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科西嘉的女摄影师》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科西嘉的女摄影师》读后感精选

2020-10-15 20: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科西嘉的女摄影师》读后感精选

  《科西嘉的女摄影师》是一本由[法] 热罗姆·费拉里著作,海天出版社出版的203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西嘉的女摄影师》读后感(一):科西嘉的女摄影师

  安东尼娅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帕斯卡尔,看着她的一生挚爱正以某种她无法阻止的方式慢慢地离开这个世界。她没有冲上去抱他还温热的身体,甚至没有流一滴眼泪。她想起了爱上了帕斯卡尔的那个14岁的夏天,她揣着一架新的相机,和朋友们去镇上吃冰淇淋,一袭白衣的帕斯卡尔对一个游客大打出手。她还想起了帕斯卡尔第三次被捕入狱后的第二天,她径直去了阿雅克肖的监狱,和他说了分手。她更想起了自己为了彻底摆脱帕斯卡尔,勾搭了他最好的朋友西蒙。多年后的今天,就在安东尼娅以为他们熟知且无法忘记的暴力、毁灭和死亡景象已不会再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时,枪声再次想起,倒在血泊中的帕斯卡尔宛如一枝盛开的玫瑰。她的青梅竹马,这个她爱了大半辈子又被她无情抛弃的情人,就这样在她眼前以一种极为难看的姿态死去了。她觉得自己在这一刻也死了,跟着他去往了另一个世界。

  《科西嘉的女摄影师》读后感(二):战地摄影记者的安魂曲

  小说语言很精简,读起来很顺畅,难得看到法国当代小说的故事情节能这么吸引人哈哈哈!印象最深的,除了女主在前线上的九死一生,还有另外两位战地摄影记者的传奇故事,让人大开眼界。读的时候不自觉就被作者带进了那个动荡不安的世界,算是一口气读完的吧。

  这本书总共有12章,每一章都有独立的标题。刚开始不知道每个标题的含义,查了之后才发现,其实是《安魂曲》的十二个小乐章。《安魂曲》是悼念死者的弥撒曲,天主教徒相信为在炼狱中的逝者举行弥撒,可缩短他们在炼狱的日子,令他们更早进入天国。看完书后,想听一听用科西嘉复调音乐演唱的弥撒曲,但在网上没找到资源,有找到的书友可以私聊分享给我吗~

  小说一开始,女主人公安东尼娅就意外身亡,她的叔叔在她的葬礼上回忆了她被摄影的激情过些裹挟前行的跌宕一生·····安东尼娅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女性形象,自私、任性、残忍,但又无比勇敢。也不知她最后选择从事婚庆摄影是对生活的妥协,还是与自己的和解。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科西嘉的女摄影师》读后感(三):关于摄影、罪恶与信仰

  

葬礼上《安魂曲》带着一丝讽刺意味,与摧残了生命的暴力、战争和死亡等荒唐血腥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叔叔在她14岁时送她的那架照相机,彻底地改变了她的命运。(14岁意味着什么?)作为摄影师,安东尼娅拍摄过各式典礼、婚礼、街斗以及战争,但这一切无不指向一个无意义和灰暗的世界。因此,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关于她的失败的小说。

书中关于摄影和罪恶的关系的论述也很出彩。摄影固然无法对抗世界的恶,但可以逼迫人们看到恶的存在,看到我们与恶的距离。这也是对自我的一种真诚。摄影是直接而粗暴的,一旦开始观看,中途甚至无法停下来,看过了就看过了,与文字的迂回还不一样。所以,它的力量才摄人。热罗姆的野心在于,他想用文字呈现摄影的力量,这种方式比起直观的摄影展更加迂回,会减少摄影中罪恶给我们带来的不适感。

讲到罪恶,就不得不提与之对抗的信仰的力量。我比较好奇的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如何能在一个满是罪恶的世界自处?如何能接受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是上帝允许存在的世界?而我们对世界的乐观,是源于内心的无情,还是对同胞的痛苦视而不见或缺乏共情能力?

信仰并不是为了给世界寻找一个解释或逻辑,也不是生活的道德指南,而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内心情感,强烈到可以让安东尼娅的叔叔抛弃情人,走上大马士革的道路。他缺乏共情能力,并不友善,但他也知道怀疑和困难是信仰的一部分。《科西嘉的女摄影师》中最不合逻辑处(悖论)就在于,有一个没有信仰,或者说爱很狭隘的神父,他把自己不多的爱全都倾泻在了他的教女身上。

甚至可以说,安东尼娅和她的叔叔都是有“道德缺陷”的人,尤其是安东尼娅,她自私且残忍,似乎也丧失了爱的能力。

  《科西嘉的女摄影师》读后感(四):“渣”定义不了人性

  有人说,《科西嘉的女摄影师》中最令人心疼的角色是西蒙,安东尼娅是实打实的“渣女”。

  西蒙从8岁起就爱上了与他同龄的安东尼娅。这注定是一种无比绝望和卑微的爱,因为他知道安东尼娅会像其他的女孩一样,爱上比年纪她大的帕斯卡尔。帕斯卡尔是一个迷人而危险的青年斗士,也是西蒙的精神导师。于是他选择默默地守护在安东尼娅身边,这一守,就是大半辈子。

  安东尼娅14岁时就迷上了帕斯卡尔。但她最后还是厌倦了和帕斯卡尔在一起的生活,于是在他第三次入狱时,终于选择离开。

  她的选择招来了众人的厌恶,因为帕斯卡尔是岛上的英雄,所有人都觉得她的“抛弃”是对这个英雄的背叛和侮辱。只有西蒙,在众人的排挤下继续和安东尼娅来往。

  西蒙的心思终究被安东尼娅发现了,于是她为了让帕斯卡尔彻底死心,决定做西蒙的情人,想利用西蒙的这份爱筑起一道让帕斯卡尔无法逾越的高墙。她深知重义气的帕斯卡尔不敢越界,也深知卑微的西蒙不敢多要求她什么。

  就这样,安东尼娅带着残忍的私心和西蒙在一起了,却从未真正把他放在眼里。对她来说,西蒙只是她进行伪装的一个面具。

  你要说安东尼娅自私或残忍,确实无法辩驳。但她就是“渣女“吗?

  “渣“的定义是什么?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渥伦斯基“渣“吗?《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渣”吗?《祖与占》中的凯瑟琳“渣”吗?

  如果这些角色都统一用“渣”来概括,那我们的价值观是不是太窄了,太单薄了?这不仅全盘否认了文艺作品对人性的幽微和复杂的刻画,更是我们语言表达的僵死和匮乏。

  用所谓“三观”去衡量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去绑架大多数读者的选择,比如,喜爱安东尼娅的人都“三观不正”,这投射的只能是现下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狭隘,也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包容能力的丧失。

  人性都是复杂多变的,不是一个“渣”字所能涵盖。

  每一个人都是多面而立体的,优缺点并存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格。

  安东尼娅就是这样一个完整,但并不完美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