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空读后感锦集
《放空》是一本由[美] 曼诺诗·左莫若迪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放空》读后感(一):解锁创意与效率的不一定是放空,但一定是放松
你是否觉得生活过于忙碌,没有真正体验过创意的价值?你是否觉得电子产品疯狂地占据了自己的大脑,让自己放弃了对信息的处理?你是否觉得自己被一些东西推着向前,只能束手无策、随波逐流?在美国作家曼诺诗·左莫若迪的眼中,这一切都与你“不够无聊”息息相关。约克大学认知神经学教授乔纳森博士说:“当我们的思想空闲时,创意与我们无意识的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说,“你必须让自己感到无聊,才能够更聪明”。
无聊与创意到底有什么必然关联?这是本书在第一章解答的问题。作者用几个简短的小标题,肯定了无聊在创意诞生中的重要价值——当你感觉无聊时,你的大脑并没有停止工作,相反,可能会出现走神或白日梦——它们是一种隐形的创造力,是想象力与个性开始的标志。作者认为,当你停下手头的工作开始、感到无聊和幻想时,并不是颓废的开始,相反,它可能是一条通往创意的更完美的路。
本书的第二大主题“效率”,在后面七个章节中逐一展开。七个章节分别为“数字过载”、“视线之外”、“编织记忆”、“让人上瘾的APP”、“深度工作”、“找回好奇心”、“游离”,带来的是让读者放下手机、提高效率的七种挑战。包括“记录自己的数字产品使用习惯”、“不要把手机放在视线内”、“安排无照片日”、“删除频繁使用的应用程序”、“忙里偷闲”、“观察其他事务”、“享受真正的无聊”。在最后一章里,作者选取了一些挑战后的人的效果与感想,以及“通过平衡对科技的使用方式”来确保虚拟和现实保持一致的倡议。
本书的重点是告诉读者,如何将自己的生活从反复冗杂的电子设备中抽离开来,从而获得更多的时间来达到“无聊、白日梦”的状态,并且通过这种状态来达到激活创意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状态,作者列举了七种方法与电子产品抗衡。这却涉及到一个悖论——电子产品是创意的终结者吗?其实未必。对于很多流媒体从业者来说,文字信息、图片冲击、视频片段,正是打开创意的绝好方式。他们在欣赏流媒体娱乐、获得放松的同时,也是对创意的一种刺激,即我们常说的“找灵感”。根据这种特殊的方式,作者简单的“排斥电子产品、用空闲时间激发无聊感、再激发创意”的路子稍显狭窄,并不是可以生搬硬套的万能公式。
其次,放空是否是创意的必要条件,是无法确定的。但是,创意的出现,一定与“放松”有关。人在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中,甚至是做越大的事情,越需要保持一种放松的状态。只有放松,人们才能更加全身心的做自己,才能更好的将自己投入到需要应付的工作中去。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更加轻松、完美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作者所提倡的“放空”,本质上也是让自己摒除外界的干扰,将自己的身心合二为一、归于自身的过程。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从而聆听自己心灵与灵魂的声音,做出与他人不同的、带有个性的最“富有创意”的事情。
由此可见,解锁创意的方法,是让自己面临事情时保持一种放松的状态;而解锁效率的方法,则是尽可能让自己放松。作者列举的7大方法,归根结底,是通过“空出时间”这种方式为创意留出空间。而如何在未来的生活里找到方法,长久保持放松状态,才是我们现代人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放空》读后感(二):让无聊成就出色的自己 ——读曼诺诗.左莫若迪《放空》有感
书名: 《放空 》 作者: 曼诺诗.左莫若迪(美)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
让无聊成就出色的自己
——读曼诺诗.左莫若迪《放空》有感
王新芳
炎炎夏日,在阴凉微雨的天,捧读一本新书,真是一种享受。
