逢,都是久别重逢”最好的阐释。
03
后来,在一场暴雨之中,旅店杂役怜悯萧红,让她趁乱逃出去,就这样,她离开了囚禁她数月的旅店。
那一天,她重获了自由,欣喜之余,立即就去找萧军,也开始与萧军一起共患难。
不久,萧红临产,两个人没有钱住院,军人出身的萧军为了不让萧红再次受到折磨,在医院里犯横,强迫医院接收萧红。
萧军给了她满满的存在感和被珍惜感。
也是在那时,她正式冠以萧姓,只想贴他更近。即使为他付出生命,萧红也是愿意的。
孩子出生后,由于实在无力抚养,萧红把孩子送了人。
他们找了一处住所,喝几口稀饭过一天,吃几口列巴蘸盐过一天,喝点水,饿一天。
才20岁,极饿、至贫、放弃孩子、众叛亲离,这人间悲苦,萧红体尝殆尽。
本以为苦日子到头了,甜日子也就来临了。
但是,这句话在萧红的身上却迟迟无法应验。
在之后的日子里,萧红跟随萧军四处流浪,先是到青岛,他们住在山脚下房子里,各自有一份编辑工作。
在一地鸡毛的日子里,两人的生活观念逐渐有了偏差,争吵也渐渐多了起来。
民族革命大学创办后,萧红、萧军等人应邀去往临汾任教。
到那一个月,大学因战乱撤退,只想安静写作的萧红随同大部人马去往西安,萧军选择留下打游击。
看似是彼此的选择,实则是宿命般地分手。
在武汉,萧红遇到第二任丈夫端木蕻良。
在频繁的交往中,萧红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端木蕻良。
再后来,敌机轰炸,端木蕻良只顾自己逃难,将萧红“遗弃”在武汉,大腹便便的萧红只能一个人去往重庆。
萧红的感情,从汪恩甲,到萧军,到端木蕻良。
可以说她是一直在逃,也一直在被弃。
多年后,有女作家将她生前的经历多舛归结为“堕落”:
“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从一种攀附到另一种攀附,从一种被弃到另一种被弃。”
04
而老天就像故意让她尝尽人间疾苦一般,这样才能为她的妙笔积累素材,让她的文字得以长存,不惧火炼。
抗战时期,上海沦陷,成为一座孤岛,却成全了张爱玲,她的人生与作品同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海也是萧红的福地,在这里,她遇到了文学伯乐——鲁迅先生。
从写信到会面,从请客吃饭到请到家里交谈,当时处于危险境遇中的鲁迅对萧红却是格外信任,除了精神安抚,还给予经济援助。
最重要的,当然还是文学创作方面的帮助。
鲁迅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在他的大力推荐下,萧红的作品陆续得以发表。
从籍籍无名的新人,到后来在上海文坛小有名气。
这些成就都和鲁迅的帮助离不开,尤其是萧红描写贫困农民的《生死场》,由她亲自设计封面,鲁迅写序,出版后轰动一时。
鲁迅经常向朋友推荐这本书,在他看来,当时那批作家群里中,萧红最有希望。
从此,上海文坛的人都知道了“萧红”这个名字。
但从作家角度来看,萧红一生最大遗憾,是没有更早写出 《呼兰河传》。
如果,最欣赏她的鲁迅读到它,想必会是异常欣慰的。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从萧红到叶嘉莹》一书中,关于民国才女还有很多,每个人的一生,都谱写了不一样的传奇。
如果你也想和这些优秀的女子跨越时空,近距离接触,那么不妨沐浴在书香中,在文字里感受她们的才与情。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从萧红到叶嘉莹》读后感(四):民国时期,那些“乘风破浪”的姐姐:从才女的人生境遇中提炼精华
1.乘风破浪的姐姐
最近有一个综艺节目大火,想来你也知道,那就是《乘风破浪的姐姐》。作为一个刚刚跨过30岁的女人,我尤其关注女性的成长。
《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综艺,从众多的公众人物中,选取了30位有代表性的,又各具特色的姐姐们,她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表现,来到《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综艺节目,就是为了打破壁垒,寻找自身更多的可能性。
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反人性的事情。逆流而上,这真的是一种特别让人可敬的精神。
太多的人,别说三十岁,很多人大学一毕业工作两年之后,就已经在走人生的下坡路了。尤其是女人,当她背负上家庭的责任和重担,又来不及停下来思考的话,就会特别危险。哪怕哺育孩子再辛苦,女人也不能放弃自身的成长。琐碎的家务,足以磨灭一个女人所有的理想。
不思进取的人生,这是我们大众寻常人的普遍归宿。但让人佩服的是,总有一些女人,她始终能够摆脱环境对自己的桎梏,尽己所能地去点亮自己的生命,也不枉此生。
看《乘风破浪的姐姐》,我为姐姐们着迷。白冰好温柔,同时她又是那样的坚韧。然而,她的舞蹈,又那样的有魅力,媚眼如丝说得大概就是她了。我一个女人,都觉得白冰真的是电到我了。
同样的,万茜也给我惊喜。她怎么美的那么有味道,好喜欢她的性格。今晨的舞蹈,郁可唯的歌声,李斯丹妮的刻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的姐姐们,我都佩服。
这些姐姐们,岁月好像对她们格外仁慈,在她们的身上,仿佛看不到时光摧残的痕迹,一切岁月的沉淀,似乎都是为了让她们变得更美丽,而已。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哪有那么轻而易举的成功。所有的美丽人格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苦痛和付出。
当我看到王鹤的《过眼年华,动人幽意》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感叹,姐姐们的这些品质,从古至今,从民国到现代,其实,始终如一。
2.才女王鹤
写民国才女的书籍有很多,我看过的至少有四五个版本了,但大多数人讲述的,还都是那些民国才女众所周知的故事,而且反反复复的就是林徽因,张爱玲,杜小曼那么几个人。
但实际上,整个民国时期,女性中,是有不少杰出者的,她们可能没有林徽因有名,但她们的贡献,却个个都是顶呱呱的!