曼诺诗.左莫若迪是美国纽约电台《写给自己》栏目的主持人兼主编,在她每周的播客中,都会通过与听众和专家的对话及实验,来探索人生陷入窘境的答案。她的新作《放空》是一本有趣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综合了前沿研究和有趣的真实生活案例,来帮助现代人远离电子产品,尝试无聊,以此启动创造力,改变他们的生活。
“不能让APP来控制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需要自己主宰。”这振聋发聩的断喝,对我们是惊醒,也是指导。
要想读懂此书,先要弄明白几个关键词。科技、无聊、放空和出色。毋庸置疑,移动科技正在颠覆我们的生活,享受便捷之时,我们被手机绑架,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上面,这让人感到苦恼。无聊,如果仅仅定义为由于缺乏兴趣而感到疲倦和不安的状态,那么绝对有消极的含义,应该不惜一切加以避免。其实,无聊也有迷人的一面,当你尝试花点时间专注于无事可做,灵感就会出现。放空指科学地开启大脑“放空”, 通过了解你与科技的关系,以及大脑和科技可能发生的冲突,逐步引导你去构筑拥有无聊的能力。出色则是我们所渴望的,它是指进入成功和非凡的心智能力。只有甩掉科技绑架,放空大脑,拥有无聊,才能达到出色。
无论在个人还是团体项目层面,放空活动都是一个令人大开眼界的项目。提供了七个实用的挑战活动:挑战一,记录自己的数字产品使用习惯;挑战二,不要把手机放在视线内;挑战三,安排无照片日;挑战四,删除频繁使用的应用程序;挑战五,忙里偷闲;挑战六,观察其他事物;挑战七,享受真正的无聊。看到这里我会心一笑,很想立刻投入挑战自我。
我想,挑战一应该很容易完成,但统计的数字会令我伤心,每人平均每天会确认e-mail 74次、拿起手机60次、花177分钟在手机上。早上睁眼的第一件事是看手机,晚上睡前的最后一件事还是看手机。挑战二基本能做到,有意识地把手机放在包内而不是手里,关掉广播,让思绪流浪,但肯定会焦虑不安。挑战三能做到,虽然喜欢拍照,但还不到每天必拍的程度。挑战四,无论怎样下决心,我也是做不到的,因为有几个APP让人上瘾。最残酷的挑战,会痛苦万分。挑战五是我的最爱,多么希望从阅读和回应信息的压力中获得喘息的机会,彻底关机,忙中偷闲。挑战六是重新找回好奇心,挑战七是前六步的高潮,可以开发自省力、创造力、发现力和勇气的新高度。
西塞罗说,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给你更好的建议。读完此书,我突然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大山深处的古村落,喜欢干净纯粹的气息,喜欢慢时光,喜欢很少使用电子产品的生活。请允许我们虚度时光,给自己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
《放空》这本书提供了简洁的步骤,使每一天更有效,生活更有目的性,无聊其实是一件礼物。放松一下,看看窗外,你要知道,无聊,真的能带来美好。
《放空》读后感(三):放下手机,解锁创意
放下手机,解锁创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便利,尤其是电子产品,充斥着我们的各种生活,让当前我们的生活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便捷。尤其是现如今,网络、AI、大数据等等,可谓是让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30年前再想想现在,现在简直就是另一个全新的世界。
其中,手机就是电子产品、高科技等等集中的代表。正是因为智能手机的日新月异,现在已经推出了5G产品,可以说手机集中了海量的功能,简直好到不能再好。手机不再是一种拨打电话、收发短信的通讯设备,还是游戏机、照相机,取代了报纸和书籍,可以收发邮件,可以翻译外语,GPS定位,还可以办理各种生活事宜,可以看电视剧、看电影,还能在手机上做生意,也可以在手机上点餐叫外卖……真可谓是一机在手,世界我有。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表面上看通过手机为代表的这些电子设备,让我们获得了一些便捷,但仔细一想,我们失去的可能更多。手机的日新月异,虽然方便了生活,但也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在,人们宁愿在手机上聊天,也不愿把手机放下,和身边的人促膝长谈。虽说手机是人类的发明,然而这个发明却在控制的人们的身心,被手机牢牢地控制住了,无法挣脱。尤其是多人聚会的时候,个个抱着手机不肯放下。在空闲的时候都要把手机拿出来刷刷抖音,聊聊微信,基本上所有空闲的时间都被手机所填满。看起来是在工作之余放松,玩手机却让我们大脑一刻也不得闲,反而更累。就像这本《放空》的封面上所画的那样,手机就像是一个紧箍咒,紧紧地箍在我们的头上,让我们被他控制。
《放空》这本书中就提出了一个“放空”计划,有意识地克制自己远离这些电子设备,远离各种APP。看上去好像损失了一些东西,但是整个计划执行下来,得到的则是心灵的解放,创意的放飞,得到的可能更多更多。
这种书和国内的心灵鸡汤是不一样的,作者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在执行。根据这个计划的成果,统计了各种有用的数据,以及很多人的现身说法,所以非常有说服力。(而不是像国内的心灵鸡汤,取一个特殊的例子,以感性的方式来鼓励他人。)以数据说话就更加有理有据,更加让人折服。
假如从一开始就让大家远离手机,可能做不到,所以这本《放空》书里分了几个步骤,一步一步来执行。一开始可能很困难,但就算是每天少拿起一次手机,少刷了几分钟手机,都可能是一次伟大的进步。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完全就把手机扔掉,我们合理应用方便生活,控制手机而不是被手机所控。放下手机时,我们可能会变得很无聊,但利用这段时间可以做其他更有益的事,会源源不断的带给我们奇思妙想,可能我们人生会更加地返朴归真,可能会解锁出更多的创意来。
因此,这本书最好是读实体书。因为,当你读实体书的时候,那么你肯定会把手里的手机放下,给你一段集中的阅读时间,看上去这个阅读的动作很简单,却也正是“放空”计划的一部分,也是远离手机,解锁创意的一个有用步骤。
网上有一段话,正好可以概括此书: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卸其抖音,封其淘宝,删其微信,去其网银,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喝茶、思过、锻炼、读书、弹琴、练字、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也。”《放空》读后感(四):不要让电子设备变成自己的紧箍咒,来个远离手机的放空挑战吧
你是电子设备上瘾者吗?
我最近读书都在用Kindle而不是手机,一个原因是护眼,另一个是Kindle读起来更专注投入。
因为手机上实在有太多吸引人的其他程序,总是读着读着想看看世界发生了什么,朋友圈发生了什么。
电子设备是把双刃剑,最常体现在大家日常生活中的,则是手机。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眼见周围人一个个变成了网瘾少年,朋友圈中毒患者。
把空闲时间都交给手机,轻松又愉快。
举个身边人的例子,我老公,简直是科技中毒症患者最佳代言人。
他工作一结束,便捧起手机,打开电视,拿出游戏机,让电子设备充满之后的时间。连晚上睡觉休息,也要刷着手机,困倦不已眼睛睁不开的时候,他会在手机上调出电视剧(通常是TVB),带着耳机听着电视进入睡眠。
他不是一个人。
据Flurry平台统计显示,在2014到2015年间,全球移动设备上瘾者增长了59%,常规用户(每天使用应用程序1-16次)的人数增加了25%,超级用户(每天使用应用程序16-60次)的人数增加了25%,手机成瘾者(每天使用应用程序60次以上)已达到2.8亿人之多。
电子设备越来越便捷方便,游戏、视频、阅读样样行,一个FaceTime,千里之外的人也可以近在眼前。
面对手机上的APP,许多人忘记了适可而止,沉迷了进去,低下头一刷已忘我,再抬头几个小时就那么过去了。
但要说从中得到了什么,除了对一点点大脑的刺激,想必很难有其他真正的收获。
有人说,我不光用手机玩,我还学习呢。
这是一种知识幻觉,其实你什么也没学会,什么也没思考,只是瞟见了经过他人咀嚼的三手碎片知识,其中可能存在着充满谬误漏洞百出的“知识”。
往往实际上情况是这样的:
今天读了一篇转发的文章,感觉从中获得了新的知识,明天又读了一条颠覆思维的微博,感觉整个人的思维境界都不一样了,后天购买了某某课程......