读王鹤《过眼年华,动人幽意:从萧红到叶嘉莹》,我本没有过高的期待,只想把它作为一个消遣的读物,也好过整天看手机的疲惫。但其实王鹤的这本书,很出乎我的意料。
想要把这些民国才女的故事讲好,本身就不容易。首先要对民国当时的整个时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我们了解一个人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同时,这个人物的家庭、志向、个性、朋友,婚姻等等, 都是特别琐碎的事情。众所周知的,大家都熟悉的,其实想写好很难。要想写得特别点,就得在史料上多下功夫。
王鹤做到了。她真的是饱读诗书,通过她的这本《过眼年华,动人幽意》,我感受到王鹤本身的学养深厚,笔力凝练。在细致梳理民国才女的传奇故事的过程中,她又能突破时代的局限,从人性的角度,从历史的坐标,去对人物进行终极的思考。
她不仅为我们讲述了这些民国才女的动人故事,同时又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叙述,来寻找她们人生背后的精神力量。到底是什么成全了她们?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她们?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
从杨步伟到陈衡哲,从丁玲到萧红、叶嘉莹。这17位才女的人生际遇,真可谓是波澜壮阔。单拿出来哪一个,都可以写出一个大部头书籍了。读王鹤的《过眼年华,动人幽意》,就仿佛是在读民国才女们的传记。
读传记是特别能够丰富人生体验的一种阅读方式,更何况,王鹤把它写得很有深意。能对那些历史认可的既定现实,结合丰富的史料,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于一般人来说,已经是非常难了。
3.《过眼年华,动人幽意》
17位民国才女的人生,个个不平凡。我在读王鹤的《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的过程中,深入地思考了她们之间最为动人的共同点,这些即是时代的烙印,又是历史的必然。
民国因为她的包容,而鼓励了很多人,同时,也因为她的豁达,而成全了很多人。
纵观这17位女子,他们普遍有这样的几个特点。
1.多生于传统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2.家中的长辈多为社会名流,在交际圈上也很吃得开的。
3.相貌多清雅端正,有相当的几个人是有着难得的美貌。
4.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上都有着极致绚烂的过往,同时很多人都做过大学教授,为整个教育领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5.民国时期的女性,她们普遍还是要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包办婚姻对女性的残害,在这些众多民国才女的境遇中也是屡见不鲜。也有一些人充当时代的先锋,她们摆脱家庭的束缚,选择了和自己的心上人私奔或者是按照当时的新思想来处理自己的感情。这其中,有着非常多的曲折的伤痛,也有些非常幸运的女子,得到了难得的幸福。
她们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很多人彼此互相认识,其实,一旦你活跃起来,就会发现,一个行业,反反复复地就这么几个人。这就是所谓的圈子。
民国时期,人才辈出。但女性出人头地,毕竟是少数。所以,那些少数,就总是惺惺相惜,她们彼此相识亦或是互相扶住,都是值得理解的事情。
她们很多人,都接受过国外的教育,她们的出现,已经非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乘风破浪,需要的,是魄力
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境遇,就不能甘于过那种温吞的安逸生活。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内心深处渴望着的是什么。然后,尽自己一切的可能,去实现自己的心中所想。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这本书向我传递的精神内核便是如此。这些民国的才女们,她们是乘风破浪的姐姐。她们哪怕身处困境也绝不妥协。她们或者通过文学或者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无穷的才华与英勇无畏的魄力。
这是绝迹了的一代,当代再不会有民国时代那样的才女出现,这是特殊时代造就的那些命运共同体下鲜活的生命。
王鹤的《过眼年华,动人幽意:从萧红到叶嘉莹》,这其中,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常常思考,思考究竟我们的生活又该如何去度过。
哪怕我们暂时无力去完全地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我们还是可以抓住一个可以着力的点去尽自己所能地做。
多思考的人总是会有更多的机遇。民国时期的这些姐姐们,她们用宝贵的人生体验,为我们的成长和进步提供了参考的空间。
时间总是难得的,它雕琢你,最终又成了你。民国时期的才女们,虽历史不再,但气韵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