崔娃曾说,“如果你把你一年在网上读到的文字加起来——推特、脸书推送、网页列表——那你读的文字量都约等于一吨书了,但事实上是,这一年里你一本书都没有读。”
深以为然,我们似乎阅读了很多,过后又大部分遗忘。
成年人渴求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方法,希望玩着玩着就学到了新知识。碎片化学习、付费知识应运而生。
碎片化阅读并不能构成知识体系,反而会扰乱自己头脑的判断力,成为跟风的人。
对电子设备的担忧
《放空》一书的作者通过调查发现,人们对电子设备有三个担忧,一是扰乱创造力,降低工作效率;二是上瘾;三是影响健康。
人们使用手机有很多原因,抵抗无聊是其中之一。
快节奏的社会每个身上的压力都仿若巨大无比,自由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珍贵的,故而现代人很难忍受在空闲里无聊、无所事事。
不要闲下来的哨声总在耳边低语。
电子设备是最简单的解压方法和时间机器。
只要手机在身边,它让我们可以做到睁开眼就不“浪费”时间,早饭前刷个朋友圈,电梯里查下邮件,走路时看下信息......
过分依赖便捷的电子设备、不停打开手机上的各种软件,只是带来了忙碌的假象,让人们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手机上的APP经过资本不断的研发改进,打开就是要让大家上瘾的。像糟糕的精神垃圾食品,明知道不健康却让人欲罢不能。
电子设备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人们被淹没在信息流里,越来越想要随时随地的即刻反馈,总想着隔几分钟看下手机,如果哪天忘带手机了或者手机坏了,简直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
科技日新月异,手机功能越来越多样。
可想而知,到今天乃至未来Flurry平台统计的数据会只增不减,人们将越来越依赖于电子设备。
远离手机,一起来挑战放空计划吧
心理学家桑迪·曼恩博士表示,“每种情绪都有一个目的,这是进化的结果。”
与人们想象的不同,无聊其实是一种能带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情绪。
当我们有意识地做事——工作或玩手机——时,大脑的“执行注意力网络”在运行,当我们无意识放空——走神、发呆、做白日梦、无聊——时,大脑中的“默认模式网络”在默默运作。
“默认模式网络”让大脑屏蔽了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向内部世界,即大脑正在洞察我们内在的想法和事件。
当我们觉得无聊时,大脑正通过无聊来进行一些最重要的工作,思想的大门被打开,某些最独特的点子想法在慢慢形成,故而有些科学家把“默认模式网络”称为想象网络。
当我们用电子设备避开无聊时,我们也避开了天马行空的白日梦和创造性思维,避开了看周围世界的新方式。
《放空》一书的作者根据大量“放空”实验参与者的反馈,编制了一套高效且清晰的放空步骤。
“放空”七步计划——
挑战一:记录自己的数字产品使用习惯 追踪你的数字产品使用习惯—而且很可能会因你的发现而震惊。 挑战二:不要把手机放在视线内 行走时,手机不要放在你的视线内—拒绝边走边发短信。 挑战三:安排无照片日 不要给美食、小猫、孩子拍照。 挑战四:删除频繁使用的应用程序 删掉一个你认为没有它你就不能活了的App(别担心,删掉了,你能活)。 挑战五:忙里偷闲 在办公室时也不要用手机。 挑战六:观察其他事物 重拾注意力的艺术。 挑战七:享受真正的无聊以上所有练习结束后,利用无聊给你带来的新力量来理解你的生活并重新设立目标。
它们看起来很简单,可当你真正做起来或许发现有些难度。
不要放弃,让我们一起来挑战一下吧!